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

合集下载

谈论先秦两汉宗教文学

谈论先秦两汉宗教文学

谈论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先秦时期不存在纯文学。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是宗教与政治的附属品。

要谈先秦两汉时期的宗教文学,必须先对该时期的宗教形态进行梳理。

与后世成熟的宗教派别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宗教还处于幼稚期。

这些原始质朴的宗教形态成就了中国唯一一个本土宗教———道教。

自古以来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与战国至秦汉时期盛行的神仙方术之风相结合,在经过汉儒的理论充实之后,产生了天人感应、神仙方术、阴阳灾异、谶纬学说等宗教形态与宗教思想。

它们的主体思想被道教吸收、改造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内容与思想渊源,为道教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相应,先秦两汉时期的宗教记忆以多种方式散见于各类典籍之中。

我们通过这些作品得以了解先秦两汉时期宗教的存在方式,同时又能体味这些文献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

因此,要探寻道教文学的本源,揭示道教文学的本质,必然要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宗教形态、宗教思想进行研究,梳理此时期宗教文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两汉时期原始宗教的范畴十分宽泛,受其影响的文学形式也非常多,既有主于抒情的诗歌、楚辞,也有重在叙事的史书、小说;既有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神话,也有进行哲理思辨的诸子学说,不同文体的宗教表达各有特点。

一、实用与审美:宗教韵文文学之风格先秦两汉时期,用韵文形式反映宗教内容的文体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

从上古歌谣到《诗经》中的“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表达皆以实用为目的。

上古歌谣与古代巫祝文化存在密切联系。

一些上古歌谣本身就是祝词或咒语。

如《礼记》中的《蜡祝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1],即是神农氏命令自然事物各归其位而发出的咒辞。

这些简朴原始的上古歌谣,是先民为提升其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而作,具有鲜明的功用性。

《诗经》风、雅、颂三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原始宗教活动。

如《小雅•鹿鸣之什•天保》第四章就是对宗庙祭祀的记载,其文曰:“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 知识点总结

绪论一、先秦文学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2、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4、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

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由巫到史。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随着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

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

2、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成了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分封制度解体,导致贵族地位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文化由贵族转移到士。

4、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三、先秦文化组成: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两者关系密切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史官文化成熟,历史着作和说理散文取得了长足发展。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了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期礼乐崩溃,各学派代表人物批评时政,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们立足现实、有自觉的创作精神,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4、楚地文化与楚辞——屈原身遭贬谪,满腔愤懑,发为诗赋。

屈赋吸取了楚文化的精华,以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上古至夏商——文学的产生和巫史文化对文学的控制;西周春秋——礼乐文化作用于文学,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征;战国时期——“士”文化促进了文学繁荣,产生了不同于前代、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五、先秦文学特征:思想:1、开启发愤诸书的传统2、开启忧国忧民的传统。

《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

《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

《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综述叶庆兵【摘要】《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学者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划分为两派,一派对司马迁采录神话入史提出批评,另一派则为司马迁作辩解.二是1988年以前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三是1988年至今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对《史记》中神话传说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总体来看,前人对于《史记》中的神话传说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史记》;神话传说;研究综述【作者】叶庆兵【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作为史学著作中的典范,享有“实录”称号的《史记》却著录了不少的神话传说,这种“矛盾”的现象引起了从古至今学者们的兴趣。

《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补记了“张夫子问褚先生曰:‘《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

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得无与《诗》谬乎?’”一事,褚先生答以“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1]640-641这是有关学者们对《史记》中神话发生兴趣的最早记载和解释。

由此以降,《史记》采神话传说入史就成为古代的《史记》研究者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他们对此的态度大抵可以分为二端,一是批评其妄,一是为其辩解,而以批评的声音为主。

批评司马迁采神话传说入史的,如东汉王充,他在《论衡》卷二十九《案书篇》中说:“《三代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自黄帝转相生,不更禀气于天。

作《殷本纪》言契母简狄浴于川,遇玄鸟堕卵,吞之,遂生契焉。

及《周本纪》言后稷之母姜嫄野出,见大人迹,履之则妊,身后生稷焉。

夫观《世表》,则契与后稷,黄帝之子孙也;读殷、周《本纪》,则玄鸟大人之精气也;二者不可两传,而太史公兼记不别。

按帝王之妃不宜野出,浴于川水,今言浴于川吞玄鸟之卵,出于野履大人之迹,违尊贵之节,误是非之言也。

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

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

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张耀元;张华【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4【摘要】《史记》一书运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但这与司马迁重"实录"的精神并不矛盾,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轨迹,最终完成了从巫文化的感性精神到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重要转变,上古神话传说历史化过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勾勒出了上古历史的完美画卷,在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

%Shi Ji has plenty of old myths.But it is not contradictory with Si Maqian's spirit of "chronic of the reign of monarch".The myths show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pre-Qin culture from Wu to Shi which finally realizes th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from perceptu【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张耀元;张华【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从巫史文化的起源看巫与史分离的原因和影响 [J], 郭金标2.从先秦时期箭靶的演变看射箭文化的发展 [J], 周亚婷3.从《左传》《史记》看楚庄王形象演变的文化意蕴 [J], 张佳玉4.从巫道佛儒的文化递嬗看孙悟空“改邪归正”之演变——世代累积型人物形象演变研究 [J], 项裕荣5.从兽面纹看先秦文化演变--以玉器、青铜器为例 [J], 李晓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在《史记》中,虽然主要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但也涉及了一些神话传说的记载。

1.关于神话的起源:《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神话传说中的五帝,他们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统治者,每位五帝都有一些与神话相关的事迹和传说。

2.关于龙的传说: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了鲁国国君周公旦的传说,他在鲁国建立了周朝,并被尊奉为神灵。

据传说,周公旦的母亲曾梦见一条龙进入她的怀中,因此有了周公旦的出生。

3.关于神仙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嬴政追求长生不老的故事。

他派遣人去海外寻找仙草和神仙之地,试图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4.关于神话中的神灵: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封禅的仪式,封禅是一种祭拜神明的仪式,以祈求国家的安宁和国君的长寿。

这一章节中描述了神灵的降临和祭祀的过程。

5.关于神话中的神兽:在《史记·楚汉相争本纪》中记载了汉朝刘邦在战争中利用神兽青囊神算取得胜利的故事。

据说青囊神算是一种具有预知能力的神兽,能够帮助刘邦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总之,虽然《史记》主要关注于历史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但它也包含了一些与神话和传说相关的记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神话的信仰和敬畏。

浅谈上古神话被先秦儒家文化历史化的原因

浅谈上古神话被先秦儒家文化历史化的原因

浅谈上古神话被先秦儒家文化历史化的原因付丽娜 1130010164 指导老师:石祥摘要: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

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上古神话被儒家文化历史化,追其原因主要是商周思想方式的改变,史官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为站稳脚步借圣人代言这三方面。

关键词:神话历史化商周之变史官文化借圣人代言一、早发而深刻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历史化是一个世界文明演进的一个共性现象。

但世界各民族的神话历史化的形态不尽相同。

从定格期典籍中,我们可逆推出各族神话在走进人的时代后的归宿走向。

中国神话化在史记中,希腊神话化在史诗中,希伯来神话化在《圣经》中。

中国神话历史化中的“化”的程度是深刻的。

赵沛霖说:“中国神话的历史化……是将它直接付诸实践:改变神话的性质和结构,使之直接转化为历史”。

人们基于历史意识对神话进行这样一种理解,即对从人类原始思维中创造出来的神话进行合乎理性的解释,或者直接将神话转化为历史。

“在中国的史书中的通常做法就是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把神话中的神灵看作人的祖先。

”直至近代,不少中国人还将历史化了的上古神话深信不疑地当作中国历史的源头。

中国神话历史化的程度这么深刻,范围这么广泛,时间这么早发,使之构成了有别于他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作为“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的儒家思想,它从形成之日起便具备了淡化神灵,改造神话的特性,毋庸置疑,这是受它思想所植根的土壤影响的。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历来对神话的态度都大体上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用巧妙的方法将神话中的某些神赋以人世间的各种美德,从而让那些令人敬畏的神淡化其神性,最终使它们现实化和世俗化,让他们具有完整的人性。

(完整word版)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

(完整word版)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从形成到消散的过程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 102012013187 陈洋摘要:神话,是以神为主人公,包括了自然神以及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表现为变化、有神力和法术。

以此作为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远古人民对自然界产生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

如此这般的产生最终却毁于后来文人的不重视;将神话作为历史传说,将天神降为人类始祖并作为史实对待,进行不尊重的删改;甚至仙化,幻想长生不老或者飞升成仙.关键字:虚化幻想自然社会氏族精神思维一、上古神话的产生上古时代的神话,便是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此外,我还认为上古神话的产生还受着社会关系结构变革的影响,原始社会在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经历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随后转变为父系氏族。

在此期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女性形象的神灵都是受母系氏族的影响.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当然,语言的流通也为神话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传播,也就不会有传承。

因此,神话产生首当其冲的条件就是语言,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神话,得到语言的组织与传播,渐渐成为一种文学形态。

《史记》对先秦史传文的继承与发展

《史记》对先秦史传文的继承与发展

《史记》对先秦史传文的继承与发展上古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这一时期包括先秦和秦汉两个文学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先秦文学所呈现出的文学发展特点概括的说是一个尚处在萌芽、混沌而又未臻独立的文学状态。

文学在此发生、发展不能呈现出较为纯粹的面貌,就散文领域而言这主要表现为文史哲不分。

在这种人文混一的文学发展时期,文学面貌所呈现出的中国文人对文学的认识、理解、也即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因之而显现出宽泛、散漫,富于包融性。

(对后世,这种富于包容性的文学观念对于司马迁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至两汉,文化渐进,即上古文学的第二个阶段——秦汉文学发展阶段,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受先秦文学观念影响和时代局限性所致,文学观念虽有进展但仍比较模糊,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中国文学观念演进的过程中,两汉文学既是对先秦文学观念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渐趋正确化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时期。

所以这一时期既不像先秦文学观念的宽泛也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的纯粹,它是一个过渡时期,随之文学观念所呈现出一种介于模糊与纯粹的区间状态。

就像胡适先生提出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作家他的文学观念具有这一时代的特性与局限性,在这一具有时代特性和局限性的文学观念所支配下产生的《史记》这一文学作品也就必然烙有这一时代文学的特点。

《史记》文史性并包这一特性,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史记》文史性并包,主要表现在:一、《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和以“实录”精神为宗旨来撰史,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也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史记》所具有的历史性;二、司马迁创立《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把述史从以事件为中心转到以人物为中心,不但为写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在文学领域创造出了传记文学这个新品种。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

先秦文学思考题总绪论谈谈你对文学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认识绪论一、试述先秦文学的形态。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

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春秋时期楚国的观射父所说巫、祝、宗等职务,其职责范围还难以分清,巫和祝都兼有史的职事,显示了巫史不分的状况。

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于是,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了。

这些史学和哲学散文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我们叙事文学的传统。

大多数说理散文也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二、简述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情况。

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一个由巫到史,到贵族、到士阶层的演变过程。

(1分)夏商到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今天所见的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都是出自巫觋之手;(1分)周王朝建立后,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当今保存下来的先秦史传文学作品,主要出自史官之手;(1分)西周时期,文化由贵族垄断,贵族是西周、春秋时期文学的主要作者,《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就是贵族所作。

(1分)春秋末期至战国,文化知识由贵族转到了士的手中,这时期的说理散文,即主要出自士的手中。

(1分)三、谈谈先秦文化对先秦文学发展演变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史记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史记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

史记中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著作,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它以其详实的史料、准确的记载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从史记中的各个部分入手,探讨历史如何得以发展和变迁。

一、夏、商、西周等封建时代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史记开篇便记录了夏、商、西周等封建时代的历史。

夏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立和衰亡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后来政权的更迭。

夏代的建立与尧舜禅让的故事紧密相连,展示了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

商代则在夏代后成为中国的主要政权,商王的权力逐渐剥夺了诸侯的独立地位,打下了封建制度更为稳定的基础。

而西周时期的历史是夏商时代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周王通过封爵、分封等手段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封建制度进一步维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史记中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争和变革,国家之间的争斗使得大量的历史事件发生,对后来封建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更加剧烈,七雄争霸的局面使得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变迁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三、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史记以秦汉两代的历史作为全书的结尾,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顶峰。

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完全颠覆了封建制度的原有秩序。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对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和封建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汉朝则继承了秦朝的统治模式,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史记中,历史发展与变迁是纵贯全书的重要主题,每一时代的历史发展都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既是客观的历史规律,也是史书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解读的基础。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

史记中关于神话的描写《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神话传说的描写。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史记》中的神话描写: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中的历代帝王、神奇怪异的传说。

1.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史记》中记载了黄帝时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繁荣的时代。

黄帝被尊为华夏民族的祖先,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之一。

据记载,黄帝时代实行的是一种神秘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黄帝内政”。

这种政治制度强调君主的神秘性和权威性,君主被视为拥有神力的人,可以统治万民。

同时,黄帝时代也存在着一些文化和社会风俗,如祭天、祭祖、占卜等,这些风俗信仰一直延续到后代,黄帝时代的特色在于其政治制度的神秘性和文化底蕴的深厚性。

黄帝被赋予了极大的神力,成为华夏民族的崇拜对象,这种崇拜也在文化方面得到了体现。

黄帝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2.传说中的历代帝王《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历代帝王的事迹,这些帝王在政治统治、文化成就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色。

据记载,夏朝的开国君主夏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治水有功,深受百姓爱戴。

商朝的成汤则是一位有远见的君主,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周朝的周文王则致力于礼乐文化的发展,提倡“礼乐治国”,这种治国方式也被后人称颂。

这些帝王的事迹体现了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方面的不同特色和成就,同时也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神奇怪异的传说《史记》中还记载了许多神奇怪异的传说,这些传说包括神仙、妖怪、魔法、幻术等方面,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据记载,神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被认为是拥有神力和智慧的人,可以长生不老、飞翔于天空。

而妖怪则是神仙的反对者,被认为是具有危害性的超自然存在。

魔法和幻术则是神仙和妖怪所拥有的神秘能力之一,这些能力被认为是超自然的存在,可以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形态。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对《史记》殷、周、秦起源神话的考量

对《史记》殷、周、秦起源神话的考量
2 1 年 9月 01
渭南师范学院学Biblioteka Ju n lo en nT a h r ie i o ra fW ia e c esUnv r t s y
S p .2 1 e t 01
第2 6卷 第 9期
Vo . 6 No 9 12 .
【 马迁与《 司 史记》 究 】 研
对《 史记 》 、 、 殷 周 秦起源神话 的考量
内涵 , 而对 当时社会 文化 进 行考察 研 究 。 从

“ 周后稷 , 名弃 。其母 有邰 氏女 , 日姜原 。姜原为 帝 喾原 妃 。 姜 原 出野 , 巨人 迹 , 忻 然 说 , 践 见 心 欲 之 , 之而 身 动 如 孕者 。居 期 而 生 子 …… ”】“ 践 _l周 J
的始祖 是后 稷 , 叫弃 。他 的母 亲是有 邰 氏部 族 的 名 女儿 , 叫姜 嫣 。姜螈 是帝 喾 的正妃 。姜螈 外 出到郊 (
孙” “ 澡” 事变成 了“ 布” 时, ,洗 之 织 之 同样 的 “ 玄
神与巫 、 与火 的时代 。通过神话 , 血 我们可 以跨越
千年 去 感 受 原 始先 民 的生 活 。所 以说 , 神话 , 是 既
鸟 陨卵 ” 同样 的 “ 之 而 孕 ” 诞 下 不 平 凡 之 子 大 , 吞 , 业 。反观《 秦本纪》 之前的《 周本纪》 则更为诡异。 ,
野 , 见一 个 巨人脚 印 , 看 心里欣 然 爱慕 便 去踩它 , 一
踩 就 觉得 身子 震动 像怀 了身 孕 , 十个 月 生下 一个 满

《 记》 史 中三个异 曲同工的神话故事
儿子。这篇神话较前二者略有不 同, 讲的是姜螈履 神 人 足迹 而诞 下帝 弃 。这 三则 故 事 分 别 是 殷 , , 秦

通过《史记》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史记》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史记》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库,全书共分为十二本,记述了从伏羲、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历史变迁和重大事件。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首先,《史记》通过记述传说中的伏羲、黄帝等古代神话人物和历史上的望夫石、弦钟等传统文化,揭示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智慧。

伏羲、女娲等神话人物被视为古代文明的奠基人,他们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推动了人们的文化进程。

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为后世人民树立了榜样。

通过了解古代神话和传统文化,可以把握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基础。

其次,《史记》通过对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记述,展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尧舜时代,主要是以“德治”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度,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为民造福的精神。

尧、舜都是贤德之君,以德治国,辅以贤臣,国家繁荣昌盛。

禹时代,由于山洪泛滥,出现了水害,他治理水患,勘定洪水成因,除隐患,排整河道,为中国人民根除水患,开创了治水文明的历史。

尧、舜、禹等帝王通过以德治国和勤政为民的作为,不仅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也为后世政治家树立了楷模和参照。

再次,《史记》通过对商、周、战国等时期的记述,揭示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

商代虽然是殷都,但是由于商王朝的腐败,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周代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是最早的封建制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国家分散在各个领土,各个分封国的贵族都有权力和福利。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实力增强以及兵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争霸天下的局面。

这些变革不仅赋予了个体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权益,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繁荣。

最后,《史记》通过对秦朝和汉朝的记述,展现了古代文化与学术的发展与演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用了和封建制度不同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等方面的标准,为统一货币和复写典籍等奠定了基础。

_史记_神话研究

_史记_神话研究

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4] 这里 的长桑君便具有神人的色彩。同样在 神人那里获得帮助的还有张良,《留侯 世家》中记载了张良得兵法的故事,张 良在下邳桥遇见老丈,获得 《太公兵 法》,别后十三年后,张良“从高帝过 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 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 伏腊,祠黄石。”[5] 充满了神异色彩。
在史记神话的研究中要做的不仅要研究史记中的神话材料还要能够弄清楚司马迁对于神话材料的取舍和处理然后进一步去探究史记中的神话对史记的文学性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艺术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文学评论
2010.09
学教育
《史记》神话研究
李瑞仙
(咸宁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 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 《史记》 中涉及到的神话材料,对于呈现零星与不同特征的各个神话材料, 采取了一种不算很严格的筛选神话材料的方式,目的是能通过这些材料找出司马迁的态度和思想。在某些可 能隐藏神话材料的叙述中,通过考察,发现司马迁对神话做出怎样的改造。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从司马迁对神话的处理和态度上探讨其思想中人事与天命的复杂关系,并对 《史记》 神话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概括。
的神话传说司马迁在《史记》 中完全 给抛弃了。他以《五帝本纪》 为全书 之首,以黄帝为古史开端关于这一点, 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所编著的 《司马 迁研究新论》“论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一文中有详尽分析。文章认为,战国 后期至秦汉,三皇五帝说大盛,而司 马迁全不予理睬。其次,司马迁在叙 述黄帝至夏的历史时,同样也抛弃了 神话成分,但并不完全舍去那些可能 是人事的材料,显露出了他企图从神 话中发现人类史的朦胧意识。
司马迁精通天文、律例,但古代 的科学知识是与宗教迷信、神话传说 杂糅在一起的。对于天道性命的有无, 司马迁报着既怀疑,又相信的态度。 “纪异”,就是对天异灾变加以记载;而 “说不书”,即对感应的说法不作记载, 这一点在《史记》 中表现的看似混乱 实际上也有司马迁的巧妙安排。《律》 《历》《天官》 三书记载了一些天变以 及感应的资料,而在载人事的纪传中 并不加以发挥,尤其是七十列传,力 求实录人事的历史变化,而对虚妄荒 诞之说加以摈斥或揭露。司马迁在“天 人之际,合二为一”的神学氛围中,不 可避免受其影响,但是,从思想上和 历史著作的实践上,他有意识地把神 从已被神化了的上古史中清理出去,基 本否认了 “天” 对个人命运到国家兴 亡等人事的决定作用。司马迁的主要 思想倾向,不是讲天人交会,而是讲 天人相分。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的 方法,就是在对天象的实际观测和对 人事的实际考察中,对天、人两个方 面都获得了唯物主义的见解,这才是 司马迁天人观的主流。这些都说明,司 马迁的思想仍旧是唯物的,他比较全 面地把人类史看成是人类自身的活动, 而不是实现神意的工具;人类史是人 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有其规律,并 不是上天的安排。这无论是对科学史 观的发展过程说还是对整个历史学说, 都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收稿日期:2010-07-27作者简介:张耀元(1980-),女,陕西延川人,硕士,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大学语文。

-37-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张耀元1,张 华2(1.空军工程大学 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1;2.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史记》一书运用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但这与司马迁重“实录”的精神并不矛盾,这些神话传说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轨迹,最终完成了从巫文化的感性精神到史官文化理性精神的重要转变,上古神话传说历史化过程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勾勒出了上古历史的完美画卷,在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史记;上古神话传说;先秦文化;巫文化;史官文化 中图分类号: 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37-03The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Wu to Shi from the Old Myths of Shi JiZHANG Yao-yuan 1, ZHANG Hua 2(1. School of Scienc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 an 710051, China; 2. College of Litera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ofArts,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Shi Ji has plenty of old myths. But it is not contradictory with Si Maqian’s spirit of “chronic of the reign of monarch”. The myths show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pre-Qin culture from Wu to Shi which finally realizes th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from perceptual spirit to rational spirit. The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reproduce the process of history. And they draw a perfect picture of ancient history. They have a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 Shi Ji;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pre-Qin culture; Wu culture; historiographer culture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型。

司马迁创作《史记》,面对浩瀚的上古史,在无文献资料可考的情况下,经过精心取舍,选用大量上古神话传说,从五帝本纪中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帝到各类神异记述,似乎与“实录”的作史原则相抵触。

但仔细推敲,这些上古神话传说在填补了上古史空白的同时,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使《史记》一书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

先秦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过程。

“巫文化是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的源头。

它产生于原始时代,以神为主体,是人类早期思维的集中体现。

人类诞生以后,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无法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于是就幻想出各种各样的神灵和魔力,以超人的力量降伏灾害。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神支配着世界,支配着人的行动。

上古神话故事就是这种文化的形象反映……随着社会的逐渐转型,向以人为主体的史官文化过度。

所谓史官文化,是指上古三代到秦汉时期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人士所创造的文化。

这种文化以现实为基础,以人伦为本位,注重‘隆礼’、‘敬德’,它由巫文化发展而来。

”[1,p10]从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进,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飞跃。

夏、商两代,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体,巫觋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王朝建立后,巫术文化式微,渐渐被先进的礼乐文化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以德代天”。

春秋以降,周室衰微,贵族地位动摇,随之士阶层兴起,王官之学变成了士大夫之学。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夏商时期,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从《尚书》保存的商代作品中,可以看到早期历史散文的概况。

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于此时开始崛兴,诞生了诸如《左传》之类的历史散文杰作。

与此同时,许多思想家提出不同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38-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墨子》、《春秋》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熠熠生辉的经典巨著。

战国时期,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即所谓的“礼乐下行”。

是时,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

他们政治主张不同,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文学作品。

由于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学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从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亦可以看出文化的嬗变轨迹。

于是,巫文化、史官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激烈交锋中不断向前发展,史官的职能也由于后来的巫史分途,由原来的宗教事务偏向了人事,理性思想逐渐占据上风,诗的智慧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智慧。

由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过程,古人早已注意到了。

《国语·楚语下》曰:“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嘉生不降,无物以享。

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

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

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

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

’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

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2,p512-516]借观射父之口为我们勾画出了民神不杂、民神杂糅、绝地天通、民神再杂、天地复绝这样几个时代,而这几个阶段恰好体现了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轨迹。

就观射父而言,这种时代观念的核心是治乱、亦即秩序问题,“民神不杂”、天地人神各归其位的“有分别相”是有序,是为“治”;“民神杂糅”,天、地、人、神浑然一体的“无分别相”是无序,是为“乱”,其实这就是当时逐步建构起来的礼乐制度。

“绝地天通”观念产生于西周,与传说中的周公“制礼作乐”相一致,而此时正是天地人神的分离的时代,正是周革殷命后“以德代天”的时代,也是孔子所推崇的“治世”。

其实,观射父所说的那种“民神不杂”的第一时期,称之为“巫觋”的时代,是十分值得商榷的。

“巫觋”时代正是这里所说“人神杂糅”的时期,这应该是第一期。

对此,李零先生指出:人类早期的宗教职能本来是由巫觋担任,后来开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划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类职官,他们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马、司工一类职官,他们是管土地民人。

祝宗卜史一出,则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长期较量,最后是祝宗卜史占了上风。

这叫“绝地天通”。

在这个故事中,史官的特点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它反对的是天地不分、“民神杂糅”。

可见“绝地天通”只能是“天人分裂”,而绝不是“天人合一”[3]。

历史是当下生活感悟的真实写照。

当一个历史人物在叙述传说中的远古历史的时候,他的叙述所说的其实并不是那个历史本身,而是他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是自己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的观念。

也就是说,所谓“绝地天通”就是从巫觋时代的“人神杂糅”到卜史时代的“人神不杂”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观念实质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分裂”的渐变,也正是巫文化到史官文化的演变。

《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就体现了这一文化的嬗变过程。

纵观《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不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巫文化的影子。

在探讨天人关系时,司马迁无法避开巫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天命对于人事的主宰决定作用上,这种现象在汉代文化、文学典籍中屡见不鲜。

“从巫文化系统看,汉代文化、文学中许多地方具有巫文化的色彩。

巫文化的特征在于以天制人,天是最高的统帅,天支配人的行动。

《淮南子》等记载神话故事之类固不用说,在董仲舒等人‘天人感应’的政论散文、在歌颂汉帝国的汉大赋、在记载怪异事情的志怪小说、在方士术士所宣扬的长生术、神仙术、占卜术中,乃至于像《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无不具有‘巫’的色彩。

巫色彩的存在并不奇怪,这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命运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从先秦以来,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只不过所占比重不同,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1,p21-22]《史记》中上古神话传说并非单纯受到巫文化的影响,而是司马迁别具匠心的综合采纳。

“究天人之际”旨在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在天人关系上是持天人相分观点的,强调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谈论夏、商、周、秦相继更替这一历史大势时,司马迁说:“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

……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4,p759]充分肯定了夏、商、周、秦之王天下,都是修仁行义、积德用力的结果,是人为而非天意。

在取舍加工上古神话传说的过程中,司马迁处处显示出史官文化的理性精神,探讨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以求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

司马迁深受《易》的通变思想的影响,并将它用来观察人类历史。

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呈一种盛衰交替之势。

正如他在《平准书》里所说的“物盛则衰,时极而转。

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史记》一书,非常注重用历史兴衰变动的观点来论述历史发展大势,我们将《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合在一起,便能清晰地看到秦从一个边地诸侯国到一统天下,再由盛极而迅速衰亡的发展变化脉络。

《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时期各种势力的盛衰消长做了充分揭示,从张耀元,等:从《史记》中的上古神话看先秦文化从巫到史的演变-39-中我们能够看到周王室的衰败和各诸侯国的崛起,以及各诸侯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