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园三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答10)
第⼗章 1927~1937年的⽂学创作 ⼀、单项选择题1.B2.C3.C4.B5.B6.B7.A8.C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多项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BCD5.BCDE6.BCD7.ACE8.ADE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词解释题 1.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成⽴于上海,是⼀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1933年2⽉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刊、⽉刊)。
中国诗歌会诗⼈致⼒于探索诗歌⼤众化的途径,的贡献是努⼒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众化。
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州、青岛以及⽇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
诗⼈蒲风、穆⽊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流⽕》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觉派⼩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说是中国现代派⽂学创作的⼀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不太注重对客观⽣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的《⽆轨列车》半⽉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说推向成熟和引⾝深⼊运⽤蒙太奇、⼈物⼼理分析等⼿法,凸现对现实⽣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之⼣》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本帝国主义加强⼤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民族统⼀战线的号召,促进⽂艺界的⼴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了国防⽂学的⼝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号 .以市民、学⽣和⼀般知识分⼦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了根本变化,⼤批戏剧⼯作者组成流动剧队,⾛向农村、内地和前线。
汉园三诗人有什么代表作?创作背景是什么?
汉园三诗人有什么代表作?创作背景是什么?本文导读: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三诗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
1936年3月,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丛书之-的《汉园集》出版了,在诗坛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汉园三诗人的名宇便确立下来,以其经久不衰的张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三颗年轻的心灵的美丽与新鲜。
创作背景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当时曾经是北京大学文学院的同学,以文会友聚在一起,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
1934年,郑振择编"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要卞之琳的一本诗集,卞之琳便把何其芳、李广田到当时为止的诗全部拿来凑成一本集子。
他们一块读书的地方叫"汉花园",有点老气横秋的味道,不过他们倒觉得喜欢,好玩,于是便叫了个《汉园集》。
《汉园集》在当时文学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对于"汉园"三友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纪念与象征意义。
我们可以说,他们是诗坛上三颗划空而过的流星,把他们最美丽最动人的光华投在汉花园里,更何况这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文学合作,此中深意,一言难尽。
内容精要《汉园集》中,第一部分是何其芳的"燕泥集",收诗十六首。
从题目上看,似乎有不辞辛苦,自筑诗巢的意味,然而我们又分明可以从中嗅到薛道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气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暗示了何其芳的美学情趣,那就是对唐代绩艳绮缈风格的痴迷与执著。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第七章答案
领读经典现代文学第七章答案1.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指()。
[单选题] *A.叶圣陶B.老舍(正确答案)C.巴金D.赵树理答案解析:老舍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此外我们熟知的赵树理也获得过“人民艺术家”称号。
故本题选择B项。
2.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的作品是()。
[单选题] *A.《云南的歌会》B.《过节和观灯》C.《小二黑结婚》D.《边城》(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是翠翠。
此外《云南的歌会》《过节与观灯》是沈从文的作品,《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作品。
故本题选择D项。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鲁迅,是周树人先生在发表《阿Q正传》时首次使用的笔名。
鲁迅共创作了三本小说集,《铸剑》选自其中的《故事新编》。
(正确答案)B.苏轼,北宋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道被称为“三苏”,其文章汪洋恣肆,诗歌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
C.余华,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了一个男孩的第一次远行。
D.《死水》和《再别康桥》都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
新格律诗的主张主要是“三美”,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答案解析:《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的笔名。
故本题选择A项。
4.()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单选题] *A.《寄小读者》(正确答案)B.《春水》C.《繁星》D.《勇敢的心》答案解析:《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故本题选择A项。
5.被瞿秋白高度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
[单选题] *A.《家》B.《骆驼祥子》C.《阿Q正传》D.《子夜》(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被评价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的是茅盾的《子夜》。
高二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诗歌部分第4单元《大地的歌吟》(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荷花(观张大千氏画)郑敏这一朵,用它仿佛永不会凋零的杯,盛满了开花的快乐才立在那里像耸直的山峰载着人们忘言的永恒那一卷,不急于舒展的稚叶在纯净的心里保藏了期望才穿过水上的朦胧,望着世界拒绝也穿上陈旧而褪色的衣裳但,什么才是那真正的主题在这一场痛苦的演奏里?这弯着的一枝荷梗,把花朵深深垂向你们的根里,不是说风的催打雨的痕迹,却因为它从创造者的手里承受了更多的生,这严肃的负担。
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
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在这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评聘为一级作家。
2000年3月23日,在西宁逝世。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
郑敏,福建闽侯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哲学系。
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
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
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
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著《美国当代诗选》等。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
山东邹平人。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
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这时期的散文集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著有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
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
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
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
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
主要不足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卞之琳-管理学院
那么“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至少 包含两种复杂的情绪:一是对祖国日渐式 微的深切哀愁,为什么昔日强大的文化大 国会沦落到受人欺侮、侵略的地步?二是 对中日文化交往前景的惋惜和忧虑,相比 于传统乡愁,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心 绪。
三、复杂的主体变换
卞之琳的作品有几首表现出复杂的主体变换, 正如诗人所说,他的“极大多数诗里的‘我’ 也可以和‘你’或‘他’(‘她’)互换, 当然要随整首诗的局面互换。”这种人称的 互换性表现了诗中多重声部多重角度的复合。 一首诗的作者,或隐含作者、叙述者、主人 公都是主体在不同层次上的表现。
在浪漫派自我表现式的诗中,几重主体往往 很接近,以致于迭合起来了,读者也往往把 全诗当作诗人的“心声”。但在非个性化的 现代诗人笔下,主体的分层往往是比较明显 的,也是我们在理解作品时所必须密切注意 的。《尺八》一诗在这种主体分层技巧的运 用上相当出色。而且,主体分层的自觉运用 使《尺八》一诗的深度远远超出散文中表达 的怀乡思旧的范围。
二、诗歌的现代性
在诗中,由“霓虹灯”等所引导的现代气息 也弥散在文字当中,诗句与诗句之间更是带 有现代诗歌常见的跳跃的特点。这些现代性 也提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也无疑是一种现代 情感,是对现代处境的一种反拨。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 一枝尺八,/从夕阳里,从海西头”,追溯 尺八从中国本土流传到日本,并像种子一样 在日本扎根发芽的历史。“夕阳里”和“海 西头”就是站在日本的角度指喻中国。这三 句是追溯中的历史时空。
但《尺八》中的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叙事诗中 的叙事,它的本质仍在抒情:乡愁是其中的 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对祖国日渐式微的深入 骨髓的悲哀的情绪。
《距离的组织》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罢。)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现代文学史(二)
现代文学史(二)一、选择/填空1、新月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一文中梁实秋明确提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2、3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阵营外,能够独树一帜并且造成较大影响的是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在他看来,批评首先要能够“自我发现”:“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现和价值的决定”。
3、《少年漂泊者》是蒋光慈“普罗”小说的开篇之作;中篇小说《野寂》是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具有“革命+恋爱”特征的小说,出版于1927年。
4、1930年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34年曾由英国人马丁·劳伦斯编入《中国短篇小说》,美国人斯诺将其收入了《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小说描写了浙东一带农村的“典妻”风俗。
5、《子夜》中出现的人物:①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资本家朱吟秋②地主形象冯云卿③知识分子--动摇,范博文,吴芝生,张素素,某记④a.林佩瑶——吴家三少奶奶 b.周旋于资本家之间的交际花徐曼丽和寡妇刘玉英 c.与都市生活格格不入的吴家四小姐吴蕙芳6、艾芜是位著名的“漂泊作家”。
他曾用“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写作”来形容当初他“由四川到云南,由云南到缅甸”,随手“抒写些见闻和断想”的情景。
7、艾芜的《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
8、专注于人物潜意识的开掘与心理分析,并使心理分析小说成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一个独立类型的,是施蛰存。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指的是完成于1933年的《雾》、《雨》、《电》;《家》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最早在1931年上海《时报》上以《激流》为题连载。
10、老舍的小说堪称典型的市民文化小说。
11、大河三部曲是指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出上、中、下三卷,第四卷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完成)。
12、在数量众多且内涵精深博大的鲁迅杂文中,贯穿其始终的是一部活中国人的“人史”。
汉园三诗人
练 一 练
第三节 : 去过寻常的日子 ,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 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这几句是蕴含着怎样的内涵?
第三节分析
1、“去过寻常的日子” ——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2、“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 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3、“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 围的人。 4、“去以心发现心” ——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 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背景介绍
《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 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风景”的刹那间 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 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 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 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 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 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 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 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 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 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简 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 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 “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 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 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 关系。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 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 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卞之琳简介_卞之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卞之琳中外短诗五首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断章》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三美理论:《三美论》是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6月上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
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0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素材(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素材:大地的歌吟[单元导读] 本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五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之情。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还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诗人通过塑造“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等中心形象而引发无限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人与大地的结构,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
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
《河床》通过对高原地域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
《金黄的稻束》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
《地之子》从“大地”与“天国”的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半棵树》用那种被雷电劈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河床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
籍贯湖南桃源。
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所共识。
他是一个独具生命魅力且有持续艺术创造力的诗人,他的作品情感深沉且充满西北地域特色。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他甘于寂寞的思想气质和写作心态,赢得了诗坛的尊重。
2.背景探寻《河床》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下半学期精华资料
填空1、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2、张资平的作品《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他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3、李健吾的《终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4、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他的作品有《南北集》、《公墓》、《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等。
5、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6、中国诗歌会是现代史是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7、被称为“苦吟诗人”的是臧克家。
8、后期新月派主要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9、后期新月派的诗人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商籁体”。
10、汉园三诗人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1、鲁迅杂文被称之为“杂感”或“短评”。
12、林语堂:代表“论语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灵性的创作;娓语式笔调是其小品文的主要范式。
13、“开明”同人以叙事散文为主。
14、夏衍的《包身工》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5、《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日出》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揭露。
16、田汉的话剧代表作是《回春之曲》。
17、真正把象征体小说写成杰作的是冯至的诗体小说《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
18、五大剧社是: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
19、最好的讽刺长篇小说是师陀的《结婚》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20、张爱玲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
21、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和《财主底儿女们》。
22、苏青:并无通俗小说的笔法,只是用平实的写实体,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仿佛使有了“言情”内质。
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与张爱玲有些共性,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23、徐訏:孤岛作家,1943年是“徐訏年”,因中篇小说《鬼恋》成名,长篇《风萧萧》。
24、孤岛时期的秦瘦鸥的《秋海棠》在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创下畅销书最新记录。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2)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考试(习题卷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82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在其香居茶馆里》A)田间B)沙汀C)路翎2.[单选题]田间解放战争时期A)《戎冠秀》《赶车传》B)《中国农村的故事》《未明集》C)《给战斗者》《抗战诗抄》3.[单选题]《长河》A)沈从文B)钱钟书C)张爱玲4.[单选题]《岁寒图》A)夏衍B)陈白尘C)田间5.[单选题]历史剧《》“把人当成人”A)《王昭君》B)《虎符》C)《获虎之夜》6.[单选题]《黎明的通知》A)艾青B)徐志摩C)闻一多7.[单选题]《月芽儿》A)沈从文B)老舍C)巴金8.[单选题]《岁寒图写于》A)1944B)19379.[单选题]《朝花夕拾》曾经陆续发表于《莽原》,总题是()。
A)《朝花夕拾》B)《画梦录》C)《旧事重提》D)《春末闲谈》10.[单选题]批驳林纾对新文化运动大本营北京大学的攻击,申述北大"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的是( )A)鲁 迅B)李大钊C)蔡元培D)陈独秀11.[单选题]【题干】选录了 1958 年“新民歌运动”中民歌作品的诗集是( )。
A)《中国歌谣集》B)《天山牧歌》C)《红旗歌谣》D)《山歌传》人12.[单选题]丁玲小说《在医院中》中的“医院”指的是..A)延安解放区医院B)乡村诊所C)教会医院D)国统区医院13.[单选题]"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发表这一重要思想的是( )A)鲁 迅B)茅 盾C)郭沫若D)周 扬14.[单选题]【题干】80 年代后台湾小说作家袁琼琼的表现主题是()A)“不确定性”B)新女性主义C)时间D)成长和青春15.[单选题]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A)沈雁冰、周作人、朱自清、郑振铎B)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郭沫若C)沈雁冰、叶绍钧、冰心、梁实秋D)沈雁冰、叶绍钧、冰心、郑伯奇16.[单选题]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 ...A)《苏州夜话》B)《名优之死》C)《丽人行》D)《芦沟桥》C)周瘦鹃D)李涵秋18.[单选题]标志着冰心的散文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并确立了其独特风格的作品是()A)《笑》B)《山中杂记》C)《小桔灯》D)《寄小读者》19.[单选题]“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戏剧是()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假如我是真的》20.[单选题]【题干】()老舍小说《猫城记》的主题是( )。
卞之琳
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9-7-06 14:34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99次肖佳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亮相文坛的,其代表作《断章》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
他的诗集包括有:《三秋草》(上海新月书店代售,1933年5月)、《鱼目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汉园集—数行集》(与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合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慰劳信集》(昆明:明日社,1940年)、《十年诗草:1930-1939》(桂林:明日社,1942年5月)、《翻一个浪头》(上海平明出版社,1951年2月)、《雕虫纪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1984年6月增订版)。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作出重要建树的诗人,他的诗歌“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袁可嘉对卞之琳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个公认的经典性总结:“卞之琳的诗歌有着融古化欧,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在新诗内部,上呈…新月‟,中处…现代‟,下启…九叶‟……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这就形成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
”[1]同时卞之琳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者,其文学创作还涉足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外国文学和诗歌散论等多方领域。
他的翻译严谨、理论系统,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精神、形式与内涵,给后人翻译树立了典范和宝贵经验;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启发性和独创性,在今天依然对诗歌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他的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具有“不可模仿”性。
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由于时代、政治等外部原因和卞之琳创作文本自身的内部原因,卞之琳的诗作在读者接受和学术研究上,相对一直处于一种不冷不热的“温吞”状态。
对其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讨论的热烈情况远远比不上徐志摩、冯至、艾青、穆旦等处于诗坛“主流”的诗人。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3)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了明确的肯定。
积极提倡“爱美剧”的较大团体有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
戏剧协社:成立于1921年,是个有演出实践的话剧团体。
欧阳予倩与洪深加入该团体成为重要人物。
天知派新戏: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的戏剧人才的进步团体,这是中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文明新戏:春柳社以研究用言语动作感动人为主的新派戏剧为主,为适应现代文明的需要,主要借鉴西方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戏剧模式。
辛酉剧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领导认为朱粮承。
其前身为1921奶奶成立的辛酉学社,以“爱美”和“提高话剧艺术水平”为其宗旨。
该社注重表演技巧,1929年创办《戏剧与园地》半月刊,于1930年加入左翼剧团联盟。
春阳社: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1907年由王钟声、任天知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
他们用“春柳社”编写的剧本在上海等地演出,该团体演出新剧为我国话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成立不到一年即告解散。
北京实验剧社:1921年由陈大悲、李健吾等组织创办。
该社以“实验的精神,提倡现代的戏剧”为宗旨,以爱美的旨意实验一切,从而把“单有剧本的文学”与“单有舞台的演作”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真正的现代戏剧,为初期戏剧综合艺术实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柳社:春柳社是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小剧场运动: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帷幕。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的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与科学化的道路。
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以导演为中心。
二、提出与建立一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
由此而创造了后来在中国话剧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表演模式。
普罗文学:普罗列塔利亚是无产阶级的英语译音,普罗文学是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简称,即无产阶级文学。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介绍
中文名称:卞之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海门汤家镇
出生日期:1910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2日
职业: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断章
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
派的代表诗人。
现文史名词解释(1)
林译小说:指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译述的西洋小说。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林译小说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主要作家,给孕育期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提供了可以学习、仿效的艺术范本,促进了中国第一代作家、艺术家的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在“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的时代大潮流中,他们是属于重继承和多保守的一个文学流派,屡遭新文学界的批判。
在新文学营垒与该派的论争和交锋中,使新文学在文坛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日益茁壮成长。
谈及新文学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该派别。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于1921年在北京发起。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提出“为人生”的口号,其主要刊物为《小说月报》、《文学旬报》。
在创作方法上他们主要学习19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
其作品主要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同时也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他们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批评了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所谓言情小说,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群体。
但其也存在夸大文学社会现实意义,过分强调文学社会价值的弊病。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创造社的文学创作以1925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园三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
田。
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
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从诗歌流派整体分类上看,汉园三诗人属于中国现代派诗群。
1936年3月,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丛书之—的《汉园集》出版了,在诗坛上引起很大的轰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汉园三诗人的名宇便确立下来,以其经久不衰的赃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即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三颗年轻的心灵的美丽与新鲜。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口号"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
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
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新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
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代表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
国防戏剧: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戏剧,是左翼戏剧运动在中国民族革命新高潮来临后的扩大和发展。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急,民族危机深重,中国共产党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致力于改善和加强对革命文学和戏剧运动的领导。
1936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宣布解散,转而组
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上海戏剧界联谊会(又名戏剧界俱乐部,由章泯、赵丹、金山、陈鲤庭等负责)和上海剧作者协会(由张庚、周钢鸣负责),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
同年 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定并发表《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作为主要任务。
嗣后,协会成员创作出大量国防剧作,分别刊登在《光明》、《妇女生活》、《读书生活》、《生活知识》、《戏剧时代》等杂志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戏剧的演出活动。
国防戏剧作品如于伶(尤兢)的《回声》、《汉奸的子孙》、《撤退赵家庄》、《浮尸》,洪深的《走私》、《洋白糖》,张庚的《秋阳》,夏衍的《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等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剧场、工厂、学校广泛上演。
其中《赛金花》由四十年代剧社在上海首演,连演20余场不衰,观众达3万人次。
在南京演出也深受欢迎,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禁演,造成轰动一时的“《赛金花》事件”。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防戏剧发展为抗战戏剧运动。
沈从文与张爱玲
如果说文学研究有神话之说,那么继鲁迅之后,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个最大的神话无疑是沈从文和张爱玲。
沈从文和张爱玲一北一南,一京一海,他们的文学命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三四十年代,沈从文是北方文坛领袖,文学创作处于高峰时期,但在1949年以后一直默默无闻,退出文坛,。
遗世独立的张爱玲。
最早,接触的是张爱玲的散文,未见其文就先闻其名,在读过她的几本书之后,觉得她的文章犹如她本人一样,特立独行、冷漠生僻,像一朵历经千年风尘的百合,冷眼看世界,冷眼过人生。
在她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只有无尽的荒凉。
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轻轻巧巧,看似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就把一幅人生写真图摆在你面前。
她确有毋容置疑的过人才华和令人瞩目的显赫身世,这些既是她成名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她性格偏差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了她的文章不能突破的禁锢。
正如她在《天才梦》中对自己的评价一样:“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
细腻质朴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文章和人生一直与他的家乡湘西凤凰息息相关。
也正是有了他的存在和他的文章才使得凤凰这座小镇古城,成为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沈从文十几岁便离开家乡,但他的心灵和笔触却始终与湘西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曾不堪精神折磨两度轻生,在他昏迷之时,仍然恋恋不忘要回到湘西,可见湘西山水和人文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用最细腻、最感性的文笔描绘了湘西的质朴和原始。
个人觉得他写得最好的文章都收录在《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里面,其中多是他往返湘西途中与妻子张兆和的往来信笺。
他沿着湘西的河流,边走边写,边写边画,所写所画都是身边的小景、小事和小人物,娓娓道来篇篇都是真情实感。
他在《湘行书简》里写到:“我赞美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
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的,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他的散文都是从小处着手,一个人、一条长街、一个河滩、一条小船、一首橹歌,展现的却是整个湘西。
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边城》与张爱玲《金
锁记》比较分析
收藏本文分享
《边城》和《金锁记》是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和张爱玲的代表作。
《边城》在牧歌般的边城里书写着略带忧愁的人性之美,《金锁记》则以冷静务实的面孔在污浊的十里洋场恣意挥洒着对生命乃至时代都无可把握的苍茫与荒凉,暴露着人性之恶。
一个建构人性,一个解构人性。
沈从文沿着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的路子,继续以文学作为疗治民族精神痼疾的手段,以文本展现湘西一隅,远离都市的人性之美,希望“重造民族品德”;而张爱玲则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以苍凉的笔触暴露出都市平凡人的人性之恶,更多透出的是市民生活的世俗气息。
两位大家对人性的不同书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他们的人生经验和个性气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人性之美与人性之丑1.《边城》的人性之美。
《边城》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边城世界中人们的生活、情感与价值观,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睦共存,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旋律,小说传达的是一种人性之美的赞歌。
首先,人性之美美在人性淳朴之美。
作家笔下的湘西人民是真诚而善良的,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平淡度日。
渡船为公家所有,因此过渡人不必出钱,而当有人心中不安,偏要给钱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