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无答案)-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导学案--戊戌变法1
第9单元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导学案(4月23日)【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历史根源。
二、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自主学习】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⑴《》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⑵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华政治侵略与。
2.表现⑴经济侵略—一以为主A.奴役性借款: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条件的大借款。
B.争夺在中国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C.开设。
D.开设。
⑵政治侵略——瓜分中国A.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B.美国提出“”政策。
3.影响: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
探讨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原因?(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回答)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危机⑴原因A.帝国主义瓜分; B.从1896年起,偿还。
C.各地的。
⑵应变措施:A.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B.裁减,节省军费开支;C.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⑶结果:A.遭到的抵制,成效甚微。
B.转嫁负担,激化矛盾,加剧。
C.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更加激化。
根本原因:和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的发展。
⑵爱国工商人士发出“”的呼声与主张。
⑶清政府2.特点:。
3.存在问题⑴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竞争。
⑵民族工业面临国内的压迫。
4.影响⑴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⑵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运动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评】1.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他说的“大梦唤醒”的最主要表现是()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救中国 B.认识到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救国运动兴起C.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反清斗争高涨D.认识到日本比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赴日留学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用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1200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15家以上。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二、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本单元,一是要象学习古今中外的改革变法运动一样,从宏观上掌握相关的背景、目的、领导者、措施、结果和影响;二是要把戊戌变法运动放到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特别是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思考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三是将本书涉及的所有变法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知识疏理:一、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输出变为以输出为主;表现:[1]政治性的;[2]抢夺中国的修筑权;[3]抢夺中国的开采权;[4]开设;[5]开设。
(2)政治方面:掀起的狂潮;美国提出“”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1、列强掀起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支付大量的赔款、借款,严重自然灾害,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措施:(1)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低官员的薪俸;(3)裁减,节省军费开支;(4)加强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结果: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使、更加激化;③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根本原因)1、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劳动力、国内市场);②“”的倡导;③清政府限制。
2、表现:①工矿企业数量增加;②投资额增加。
3、代表性的企业:上海的裕晋纱厂、苏州的苏纶纱厂(轻工业)4、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1)困难: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②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2)原因:①民族工业少、小、薄弱;②受到和的双重压迫和剥削;③的社会性质(根源)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戊戌政变: 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
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江苏省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同步导学案: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第 4 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
姓名: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 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 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 揭竿斩木,己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 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 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 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 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 评价?
课题:——第 4 课 学习目标
戊戌政变
姓名: 备 注
1.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前预习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1.新旧势力的概念 (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 __、_______ _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祖 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 ,反对西 学变法。 2.新旧势力的斗争 (1)慈禧解除_____ 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为直隶总督;中 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荣禄等积极准备扑灭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_________等为“军机四卿” ;极力 拉拢袁世凯,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装力量;游说列强争取支持。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 2.标志:戊戌政变(1898 年 9 月) 3.经过: (1)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 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 “戊戌六君 子”遇害。 (3)废除新法:除_______ 1.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__________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 有幻想;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漫长而又曲折。 3.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___ 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____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____” ,将光绪帝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2课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目标导航] 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重点) 2.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3.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难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思维点拨]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线,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萌发: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思维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戊戌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自学评价】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维新派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早期改良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减少变法阻力,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的主张: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的主张: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1.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 报纸、学会、学堂的兴办: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组织了保国会等组织,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进步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没有提出“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主张,维新派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四.百日维新的失败1.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百日维新期间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
2.掌握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被袁曝光。
(3)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
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3课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重点)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北京。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2.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戊戌政变》导学案1
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为深入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答案: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而,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掌握实权的慈禧有政治手腕,有雄厚的统治基础,所以,相比较而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由经济基础而引出的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阅读本目,红笔标记以下相关内容,
第三目: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探究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阶级、组织结构、群众基础、手段方式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中国进入近代化的艰难曲折。
解题关键:分清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重要原因。
思路引领:新势力的阶级力量和旧势力的阶级力量的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新势力自身的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学思之窗】谭嗣同的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
解题关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国的变法都是要流血的,如今中国变法还没有听说流血的,这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就由我第一个流血牺牲改变这种情况吧!”这段话。
思路引领:文中的流血不能等同于武力斗争。且中国不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牺牲自我的动机是爱国。
答案提示:找出其言其行;肯定其浓烈的爱国情操;大无畏的精神;简单且偏颇的认识。
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课题第八单元明治维新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江苏课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及评价学习内容学习札记一.【自主学习】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使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梁启超领导“”,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性和性★根本原因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1)根本目的:发展(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四、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阶级改良运动五、戊戌变法的影响(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序幕。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9.《戊戌变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难点:重点: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交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3.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4.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1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3.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四知识链接:五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1.1895年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为主转变为。
通过,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政治特权。
2.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美国提出“”,分享其它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但仍相当薄弱。
一方面无力与竞争,另一方面还面临的压迫,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知识梳理】(A级)1.简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后列强侵华特点(1)危害深:《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列强多: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方式新: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表现: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矿山开采权;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整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 精品
第4课戊戌政变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难点: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自学: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代表人物(1)旧势力:以____________为首。
(2)新势力:以________为首。
2.举措(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__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亲信______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______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________、刘光弟、______、林旭等“军机四卿”。
③拉笼________,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______支持,落空。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戊戌政变的背景(1)1898月9月18日,________带光绪帝的密谕拜访袁世凯,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了____________。
2.戊戌政变的过程(1)______年____月____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______。
光绪帝被迫发布上谕,请____________重新主政,下令搜捕康有为等人。
(2)由于________告密,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军机四卿及其他维新派人士。
9月28日,谭嗣同、______、________、林旭、杨深秀、________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政变后除______________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______,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____________,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________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________________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学案导学案
马塘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考纲导读】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问题导思】
1.结合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找出其发生的历史根源。
归纳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2.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分析导致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原因。
【例题导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
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8)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7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导学案:戊戌变法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1)资本输出:筑路——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借款——进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
开矿——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办厂
(2)瓜分狂潮:租借地——门户开放(美);势力范围。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危机——转嫁人民——激化矛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
(2)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概况:
1、酝量:
(1)著书立说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2)兴建学堂:时务学堂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
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仁学》
(北京)(上海)(天津)
建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
2、高潮:百日维新:
(1898)
(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
(2)经济:发展工商;奖励发明
(3)文化:教育改革;倡导西学
(4)军事:新式军队
(三)结果:变法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1898)
(1)囚光绪——中南海瀛台
(2)杀志士——六君子
(3)废新法——留京师大学堂
2、败因
(1)领导阶级:弱小+软弱
(2)组织结构:缺乏坚强组织
(3)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4)手段方式:依靠无权皇帝/幻想列强支持
3、意义
(1)背景看:救国图存(爱国)
(2)内容看:发展资本主义(进步)
(3)过程看:解放思想(觉醒)
【重难点突破】
1、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①日:推翻幕府为前提,改革阻力较小;中: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日:天皇掌握实权,改革派势力强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光绪帝无实权,资产阶级弱小,脱离群众。
③日:列强集中侵略中国,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列强瓜分中国,变法图强为列强所不容。
2、有人认为戊戌法令,除一个京师大学堂外,全被推翻,无任何进步意义;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化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同意前者。
理由:戊戌政变废除新法,变法失败;变法理论借助儒学,仍有封建烙印;
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变法未触动专制政体和土地制度。
同意后者。
理由:较洋务运动更全面学习西方;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民众觉醒;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其变革理念、建立社团、创办报刊、改易风俗,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
3.百日维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