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强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经过梳理,表述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正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明白任务是什么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在访谈中问到在什么情况下考虑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某教师说:“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会有很多种想法时(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很简单的问题,在一起合作是浪费时间,学生不会喜欢的。”一位数学教师说,“有不同思想撞击的情况下,不同思维、不同观察视角下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情况下,这就需要交流,这个时候比较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教师已基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在课前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时已经注意到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什么环节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任务的设计还是不利于学生小组开展合作活动。案例一: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行与下行》这是一节乐理知识课,要求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歌曲来判断上行与下行。当学习到上行时,教师要求学生翻开书第 12 页,请小组内学生自己创编一段上行或下行的乐句,写好之后在小组内唱一唱、拍一拍。创编开始,很多学生一直盯着书看,只有几个
学生明白要怎样做,开始动笔。交流时教师只让一个小组在全班范围内展示,这个小组也是磕磕巴巴,好像不能完全理解题目,教师接着又请一位学生来把创编的要求说一说,这名学生的表现明显好于前一组。教师宣布让小组开始讨论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题目,一直盯着黑板,没有小组讨论的行动,教师也没有发现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好像太难了,只是催促说:“快点儿,快点儿,小组讨论一下。”教师给出的这个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太难,首先,创编的环节过不了,后面的在小组内“唱一唱、拍一拍”也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小组展示、师生互评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当
从听评课反应的情况来看,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当,主要有三种情况:
1.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大部分教师在宣布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些反应缓慢的学生还没有想到怎样做,就被反应敏捷的学生“带跑”了,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这些反应缓慢的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没有自信心。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
部分教师不能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活动的时间,为了能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还在激烈地讨论、交流时,教师就强制性地结束了小组活动。
3.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
部分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学生交流完毕之后不
知如何安排剩余的时间,于是在小组内嬉戏、打闹,做一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
(三)组内分工不合理
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负责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的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非如此,小组内分工不合理的现象时常发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小组内无分工
很多合作小组内没有分工,教师宣布活动开始,组内成员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你一言我一句,各说各话,场面十分嘈杂,根本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主要集中在中段,活动一开始,小组的成员都在发言,毫无秩序,不知道彼此在说什么,没有小组长或秩序维持员来协调大家的发言顺序,而到了活动的后半截,小组成员要不各说各话,要不就是无关行为,小组的合作活动是无效的。由此不禁想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小组在发言时应该形成了一定的顺序,每次由谁先发言,接着是谁等等,应该已经形成小组活动的一些规则。
2.小组内分工不全
在有些合作小组中,并非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有角色、有分工,剩余的小组成员则没有相应的分工。
3.小组内有分工无合作
还有的小组内是有分工的,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把分工的权力交给小组长,组员先说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由小组长协调、分配组员的各项任务,这种方式很好,但由于小组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的霸权,开始合作活动后,情况则不一样了,这些学生一人多职,忙得不可开
交,其他组员则身无一职,轻轻松松,无事可做。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
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当小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通过对各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掌握状况如何。但是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是不够恰当的,还有的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等方面基本不予以指导。课堂中,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都能反映出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合作技能方面只会稍微带过。案例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作为练习课,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练习,又注重在知识形成中的引导,能让学生在联系中概括出求算圆面积的几种情况:利用半径、直径、周长求面积。其中有一道练习题:估一估半径是 1 米的圆有多大?大约能站几名同学?半径是 10 米的圆有多大?大约有几个教室那么大?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题目,先是在全班范围内提问单个学生,后来教师可能觉得内容太多。单个学生自己练习太吃力了,因此要求小组一起合作,讨论这道题的难点有哪些。 10 秒钟过后,学生说不知道 1 米的圆究竟有多大。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直接请了一名学生上讲台,请全班其他学生想象 1 米有多长。再自己估算。面对站在讲台上的学生,教师告诉学生他大概有 1.5 米,但学生是站着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不能将其转化为半径是 1 米。如果教师给予小组及时的指导,发现问题之后,指导学生分步骤,先讨论清楚半径是 1 米的圆自身有多大,一个人站着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再用两者相除,进行估算,那么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