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f5ac9c75f242336c1eb95e8e.png)
重要问题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
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
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
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
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
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
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
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
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3b5b22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a.png)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488d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c.png)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2e917cc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6.png)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 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 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
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
![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8e69ce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74.png)
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对于较为主观的论述题,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痛,不知道怎样作答,大多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容易忽略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一、先秦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3、两者互为表里。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意义)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秦朝设立郡县制的影响(意义)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创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2、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独揽大权;3、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皇帝控制官吏的任免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五、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易激化阶级矛盾。
六、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的意义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七、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加强了中央集权。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用。
八、请阐述科举制度形成的经过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3、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4、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九、科举制度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作用)1、积极影响: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2、消极影响: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十、请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十一、概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3、人治高于法治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十二、请比较古代宰相和明清内阁的不同点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8e1cd0360cba1aa911da00.png)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历史学考研中国史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中国史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93ac0cf28ea81c758f578dd.png)
历史论述题中国史部分:1、简述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2、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怎样形成的,其有什么特点?3、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4、国民党1928年第二次北伐述评。
5、评析中共《五四指示》6、华北事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7、试评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
8、分析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9、评述清末立宪。
11、有人说,193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特殊起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与评论?12、概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3、分析、评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原因。
14、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启动的思考。
15、以一个早期的洋务运动企业为例,简述洋务运动的成功和失败。
16、简述中共八大的主题及其历史功绩。
17、释“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8、简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新政”。
19、简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及其对中国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20、简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1、建国初期整顿经济的措施及其意义。
22、从史官到史馆的演变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晚清新政的研究状况24、评价陈独秀25、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特征26、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演变27、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军阀问题28、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29、汉代中央官制基本结构与特点。
30、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
31、清前期的民族政策。
32.试论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33、试围绕中国古代史上的某一种(或几种)科技发明,以断代为例,简要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或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状及局限性。
(15分)34试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南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认识。
35、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
36、自西汉到北宋以至明清,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试围绕某两个主要的时段进行比较,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7、论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5532338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4.png)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1c16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8.png)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3.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4、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7、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8、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9、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10、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11、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12.试述《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
13.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5、试析唐律的特点。
16、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17、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18、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9、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20、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2、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3、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
24、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
25、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26、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7、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28、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29、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0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
3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2、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33、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34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35、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6、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37、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38、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39、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
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8fb98cdd3383c4ba4cd215.png)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
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案:(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14)文字狱、八股取士(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答案:(1)世袭制,门第(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4)察举,才能和品德(5)孝廉(6)九品中正制(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603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7.png)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A. 西周B. 春秋时期C. 秦朝D. 战国时期答案:C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A. 仁B. 理C. 道D. 心答案:A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A. 诗B. 散文C. 戏剧D. 小说答案:A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A. 周朝B. 商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A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
此外,起义军成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文化和政治理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让士人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仅依赖出身和家族背景。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3. 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4ed71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c.png)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一、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整个欧洲,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
……到了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的人均粮食已经接近1000千克。
中国的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的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且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的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被打垮的。
1、出现上述材料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哪一政策的实行?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闭关锁国观点:闭关自守会导致文明衰落论述:封闭自守不利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和发展对外贸易,会导致文明衰落。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接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
反之对外开放有利于文明繁荣。
例如隋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对外开放,最终领先于世界。
结论:封闭会导致文明衰落,开放会促进文明繁荣。
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应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
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礼习俗也开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心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以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1、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是从那一个事件开始?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观点:政治变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习俗的进步论述:政治变革后,新政府采取新的措施以及新思想的传入都会推动社会的习俗的变革。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43dea0783e0912a3162a2b.png)
中国古代史政治沿革史1、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03华东师)2、你眼中的夏朝(13东师)3、论述商王朝到西周政体发展和演变(15社科)4、论述周初大分封(14东师、14南开、14西北师、15北师)5、简述宗法制(14陕师)6、西周封建制、宗法制与井田制的内容及其三者的关系,并说明以此三种制度为核心,西周国家与殷商国家有何区别(02中山)7、论述春秋争霸情况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及其意义(14清华)9、简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之说(99华东师)10、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异同(15华东师)11、简述弭兵之会的过程及影响(14河师)12、三家分鲁(15社科)13、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机构的变化(14辽大)14、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4陕师)15、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黑大)16、论述秦朝官制17、论述秦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江师、13云大)18、评价历史上的封建制和郡县制(15东师)19、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13苏大)20、简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01华东师)21、简述楚汉之争22、试析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98东师)23、简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05华东师)24、论述西汉前期的官制与特点(01东师)25、简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14北大)26、汉高祖至汉武帝分封制实行的具体过程(02复旦)27、论述文景之治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8、汉文帝的八王之乱(15扬大)29、西汉削藩的措施(15湘大)30、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00华东师)31、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99复旦、13陕师、14厦大、15上大)32、结合史实评价汉武帝(14社科)33、评价刘秀(15苏大)34、论述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措施(15东师)35、论述东汉末年的清议与党锢36、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15南开)37、两汉政治制度演变(14山东大复试)38、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14川大)39、曹魏巩固北方统治的措施40、评析曹操统一北方(01浙大)41、结合史实评价曹操(15社科)42、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蜀汉后期政局(14扬大)43、试论诸葛亮(02兰大)44、论述我国历史上的“衣冠南渡、永嘉之乱”.(14湖师)45、简述西晋的主要社会问题(14华师)46、从婚配取向论述关于东晋南朝的士族门阀(14首师)47、南朝的更迭(15扬大)48、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14苏大)49、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05华东师)50、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13东师)5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14福师)52、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衰(98东师)53、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状态中,南方突破不了哪些因素而灭亡?北方如何化解阶级、族群的对立、地域的制约,以及异质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创造成为新的国家体制(01台湾中正大学)54、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55、简述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与侯景之乱后梁朝迅速衰亡的原因(14南大)56、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13人大、15社科)57、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58、试论隋王朝(13陕师)59、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07统考、15华科)60、试论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98东师)61、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14河北大)62、论述武则天与武周统治63、论述开元之治的措施及意义(14扬大、15南师)64、论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02复旦、13黑大、13西北大、14湘大)65、论述唐后期的政局66、唐的差遣制度对宋制度的影响(14社科)67、唐代政事堂(02中山)68、西汉全盛时代与盛唐时代的繁荣之间的异同之处(02复旦)69、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14人大)70、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71、简述赵匡胤(01华东师)72、简述宋朝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地位(95北大)73、宋朝的官职差遣(15云大)7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99复旦、13南大、13黑大、13南师、13扬大、14河北大、14华师、13川师、14陕师、14社科)75、北宋前期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09统考)76、北宋的军制变化、特点及影响(13川大)77、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14南农)78、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14云大)79、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在建筑上的主要区别,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06华东师)80、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13西北大)81、南宋与金的三次议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15西北师)82、宋以后宗族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方生活的影响(15华师)83、王与马共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15北大)84、元朝统一的意义(96南大)85、元朝的政治制度(15黑大)86、论述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87、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并作出评价(96南开)88、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08统考)89、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15苏大)90、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02厦大、02复旦)91、简述行省制度从元明清形成、发展的历程(15西北师)92、分析元、明辅政制度的变化(14南大)93、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及影响(14西北大、14华东师)94、明代内阁的形成、发展及与宰相制的区别(15福师)95、论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13苏大、14湘大、13人大)96、论述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15苏大)97、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13南大)98、论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作出评价(96南开)99、明代贪腐的具体表现及原因(15福师)100、明朝嘉靖时期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99复旦)101、比较明太祖与明成祖对待宦官政策的不同(01东师)102、明太祖惩治吏治的措施与效果(01兰大)103、明朝后期社会新现象(14华师)104、东汉、唐、明宦官擅权及其特征(96南大)105、清朝入关前后社会的主要矛盾(15黑大)106、概述北魏、元及清三个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手段(99台湾中正大学)107、论述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108、论述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机构及其演变(14辽大)109、明清时期地方制度和官职的变化(15西北大)110、试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13南开)111、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13福师)112、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3黑大)113、论述清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4河师、14云大)114、清初的中央机构(15扬大)115、简述唐宋明清的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00复旦)116、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14川大、14西北大)117、论述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15东师)118、简述康熙帝(01复旦)119、简述清代奏折制度(15华师)120、评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15人大)121、论述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122、论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123、三省与六部的关系(15社科)124、论述隋朝到清朝中枢机构从三省制到军机处的演变(14首师)125、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异同和优劣(15河北大)126、论述秦朝到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14湖师复试)127、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14人大)128、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129、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14中民)130、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特点(15华师)131、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迁13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07统考、14复旦、14河师、14江师、14内蒙古、15南开、15华师)133、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及局限性(15福师)134、结合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论述科举制的得失利弊(14南大)135、科举制是什么?论述其实质和基本精神(14天师)136、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14云大)137、论述春秋战国到清末的选官制度(14兰大、14西北师)138、论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139、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15西北大)140、魏晋时期九品官人制的产生、运作和历史影响(99复旦、09统考、14吉大)14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评述(15北师)142、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99东师)143、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意义(15厦大)144、门阀士族形成的条件、发展、特点及兴衰原因(15山西大、15吉大)145、论述从秦汉至明清的宰辅制度的演变(15西北师)146、中国门第形成与消蚀原因以及3到9世纪门第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02台湾中正大学)147、阐述汉末到明初间中国千余年人口重心移动状况,并由南方民族汉化、农耕技术改进两个角度说明移民在当中发挥的功能(12台湾中正大学)148、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96南大)149、从隋到清封建统治典型的繁盛时期(99南农)150、自汉至清云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02复旦)改革变法史1、论述管仲改革的措施及意义(13陕师)2、论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99复旦、13扬大、14陕师)3、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13南大)4、简述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00复旦、14河北大)5、论述战国时期魏、秦、楚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13福师)6、战国时代改革的特征(15苏大)7、论述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13扬大、14云大、14上大)8、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15人大)9、结合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的看法(15西北师)10、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13南大、13扬大、14川师、14华东师、15黑大、14云大、15上大、15社科、15兰大)11、简述周世宗改革及其影响(14苏大)12、论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及熙宁变法(01复旦、15南师)13、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4苏大、15陕师)1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其失败原因(99浙大)15、论述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00复旦、13吉大、14西北师、15湘大)16、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98华东师)财政赋役史1、商代铜器的种类及其制造技术及艺术价值(96南开)2、论述春秋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4陕师)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96南开)4、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评价(96南开)5、简述西汉的赋税、徭役制度,并分析其特征(15陕师)6、汉代编户齐名的赋税制度(15吉大)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厦大)8、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95南开)9、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13川师、15扬大)10、简述度田事件(15吉大)11、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14陕师)12、举例论述公元3世纪到6世纪南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5华东师)13、西晋的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01兰大)14、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13苏大)15、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99浙大)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复旦)17、隋朝赋役制度的演变(02复旦)18、隋朝经济的大起大落(03陕师)19、论述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14南师)20、简述两税法的内容与意义(13南师、13云大、15上大)21、简述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关系(13陕师)22、论述刘晏理财与两税法(13华东师)23、简述唐代服役制度由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社会经济原因(99复旦)24、论述唐两税法(14陕师、14社科、15吉大、15扬大)25、唐代扬州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原因(15江苏师)26、简述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14川大)27、论述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28、简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14湖师)29、均田制从产生到瓦解的历史变化(02复旦)30、隋朝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13扬大、15西北大(隋文帝发展经济)、15扬大、15江苏师)31、唐后期工商业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简答简述答案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简答简述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fefe5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3.png)
作业一.名词解释1、禅让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2、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当出兵、戍守、纳贡与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3、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开展,就用军事压力与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4、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政由周公、召公等代理,史称称为“共与行政〞。
5、初税亩: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一次赋税制度改革。
内容是不管公田,私田,都要按一律按亩纳税。
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意义:成认了土地私有制度,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
简答题:1、简述商代的文字根本情况。
46-47答:商代的文字主要指保存在龟甲与牛肩胛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自19世纪发现以来,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已能识别的也有1200多个。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儒家:孔子、孟子:论语、孟子道家:老子:道德经墨家: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子3简述齐国争霸的情况:问答题: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与意义答: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开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
《简明中国古代史》论述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简明中国古代史》论述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2)](https://img.taocdn.com/s3/m/150d7566783e0912a2162a23.png)
《简明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2. 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从秦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官制演变情况主要是?3. 试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军事、财政的措施?1.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答:石窟寺简称石窟,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寺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
它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而成的。
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始于西晋后期3世纪末),北魏至隋唐时期为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
最主要的石窟有:(1)甘肃莫高窟,现存作品492窟,始凿于东晋,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2)云岗石窟,始凿于北魏;(3)龙门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现存1352个。
此外,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丙灵寺石窟也很具代表性。
石窟寺是佛教的产物,是为历代封建统治服务的。
石窟寺不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建筑、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2. 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从秦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官制演变情况主要是?答:(1)秦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就创立了适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环节构成:A、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始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都由皇帝亲自决定。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使大夫,掌监察;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分掌兵、刑、钱、谷等事。
(2)汉朝:西汉初,基本承袭秦制,嗣后有些更改,如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建立中朝,又叫内朝。
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与决策。
原来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成为外朝,只是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得到削弱。
东汉时期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就是消除三公的权力,将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d722ff4cc850ad02de80418f.png)
常见名词1.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2. 大索貌阅隋代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
隋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搜括,对户籍加强管理,防止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人查对户口,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如有不实,正党长流配远方;并规定大功(堂兄弟)之下皆令分居。
有告发者受赏。
大业五年(609年)再度貌阅,规定有户口中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为输赋役。
计搜得壮丁23000,人口641500。
3. 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
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4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5.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简明中国古代史答案
![简明中国古代史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379e0aba1aa8114431d9ec.png)
一、单选题:1、据考古发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C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元谋人D、金牛山人2、据考古发现,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原始人是( D )。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3、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他们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B )。
A、水稻和小麦B、水稻和粟C、小麦和粟D、水稻和玉米4、氏族的特点之一是( B )。
A、按贫富结合B、按血缘关系结合C、按性别结合D、非血缘关系结合 5.原始社会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是在( D )。
A、母系氏族社会后期B、父系氏族社会前期C、父系氏族社会中期D、父系氏族社会后期6、传说及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
那时首领产生的方式是( B )。
A、部落中的全体成员投票选举B、禅让C、前任首领确定D、抽签决定7、人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按照这一说法,我国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C )。
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C、炎帝和黄帝时期D、尧舜禹时期8、夏朝是我国第一个( C )国家。
A、封建领主制B、封建地主制C、奴隶制D、农奴制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其文字是( C )。
A、金文B、篆书C、甲骨文D、隶书10、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C )。
A、诸侯国之间的战争B、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C、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D、民族间的相互战争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北京人生活,生产特征的是( ABCD )。
A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前 B使用打制石器C 使用天然火D 过群居生活2、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六七千年前的(CD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3、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 ABCD )。
A、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B、实行族外婚,按母亲血缘确定亲属关系;财产由母系继承;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D、财产归氏族成员集体所有。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bbc22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3.png)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涵盖了众多丰富多样的古代王朝。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述中国古代史,并通过不同的时期和主题,探讨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
夏朝由尧、舜等圣君所建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建制和封建制度的雏形。
商朝则发展了典型的官僚制度,充满了祭祀活动和周边国家的交往。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时代的开始,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周和东周。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段时期见证了各个诸侯国的崛起和兴衰。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并形成了以鲁、卫、宋、楚、韩、秦、赵、魏、燕、齐十国为代表的局势。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割据分裂的状态,不同国家之间的争斗不断,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王莽的新朝和刘秀的东汉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道路和文字等。
汉朝时期实行了举孝廉、推恩令等政策,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司马迁和班固等。
四、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的主要政权是魏、蜀、吴三国,他们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蜀汉的刘备、曹魏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统治者。
同样,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繁荣和开明的时期。
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南北朝,恢复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唐朝的时期被誉为中国最灿烂的文化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如诗人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等杰出的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11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五、论述题:
1、试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已形成民族大融合。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殖,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会稽、桂林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从此,秦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
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王朝的统治,必须“富国强兵”,变法改革。
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8简述“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败,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后果,给北方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诸王间的互相残杀,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从1069年开始至1085年宋神宗死,新法被废止。这场变法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如因为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收到了大批钱粮;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了1万多处水利工程,溉田36万余顷;军事上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等等。
4、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1)成吉思汗统一了长期分裂混战的蒙古各部,使蒙古族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业绩为元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蒙古汗国把诸多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蒙古汗国打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成吉思汗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2)他发动的大规模的西征具有侵略性质。蒙古汗国对外发动的长期战争给各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都应予否定。(3)总而言之,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2、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二是田地的形式。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一、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简答题:
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
(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曰益尖锐。(2)这时东方的商族曰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10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剌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