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手机短信从人际交流到大众传播
企业披着交流的外衣,借助情感化的语
言,进行实际的潜意识营销,将品牌的 核心理念和价值渗透在广告中。欧莱雅 中国开通微博之后一直进行有奖竞答活 动,问题是关于世博的,奖品是欧莱雅 产品,在一次次的竞答中,将品牌植入 受众的潜意识。另外,凡客诚品在微博 上开展的。V计划・拍合影赢现金”、戴 尔中国的寻找影视作品中的戴尔标识活 动等,让受众在潜意识中寻找品牌标识, 聚合了大量粉丝。大部分受众虽是为奖 品而来,但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品牌。 5.整合营销的媒介融合性 整合营销是品牌构建的重要手段, 它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加强 客户关系,而对品牌进行计划、实施和 监督的一系列营销工作。微博实现了整 合营销的媒介融合,它以信息数字化技 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讯和广播技术融 合音频、视频、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信息
HU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 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① 这一过程中,报纸、电视、网络等传统 的企业营销主战场,有逐渐融合之势, 微博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下。 2007年3月,戴尔在Twitter开通 官方平台,利用其35个账号,截至今 年3月已获得超过700万美元的营销收 入,星巴克、肯德基等国际知名品牌也 在Twitter上开辟营销通道,一家名不 经传的流动快餐店Kogi借助微博,短 短三个月,迅速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 流动餐馆之一。在国内,戴尔中国、欧 莱雅、凡客诚品等也试水微博。微博打 破了传统的企业与受众间的对话方式, 实时的双向互动、碎片化的语言,催生 品牌宣传首先要进行受众定位,依 据人口统计特征,受众心理和兴趣等进 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在微博上 受众一般会主动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品 牌,并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或粉丝, 这使得企业的受众定位表现出精确的特 点。糯米网(一家出售电影票的网站) 的微博开通后,没有发布留言就已经有 一百多位粉丝关注,受众进行了实际的 自主定位。雨微博背后的受众来自社会 的各行各业、不同的年龄段,具有广泛 性,很多潜在消费者会在参与对话中获 得品牌信息,进而转化为现实的受众。 微博让企业进行受众定位的成本降低, 过程加快。 2.广告传播的潜意识性 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就宣称是一个随时 随地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广告宣传呈 现出“微博搭台,广告唱戏”的特点。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进行沟通。
5.人际传播: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亦称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的层次。
6.群体传播:及团体传播,有时也称做小团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X围内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个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比表述,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编码:即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2.译码:可称作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解读过程。
13.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粗反应。
14.奥斯古—施拉姆模式:提出,意味着与传统模式的决然决裂。
这个模式的另一个重要功绩是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
他们认为,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
都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这样,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被细分为六个,即发信,符号化,受信,符号解读,讯息和媒介。
15.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他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
对象的多样性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反馈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反馈1. 定义: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即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
如报纸的发⾏量,⼴播的收听率,电视的收视率等。
2. 基本定义控制论核⼼概念,指将输出的东西再输⼊回系统中去。
系统可据此决定控制策略,达到系统功能。
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概念由维纳在控制论中提出,引起了传播模式的巨⼤变⾰。
3. 从传播者的⾓度看,可以检验传播效果,传播者据此调查和规划现在和未来的传播⾏为,以调整传播系统的运⾏。
从受众⾓度看,反馈是受众态度、需要、意见等信息的,流动⽅式,受众可以据此更主动地介⼊传播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搜集信息。
4. ⼜可以分为两种反馈: 正反馈,即反馈的信息肯定了现存模式, 导致偏差越来越⼤, 系统熵值增长。
以及负反馈,即反馈的信息推翻了原有信息, 导致系统进⼀步调整, 从⽽减少偏差, 降低熵值。
负反馈是更重要的反馈。
5. 缺点: 因迟滞于传播⾏为之后,影响传播系统的控制功能,因为需要增加前馈,以改进传播效果。
⽡叔点评:这个概念可能是整个信息部分出现频率最⾼,考查概率最⼤的⼀个知识点。
原因在于,反馈不仅仅是⼀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种我们学习与认识传播的基础观念。
我们在学习传播的时候,⼀定要认识到,传播⼀定是双向的。
如果只有传播者的⼀厢情愿,⽽不考虑到被传播者的意义解读、情绪⼼理、社会环境,那么任何传播都可能是毫⽆效果的。
例如媒介的舆论功能,很多⼈都可以想到舆论引导,议程设置,那么有多少⼈能够想到舆论功能也包括受众的舆论传达,舆论监督呢?这个观念的分野,就是⽔平与答题的差距了。
更多考研资讯可移步⽡叔的新浪微博Sina Weibo:传播学考研就找⽡洛佳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以达天际我们致⼒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大众传媒和信息传递
大众传媒和信息传递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信息传递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依靠信息传递来完成各种行为和决策。
而对于大众传媒和信息传递的理解,不仅仅是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更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深刻意义。
商业化的大众传媒与信息传递在商业化时代下,大众传媒和信息传递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真实的信息,而且越来越多的是为了获取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机构不得不考虑广告商、政治团体等经济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经常忽视真实而重要的信息。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媒体的商业化”,在社会中影响着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消费者而言,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成为了他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这也促使许多非商业性质的媒体机构,如公共电视台和非营利机构等,崭露头角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信息传递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时代的感知也越来越快速和深刻。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都在大幅提高。
例如,随着社交软件、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信息传递上除了文字、图片,还可以使用短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
这带来了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人们在沟通和交流中表达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信息传递的影响与社会问题信息传递的日益发达和多样化,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但同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信息泛滥、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现象的加剧。
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媒体,他们并不具有太高的传媒监管标准,有时会迎合及制造一些敏感话题,给信息传递带来负面影响。
同时,随着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更加危险,网络暴力现象也成为了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使得社会上的许多机构和组织开始考虑如何规范信息传递行为以及加强对于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行为的制止和处罚。
传播学名词解释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23,传媒接近权: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4说服性传播: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25,传播流: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6,电视人: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TV的画面音响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36,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27,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TV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自闭。
28,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过段时间,等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9,一面提示: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30,免疫效果:两提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反馈名词解释传播学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信息发送者接收到接收者的响应,并对这些响应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的过程。
它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学中,反馈有助于了解和评估信息的接收、理解和影响。
它可以提供有关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和态度的信息,帮助传播者更好地调整和优化他们的信息传递策略。
反馈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估效果:通过接收和分析反馈,传播者可以评估他们传递的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这有助于了解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影响程度,从而调整传播策略和改进传播效果。
纠正误解:反馈可以揭示受众对信息的误解或不准确理解。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及时纠正误解,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满足需求:通过接收反馈,传播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偏好,并据此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互动与参与:反馈促进了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它鼓励受众提出问题、提供意见和分享观点,从而形成更加积极和有益的传播环境。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
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
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手机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享” 1的时代。据统计 , [] 目前全球的宽带用户大约
1 亿户 , 已经 突破 临界点 , 开始 吸引主流消 费者群
环节 , 在协调 、 改善信息输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但 自 报纸 、 广播 、 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
产生以来 , 其反馈渠道就显现出与生俱来的弱势 , 使
体, 从初始阶段步入快速成长期 , 近几年年增长率都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 下, 信息生产的特权从大众
媒介中剥离出来 , 个体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 , 同时也
是生产者, 两者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 表现出以互 动性来满足个体差异的强烈特色。媒介形态的深刻 变化带来 的不仅是媒介技术 的拓展 , 更引发 了人们
对媒介消费方式和态度的变化 , 传统的大众传媒在
这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压力之下走上了“ 汇聚” 之路。
立即付之行动。短信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大众 传媒反馈的重要手段 , 让一向模糊 的大众传媒 的反 馈走 向清晰 , 漫长的反馈变得迅 速而掷 地有声。 使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认真审视短信在
收稿 日期 :0 6 11 20 - -3 0
一
1 2l 一
维普资讯
地介入到了大众传播 的反馈 中。在新 的媒介 环境
下, 新媒介表现出个性化和双向性的鲜明特征 , 使得
提供适应媒介发展趋势的技术之 间形成了一个最佳 的契合点 , 带来 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双赢 。
广播 、 电视这些大众传媒努力寻求 新的媒介技术 的 支持 , 以摆脱 自身互动性差 、 参与度低 的传播劣势。 在这种 生存 压力 下, 大众 传媒 以“ 汇聚” 的形式 出 现 。罗杰 ・ 菲德勒认 为 , 媒体汇聚对 于媒介的演进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5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7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组织传播: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为前人经典性成果的荟萃。
他自己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从70年代末起施拉姆曾多次访华,给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
11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12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实用语义分析:这一分析方法是对文字符号进行系统分析,椎究特定信息出现的原因和可能的后果。
14控制实验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一、引言手机短信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独特的媒介特性。
它突破了传统的信件传播方式,成为个人间迅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对手机短信的特性、功能、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二、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1、实时性:手机短信的发送和接收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2、便携性:手机短信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手机信号,就能发送和接收短信。
3、个性化:短信内容可以根据发送者和接收者的需求进行定制,具有很高的个性化程度。
三、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1、信息传播:手机短信是最常见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无论是日常沟通还是重要事件的通知,短信都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用户。
2、情感交流:短信更加私密,比和社交网络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是亲朋好友间传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3、商业营销:企业利用短信进行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售。
四、手机短信的影响1、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手机短信的出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方式。
2、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短信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人们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交问题,如“短信文化”的出现。
3、商业营销的影响:虽然短信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获取商品信息,但过度营销也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五、手机短信的未来发展趋势1、5G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提高短信传播的速度和稳定性。
2、iMessage、WhatsApp等新型消息应用的出现,使得手机短信的使用率逐渐降低。
这些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通信功能,包括音频、视频通话,以及文件共享等,并且通常更加安全和私密。
3、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的结合,将使得针对个人的定制化信息传播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AI算法分析用户的短信行为和喜好,然后推送定制化的信息。
4、短信可能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隐私保护。
随着消费者对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未来的短信系统可能会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例如使用端到端加密技术等。
传播学名词解释
2.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4.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5.“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属于“热媒介”;
9.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考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10.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1.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2.数字鸿沟: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23.媒介素养: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24.文化帝国主义: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12.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架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现代人建构主观真实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传媒学入门知识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传媒学入门知识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传媒学入门知识: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一、引言大众传媒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传媒学的入门知识,重点探讨大众传媒与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二、大众传媒的定义与作用大众传媒是指以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社会组织与设施。
它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塑造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
通过大众传媒,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和信息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传递。
三、大众传媒的特点1.广播性:大众传媒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一次制作可以被无数观众接收。
这种广播性特点决定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2.导向性: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导向性,可以引导公众关注某一特定的话题或观点。
这种导向性的运用需要传媒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
3.互动性:传媒学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变得更加互动。
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参与和反馈,增强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四、新闻传播的定义与特点新闻传播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快速、准确地传递事实信息为目标,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辑的方式向大众传递和引导公众关注的事件和议题。
新闻传播的特点包括:1.时效性:新闻传播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快速传递最新的信息。
2.客观性:新闻传播应该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避免主观偏见和引导。
3.公共性:新闻传播是为公众服务的,应该关注社会公众的关切和需求。
五、新闻传播的原则与方法1.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应当真实准确,不夸大、不虚构,对于有关事实的报道应当经过核实。
2.客观性原则:新闻报道应立足于公共利益,避免个人或组织的偏见,客观公正地展现事实。
3.多样性原则:新闻传播应关注多元化的观点和声音,促进舆论的多样发展。
4.用户导向原则:新闻传播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指传播媒介为了达到宣传目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的过程。
2、传播者:从事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工作的人,是大众传播的主体。
3、发送者:在接收者与传播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个人或组织。
发送者不一定是传播者。
他们既可以是传播内容的创造者,也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主持者。
4、接受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和反馈,对传播者施加影响的人。
他们不但直接控制传播活动的进行,而且通过传播活动影响传播者。
因此,接受者是传播者的另一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5、媒介:所有大众传播的媒介。
6、信息:人类以语言、文字、音响、图像、动画、程序等方式记载的有关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事实。
7、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机器和设备,如电台、电视台、电话、报纸、杂志、书籍等等。
8、信源:在特定的时间里提供信息的源泉,它决定着大众传播的内容和方向。
9、信宿:收到信息后作出反应的人。
10、噪声:信息中那些不需要的成分和干扰信息传播的因素。
11、有意性:传播者在选择信息、整理信息、提供信息和编排信息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传播者的利益。
12、易受性:任何人都不是绝对的“免疫”。
当外来的信息刺激被感受器时,并不是绝对不起作用的。
有些能量和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打动和吸引人们。
13、感染性:受众对外来信息的吸收、消化和接纳的速度。
14、传播效果:外部信息经过人们传播系统作用于受众的结果,它是由一系列特征表现出来的。
15、控制性:人们对传播系统的控制和支配。
16、范围:人们可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
17、社会性:指受众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认知,包括群体的归属感、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态度和行为规范等。
18、符号:人们在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特殊物质手段。
19、传播渠道:传播者的意念和作品发出以后到达受众的途径。
20、效果:即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把意念和作品传达给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众心理反应及其情感反应。
057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9卷JOU RNAL O F T S I N GHUA UN I V ER S IT 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6 2004V o l .19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范 红, 曲 元(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084) 摘 要:文章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着重讨论了其大众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揭示了手机短信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功能和效果; 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4)06-0072-05收稿日期:2004-07-17作者简介:范 红(1966- ),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曲 元(1982- ),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一、引 言传播学是一个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学科。
在大众传播领域,环顾现今中国都市传媒形态,广播已经成为发展之中的非主流媒体,电视仍旧保持强势地位,报纸因其特殊历史背景,仍旧是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电影借助娱乐业整体需求的提升,正在逐步复苏。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搭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使互联网成为最具融合性的实力媒体。
由其引出的“平台”概念,整合了全部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使信息的无限传播成为可能,改变了以往媒介形态的传播习惯与概念,并由此推演出前沿传播学理论的新发展。
在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之后,手机短信传播在最近二三年里则引发了“第六次传播革命”——电信传播。
以手机短信为典型传播工具的电信平台的发展,具有不可比拟与替代的竞争优势,并逐步在大众传播中显示出广大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手机的短信功能在都市大众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2000年,国内手机全年发送短信10亿条,到2001年为189亿条,2002年上升为900亿条;2003年准确数量虽未公布,专家已预测这一数字至少达到1500亿甚至2000亿条。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岀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岀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
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前言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大众传媒的定义、功能及其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探讨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功能大众传媒是指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向大众群体传播信息、消息、思想等,起到传播和引导公众舆论的作用。
1. 大众传媒的定义大众传媒是以传媒技术为基础,借助媒体载体,通过大规模传播的方式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机构和活动。
它包括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媒介,同时也包括了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
2. 大众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具备多种功能,主要包括:a. 信息传播功能:大众传媒可以将各类信息、消息迅速传递给广大受众,让受众了解世界事务,获取各种知识;b. 知识普及功能:大众传媒可以普及知识、教育受众,提升整体的文化素质;c. 社会监督功能:大众传媒可以监督社会事件的发展,揭露问题,推动社会进步;d. 舆论引导功能:大众传媒可以引导公众的舆论方向,影响社会舆论氛围。
二、信息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关系信息传播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传导、接收和共享。
大众传媒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大众传媒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它具备信息传递迅速、面向广大受众的特点,可以将各类信息高效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2. 大众传媒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角度会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
由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信息过滤,大众传媒可能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解读,从而对受众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影响。
另外,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引导舆论、塑造舆论氛围等方式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的互动关系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是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D 近年来, 手机短信在传播领域被广泛运用, 引起 了学界的普遍关注。尽管对于这一新的传播方式仍 存在诸种争议, 但它以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到大众传 媒之中, 并对大众传媒产生极大的影响已是不争的 事实。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它与旧有传媒的 “汇 聚” 必然需要一个契合点, 反馈就成为这一现象的 要重之义, 而就此切入对手机短信进行传播学意义 的探讨却尚未被理论界所重视。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 重要的作 用。但自报纸、 广播、 电视这些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 产生以来, 其反馈渠道就显现出与生俱来的弱势, 使 得媒介输出的信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 诸 如报纸的发行量、 广播的收听率、 读者来信、 听众热 线等等。这些反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 播效果, 但总是比较迟缓、 模糊、 微弱, 所以并不能消 除它们单向传播的弱势。如果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为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反馈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 那 么现在无论电视、 广播、 报纸都向受众提供了参与节 目的短信号码, 而受众根据自己对节目的喜好程度 立即付之行动。短信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大众 传媒反馈的重要手段, 让一向模糊的大众传媒的反 馈走向清晰, 使漫长的反馈变得迅速而掷地有声。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认真审视短信在
D D 摘D 要:手机短信因其技术上的便利性和传播方式上的个人化, 使它迅速地介入到传统大众传媒的反馈当 中,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单向传播的弱势。在这一 “ 汇聚” 的过程中, 手机短信已超越了作为反馈渠道的单一 职能, 同时以话语主体的身份出现在大众传媒中, 体现出传播景观下媒介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D D 关键词:反馈;手机短信;大众传媒;个人化 D D 中图分类号:E!"#C &D D 文献标识码:FD D 文章编号: %""%$)’)( ( !""# ) "&$"%!%$"&
三
近年来国内短信传播市场保持高速发展, 有关 统计资料显示, !""# 年全国手机移动短信业务量达 到 !$%%& ’ 亿条, 而在 !""( 年前 $" 个月全国手机短 信发 送 量 已 达 到 !#’’& ’ 亿 条, 比上年同期增长 #"& $) , 以每条最低 "& $ 元计算, 这一市场收入近 !(" 亿元。 这些数字有力地证明了现代社会中 [%] 人们对手机短信的认可和使用度的提高。这既是大 众传播丰富完善自身的契机, 也是个性化时代在传 播中的深刻表现。我们的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变 革, 基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正逐步细分向窄播 化发展。在媒介细分化的背后是个性化视听需求的 快速增长, 短信的普及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合理回应。 短信介入到大众传播中, 为其建立起有效的反馈通 道, 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化, 它使得个体能够接触到具 有某一细微共同点的人群, 成为社会互动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 需求也就愈加强烈。受众从有限信息的单向传播进 入到无穷信息不断喧哗的包围, 对个体的认同感变 万方数据
得更加迫切, 这就使得受众追求心理层面上的自由, 受众面对社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短信在共同的话 语空间下创造了自由的氛围, 它使受众可以超然于 传者的声音之外, 以独立的身份进行自己的思考, 而 不被大众媒体左右, 这无疑是对存在着个体差异、 背 景差异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被凸显出来的最佳表现 形式。 然而, 每一个新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 曲折, 手机短信在被大众媒体借用的同时, 由于受到 对利益追求最大化的驱使, 表现出低俗、 琐碎、 无聊 的倾向。!""# 年 * 月初俄罗斯人质事件爆发时, 央 视四套 《 今日关注》 栏目在报道该事件过程中, 滚动 播出有奖竞猜信息, 鼓励观众猜测死亡人数, 节目播 出后引起了部分观众的极大愤慨, 引发了对这一形 式的道德拷问和自律问题。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发出 紧急通知, 要求各播出单位播出的新闻和新闻类节 目 ( 含访谈类节目) 一律不得开设手机短信参与竞 猜环节。当前为了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少电视播出机构挖空心思在短信竞猜上出新, 有 的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给大众传媒和短信介入其中这一新的方式带来的损 伤, 是经济利益和公信力的双重损失。与此同时, 处 在刚刚起步阶段的手机短信在介入大众传媒的样式 上也存在着单一性, 受众已从最初的激情中苏醒, 势 必要寻找新的、 更为丰富展现自我的媒介方式。因
所担当的提供话题组织者的身份也更加充分地显现 出来。在这个共享的话语空间中显示出大众传媒极 大的包容性。 通过对短信的利用, 受众成了大众传播内容的 生产者。我们可以看到, 当受众发表意见、 提供信息 后, 只有被传播者充分利用, 并给予表达的空间, 才 能表现出对受众的尊重和重视, 使受众在心理层面 获得极大的满足, 自身的认可度得到提升, 使反馈真 正成为一种看得见的有效传播 。短信介入到节目 中, 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拉近了两 者的距离, 在内容上产生更多的共鸣, 将传统意义上 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迈进。 从短信的文本内容看, 它是一种非常近似于口 语的通俗语言, 浅白、 易懂、 有着鲜明的个人特征。 在这种个性化语言的背后, 是大众传媒人性化的彰 显。大众传媒的竞争其实是对人的竞争。在这场 “ 注意力经济” 的较量中, 人的价值、 人性的回归都 成为一决高下的关键。短信在传播方式上的人性 化, 造就了短信反馈道路的畅通。毫无疑问, 大众传 播媒介只有将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进一步延伸, 才有 可能使短信在大众传播中走得更远。只有让反馈走 进节目中, 成为一个话语主体, 为节目增添更多的智 慧, 提供更多的话题, 才能真正实现节目内容的人性 化。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0 +1 23/.45 6+-7/0 8.59:-;5<= ( 2+>5/0 2>5:.>: ?@5<5+.)
A/=, !""# B+0C &&D 6+C &
手机短信介入大众传媒反馈的传播学解释
张D 原
( 山西经济日报社,山西 太原 "&"""" )
提供适应媒介发展趋势的技术之间形成了一个最佳 的契合点, 带来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双赢。
二
近年来, 手机短信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据统计, #((# 年中国移动运营商从短信获取的总收 入远远超过广播电视业全部收入的总和。 作为 [’] 一种新生事物, 它仍处在成长时期, 未来的样式还有 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新的媒 介产生不可能取代旧的媒介, 而是相互融合。 “无 论哪一种新媒介, 都将在旧媒介的旁边占据它们的 位置, 而旧的媒介不会消失。过去发生的一种共同 形式是, 新的传播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 术, 却引发旧的传播技术承担新的角色” 。 [$] ( "$ ) 短信被有效地运用于电视、 广播中, 担当着反馈载体 的重要责任, 同时也促使旧有的大众传媒从形式到 内容发生新的变革。手机短信的出现已远远超出了 仅仅作为反馈的一种传播手段,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 “ 媒介即信息” , 手机短信在带来传播方式突破的同 时, 也成为节目的内容。手机短信提供的反馈内容 被广泛运用于大众传媒的节目中, 使过去节目中的 一面之词、 两面之词跨越到多面之词, 这种媒介与受 众的互动带来了内容的创新。 当今像这样大量采用短信反馈的节目并不在少 数, 而且还显现出继续发展的势头。比如中央电视 台二套每天的早间节目 《 第一时间》 , 主持人都会在 节目中对观众发来的短信反馈进行播报; 《 经济半 小时》 评选 “ #((! 年度经济人物” 推出了短信排行 榜; 广播电台中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更是不胜 枚举; 与此同时采用短信方式吸引读者介入到传播 互动中的报纸也层出不穷。过去受众总是被动地接 受传者想提供的信息, 受众的意愿通过各种调查、 问 卷等间接形式来揣度。传播技术的发展为受众提供 了多元化的媒介消费形式, 也因此调动了受众的主 动参与性。旧有的传播方式在延续传统内容的同 时, 适时做出了新的调整, 无疑为手机短信的发展起 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受众的声音与传播者的声音同台出现, 大 众传播媒介在获得反馈信息的同时, 又把反馈内容 当作信息再次传播。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大众传媒 通过受众来吸引受众, 一方面丰富了节目内容, 弥补 了传播者思维上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进行突破节目 形式的尝试。大众传媒作为掌握信息发布的权威者 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从主导者转为分享者。它本身
作者简介: 张原 ( %’(& —) , 女, 山西榆次人, 《 山西经济日报》 记者, 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 %!% —
地介入到了大众传播的反馈中。在新的媒介环境 下, 新媒介表现出个性化和双向性的鲜明特征, 使得 广播、 电视这些大众传媒努力寻求新的媒介技术的 支持, 以摆脱自身互动性差、 参与度低的传播劣势。 在这种生存压力下, 大众传媒以 “ 汇聚” 的形 式 出 现。罗杰・菲德勒认为, 媒体汇聚对于媒介的演进 和媒介形态的变化进程总是不可缺少的, “ 汇聚更 像是交叉路口或婚姻, 其结果是引起每一个汇聚实 体的变革, 并创造新的实体” 。这种方式提 [!] ( "#$ ) 高了原有媒介形态的适应度, 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 步证明了媒介的生存法则。 就其本身而言, 手机短信是基于数字网络的双 向纯文本信息传递活动。其传播方式有两种: 一种 是点对点的传播, 如 %&’( 发送的短信, 这种方式主 要是以移动通信终端发起; 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 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 务, 例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利用前一 种方式人们进行个人间信息传递, 通过一个虚拟环 境实现了人际传播。而后者可以像大众传媒一样向 手机用户广泛发布信息, 根据用户定制的内容提供 信息服务, 进行大众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使得手 机短信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 “大 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 们, 并有效促使人们利用此种革新的最有效途径” 。在旧的大众传媒苦于缺乏快速的反馈 [)] ( "%)* ) 渠道以满足大众传媒从单向传播向互动式转变之 时, 手机短信因其点对点的传播特点, 被传统大众传 媒成功地纳入到自己的传播系统中, 构建出一条崭 新的反馈回路。它运行在大众传媒体外, 与原有的 系统并行且相联, 快速地建立起与受众的联系。由 于技术上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一条直观即时的、 有效 的通道, 不存在长时间的道路不畅或堵塞的问题, 最 终将反馈从幕后推到了前台。 从手机短信的传播形式上, 我们不难看出它传 播特点的最鲜明之处— — —个性化。手机短信凭借手 机的无线移动性, 打破了时间、 空间和电脑终端设备 的限制。只要在网络覆盖范围内就可以随时随地及 时接受发送信息, 而且它完全可以在节目进行的同 时提供反馈, 而无须等到节目结束之后才能表达意 见和看法。这种技术上提供的便利性不仅仅为受众 快速参与节目提供了可能, 最重要的是手机短信在 充分显现个性思维和个体独立话语空间的同时, 完 好无缺地保留了个人的私密性。技术上的自主控制 保证了个性化的存在。在这个数字媒体获宠的时代 里, 手机短信在满足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心理需求和 — — %##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