《渡荆门送别》原文、书下注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2楚国○3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飞天镜○5,云生结海楼○6。
仍怜○7故乡水○8,万里送行舟。
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结合在一起读。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脱离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这两句诗,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恰似“江天一色无纤尘”,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
这两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1.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2.[从]往。
3.[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4.[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5.[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6.[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7.[怜]喜爱。
8.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