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李叔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勤勉专注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 一 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
慎独自律
李叔同出家后,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 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 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 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 弘一法师日常以“习劳、惜福、念佛、诵经”为功课, 以“正衣冠、尊瞻视、寡言辞、慎行动”为座右铭。 二十多年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师使传统断绝 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称弘一为“重兴南山律宗第 十一代祖师”。
人间滋味,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 中有苦,咸淡相依、甘苦共存;咸淡相宜时不多,咸淡不 匀时不少;况且没有品尝过苦涩的滋味,又如何体味香甜 的美妙?宋朝云门慧开禅师曾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偈 《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 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常言道:景由心生, 境由心造。如此,面对并不完 美的人生,少一分挂碍, 便多一分自在;少一分苛求,便 多一分安详;而多一分宽容, 自己便也多了一分转圜的余 地。 然而,咸淡两由之,并 不是简单的随遇而安、不图 进取。
勤勉专注
夏丐尊先生《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同的。 他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认为李叔同是“我们教师中 最不会使人忘记”的。夏丐尊多次对学生说:“李先生教 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 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 好……”
胸怀光风霁月
少年黄永玉曾有幸结识弘一法师。当时未满17岁的黄 永玉在福建一座山庙前玉兰树上摘花,弘一法师在树下问 他:“嗳!你摘花干吗?”黄永玉年轻气盛:“老子高兴, 要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 下来也是好好的!”“下来吧,小心点。”黄永玉咬着花 枝,跳到了地上,弘一法师邀请他到屋里坐坐。一间萧疏 的屋子。靠墙一张桌子,放了个笔筒,一块砚台,边上摆 了一堆纸。床是两张长板凳架着门板,一张草席子,床底 下一双芒鞋。再也没有什么了。弘一法师笑着问他:“平 常你都干什么呢?……”黄永玉答道:“画画,唔!还会 别的,会唱歌,会写诗,还会演戏,唱京戏,……” 二人 聊了起来,谈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 弘一法师圆寂,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 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黄永玉在庙中嚎啕大哭。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 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 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 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 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 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 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 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 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 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 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到福建拜访弘一法师,相见之下, 郁达夫先生竟产生削发出家的念头,希望追随大师的步履。 弘一法师对他说:“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做的事情去 吧!”赠郁氏著作数种而别。郁氏后来因英勇抗日,被日本 宪兵残杀于苏门答腊。
因为无论他是何所在,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 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其机,他的一 生行宜,便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之经,不刊之典。 丰子恺
弘一法师,俗姓李叔同, 祖籍浙江,生于天津。中 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 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 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 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 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 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 高的知名人士。
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是两 个截然相反的极限,但都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在后半生, 他把失传达七百年之久的南山律宗得以重兴,受到了人们 无比崇敬与仰慕。可以说现代佛教的兴起辉煌无不凝聚著 大师的辛劳努力。 大师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睿智又极具震憾的人 格。一生中,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教化感化 著无以累计的各阶层人。曾带领著许多艺术大师走进艺术 殿堂,又指导他们如何对待变幻的红尘,如何确立正确理 性的人生准则。 他的一生,无懈可击。
宗教救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 做着人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 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1941 年,弘一法师还写 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语 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 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弘一法 师皈依佛门之后,依然广结善缘,开导众生,以唤起、提 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己任。或者,这种“宗教救 国”的理想,与大师早年 “教育救国”的理想是一脉相 承吧!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文化名人都颇为欣慕大师, 与之结“方外之友”。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 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 文化艺术之先河, 一、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二、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 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 “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 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三 、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四、在教育、书法、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 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 有创造性发展,可谓百年罕见之全能奇才。
柳亚子先生与弘一早年同办过《太平洋报》,弘 一出家后,就与柳亚子失去了联系。1939年抗日 军兴之际,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寿辰,忽然收到 柳亚子一首祝寿诗,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 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异。闭关谢尘网,吾 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当时在场祝寿的人见到这首诗,莫不缩颈咋舌, 可是弘一读了微微一笑,提笔回诗偈一首,云: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 流血。”柳亚子读后,不由叹道:“呜呼,洵可谓 善知识矣!”并作《怀弘一上人》文。
虚其心 实其腹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 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 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 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至情至孝
李叔同幼年丧父,此后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李叔同的 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 到母亲还有余哀。 1905年农历二月初五,李叔同的生母王太夫人病逝上 海寓所,他哀痛万状,改名李哀,足见其丧母的心情。 李叔同为母亲办的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 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 西式做法办理的。举哀之时,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 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 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在李叔同友人的回忆中,曾提到,李叔同对他们说过, “我的母亲——生母很苦。”他还说,“母亲不在的时候, 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言语 之间,流露着无限的遗憾之情。
• • • •
•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 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 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 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 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鲁迅评价弘一大师的书法:“朴拙圆满,浑 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赵朴初居士评价大师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圆寂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 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 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 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看到的是一丝一毫不肯苟且 的做人态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 限热爱与悲悯……,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的一生尘 缘,恰似疏林晚钟,在精神的时空中回荡、延伸,帮助我 们脱离一切虚妄与苟且,而拯救灵魂于不自觉的沉沦,去 承担起人生旅途的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风的飘逸,花的嫣然,都是生命的姿态,在浩荡与怒放中, 展现的是自然本真的寂静与安详,时常会因一句话成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之道,地之道, 人之道,自然之道又是什么呢?同样的,立于天地之间的 人,又将以什么姿态安身立命?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 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的 文化名人,他把中国古典艺术推向极至,繁华三千尽收眼 底,晚期却青灯古佛,寂寂寥生,绚丽至至,亦淡泊之极,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这个男子却将其演绎 的如此动情美丽。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 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 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 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 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 惘然?
对于 李 叔同 的 出家 , 他的 学 生丰 子 恺先 生 这样 写 道: “……当时人都很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 ‘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 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这样的 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 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孝子慈孙,这样就满 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 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 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 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 ‘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 就再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一类的人了。
皎皎才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 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第一首歌颂辛亥革命的歌词— 《满江红· 民国肇建,填此志感》就是李叔同写的。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 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 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大江东去,馀情还 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 河山,英雄造。” 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平常心即正道
弘一法师的审美情趣是极致高尚的,对于生活中一切一切 的事物,都抱以乐观心态,并以平常心去体悟实践。有一 次他与夏丏尊一同进餐,对于碗里的白菜,他视为是盛馔 佳肴,十分郑重。有一碗很咸,夏丏尊便说:“太咸了”, 劝他不要吃,可是他“好的,咸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看著他的神情,夏丏尊简直要“掉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欢喜,是他对弘一法师的精神竟已至如此高的境界,惭愧 是他恨自己一生太囫囵吞枣,不懂生活,不懂艺术,平日 吃饭穿衣,乘船行车从未尝过真滋味,从没有领略过个中 情趣,十分感动,此后,夏丏尊也慢慢体悟到了弘一法师 的生活三昧,在《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中,他说:“人 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他对于一切事物,不 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 就连白菜,他也尝到了个中的真滋味。”
慎独自律
李叔同出家后,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 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 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 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 弘一法师日常以“习劳、惜福、念佛、诵经”为功课, 以“正衣冠、尊瞻视、寡言辞、慎行动”为座右铭。 二十多年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师使传统断绝 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称弘一为“重兴南山律宗第 十一代祖师”。
人间滋味,原本就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 中有苦,咸淡相依、甘苦共存;咸淡相宜时不多,咸淡不 匀时不少;况且没有品尝过苦涩的滋味,又如何体味香甜 的美妙?宋朝云门慧开禅师曾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偈 《日日是好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 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常言道:景由心生, 境由心造。如此,面对并不完 美的人生,少一分挂碍, 便多一分自在;少一分苛求,便 多一分安详;而多一分宽容, 自己便也多了一分转圜的余 地。 然而,咸淡两由之,并 不是简单的随遇而安、不图 进取。
勤勉专注
夏丐尊先生《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同的。 他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认为李叔同是“我们教师中 最不会使人忘记”的。夏丐尊多次对学生说:“李先生教 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 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 好……”
胸怀光风霁月
少年黄永玉曾有幸结识弘一法师。当时未满17岁的黄 永玉在福建一座山庙前玉兰树上摘花,弘一法师在树下问 他:“嗳!你摘花干吗?”黄永玉年轻气盛:“老子高兴, 要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 下来也是好好的!”“下来吧,小心点。”黄永玉咬着花 枝,跳到了地上,弘一法师邀请他到屋里坐坐。一间萧疏 的屋子。靠墙一张桌子,放了个笔筒,一块砚台,边上摆 了一堆纸。床是两张长板凳架着门板,一张草席子,床底 下一双芒鞋。再也没有什么了。弘一法师笑着问他:“平 常你都干什么呢?……”黄永玉答道:“画画,唔!还会 别的,会唱歌,会写诗,还会演戏,唱京戏,……” 二人 聊了起来,谈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 弘一法师圆寂,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 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黄永玉在庙中嚎啕大哭。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 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不肯做本能的 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 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 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 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 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 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 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 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 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到福建拜访弘一法师,相见之下, 郁达夫先生竟产生削发出家的念头,希望追随大师的步履。 弘一法师对他说:“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做的事情去 吧!”赠郁氏著作数种而别。郁氏后来因英勇抗日,被日本 宪兵残杀于苏门答腊。
因为无论他是何所在,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一轮 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其机,他的一 生行宜,便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之经,不刊之典。 丰子恺
弘一法师,俗姓李叔同, 祖籍浙江,生于天津。中 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 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 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 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 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 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 高的知名人士。
半世潇洒半世僧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的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是两 个截然相反的极限,但都取得了伟大成就。特别在后半生, 他把失传达七百年之久的南山律宗得以重兴,受到了人们 无比崇敬与仰慕。可以说现代佛教的兴起辉煌无不凝聚著 大师的辛劳努力。 大师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睿智又极具震憾的人 格。一生中,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教化感化 著无以累计的各阶层人。曾带领著许多艺术大师走进艺术 殿堂,又指导他们如何对待变幻的红尘,如何确立正确理 性的人生准则。 他的一生,无懈可击。
宗教救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 做着人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 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1941 年,弘一法师还写 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语 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 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弘一法 师皈依佛门之后,依然广结善缘,开导众生,以唤起、提 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己任。或者,这种“宗教救 国”的理想,与大师早年 “教育救国”的理想是一脉相 承吧!正因为如此,当时许多文化名人都颇为欣慕大师, 与之结“方外之友”。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 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 文化艺术之先河, 一、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二、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 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 “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 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三 、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四、在教育、书法、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 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 有创造性发展,可谓百年罕见之全能奇才。
柳亚子先生与弘一早年同办过《太平洋报》,弘 一出家后,就与柳亚子失去了联系。1939年抗日 军兴之际,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寿辰,忽然收到 柳亚子一首祝寿诗,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 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异。闭关谢尘网,吾 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当时在场祝寿的人见到这首诗,莫不缩颈咋舌, 可是弘一读了微微一笑,提笔回诗偈一首,云: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 流血。”柳亚子读后,不由叹道:“呜呼,洵可谓 善知识矣!”并作《怀弘一上人》文。
虚其心 实其腹
“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 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 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 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 僧。” ——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
至情至孝
李叔同幼年丧父,此后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李叔同的 生母是旧家庭中地位低微的小妾,直到出家多年后他一想 到母亲还有余哀。 1905年农历二月初五,李叔同的生母王太夫人病逝上 海寓所,他哀痛万状,改名李哀,足见其丧母的心情。 李叔同为母亲办的这场丧事极不平常,不但打破“外 丧不进门”的老规矩,把灵柩抬进了老宅大门,而且是按 西式做法办理的。举哀之时,李叔同在四百多中外来宾面 前自弹钢琴,唱悼歌,寄托深深的哀思,此举被视为“奇 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在李叔同友人的回忆中,曾提到,李叔同对他们说过, “我的母亲——生母很苦。”他还说,“母亲不在的时候, 我正在买棺木,没有亲送。我回来,已经不在了!”言语 之间,流露着无限的遗憾之情。
• • • •
•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 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 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 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我是如此的谦卑。” 夏丏尊:“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 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 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鲁迅评价弘一大师的书法:“朴拙圆满,浑 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赵朴初居士评价大师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圆寂 194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的晚 晴室中,沉疴久病的弘一法师临终弥留之际,他挥 毫作书“悲欣交集”四字后右肋而卧,安详圆寂, 走完了他辉煌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看到的是一丝一毫不肯苟且 的做人态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 限热爱与悲悯……,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的一生尘 缘,恰似疏林晚钟,在精神的时空中回荡、延伸,帮助我 们脱离一切虚妄与苟且,而拯救灵魂于不自觉的沉沦,去 承担起人生旅途的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风的飘逸,花的嫣然,都是生命的姿态,在浩荡与怒放中, 展现的是自然本真的寂静与安详,时常会因一句话成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之道,地之道, 人之道,自然之道又是什么呢?同样的,立于天地之间的 人,又将以什么姿态安身立命?
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 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的 文化名人,他把中国古典艺术推向极至,繁华三千尽收眼 底,晚期却青灯古佛,寂寂寥生,绚丽至至,亦淡泊之极, “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这个男子却将其演绎 的如此动情美丽。
这位20世纪初瑜亮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 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却想不 到于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斩断世情俗怨, 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 由峰而谷,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 惘然?
对于 李 叔同 的 出家 , 他的 学 生丰 子 恺先 生 这样 写 道: “……当时人都很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 ‘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 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这样的 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 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孝子慈孙,这样就满 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 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 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 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 ‘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 就再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一类的人了。
皎皎才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 余欢,今宵别梦寒。” 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第一首歌颂辛亥革命的歌词— 《满江红· 民国肇建,填此志感》就是李叔同写的。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 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 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大江东去,馀情还 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 河山,英雄造。” 丰子恺称赞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平常心即正道
弘一法师的审美情趣是极致高尚的,对于生活中一切一切 的事物,都抱以乐观心态,并以平常心去体悟实践。有一 次他与夏丏尊一同进餐,对于碗里的白菜,他视为是盛馔 佳肴,十分郑重。有一碗很咸,夏丏尊便说:“太咸了”, 劝他不要吃,可是他“好的,咸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看著他的神情,夏丏尊简直要“掉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欢喜,是他对弘一法师的精神竟已至如此高的境界,惭愧 是他恨自己一生太囫囵吞枣,不懂生活,不懂艺术,平日 吃饭穿衣,乘船行车从未尝过真滋味,从没有领略过个中 情趣,十分感动,此后,夏丏尊也慢慢体悟到了弘一法师 的生活三昧,在《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中,他说:“人 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他对于一切事物,不 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 就连白菜,他也尝到了个中的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