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大学》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学》、《中庸》、《论语》、《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传》、《⾕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学、中庸、论语、孟⼦、诗、书、礼、易、春秋 《⼤学》、《中庸》、《论语》、《孟⼦》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百年来,“四书”在我国⼴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的格⾔警句。
其中,《论语》、《孟⼦》分别是孔⼦、孟⼦及其学⽣的⾔论集,《⼤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次把它们编在⼀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提倡这⼏部书了。
他们认为,《⼤学》是孔⼦讲授“初学⼊德之门”的要籍,经曾⼦整理成⽂;《中庸》是“孔门传授⼼法”之书,是孔⼦的孙⼦⼦思“笔之⼦书,以授孟⼦”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物孔⼦、孟⼦、曾参、⼦思,所以称为“四⼦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的注释因为引⽤他⼈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学》、《论语》、《孟⼦》、《中庸》,是按照由浅⼊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因为《⼤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便,⽽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的《⼤学》《中庸》《论语》《孟⼦》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的学说,⼜有他⾃⼰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
《四书五经》之《大学》
《四书五经》之《大学》“四书”是儒要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yōng]》、《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céng cān】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大学》虽然只有2000多字,但却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
“三纲八目”是“大学之道”的核心。
“三纲”指的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际上所有的儒家学说都是围绕着“大学之道”展开的。
懂得了《大学》,就好比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金钥匙。
格物致知是“大学之道”的第一个阶梯,是要我们研究了解每一种事物,这样的话心中的知识才有可能推究到极点。
人的心灵最为敏锐,能够认识各种事物;而天下的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可寻,只是对这些道德深入研究,就能让知识充实。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而后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而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了结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他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四书是什么
四书是什么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大学》。
这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弟子曾参整理孔子讲授内容所编的。
“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主要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初学儒家道德思想的入门典籍。
《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部经典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载体,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原则、道德观念、伦理思想以及政治主张。
虽然一共只有二十篇,一万两千字,但内容颇为丰富,义理很深,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是古代教学必修教材之一。
《孟子》。
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他的政治行动,也属于儒家重要经典。
《中庸》。
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自宋以来,成为新儒学即道学的最为重要的经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处世态度。
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找到最恰当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究
竟完美。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五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分别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刊。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此外,《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四书之《大学》
四书之《⼤学》作品简介《⼤学》原为《礼记》第四⼗⼆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学》成为儒家经典。
⾄于《⼤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之遗⾔也”。
朱熹把《⼤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章,“传”⼗章。
认为,“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的话,曾⼦记录下来;“传”是曾⼦解释“经”的话,由曾⼦的学⽣记录下来。
经典语录1、⼤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3、富润屋,德润⾝,⼼⼴体胖。
故君⼦必诚其意。
4、⼩⼈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5、⼼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
此谓修⾝在正其⼼。
6、⼀家仁,⼀国兴仁;⼀家让,⼀国兴让;⼀⼈贪戾,⼀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偾事,⼀⼈定国。
7、好⼈之所恶,恶⼈之所好,是谓拂⼈之性,菑必逮夫⾝。
8、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先慎乎德,有德此有⼈,有⼈此有⼟,有⼟此有财,有财此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意思是说:只有当统治者获得了百姓的拥护,才能够长保他的国家兴盛不衰;如果统治者多⾏不义,丧失了百姓对他的⽀持,那么他的国家就⼀定会因众叛亲离⽽灭亡。
所以,有道德的君王,先要谨慎俢治⾃⼰为⼈君的德⾏。
只有当君王有了好的德⾏,才会有庶民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衷⼼拥护,才会有⼴垠的领⼟;有了⼴垠的领⼟,才会有丰富的资财;有了丰富的资财,才会有⾜够的⽤度。
可见,德⾏是⼀切治道的根本所在呀;⽽钱财则是治道的末节呀。
9、⽣财有⼤道,⽣之者众,⾷之者寡,为之者疾,⽤之者舒,则财恒⾜矣。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
前言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四本经典书籍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这四本书进行逐一阐述。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教育的最早著作之一。
《大学》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贤德之人,然后才能够管理好家庭,带领家族走向繁荣,最终参与国家政务,为国家作出贡献。
《大学》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士人修身的最基本经典之一。
《中庸》同样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主要探讨中庸之道,即“中道而庸”、“节制和恢复”之道。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摒弃任何过度或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与和谐。
《中庸》认为,人的言行应该符合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早期儒者记录孔子言行而成。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论语》集中呈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论语》主张以“仁”的理念来对待人事物。
它提倡孝道、友爱和仁慈,认为只有通过修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吾道哉”等,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箴言。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们编写的著作,总结了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天性具备良知和善的愿望。
它认为只有通过努力修行和教育,人才能发展自己的良知。
《孟子》也提出“君民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治理国家,与民众平等对待。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世的君主们广泛采纳和应用。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国学书籍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国学书籍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籍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其中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先秦时期,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为六经。
《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的基本内容简述一,《大学》。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是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二,《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成书于战国前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全书共20篇492章,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孟子》。
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
四,《中庸》。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五,《周易》。
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传》包括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周易》出自于《易经》,《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四书之一:《大学》全文(拼音诵读)
四书之⼀:《⼤学》全⽂(拼⾳诵读)《⼤学》出⾃《礼记》,原本是《礼记》四⼗九篇中的第四⼗⼆篇《礼记》原名《⼩戴礼记》,⼜名《⼩戴记》,由汉宣帝时⼈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成。
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篇”下⾃注云“七⼗⼦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崔述认为:“凡⽂之体,因乎其时……《⼤学》之⽂繁⽽尽,⼜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
”(《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论,《⼤学》的成书时代⼤体在孔⼦、曾⼦之后,孟⼦、荀⼦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之儒⼀派的纯儒家作品”。
即《⼤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之儒⼀派”,即现在学术界⽐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dà学xué⼤dà学xué之zhī道dào,在zài明mínɡ明mínɡ德dé,在zài亲qīn民mín,在zài⽌zhǐ于yú⾄zhì善shàn。
知zhī⽌zhǐ⽽ér后hòu有yǒu定dìnɡ,定dìnɡ⽽ér后hòu能nénɡ静jìnɡ,静jìnɡ⽽ér后hòu能nénɡ安ān,安ān⽽ér后hòu能nénɡ虑lǜ,虑lǜ⽽ér后hòu能nénɡ得dé。
物wù有yǒu本běn末mò,事shì有yǒu终zhōnɡ始shǐ,知zhī所suǒ先xiān后hòu,则zé近jìn道dào矣yǐ。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ɡ明mínɡ德dé于yú天tiān下xià者zhě,先xiān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修xiū其qí⾝shēn;欲yù修xiū其qí⾝shēn者zhě,先xiān正zhènɡ其qí⼼xīn;欲yù正zhènɡ其qí⼼xīn者zhě,先xiān诚chénɡ其qí意yì;欲yù诚chénɡ其qí意yì者zhě,先xiān致zhì其q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格gé物wù。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三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正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汉代时,四书被称为小经,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多数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孙中山这样评价《大学》: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安心聚魂的一剂方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已经走的太快太远,该回头审视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学引领我们向“内”用力,自强,勤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才是我们的魂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国学爱好者可进入我的主页品鉴。
《大学》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四书五经之(大学)全文及翻译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总纲『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
知至而後意诚。
意诚而後心正。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齐。
家齐而後国治。
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xxxx。
」『2』大甲曰,「xx明命。
」『3』xx曰:「xx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xx明明xx。
第二章『1』xx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xx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xx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经典常谈四书的内容
经典常谈四书的内容一、《大学》1.1 功在不舍•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
•培养一颗不怕艰苦、坚韧不拔的心态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1.2 致良知•在行动上,要时刻保持良知的指引,做正确的事情。
•在学习上,要始终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中庸》2.1 思无邪•心智开放,不被成见所困扰。
•善于思考问题,不为一己私利所限制。
2.2 诚意•上善若水,用心对待他人,保持真诚和善意。
•以真诚态度面对自己的行为和责任。
2.3 知天命•心中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在实际行动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三、《论语》3.1 仁爱•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3.2 学而时习之•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人生的必然要求。
•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3.3 谦虚•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
•懂得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3.4 克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培养节制力,并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孟子》4.1 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们应该通过修行和学习,发挥自己的潜力。
4.2 仁政•政治应以仁爱为基础,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3 天命思想•人应该顺应天道,听从内心的声音。
•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到符合天命的行为。
五、四书的共同特点•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提倡追求真理和知识的精神。
•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强调人与天命的关系,强调责任和担当。
六、结语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常谈四书,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启示。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人际关系中,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哲学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同时,这些经典也提醒我们,人类智慧是流传不息的,我们要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对四书五经中的几部经典的介绍和解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主要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出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了修身是一切治乱之基。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才能从个体到整体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使天下太平。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人应当在各种事物中保持中庸平衡的状态。
中庸即是指适度,追求合理和平衡。
儒者应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做到中庸。
只有在中庸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社会稳定的目标。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献。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仁义道德和政治治理。
《论语》通过对话形式来阐述孔子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思想,强调了仁爱、忠诚、信义等美德的重要性。
同时,《论语》中也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从个人修养做起,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实现和谐平衡。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学派的著作。
《孟子》主要论述人性、道德和政治治理等问题。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这个善性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发挥出来。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君子应该有度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使人民得到福祉。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五经的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习和理解,可以加深对儒家文化和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指的是什么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经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四书五经作品影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导读】《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dà大x ué学z hī之dào道,zài在mínɡ明mínɡ明dé德,zài在qīn亲mín民,zài 在z hǐ止yú于z hì至s hàn善。
z hī知z hǐ止ér而hòu后yǒu有dìnɡ定,dìnɡ定ér而hòu后nénɡ能jìnɡ静,jìnɡ静ér而hòu后nénɡ能ān安,ān安ér而hòu后nénɡ能lǜ虑,lǜ虑ér 而hòu后nénɡ能dé得。
wù物yǒu有běn本mò末,s hì事yǒu有z hōnɡ终s hǐ始,z hī知s uǒ所x iān先hòu后,zé则jìn近dào道yǐ矣。
ɡǔ古z hī之yù欲mínɡ明mínɡ明dé德yú于t iān天x ià下z hě者,x iān先z hì治qí其ɡuó国;yù欲z hì治qí其ɡuó国z hě者,x iān先qí齐qí其j iā家;yù欲qí齐qí其j iā家z hě者,x iān先x iū修qí其s hēn身;yù欲x iū修qí其s hēn身z hě者,x iān先z hènɡ正qí其xīn心;yù欲z hènɡ正qí其xīn心z hě者,x iān先c hénɡ诚qí其yì意;yù欲c hénɡ诚qí其yì意z hě者,x iān先z hì致qí其z hī知;z hì致z hī知zài在ɡé格wù物。
wù物ɡé格ér而hòu后z hī知z hì至,z hī知z hì至ér而hòu后yì意c hénɡ诚,yì意c hénɡ诚ér而hòu后xīn心z hènɡ正,xīn心z hènɡ正ér而hòu后s hēn身x iū修,s hēn身x iū修ér 而hòu后j iā家qí齐,j iā家qí齐ér而hòu后ɡuó国z hì治,ɡuó国z hì治ér而hòu后t iān 天x ià下pínɡ平。
zì自t iān天zǐ子yǐ以z hì至yú于s hù庶rén人,yī一s hì是j iē皆yǐ以x iū修s hēn 身wéi为běn本。
qí其běn本l uàn乱ér而mò末z hì治z hě者,fǒu否yǐ矣;qí其s uǒ所hòu厚z hě者bó薄,ér而qí其s uǒ所bó薄z hě者hòu厚,wèi未z hī之yǒu有yě也。
cǐ此wèi谓z hī知běn本,cǐ此wèi谓z hī知z hī之z hì至yě也。
s uǒ所wèi谓c hénɡ诚qí其yì意z hě者,wú毋zì自qī欺yě也。
rú如wù恶è恶x iù臭,rú如hào好hǎo好sè色,cǐ此z hī之wèi谓zì自q iè谦。
ɡù故jūn君zǐ子bì必s hèn慎qí其dú独yě也。
x iǎo小rén人x ián闲jū居wéi为bù不s hàn善,wú无s uǒ所bù不z hì至;j iàn见jūn君zǐ子ér而hòu后yàn厌rán然,yǎn掩qí其bù不s hàn善,ér 而z hù著qí其s hàn善。
rén人z hī之s hì视jǐ己,rú如j iàn见qí其fèi肺ɡān肝rán然,zé则hé何yì益yǐ矣cǐ此wèi谓c hénɡ诚yú于z hōnɡ中,xínɡ形yú于wài外。
ɡù故jūn 君zǐ子bì必s hèn慎qí其dú独yě也。
cénɡ曾zǐ子y uē曰:“s hí十mù目s uǒ所s hì视,s hí十s hǒu手s uǒ所z hǐ指,qí其yán严hū乎!”fù富rùn润wū屋,dé德rùn润s hēn身,xīn心ɡuǎnɡ广tǐ体pán胖。
ɡù故jūn君zǐ子bì必c hénɡ诚qí其yì意。
《s hī诗》yún云:“zhān瞻bǐ彼qí淇yù澳,lù菉zhú竹yī猗yī猗;yǒu有fěi斐jūn君zǐ子,rú如q iē切rú如c uō磋,rú如z h uó琢rú如mó磨;sè瑟xī兮xiàn僩xī兮,hè赫xī兮xuān喧xī兮;yǒu有fěi斐jūn君zǐ子,z hōn g终bù不kě可x uān諠xī兮。
”rú如q iē切rú如c uō磋z hě者,dào道x ué学yě也;rú如zhuó琢rú如mó磨zhě者,zì自xiū修yě也;sè瑟xī兮xiàn僩xī兮zhě者,xún恂lì慄yě也;hè赫xī兮xuān喧xī兮zhě者,wēi威yí仪yě也;yǒu有fěi斐jūn君zǐ子,zhōng终bù不kě可x uān諠xī兮zhě者,dào道shèng盛dé德zhì至shàn善,mín民zhī之bù不néng能wàng忘yě也。
《s hī诗》yún云:“wū於hū戏q ián前wàn g王bù不wàn g忘。
”jūn 君zǐ子xián贤qí其xián贤ér而qīn亲qí其qīn亲,x iǎo小rén人lè乐qí其lè乐ér而lì利qí其lì利,cǐ此yǐ以mò没s hì世bù不wàng忘yě也。
《kāng康gào诰》yuē曰:“kè克míng明dé德。
”《tài大j iǎ甲》y uē曰:“gù顾s hì諟t iān天z hī之mín g明mìn g命。
”《dì帝d iǎn典》yuē曰:“kè克míng明jùn峻dé德。
”jiē皆zì自míng明yě也。
tāng 汤zhī之《pán盘míng铭》yuē曰:“gǒu苟rì日xīn新,rì日rì日xīn新,yòu又rì日xīn新。
”《kāng康gào诰》yuē曰:“zuò作xīn 新mín民。
”《s hī诗》yuē曰:“zhōu周suī虽jiù旧bāng邦,qí其mìng 命wéi惟xīn新。
”shì是gù故jūn君zǐ子wú无suǒ所bù不yòng用qí不j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