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拒绝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

汉语091 陈玮青 09097103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涉及“面子”问题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关键词:言语行为拒绝策略

拒绝方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几乎每天都感受到拒绝与被拒绝的存在,它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也发生在很多场景中。拒绝包括拒绝对方请求、邀请、提供、建议四个方面。如何拒绝他人是一种艺术,说的好彼此都会有面子。说的不好会把关系搞僵,互相不愉快。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使用不同语言、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如何礼貌地、得体地实施这一行为,在各文化中人们在采用拒绝策略时有何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这些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参照了中外理论研究并就中英的不同拒绝方式做了相关探索。

一、国外相关研究

1.[1]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是以言行事,它起源于语言哲学研究。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提出。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赛尔丰富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明确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的语篇单位”。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五大类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当说话人处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行为动词时,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由于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请求、邀请、建议等等,拒绝言语行为的归类呈现多样性。

2.在[2]Beebe,Takahashi and Kunmagai的英日拒绝策略对比研究中,Beebe 和他的合作者Takahashi以及Ulisse-Weltz(1990)重点研究了学英语的日本学生和美国人在拒绝策略上的异同。他们发现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更注重随着交际者身份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拒绝模式。美国人的拒绝方式则倾向直接,没有日本人正式。

Kumagai在1993年所做的研究中发现日本人在拒绝行为中,为了使双方不失面子,往往使用忏悔性话语,而美国人则喜欢使用阐释性言语。日本人重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美国人更注意对问题的解决。Kumagai同时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同样可以用来阐释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拒绝策略上的差异,即中国人很少使用阐释性言语,而是强调某种外部原因,例如:一个中国学生在拒绝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别人时,可能会说:“我的笔记本借给别人了。”换句话说,他之所以不借笔记本是因为笔记本不在他身边。美国人在提出拒绝理由后一般会向对方表示道歉,然后阐释或说明自己的一些原则,如一个美国人在拒绝别人时可能会说:“I’m sorry, but I just have a rule about not lending out my car”,“I’m sorry, I don’t lend out my car”or “Sorry, I don’t want to lend it to anyone”. Mr.Liao(1994)认为中国与日本本属于东方国家,因此他们的文化传统,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3.在[3]Liao & Bresnahan 汉英拒绝策略对比研究中,Chao-chih Liao & Mary

I. Bresnahan(1996)对英语和汉英的拒绝策略进行了研究,他们设计了六个与请求有关的场景来考察在这些场景中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中国人相比,更多的美国人喜欢使用含糊其辞的一些主观理由来拒绝对方。根据中国人使用的拒绝策略标记语的数量,Liao & Bresnahan (1996)提出了“勉强触点”的礼貌拒绝假设。最后,Liao(1994)总结了中国人常用的21种拒绝策略。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一些语言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姚俊(2003)对美国和中国内地的拒绝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她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和中国人在表示拒绝时使用的惯用表达式不同。美国英语常用的拒绝礼貌表达式是:“I’d like to”+拒绝理由+道歉用语;汉语普通话的典型表达式是:称呼语(如果被拒绝者的地位较高)+道歉用语+拒绝理由。廖素清、林红、邱天河、车军等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来发现中美的拒绝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马月兰根据表层言语行为和深层言语行为,对拒绝语的策略进行分类。王爱华、吴贵凉对汉英拒绝亚那样行为直接性层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像其他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国内的研究不止这些,此处只是略举一二。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

[3]拒绝是对建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的回应,是威胁对方的言语行为。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采取一定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因人而异,不用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拒绝策略也会有所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带着浓重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国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松弛。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西方人一般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而中国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凡事采取“三思而后行”的保守态度,一般不轻易拒绝别人的请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在交往中尊崇“礼恭、辞顺、色从”的道德原则。按照顾曰国教授“德、言、行”的礼仪原则,中国人在言辞中一般显得谦卑、礼让,尽量肯定甚至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带来的益处,缩小甚至否定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方便。当对方主动提供帮助时,为了减少给对方带来的麻烦,我们一般会直接加以拒绝,而当对方向我们提出请求时,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不破坏正常人际关系,我们即使想拒绝也难以启齿。

四、汉英实例对比

首先看几个英语中的有关拒绝的例子:

(1)I would like to go with you ①不好意思,我去不不了,我

but my mother ask me to help 得帮我妈妈做家务。(道歉+理由)her with the housework.(意愿)

(2) I'm afraid that I have to ②我下午有个会,所以不能跟你去了。attend a meeting this afterno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