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口现状及特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关注发展。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每十年进行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就是要掌握我国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人口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一、常住人口数保持低速稳定增长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初步汇总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56.82万人,位居全省第9位。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29.37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27.45万人,增长5.19%,低于全国5.84%和全省5.50%的增长幅度;年平均增长0.51%,低于全国0.57%和全省0.54%的年平均增长幅度。过去十年,我市人口年均增长率明显放缓,人口保持了低速增长态势。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较好地避免了人口出生高峰给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发生跨乡(镇、街道办事处)变化,而且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人口。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规模达到了67.1万人,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5.56万人增加了将近1倍。

从人口流动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的流入区域主要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市区和城镇区,流出区域是广大的农村区域。从普查结果看德州仍为人口净流出类型地区,人口净流出近20万人。

三、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密切,近年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达239.7万人,占总人口的43.0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7.1万人,占总人口的56.95%。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总人口增加了9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9个百分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这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我市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非农化进程有直接联系,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推动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人口年龄“两头低,中间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2.69万人,占16.65%;15-64岁的人口为414.68万人,占74.4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9.45万人,占8.88%。人口老龄化,也被人口学家称作“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比重越高,老龄化程度越高。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以上;另一个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我市在上世纪90年代已跨入老龄化社会的门槛,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38.7万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我市老龄化程度为8.88%,十年间,我市老龄化程度加大了1.56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的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人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几年,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我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长。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市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3年,比2000年的7.36年有大幅提高,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7.83万人,与200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2.85万人,文盲率由7.69%下降为3.20%,下降了4.49个百分点。

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8.62万人,占总人口的5.14%,比2000年提高了3.27百分点;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69.52万人,

占总人口的12.48%,比2000年提高了4.14百分点;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246.11万人,占总人口的44.2%,比2000年提高了6.06百分点;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151.33万人占总人口的27.18%,比2000年下降了9.83百分点(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1870人上升为514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8350人上升为1248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8142人上升为44198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7012人下降为27178人。

我市常住人口中,受教育为小学的人口数所占比重下降较快,受教育为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口数所占比重迅速提高,说明我是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层次转化。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民办教学、私办教学等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人口综合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文化保障和人才支持。

六、家庭户规模逐渐缩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62.3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28.9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6人,高于全国3.10人和全省2.98人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0人减少了0.14人,呈现出家庭户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缩小的态势。家庭规模的缩小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年青一代独立门户倾向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文化层次以及经济水平高低的影响,老年孤寡家庭户增多,老年人独居人口增多,青年、成年家庭的核心化和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户规模的缩小。

七、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人口。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30.05万人,占总人口的98.7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96万人,占总人口的1.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7.63万人,增长了1.46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0.22万人,增长了3.26%,远远超出了汉族人口1.46%的增长幅度。

当前人口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老龄化加重的问题

我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于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引起的,它是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超前老龄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一是将加重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2000年,全市老年抚养比为10.17%,每100名劳动力需要抚养10.17个老年人。2010年,老人抚养比为11.92%,老人抚养上升了1.75个百分点。二是加重社会养老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将越来越淡化,养老问题要走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这将必然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老年人,将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据人口专家预测,2015年我国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随着全市老龄化加重趋势,要求我们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的有关工作,增加社会养老方面的资金投入,建造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养老设施,以满足社会供养的需要,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体系,解决老年自养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社会供养、家庭供养和老年自养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儿童性别比较大的问题

根据国际上人口统计数据,无人为干扰的前提下,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稳定在103—107之间,超出这个范围,人口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从近几年人口数据看,新生儿性别比成上升趋势,处于不合理状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第二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农村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第三是国家在倡导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就业歧视等问题仍比较严重。性别比偏大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婚姻挤压问题再过15到20年,一部分大龄男青年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