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视距(城市道路中)~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点归纳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1、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的基本假设:(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环行--交织--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弯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

(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

(3)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比例相等。

(4)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2、红黄绿三色灯规则:(1)绿灯:准许车辆直行和右转,在不妨碍对面车辆直行的情况下可以左转。

(2)红灯:禁止车辆通行,但在不妨碍放行车辆的情况下可以右转,在T 字形路口右边无横道的情况下可以直行。

(3)准许车辆左转、右转、调头,禁止车辆直行,但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继续通行。

3、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4、常用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适用性、优缺点:(1)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功能不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交通不方便。

(2)放射环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

(3)自由式路网:适用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城市。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景观破坏少,节约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

5、平面交叉口竖向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度的处理原则:(1)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随主要道路横断面而变,次要道路横坡随主要道路纵坡而变。

(2)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只改变它们的横坡。

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使其与纵坡较大的道路的纵坡保持一致。

城市道路中出入口与交叉口的有哪些规定?[精品文档首发]

城市道路中出入口与交叉口的有哪些规定?[精品文档首发]

城市道路中出入口与交叉口的有哪些规定?[精品文档首发] 城市道路中出入口与交叉口的有哪些规定?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8.1.8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1.8.1 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8.1.8.2 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8.1.8.3 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3.2.9 库址车辆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离应大于50m;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80m。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第2.1.5条基地通路出口位置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是2条道路的平直交点,还是转弯起点处?)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五、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六、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它特殊情况时,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通则的条文说明:4.1.6 本条各款是维护城市交通安全的基本规定,第一款是按大中城市的交通条件考虑的。

70m距离的起量点是采用交叉口道路的交点而不是交叉口道路平曲线(拐弯)半径的切点,这是因为已定的平曲线半径本身就常常不符合标准。

70m距离是由下列因素确定的:道路拐弯半径占18-21m;交叉口人行横道宽占4-10m;人行横道边离停车线宽约2m;停车、侯驶的车辆(或车队)的长度;交叉口设城市公共汽车站规定的距离(一般离交叉口红线交点不小于 50m)。

城市道路与交通试题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试题及答案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分数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

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交通的总称。

设计车速: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车速。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立体交叉:利用跨线结构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1、交通量、行车速度和车流密度被称为交通基本参数。

2、城市道路可分为四类:主干道、次干道3放射环式路网和自由式路4、城市道路的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5、自行车一条车道宽度为1m,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宽不应小于为3.5m。

6、路拱的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

7、道路横断面是由路肩、行车道、中间带、排水沟、防护工程等部分组成。

8、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6倍。

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_2倍。

道路圆曲线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圆曲线半径和曲线长度。

缓和曲线形式宜采用回旋线。

9、城市道路一条机动车车道宽通常采用_3.50米,自行车一条车道宽为1.5米.10、适合自行车骑行的纵坡宜为2.5%,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为0.5%。

11、在平面交叉口上引起交通矛盾和影响通行能力最甚的车流是机动车流。

通常可以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修建立体交叉的方法来改善。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B ) 1、不同的服务水平对应不同的服务交通量。

服务等级高,相应的服务交通量就( )。

11《城市道路》习题集及答案

11《城市道路》习题集及答案

11《城市道路》习题集及答案《城市道路》习题集及答案⼀名词解释1、⾮直线性系数2、年第30位最⼤⼩时交通量3、超⾼4、横净距5、导流路6、道路红线7、路拱8、曲线加宽(⼜称弯道加宽)9、施⼯⾼度或填挖⾼度10、交织段长度11、道路⽹密度12、道路⾯积密度13、交通量14、城市道路横断⾯15、路肩16、变速车道17、平曲线18、横向⼒系数19、渠化交通20、停车视距⼆填空题1、⼀条车⾏道宽度原则上由设计车辆车⾝宽度和组成。

2、汽车在平曲线上⾏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的⼤⼩。

3、⾏车视距指从车道中⼼线上1.2m的⾼度,能看到该车道中⼼线上⾼为0.1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是该车道中⼼线量得的长度。

是确保⾏车安全、快速、增加⾏车安全感、提⾼⾏车舒适性的重要措施。

具体包括:、会车视距、超车视距、错车视距、避让障碍物视距等五种。

4、路拱坡度的确定应以有利于和保障⾏车安全平稳为原则。

5、交通岛:⼀般⾼出路⾯15~25cm,有⾏⼈通过时为12~15cm。

按其作⽤不同可分为⽅向岛、分隔岛、、安全岛等。

6、左转车道长度应为停车排队长度与之和。

条件选定。

9、站⼀般设有若⼲条公交线路,上、下车及换乘的乘客较多,在布置上应注意保护乘客、⾏⼈和车辆的安全,尽量避免使换车乘客穿越车⾏道,同时使换乘步⾏距离最短。

10、为减少⾼架道路对沿街建筑通风、采光、噪声的不利影响, ⾼架道路边缘距房屋⾄少应有 7m的距离, 故⾼架道路不宜选在沿街为的道路上。

11、平曲线指的是在平⾯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

12、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断⾯的车辆数量或⾏⼈数量.前者称车流量,后者称⼈流量。

13、汽车在既有纵坡⼜有弯道的路段上⾏驶时,曲线内侧⾏车轨迹较道路中线处短,因⽽车⾏道内侧的纵坡相应⼤于道路中线处的设计纵坡;⼜由于半径⼩的曲线上有超⾼,故车⾏道外侧纵坡常⼤于道路的设计纵坡;为了保证汽车在⼩半径曲线路段上安全⽽不降速⾏驶,应将弯道处的纵坡。

第四章:行车视距分析

第四章:行车视距分析

30 30
6 2.5 3.5
20 25
6 2.5 4.0
15 20
6 3.0 4.5
3、平面组合线形
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个几何要素组成,三 个线形要素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组合线形。

简单型曲线
简单型曲线——弯道由直线 与圆曲线组合,按直线-圆曲 线-直线的顺序组合。 简单形组合曲线在ZY和YZ 点处有曲率突变点,对行车不 利。当半径较小时,该处线形 不顺适,一般限于四级公路采 用。在其它等级公路中,当平 曲线半径大于不设超高半径时, 省略缓和曲线后也可以构成简 单型。
2.6 行车视距
一、视距的定义及种类 1.定义
行车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使驾驶员能随时看到汽 车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发现前方障碍物或来车时, 能及时采取措施的必要距离。

在道路设计中保证足够的行车视距,是确保行车安全、 快速、增加行车安全感、提高行车舒适性的重要措施。 行车视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与迅速,它 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回头曲线的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过渡性曲线 为宜,此外还应设置限速标志,并采取保证通视良好的技 术措施。回头曲线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中所列。
回头曲线指标
项 目
公路等级 二
30

25

20
设计速度(km∕h)
主曲线最小半径(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超高横坡度(%)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 最大纵坡(%)

二、三、四级公路,一般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在工程特别困难或受其它限制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 采取分道行驶的措施,如设分隔带、分道线、分隔桩,或设两 条分离的单车道。

道路交通考试题知识点

道路交通考试题知识点

道路网密度:城市各类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值,称为道路网密度。

超高: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渠化交通:指人、车分离,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顺序行驶,通常通过在道路上划线,用绿带和交通岛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行车视距:指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

绿波交通:是一种理想的交通信号灯线控制方式,通过合理调整进出口的信号灯周期,使进入一条城市主干路的车辆依次行至各交叉口时,都能遇绿灯而无阻通行。

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其空间距离的比值,称为非直线系数,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

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使交织时的夹角为交织角,常以右转车道与中心岛之间车辆行车轨迹直线夹角表示(即以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来表示)。

交织长度:在环状交叉口,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上形式时互相交织,交换一次车道所形式的路程,称为交织长度。

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通行能力:在一定的时段和道路、交通、管制条件下,人和车辆通过道路或道路上的一点或均匀断面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第30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时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指往返两个方向,特指时为某一个方向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交通密度:指一条道路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条车道或一个方向或全部车道上的车辆数。

客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和距离的乘积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车辆数。

停车视距: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到汽车在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道路容量: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相关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单选题]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大、中、小类,下列哪项分类数量是(江南博哥)正确的?()[2019年真题]A.3大类、4中类、8小类B.3大类、4中类、6小类C.2大类、4中类、8小类D.2大类、4中类、6小类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第12.2.1条规定,按照城市道路所承担的城市活动特征,城市道路应分为干线道路、支线道路,以及联系两者的集散道路3个大类;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个中类和8个小类。

[单选题]2.快速路辅路的功能相当于()。

[2019年真题]A.Ⅰ级主干路B.Ⅱ级主干路C.Ⅲ级主干路D.支路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第12.2.3条规定,城市道路的分类与统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城市快速路统计应仅包含快速路主路,快速路辅路应根据承担的交通特征,计入Ⅲ级主干路或次干路;②公共交通专用路应按照Ⅲ级主干路,计入统计;③承担城市景观展示、旅游交通组织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道路,应按其承担的交通功能分级并纳入统计;④Ⅱ级支路应包括可供公众使用的非市政权属的街坊内道路,根据路权情况计入步行与非机动车路网密度统计,但不计入城市道路面积统计;⑤中心城区内的公路应按照其承担的城市交通功能分级,纳入城市道路统计。

[单选题]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2012年真题]A.道路附属设施设计B.交通管理设施设计C.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D.道路横断面组合设计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般包括:①路线设计;②交叉口设计;③道路附属设施设计;④路面设计;⑤交通管理设施设计。

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

沿道路建筑立面设计属于建筑规划设计的范围。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

1.名词解释:车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断面或地点的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

通行能力: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h或veh/d表示。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所依据的车速。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叫做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车辆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如行人过街、违章行驶交通事故以及其他不合理的临时占道等,而必须及时采取制动停车所需要的安全距离。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当延伸线路长度沿上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到路线终点。

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称为展线。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2)可能通行能力:由于通常现实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与理想条件有较大差距,考虑了影响通行能力的诸多因素如车道宽、侧向净宽和大型车混入后,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的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实际道路可能接受的通过能力,考虑了人为主观对道路的要求,按照道路运行质量要求及经济、安全、出人口交通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作为设计依据的。

设计交通量: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顺序排列.取序号为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行车视距
(第9讲)
教学内容: ➢1. 行车视距的概念 ➢2. 行车视距的计算方法及标准 ➢3. 行车视距的保证
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各级公路执行的行车视距的指标分别是什么? 2. 如何保证各级公路在平曲线内的行车视距?
3.6 行车视距
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 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RS算出。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①曲线长L>视距S:
h

Rs

Rs
cos
2

Rs (1
cos
)
2
180 S Rs
视点轨迹线
▪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
Rs

R

B 2
1.5
②曲线长L<视距S:
▪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 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 驾驶员视点位置:
➢ ➢
视线高度:1.2m 平面位置: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或距路中线
B 1.5(m) 2
B2BB2/211-.5.15(m.5()m) 1.5m b
1.2
路面加宽
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具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 视距要求的超车路段。其他双车道公路可根据情况间隔设置具有超车 视距的路段。
2. 保证各级公路在平曲线内的行车视距的方法: 确定行车视距指标;
用最大横净距法或视距包络图法检查曲线内侧的视点轨迹线处的视 距是否满足指标要求;
2.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
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
凹竖曲线: (下穿式立体交叉)
3.行车视距分类: (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超车视距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 纵断面上的视距问题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1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
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S1:
S1

V0 3.6
t1

1 2
at12
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t1——加速时间(s), t1=2.9~4.5s; a——平均加速度(m/s2)。
横净距
3.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1)清除障碍物: ①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3.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1)清除障碍物: ①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②清除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 适用:分散障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 。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最大横净距法
1. 最大横净距法
②视距包络曲线法
▪ (1)基本概念
▪ 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 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S
h B
A
3.6.3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①最大横净距法
1. 最大横净距法
②视距包络曲线法
▪ (1)基本概念
▪ 停车视距构成:
ST S1 SZ S0
反应距离
制动距离
S1
停车视距SSTZ
S0 安全距离
3.6.1 行车视距的计算
1.停车视距
▪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 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构成:
ST S1 SZ S0
▪(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 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
3. 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1:
S1

V0 3.6
t1

1 2
at12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S2

V 3.6
t2
t1=2.9~4.5s t2=9.3~10.4s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 S3=15~60m

S2

S3

S
' 4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S’S’44'4
加速 S1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3.6.2 行车视距标准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2. 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 停车视距的两倍。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 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
h

Rs
(1

cos
2
)
▪ ②曲线总长L>S>LY
h

Rs (1 cos
2
2
)

(
Ls
'l
)
s
in(
2

)
arctan{ LS' [1 l ( l )2 ]}
6RS LS' LS'
1 l 2 (Ls 'S)
Ls '
Rs R
Ls
LY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①圆曲线长LY>S:
h

Rs
(1

cos
2
)
▪ ②曲线总长L>S>LY
h

Rs (1 cos
2
2
)

(
Ls
'l
)
s
in(
2

)
arctan{ LS' [1 l ( l )2 ]} 6RS LS' LS'
1 l 2 (Ls 'S)
Ls '
➢停车视距:
ST

S1 SZ
S0

V ·t 3.6
V 2 (5~10)
254( i )
2. 会车视距
▪ 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
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 会车视距构成:
▪ (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 会车视距SH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Z1
Z2
Z3
3. 保证行车视距的工程措施: (1)清除障碍物: ①清除视距包络曲线与视点轨迹线间的全部障碍物。 适用:连续障碍物的清除,如路堑边坡等。
②清除距离视点轨迹线小于最大横净距的障碍物。 适用:分散障碍物,如独立建筑物等 。
(2)分道行驶: 二、三、四级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路段 ,若不能保证
3. 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最小必要超车视距
2
3 S2
SS’S’44'4
加速 S1
超车(逆向行驶) S2
全超车视距
S3 安全距离
对向行驶 S4
3. 超车视距
(1)定义: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1)反应距离S1: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 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
的距离。
S1

V 3.6
t
▪(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
走的距离。
SZ

KV 2
254 ( i)
忽略了滚动阻力系数f
(3)安全距离:5~10m
2倍停车视距,则必须满足停车视距,同时必须采用严格的分道行驶措施。 如设分道线、分隔带、分隔桩;或设成两条分离的单车道。
补救措施:限速、设反光镜等
结论
1. 各级公路执行的行车视距的指标: 高速、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回车视距要求,其长度不应小于2倍停车视 距,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地段,可 采用停车视距。


h1

Rs

Rs
cos
2

Rs (1 cos
) 2
h2

S
2
L'
sin
2
h

h1

h2

Rs (1
cos
2
)

S
L' 2
sin

2
式中:
L’——曲线内侧视点轨迹线长度。L'
180
Rs

Rs R
L
(2)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