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_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9P_2010-06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指标体系一、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石,它在指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衡量内部控制环境的指标包括上市公司是否建立了明确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是否设立了独立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公司是否存在着明确的合规文化和道德风险意识等。
二、风险评估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也是确认内部控制质量的关键因素。
评估公司风险的指标可以从营运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多个维度出发,衡量上市公司是否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衡量信息与沟通的指标包括上市公司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流程,是否有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司内外部沟通是否畅通,信息传递是否及时准确等。
四、监督与控制监督与控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机制,也是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衡量对象。
这一部分的指标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是否建立了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监督机制,是否根据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审计,以及公司是否及时纠正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
五、内部控制效果内部控制效果是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最终目的。
评价内部控制效果的指标包括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辨识并及时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是否能够有效防止和纠正内部控制缺陷带来的风险,以及公司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和改进机制等。
六、内部控制合规性内部控制合规性是指上市公司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是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
评价内部控制合规性的指标包括上市公司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合规制度和规范文件,是否按照内部控制合规工作的要求履行职责,以及公司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合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
综上所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考虑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与控制、内部控制效果和内部控制合规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0)一、引言2010年4月26日,中央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该体系为我国企业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指引和依据。
从去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去年,我们发布了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数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尚不高,并且存在省份地区、行业等差异。
今年,我们继续跟踪上市公司,对其2010年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今年内部控制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及样本首先,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和144个四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
其次,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平均即得到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其五个要素(一级指标)得分分别构成内部环境指数、控制活动指数、实用文档信息与沟通指数和内部监督指数。
该指数采用百分制,分值在区间[90,100]、[80,90)、[70,80)、[60,70)、[50,60)和[0,50)分别对应I、II、III、IV、V和VI六个内控等级水平(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详细介绍请参见2010年6月11日刊登于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制定、分析与评价》以及同日刊登于证券时报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一、引言内部控制是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和准确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发展不仅对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因此,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内部控制及其指数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制定、执行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管理程序,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它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旨在确保公司运作的有效性、合规性和透明度。
内部控制指数是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量公司内在的治理结构和流程,以及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估其内部控制的健康程度。
三、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内部控制框架。
首先,可以根据公司治理制度、风险管理机制、信息披露质量和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具体条件,将内部控制指数细分为多个维度或指标。
其次,根据不同维度或指标的重要性,可以为每个指标设定权重,以体现其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
最后,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和指标验证,使内部控制指数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指数意味着公司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合理的内部控制指数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率。
因此,通过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企业绩效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为公司的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五、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实证研究目前,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大样本调研和统计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总体水平和行业差异。
其次,研究内部控制指数与公司财务绩效、股价表现等之间的关系。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是确保公司正常运营、防止风险及欺诈行为的重要环节。
内部控制指数是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帮助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更好地了解公司的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探究内部控制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有关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信息。
三、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公开数据,收集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内部控制指数及其他相关信息。
2.指数构建:根据收集的数据,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
指数可以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采用加权平均法综合计算得出。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以了解内部控制指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4.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内部控制指数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并提供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建议。
四、研究内容1.指数构建: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关数据,构建内部控制指数,并对指数进行更新和维护。
2.内部控制与财务绩效:分析内部控制指数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探讨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3.行业差异: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分析行业差异对内部控制指数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影响。
4.年度变化:通过年度数据的比较,分析内部控制指数和财务绩效的年度变化情况,探讨影响因素和趋势。
5.建议与展望:根据研究结果,提供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建议,展望未来内部控制指数的发展趋势。
五、研究意义1.投资者参考:通过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降低投资风险。
2.监管机构指导:研究结果为监管机构提供了监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依据和方向,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3.内部控制改进:通过对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公司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及评价等各方
面都有了积极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机制等方面的认识持续加深。同时,2008年上市公司年报揭示出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方面仍存在
一些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并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现状,
以寻求利用内部控制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企业运营水平的途径,在前两年的调查已经对内控的普遍
性情况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2009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采取统计分析与问
27%的
(95家)自觉披露企业。
.
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情况
在这
35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企业中,
51%的企业(180家)披露了内控审计
意见。
通过对外部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进行分析,我们注意到,这些审计所遵循的专业标准较不
统一,发表意见的保证程度和意见段这些重要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审计报告提供的鉴证度
到的障碍和问题,主要有: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足,未纳入考核体系进行
监督,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尚未成形。
2.2 2009年调查情况介绍
随着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的理解以及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认知度的提升,对其内控有效性
评估结果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加,可以获得的内控相关公开信息也较以前年度有所增加,
例如,大部分公司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组织了内部控制的梳理工作,许多公司内部审计部
内部控制、股权成本与企业生命周期
内部控制、股权成本与企业生命周期陈汉文;程智荣【摘要】通常认为,内部控制可对股权成本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否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还有待研究.选取2007年到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以企业生命周期为维度,可就内部控制对股权成本影响的阶段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内部控制更好的公司股权成本更低.就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而言,在新生期、动荡期和衰退期的样本中,内部控制对股权成本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样本中,内部控制越好,股权成本越低.【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0页(P40-49)【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生命周期;股权成本【作者】陈汉文;程智荣【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0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浪潮。
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和试点公司中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在在国有主板上市公司中实施。
研究表明,SOX法案推动的内部控制建设确实能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Doyle等(2007a)和Ashbaugh等(2008)等发现内部控制对应计质量的促进作用显著为正。
而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质量更好的公司其应计质量显著高于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董望、陈汉文,2011;张龙平等,2010)。
内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还能提高公司的经营效果和效率(COSO,1992;Ge & McVay,2005;卢锐等,2011)。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_2013_制定_分析与评价_陈汉文
上海证券报/2014年/7月/10日/第A07版专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3):制定、分析与评价厦门大学内控指数课题组主持人陈汉文一、引言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该体系是我国企业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指引和依据。
根据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和财政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从2010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内外通用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为政府监管、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去年,我们发布了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该指数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尚不高,并且存在省份地区、行业等差异。
今年,我们继续跟踪上市公司,对其2013年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今年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及样本首先,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24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139个四级指标的四级指标体系。
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主板上市公司开始分类分批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4年1月,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进一步加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规范要求,据此我们对四级指标进行了修订,以期更好地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前三级指标的设置与去年保持一致。
内部控制质量与银行资本充足率——来自我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质量与银行资本充足率——来自我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陈汉文;杨增生【摘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现有实证文献鲜有检验内部控制在银行业企业财务与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及效果.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以2007-2014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考察了内部控制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有效降低银行资本充足率,且该结果主要存在于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底限的样本.因此,加强银行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对促进银行稳健经营、维持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以及提升金融系统整体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0页(P55-64)【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作者】陈汉文;杨增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30一、引言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资金融通、资本配置、经济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金融中介作用。
但其高负债率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资产交易非透明性等行业特征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风险性与脆弱性。
银行系统一旦发生危机,不仅给银行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带来极大的损失,还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世界各国对银行业一直实施严格的监管。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规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以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后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高于8%的最低资本监管要求。
比如,我国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银监会于2009年12月将中小型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分别提升至10%和11%;2010年3月,银监会又将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提升至11.5%;2013年1月,在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再将中小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提升至10.5%。
内部控制_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_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董望陈汉文【摘要】本文以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信息“生产”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
这证实了内部控制的财务报告目标,也证实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
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目前正在积极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其提供了经验数据支持。
【关键词】内部控制应计质量盈余反应系数一、引言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由此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成为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Doyle等(2007a)、Kam等(2008)、Ashbaugh-Skaife等(2008)的研究均表明,内部控制越好,应计质量越高。
而我国学界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
张国清(2008)、王美英与张伟华(2010)对内部控制与应计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计质量并不随内控质量提高而提高,反而还会恶化。
该结论似乎与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宗旨相背离。
难道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不适用吗?这既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本文试图从公司内部财务数据“生产”以及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来予以回答。
从公司内部财务数据“生产”方面,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张国清(2008)、王美英与张伟华(2010)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进行如下改进:他们均采用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或者其鉴证报告等内控信息作为内控质量度量指标,一方面,不同内控信息之间存在强制与自愿披露的差异及影响,另一方面,自愿披露的成本低,缺少有力的监管,故基于信号传递理论①构建的度量方法还有待商榷。
此外,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仅从一个方面难以真实反映内控质量,内部控制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基于2007年沪市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约因素——基于2007年沪
市的经验证据
陈宋生;吕文岱
【期刊名称】《财会通讯:综合版》
【年(卷),期】2011(000)036
【摘要】由于2006年深交所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实施结果基本上都
是流于形式的好消息,信息含量不高.因此,本文以2006年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信息为依据,分析沪市公司自愿披露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董事会会议、报表重述、资产规模、前三年亏损情况等,审计委员会、第一大股东等对信息披露
影响不明显.2009年7月1日始实施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管部门需关注董
事会的作用、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公司规模大小等对信息披露的影响,否则可
能重蹈信息披露流于形式覆辙.
【总页数】5页(P30-33,36)
【作者】陈宋生;吕文岱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杨清香;俞麟;宋丽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医药行业的经验证据 [J], 王红磊
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 崔秀梅;张文婷
4.金字塔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邓德强
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J],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指标体系
合同管理 采购业务 销售业务 研究与开发 业务外包 全面预算管理 是否重视信息系统的优化 信息与沟通 和维护 是否建立与不同利益相关 者的沟通渠道 管理层是否对内部控制建 设进行积极整改或完善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人员专业胜任能 力 是否具有内审机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 告 修正因素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财务报告审计意见 是否发生财务重述 内部环境 审标意见非标为-1 发生财务重述为-1 管理者胜任能力 设计情况 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薪酬业绩考核效果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缺陷
资产管理 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合同管理 采购业务 销售业务 研究与开发 业务外包 全面预算管理 是否重视信息系统的优化 信息与沟通 和维护 是否建立与不同利益相关 者的沟通渠道 管理层是否对内部控制建 设进行积极整改或完善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人员专业胜任能 力 是否具有内审机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 告 修正因素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 总额 内部控制缺陷
否则为 0 积极整改或完善为 1,否则为 0 采用 DEA 模型计算 具有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为 1,否则为 0 该目标存在重大缺陷为-10,若无法具体区分重 大缺陷所属内控目标,则为-10/n,n 为可归属目 标的个数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非标为-10,若无法具体区分 审计意见所属内控目标,则为-10/n,n 为可归属 目标的个数
者的沟通渠道 管理层是否对内部控制建 设进行积极整改或完善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人员专业胜任能 力 是否具有内审机构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 告 修正因素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内部控制缺陷
否则为 0 积极整改或完善为 1,否则为 0 采用 DEA 模型计算 具有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为 1,否则为 0 该目标存在重大缺陷为-10,若无法具体区分重 大缺陷所属内控目标,则为-10/n,n 为可归属目 标的个数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非标为-10,若无法具体区分 审计意见所属内控目标,则为-10/n,n 为可归属 目标的个数
董事长特征_薪酬水平与内部控制_陈汉文
2014年第2期(总第22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Social Sciences )No.22014General Serial No.222收稿日期:2013-12-0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指数研究”(10JJD63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信息生态环境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研究”(71332008)作者简介:陈汉文,男,重庆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王韦程,男,山东烟台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董事长特征、薪酬水平与内部控制陈汉文,王韦程(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内部控制是近期国内外政府监管部门、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
通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控质量,可从董事长年龄、教育背景、任职时间和薪酬水平等维度出发,检验上市公司董事长个人特征和薪酬水平对于内控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董事长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任职时间的增加和薪酬水平的提升,内控质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构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个结论对于完善董事长作为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安排和改进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董事长特征;薪酬水平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14)02-0090-10一、引言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构建和规范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因此成为监管部门、实务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后果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董望、陈汉文,2011)。
针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围绕公司业务复杂性与组织结构变动、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监督力量与资源投入、会计计量与编报的复杂性等方面。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①【摘要】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设计内部控制指数,旨在定量化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内部控制指数由五大目标指数形成的内部控制基本指数和内部控制修正指数构成。
同时,本文运用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计算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积极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
2010年,在我国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的2105家公司中,161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比76.86%;875家上市公司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41.57%。
在1618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1605家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占比99.20%;11家上市公司未出具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的结论,占比0.68%;2家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未得到有效实施,占比0.12%。
在875家聘请了中介机构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中介机构对其中873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出具的为无保留意见,占比99.78%;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中介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占比0.11%;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中介机构出具了否定意见,占比0.11%②。
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然而,尽管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其内部控制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如何衡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成为目前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个难题。
为此,本文将运用指数的方式定量化地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一、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热潮的兴起,带动了学术界对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内部控制指数,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一、导言内部控制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于企业管理、风险防控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监管要求的加强,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旨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构成要素、评价方法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内部控制指数的构成要素内部控制指数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综合评价,其构成要素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指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构建: 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体现了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设立和职责分工等方面的情况。
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高效执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2.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企业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流程规范等。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并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3.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并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外界提供关于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等信息的行为。
透明、规范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市场的监督和规范功能。
三、内部控制指数的评价方法内部控制指数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如制度和流程是否完善、风险管理是否到位等。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企业的实际数据,如财务报表、内部审计报告等,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量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定性评价方法相对简单直观,适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诊断。
2009中国上市内控调查报告
德勤发布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德勤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被调查企业中,约88.24%的上市公司提高了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控制的梳理和内部审计的侧重点发生变化,更关注风险和控制。
最新的调查报告题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是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部门继2007年、2008年之后,于2009年5月对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进行的第三次调查活动。
参与调查的企业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航空与交通运输业、能源与资源业、金融业、公共事业等八大行业。
调查结果亦显示,约58.82%的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指定了专门的部门落实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但是,仅有23.53%的企业将内控工作的重点从书面制度转变为落地实施,并且加强了监督管理。
同样数量的企业增加了内部控制检查的频率,仅约17.65%的企业落实了内部控制考核工作。
德勤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刘伟杰先生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企业比较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并且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内控管理,但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监督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的内控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救火式”的管理,内部控制的工作还处于一种建立并初步实施的阶段,企业并没有将内控工作形成一种常态,没有建成内控工作的长效机制。
"调查报告结果表明,100%的企业普遍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并且能够为其正常运营提供合理保证,但是,仅有29.41%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一些被访者表示,实施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员工的工作量,但并未收到提升效率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成本和费用。
由此可知,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并不全面。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
首先介绍了内部控制指数的定义和内容,随后分析了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财务报告透明度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内部控制指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升内部控制水平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建议加强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报告透明度等方面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确保公司运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促进其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和规范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报告透明度、影响因素分析、管理措施、提升内部控制水平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和风险。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率、经营风险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上市公司作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稳定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监管的不断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和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便为提升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管理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因素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程度和方式,揭示影响内部控制指数的主要因素,为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探讨不同公司规模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程度,分析规模变化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方式;二是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机制,分析不同治理结构下内部控制指数的变化情况;三是考察财务报告透明度对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程度,分析透明度提升对内部控制指数的作用方式。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标,揭示了内部控制在企业进步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干系分析,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监管能力。
本探究结果对于推动中国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引言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达到其业务目标而制定和应用的各项策略和方法,以确保企业实现预期的目标并恪守法律法规、规范和准则的一种管理手段。
在中国,尤其在上市公司领域,内部控制被认为是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
随着资本市场的进步与机制的完善,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管理中不行轻忽的一环。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探究现状目前,关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探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探究与探讨,为上市公司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参考;二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执行状况的调查与评估,以检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三是对内部控制指标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探究,以揭示内部控制对企业进步的影响。
三、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某省份上市公司样本的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探究发现内部控制指数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干系。
起首,高内部控制指数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运营效率。
这是因为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内部的各项运作,缩减管理效率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高内部控制指数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形象。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企业恪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准则,对企业形象和声誉具有乐观的影响。
最后,高内部控制指数的企业在监管方面表现更加优秀。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缩减企业的违规行为和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合规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为了加强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依据自身特点和规模制定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控制机制的完善和监管层面的有效运转。
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
一、研究综述(一)研究方法本项研究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作为一级指标,并设计了26个相应的二级指标和63个三级指标,采用排序分析、均值比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
同时,由于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及披露格式的要求不同,导致两地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出现较大差异。
因此,《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内部控制白皮书》对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分别进行研究。
(二)样本选取我们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854家A股上市公司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748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公司2008年度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研究。
(三)数据来源根据沪、深交易所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须在年报中“公司治理”、“重要事项”一节和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披露,本项研究所采用的内控信息均来自上述公开披露的信息。
上市公司基本资料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
由于评价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一一核实,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统计过程中的误差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四)研究结论●沪市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建筑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处于行业前三位;深市房地产业、建筑业、信息技术业整体内部控制水平处于行业前三位。
●沪市北京地区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沪市其他省份的整体水平;深市云南地区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深市其他省份的整体水平。
●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优于未实施的上市公司。
●非ST股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优于ST股上市公司。
●上证50指数成分股/深证成分指数样本股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优于非成分股的上市公司。
●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优于未披露的上市公司。
●披露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优于未披露的上市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制定、分析与评价发布时间:2010-6-11 5:52:13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陈汉文一、引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的颁布引发了全球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管制热潮。
我国中央五部委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2010年颁布了《配套指引》,以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
上海证券交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分别制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注册会计核实评价意见。
随着一系列内控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强制披露成为趋势,内部控制相关议题的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
不过,目前中国1671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究竟如何?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才是最佳实践?好的内部控制应当如何体现?企业应当如何建立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目前尚无一致看法。
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我们认为,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意义在于:观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助益上市公司管控水平的整体评价与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便于政府监管,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倡导良好内部控制文化;为学界提供内部控制实证数据,提升内部控制研究水平。
二、现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目前研究中使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根据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作为指标,如管理层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师的审核意见等,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
三是通过构造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
目前看来,现有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均有不完善之处,这制约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内控控制评价体系为当务之急。
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需坚持以下原则:1、全面性。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既要全面反映被测评对象的总体内部控制状况,又要具体反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具体内控要素的基本情况;既要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也要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变化趋势。
2、系统性。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应当从整体上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内部控制指数指标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指数指标应当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层设计。
3、重要性。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被测评公司的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4、可比性。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既要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又要适合不同上市公司之间的对比;既要考虑到指标设计上的可比性,也要考虑到指标计算的可比性。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中,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到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观性,又要使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客观性,评价系统构建时要将定性与定量两类指标充分结合,最终形成量化指标。
(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目前世界上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COSO1992),其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5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五要素论优化了内部控制的结构与体系,整合了对内部控制的不同理解,构造了一个共识性的概念平台和框架,因此得到了SEC 和PCAOB及国际机构等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2008年5月22日及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借鉴了COSO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并结合了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构成。
我们采用《基本规范》中确立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整个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逻辑框架。
(三)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设计原则,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情况,我们以《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指标设计主要依据,综合考虑《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及相应文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确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个一级评价指标,每一评价指标又由一系列细分的评价指标构成。
最终我们的评价体系由四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3个,四级指标144个。
对于5项一级指标,内部环境包含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道德修养及胜任能力、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及法制观念等6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14个三级指标和52个四级指标;风险评估包含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4个二级指标,该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7个三级指标和24个四级指标。
控制活动包含不相容职责分离及授权审批控制、会计控制、财产安全控制、预算控制、运行分析控制、绩效控制、突发事件控制等7个二级指标,该二级指标对应7个三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18个四级指标;信息与沟通包含信息收集、信息沟通(内部沟通、外部沟通、信息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系统、反舞弊等4个二级指标,该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9个三级指标和26个四级指标;内部监督包含内部监督检查、内控缺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等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进一步细化为6个三级指标和24个四级指标。
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评价(一)、样本来源及选取为了全面评价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研究主要通过手工收集的方式,收集截止于2009年4月30日的上市公司公开资料,包括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定期公告、临时公告、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处罚和重大事件等。
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交易所网站、巨潮资讯网、中国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网站以及公司主页。
对于手工难以找到的数据,辅助查看WIND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
课题组最终收集了1671家样本公司数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状况表1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总体情况分布表,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状况。
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表明,分别只有7家公司达到了III级水平、28家公司达到了IV级水平,而处于VI级水平的公司有1493家,占总样本的89.35%。
总样本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平均数(中位数)也只有38.58分(38.49分),仍处于最低一级水平。
这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现今的内部控制仍比较薄弱。
从内部控制结构五要素进一步分析,控制活动和信息与沟通两个处于V级水平,相对其他三个要素质量高。
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最为薄弱,该指数平均值只有18.61分,这反映出我国公司整体的风险评估、防范意识还非常薄弱。
内部环境和内部监督水平也较低,而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监督也是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以及持续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条件,因此这方面也需要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
(三)、我国各省份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在各地的分布不均衡,大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表2所示,北京(120家)、广东(222家)、浙江(136家)、江苏(125家),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上市公司接近个位数,如宁夏(11家)、青海(10家)、西藏(9家)。
表2反映出内部控制水平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
北京以44.63的平均分数位于省份内部控制水平排行榜首,西藏自治区以29.45分位列榜末。
从全样本排名来看,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东部省份占7个,而在排名末十位的省份中,西部有7个,由此东部省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明显优于西部,中部省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居于东西部之间。
(四)、我国各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按照中国证监会(CSRC)(1999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我国上市公司分为13个行业。
内部控制水平在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表现出了较大差异。
如表3所示,目前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共有32家,该行业内部控制质量最高,达到了IV级水平,各个指标均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
这主要因为金融、保险业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的特点,较早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
除金融保险业外,其他行业内部控制水平均处于第VI水平,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尤为薄弱。
采掘业和建筑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位于二、三位,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以及综合类位于后三位。
(五)、不同控股方性质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根据CCER数据库,按照上市公司的最终实际控制人性质,上市公司分为7种类型,即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控股、集体控股、社会团体控股、职工持股会控股、无实际控制人。
如表4所示,我国目前外资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民营控股公司。
具体来看,国有控股公司在风险评估和内部监督方面有待加强;外资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各要素指标均高于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民营控股公司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方面高于国有控股公司。
五、分类数据分析(一)、交叉上市与内部控制分析此处交叉上市是指公司除在境内上市之外,还在境外上市(比如香港、美国,未包括B 股)。
交叉上市的公司既要遵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也要遵守上市地相关内控法律法规,如在美上市公司遵守SOX法案,因此,相对于仅在境内上市,交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会存在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交叉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水平、内部环境水平、风险评估水平、控制活动水平、信息与沟通水平以及内部监督水平方面均高于仅在境内上市的公司。
(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与内部控制分析在我们的样本中,有146家公司设置了风险管理部门,占总样本的8.74%,其风险评估指数均值(中位数)为42.20分(39.28分),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的公司风险评估指数均值(中位数)为16.36分(14.78分),仅为前者的1/3。
可见,公司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能够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三)、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分析2009年,有50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占到总样本的30.28%。
我们比较了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与未披露的公司之间内部控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的所有内部控制指数均高于未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
(四)、处罚与内部控制分析我们收集了2009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受到证监会、交易所、司法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处罚的公司,共计7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