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拒绝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
汉语091 陈玮青 09097103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涉及“面子”问题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交际者担心冒犯对方而难以实施拒绝。

和所有的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带着深深的社会和文化烙印。

关键词:言语行为拒绝策略
拒绝方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几乎每天都感受到拒绝与被拒绝的存在,它几乎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也发生在很多场景中。

拒绝包括拒绝对方请求、邀请、提供、建议四个方面。

如何拒绝他人是一种艺术,说的好彼此都会有面子。

说的不好会把关系搞僵,互相不愉快。

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使用不同语言、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们如何礼貌地、得体地实施这一行为,在各文化中人们在采用拒绝策略时有何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这些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文参照了中外理论研究并就中英的不同拒绝方式做了相关探索。

一、国外相关研究
1.[1]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是以言行事,它起源于语言哲学研究。

言语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奥斯汀提出。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赛尔丰富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明确把言语行为定义为“语言交流的基本或最小的语篇单位”。

他把言语行为分成五大类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当说话人处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行为动词时,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

由于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请求、邀请、建议等等,拒绝言语行为的归类呈现多样性。

2.在[2]Beebe,Takahashi and Kunmagai的英日拒绝策略对比研究中,Beebe 和他的合作者Takahashi以及Ulisse-Weltz(1990)重点研究了学英语的日本学生和美国人在拒绝策略上的异同。

他们发现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更注重随着交际者身份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拒绝模式。

美国人的拒绝方式则倾向直接,没有日本人正式。

Kumagai在1993年所做的研究中发现日本人在拒绝行为中,为了使双方不失面子,往往使用忏悔性话语,而美国人则喜欢使用阐释性言语。

日本人重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美国人更注意对问题的解决。

Kumagai同时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同样可以用来阐释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拒绝策略上的差异,即中国人很少使用阐释性言语,而是强调某种外部原因,例如:一个中国学生在拒绝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别人时,可能会说:“我的笔记本借给别人了。

”换句话说,他之所以不借笔记本是因为笔记本不在他身边。

美国人在提出拒绝理由后一般会向对方表示道歉,然后阐释或说明自己的一些原则,如一个美国人在拒绝别人时可能会说:“I’m sorry, but I just have a rule about not lending out my car”,“I’m sorry, I don’t lend out my car”or “Sorry, I don’t want to lend it to anyone”. Mr.Liao(1994)认为中国与日本本属于东方国家,因此他们的文化传统,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3.在[3]Liao & Bresnahan 汉英拒绝策略对比研究中,Chao-chih Liao & Mary
I. Bresnahan(1996)对英语和汉英的拒绝策略进行了研究,他们设计了六个与请求有关的场景来考察在这些场景中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

研究发现与中国人相比,更多的美国人喜欢使用含糊其辞的一些主观理由来拒绝对方。

根据中国人使用的拒绝策略标记语的数量,Liao & Bresnahan (1996)提出了“勉强触点”的礼貌拒绝假设。

最后,Liao(1994)总结了中国人常用的21种拒绝策略。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一些语言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姚俊(2003)对美国和中国内地的拒绝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调查研究。

她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和中国人在表示拒绝时使用的惯用表达式不同。

美国英语常用的拒绝礼貌表达式是:“I’d like to”+拒绝理由+道歉用语;汉语普通话的典型表达式是:称呼语(如果被拒绝者的地位较高)+道歉用语+拒绝理由。

廖素清、林红、邱天河、车军等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来发现中美的拒绝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马月兰根据表层言语行为和深层言语行为,对拒绝语的策略进行分类。

王爱华、吴贵凉对汉英拒绝亚那样行为直接性层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像其他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国内的研究不止这些,此处只是略举一二。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
[3]拒绝是对建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的回应,是威胁对方的言语行为。

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采取一定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因人而异,不用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拒绝策略也会有所差异。

中国文化是一种带着浓重的群体色彩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国人自小在“有集体荣誉感”的大环境下成长,注重集体荣誉、社会同一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松弛。

因此,在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问题上,西方人一般相对自由地采用各种策略,强调各自拒绝的理由;而中国人为了避免得罪对方,凡事采取“三思而后行”的保守态度,一般不轻易拒绝别人的请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在交往中尊崇“礼恭、辞顺、色从”的道德原则。

按照顾曰国教授“德、言、行”的礼仪原则,中国人在言辞中一般显得谦卑、礼让,尽量肯定甚至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带来的益处,缩小甚至否定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方便。

当对方主动提供帮助时,为了减少给对方带来的麻烦,我们一般会直接加以拒绝,而当对方向我们提出请求时,为了不伤害对方的面子、不破坏正常人际关系,我们即使想拒绝也难以启齿。

四、汉英实例对比
首先看几个英语中的有关拒绝的例子:
(1)I would like to go with you ①不好意思,我去不不了,我
but my mother ask me to help 得帮我妈妈做家务。

(道歉+理由)her with the housework.(意愿)
(2) I'm afraid that I have to ②我下午有个会,所以不能跟你去了。

attend a meeting this afternoon.
(3)I never do business with friends.(原则)③我们可以换个话题,谈
钱伤感情。

(4) How I wish I can go with you but I have to ④我得先做完作业finish my homework in advance.(说明理由)才能跟你一起去玩。

(5)I can’t wait to go with you but ⑤我现在没空跟你去,
I my time is no allowed now. 下回好吗?(直接拒绝+询问)
(6)I’m sorry.(道歉) But today I have ⑥我今天有其他工作需要Other obligations that need to be done. 完成,非常抱歉不能跟你去。

I’m really sorry. (理由+道歉)
(7)I sincerely wish I could have ⑧真可惜我今天已经有约了, dinner with you , but I have already 我们可以约下次的。

had a date with other people.
(8)I promise I will do it next time. ⑦我下回一定给你拿。

(承诺)
(9)If you had asked me earlier, ⑨你早该跟我说的呀,我已经
I would have lent you.(提出假设条件)借出去了。

.
(10)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⑩小红已经做好笔记了,我还(建议)没整理好,你可以先跟她借。

(11)No, thanks! (直接拒绝)○11不用了,谢谢!(直接拒绝)
(12)No,I can’t eat any more. ○12再吃一块,胃就要炸了。

从上面的英文例子可以看出英语中拒绝的模式先是表示意愿或道歉,再用but
转折,然后表明拒绝的理由。

从上面的(1)-(7)的场景可以看出说话者先表遗憾或道歉,然后再说明理由,或出于承诺或出于原则拒绝对方。

而右侧的汉语例子①-⑦一般是先给以委婉的否定回答,然后给出理由;或先表示遗憾和抱歉,再给出理由或征询对方的建议或采用推辞策略。

而(8)、(9)、(10)是用承诺、假设条件和建议来表示拒。

从整体上看东西方的拒绝策略方式多为间接策略:以迂回的方式间接表达不能接受、不能同意,命题内容和发话者的意图不是一一
对照的关系。

除了(11)和○11是采用直接拒绝的策略,即说话者直接明了表明不接受、不同意,使用带有否定词的语言形式。

另外(11)中也是直接拒绝,而○12采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拒绝。

随着口语交流的频繁,出现了许多适用于口语表达的拒绝的句子,如:
(13). Stop complaining! 别发牢骚!
(14). You make me sick! 你真让我恶心!
(15) What’s wrong with you? 你怎么回事?
(16). You shouldn’t have done that! 你真不应该那样做!
(17). Don’t talk to me like that! 别那样和我说话!
(18).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你以为你是谁?
(19). What’s your problem? 你怎么回事啊?
(20). I hate you! 我讨厌你!
(21). I don’t want to see your face!我不愿再见到你!
(22). You’re crazy! 你疯了!
(23). 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
(24). Don’t bother me. 别烦我。

(25). Get out of my face. 从我面前消失!
(26). Leave me alone. 走开。

(27). Get lost.滚开!
(28). 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

(29). 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

(30).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这是什么意思?
以上的例子颠覆了正式的模式。

即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与对话人的亲疏程度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方式。

汉语中也有此类的口语拒绝的方式,如:我不想借给你。

如果用开玩笑的语气,则暗含我可以借给你的意思;如果用严肃、坚定的语气,则就是一种直接的拒绝。

可见汉语中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拒绝的力度有所不同。

但是英语中从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看出对方的拒绝与否。

下面再看一些有关汉语中有关拒绝的句子,如:
(1)老师,实在对不起。

我现在有课去不了。

(2)我觉得这个颜色有点亮,我再看看。

(3)我昨天刚买过,下次再来买。

(4)嗯,真不错!不过我要的那个样式你这没有。

(5)这个款式挺好看的,有别的颜色吗?
(6)我暂时没这个需要。

(7)我先逛一圈再来看看。

(8)不好意思,我的书被别人借走了。

(9)抱歉,我的橡皮擦丢了。

(10)你能不能到吸烟区吸烟?
(11)这花很好看,但是我的花粉有点过敏。

(12)小王,我有事给耽搁了,可能去不了了。

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其实汉语中的拒绝模式大至与英语相似,只是汉语的第一部分不是虚拟,而是先说称谓然后表达歉意,再说原因。

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又有所不同。

如例(10)中用疑问句来表达对别人的拒绝,又如例(6)和(7)直接说原因。

其实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可能会先谈及别的话题,然后才会拒绝对方的请求。

如:
王女士:你去哪里?
张女士:我去系办。

王女士:哦,是去开会吗?
张女士:不是的,是去拿信。

王女士:你的衣服很漂亮,在哪买的?
张女士:谢谢。

我丈夫上月去上海开会给我买的。

我还以为颜色太艳丽。

王女士:不是的,是今年的流行色。

我几乎忘了告诉你,你上次推荐我买的洗脸池,我丈夫已经在别的地方预订了,非常抱歉。

张女士:没关系,我只是给朋友宣传下。

由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汉语中拒绝一般很少首先表达对对方请求的正面回应,因此在拒绝时,中国人很少使用“我很乐意……”之类表达作为拒绝的引导语,而这种拒绝中的引导语在英语中却是常见的。

汉语中的拒绝大多先是假同意或先肯定,再述说客观的理由。

另外,在对待上级、下级和平级时用的拒绝词语和拒绝语气也有所不同。

在拒绝上级时首先语气要诚恳,如:当你遇到明明周一就可以搞定,上司非要你周末来加班的情况时,你可以这样拒绝:“经理,这个周末我有事,真的不能来加班。

不过您放心,所有的资料都已经备齐了,下周一下午我就可以把报告做完。

客户周三才到,我还有一天半的时间可以复核审查,保证没有问题!”在拒绝下级时则不用那么多的客气话,可以直接拒绝。

在拒绝平级时,在道歉时要加理由。

由此可以看出汉文化注重等级差别,而西方人际关系讲究平等,等级观念淡薄,上级拒绝下级和平级间的拒绝与中国的拒绝方式大同小异。

但下级拒绝上级的方式有略有不同。

下面看一个情景:
Sheriff: Get out of the truck, Teardrop. I need to talk to you. Teardrop: I don’t think so.
Sheriff: It’s ain’t about you. You’re not in trouble. It’s your brother.
Teardrop: Tonight, I ain’t doing a fucking thing you say.(直接拒绝) 又如:
Host: Well, come on then, son. Show us old ones how it’s done. Declan: Sorry.(表遗憾)
Host: I’ve kissed my wife. Stefano has certainly kissed his wife. Anna: No,(直接拒绝) We’re fine. We did it earlier , kiss.(理由)Declan: Done and dusted.(解释)
由此可看出西方人在拒绝比自己地位高或权势大的人时,采用直接拒绝的频率相当高,远多于中国人,仅次于给出理由。

道歉、说服和替代也是西方人常用的拒绝策略。

由例子(13)-(30)的口语例子也可以看出,这种观念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简单、直接、明了。

从以上的例子对比可看出在中国文化里,以生硬的“不”表达拒绝几乎不存在,因为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融洽。

儒家认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和谐。

它促使中国人追求无冲突的、以集体为导向的人际关系。

对中国人来说,表露不和谐的交往会使一个人丢面子。

间接语能够避免冲突,有利于保留面子,起普遍应用是不言而喻的。

而西方偏向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鼓励公开竞争,这种文化规约促使人们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汉语的拒绝策略反映了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依赖,体现出积极面子的维护,而英语的拒绝策略却强调人们的相对对立,表现出对消极面子的维护。

再者,汉语的拒绝策略还体现在发话人意识到了交际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而英语却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从其称呼语的使用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了。

汉语的亲属称谓注重血缘、辈分,强调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社会交往往往牵涉到人们对彼此关系的推断,以便选择恰当的称呼。

而英语中拟亲属称谓和职衔称呼语非常有限,受平等和个人本为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人偏爱对等式称呼。

在社会交往中,不论地位和职位的高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直呼其名,雇员对上司、年轻人对长者、学生对教授、子女对父母等都可直接称呼名字。

四、结语
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正确的拒绝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留学生而言,想要融入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圈,掌握这种日常用语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中英的拒绝模式大同小异,但是因为汉语的不同场景,还有与对话人的亲疏程度远近,表达拒绝的方式就有差别。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因此表现在口语上可能有些表达模式比较相似,但是从传统拒绝方式上看,中美表达拒绝的方式还是有差别的。

留学生英熟悉汉语的拒绝方式在不同的场景中常用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

参考资料:[1]谷慧娟,汉英拒绝策略的文化映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姚俊,2003,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山
东外语教学,第1期
[3]林红,邱天河,车军,中美礼貌拒绝策略对比研究,科学时代
[4]李莉斌,李佳,2007,英汉拒绝中的文化差异,河北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