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及经络知识

合集下载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穴位全图一、穴位:神庭、人中、天突、中府、紫宫、灵墟、膻中、天府、鸠尾、中脘、孔最、四满、关元、大赫、曲骨、气冲、劳营、髀关、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下巨虚、涌泉、失眠、会阴二、肩髃、辄筋、大包、曲池、偏历、维道、合谷、府舍、环跳、风市、阴陵泉、地机、阳棱泉、三阴交、大钟、商丘、太白三、风府、大椎、天髎、大杼、肩髎、身柱、肺俞、膏肓、神道、心俞、神堂、至阳、肝俞、中枢、胃俞、小海、命门、肾俞、大肠俞、阳关、四渎、膀胱俞、中髎、秩边、腰俞、外关、长强、股门、委中、承山、昆仑四、经络图【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

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

合起来为3 6个致命穴。

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本文转载自大海《引用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腰背委中留,(足太阳膀胱经——委中)头项寻列缺,(手少阴肺经——列缺)口面合谷收,(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痠痛取阿是,(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

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

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这里,是这里了。

”医者加以针久,果然使病程转好。

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胸胁内关谋。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牢记人体经络图是中医入门的必修课,学习针刺、艾灸、导引、推拿、按摩、刮痧等经络疗法,乃至整个中医穴的关键就是要学好经络,通过经络、穴位学习中医是一条捷径,一边实践、一边理论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河道好比河水的通路,人体的经络正式运行气血至脏腑、肢节的主要通道,认识掌握经络的首要步骤就是要了解人体经络图,包括人体十二正经图、奇经八脉图以及分布在经络上的穴位图,只有将经络走行方向和穴道位置熟记于心才能做到准确灵活的运用。

人体经络图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图和奇经八脉经络图。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如图)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完整版)十四条经络,人体穴位大全

(完整版)十四条经络,人体穴位大全

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厥阴心包经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腧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砾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手太阳小肠经该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38穴。

足太阴脾经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左右各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足少阴肾经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腧穴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88穴。

最全人体穴位图及常见病按摩手法(带图)

最全人体穴位图及常见病按摩手法(带图)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经络穴道介绍

经络穴道介绍

十二正經與任督兩脈經筋別循行路徑 -手太陰肺經(一) -手陽明大腸經(二) -足陽明胃經(三) -足太陰脾經(四) -手少陰心經(五) -手太陽小腸經(六) -足太陽膀胱經(七) -足少陰腎經(八) -手厥陰心包絡經(九) -手少陽三焦經(十) -足少陽膽經(十一) -足厥陰肝經(十二) -奇經督脈(一) -奇經任脈(二)
經絡穴道介紹
循行路線: 1.起於中焦 2.下絡大腸 3.還循胃口 4.上膈屬肺系 5.出腋下 6.至肘中 7.入寸口 8.出大指之端
手太陰肺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手太陰肺經經筋圖
經絡穴道介紹
手陽明大腸經經筋圖
手陽明大腸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食指之端 2.出合谷 3.行曲池 4.上肩 5.貫頰 6.夾鼻孔 7.下齒 8.入絡肺 9.下膈屬大腸
經絡穴道介紹
手厥陰心包絡經經筋圖
手厥陰心包絡經經筋圖
手厥陰心包絡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胸中 2.屬心包絡 3.下膈 4.歷三焦 5.出腋 6.入肘 7.抵掌中 8.循中指之端
經絡穴道介紹
手少陽三焦經經筋圖
手少陽三焦經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無名指之端 2.循手表上 3.貫肘 4.入缺盆 5.布膻中絡心包絡 6.下膈屬三焦 7.其支出耳上角
經絡穴道介紹
奇經督脈經筋圖
奇經督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循行路線: 1.起於腎中 2.下至胞中 3.下行絡陰器行二陰之間 4.至尻 5.貫脊上腦後 6.交顛 7.至囟會 8.入鼻柱 9.終於人中與任脈交
經絡穴道介紹
二、陰經 太陰經:有陰氣旺盛之意義,因為其位於三陰經之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之意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之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亦即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之作用。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之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之方面轉化過程,亦即是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之裡面,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yxp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人体十二条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十二个相互联系的主要经络。

经络是传导气血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胆经穴位1.太冲穴:在大拇趾和第二趾的结合处,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2.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距膝盖突约三个手指的位置,可以缓解腹泻、胃痛等消化系统问题。

3.太阳穴:在太阳穴上方,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肝经穴位4.太冲穴:同胆经穴位中的太冲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5.阴陵泉穴:在脚背内侧,以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为中点,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等问题。

6.太冲穴:同胆经和肝经中的太冲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抑郁等症状。

心经穴位7.少冲穴:在手心靠近拇指的位置,可以缓解失眠、心悸等症状。

8.神门穴:在头部的后中部,上方有颈椎棘突隆起处,可以缓解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9.青灵穴:在手臂内侧,当肘弯屈曲时在尺骨下端骨突处,可以缓解胸闷、气喘、心悸等症状。

脾经穴位10.太阴穴:在脚部内侧,以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之间为中心,可以缓解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11.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距踝骨上缘三个手指的距离,可以缓解月经不调、乳腺增生等问题。

12.阴陵泉穴:同肝经中的阴陵泉穴,可以缓解经期痛经等问题。

以上是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通过按摩和针灸等方法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缓解人体的疾病和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的按摩和针灸需要由具有中医资格的医生进行操作,不建议自行尝试。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详解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治疗疾病;一经络的命名与分布1.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阳经分布最广,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2.经络与四肢的关系:以手足命名;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大致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拇指侧行至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少阴小指侧行至腋下、手厥阴中指侧行至乳旁,手三阴联系胸;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食指侧行至肩前,颈,下齿,鼻旁;手太阳小指侧行至肩胛,颈,耳前;手少阳无名指侧行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三阳联系头;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拇指里侧行至胸腹第三侧线;足少阴小指里侧胸腹第一侧线;足厥阴拇指背侧行至阴部,胁部,足三阴联系腹及胸;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中指背侧行至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足太阳小指外侧行至内眦,头顶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足少阳小指上侧行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足三阳联系头;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内脏以“藏精气而不泻”的称脏,为阴;“传化物而不藏"的称腑,为阳;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以脏为主;脏之在胸者肺、心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六腑则各随其表里相合关系与阳经相联系又因六腑都在腹部,故其下合穴都出于足三阳经上,手足阳经总的都是通到头部;这样,手足阴阳经与头面胸腹之间就构成了手阴经走胸、足阴经走腹、手足阳经走头的特定联系;十二经脉内行部分:"阴脉营其藏":阴经各属于脏,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阳脉营其腑":阳经各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因为六腑位于腹部,与足三阳经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在足三阳经上六腑各有"合"穴;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两者之间又相互联络,构成属于脏者络于腑,属于腑者络于脏的"相合"关系;如手太阴经属于肺,络于与之相表里的大肠;手阳明经属于大肠,络于与之相表里的肺;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上行或下行,这就是"脉行之逆顺",有了逆顺,十二经脉之间就可连贯起来,构成"如环之无端"的流注关系;这样,十二经脉的排列次序一般不按三阴三阳,而是按流注顺序; 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的相互衔接表→⑴手太阴肺经┐内├手次指端⑵手阳明大肠┘┌经鼻┤旁└⑶足阳明胃经┐足大指内├侧┌⑷足太阴脾经┘心┤中└⑸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⑹手太阳小肠┌┘经┤眦⑺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⑻足少阴肾经┘胸┤中⑼手厥阴心包└┐经手无名指├端⑽手少阳三焦┘┌经外┤眦└⑾足少阳胆经┐├足大指外端肺内←⑿足厥阴肝经┘二经络的作用: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三经络的临床运用:1.经络诊法:分经切脉;分部诊络;压痛的检查;2.分经辨证: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主疾病之变;3.循经取穴: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头面、躯干部,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脏腑五官,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4.药物归经:即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精华集中输注、渗灌的部位,是体表与脏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主要分布在经脉上,从属于经脉,通过经脉向内连属脏腑,人体生命运动最精华之气--"真气"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既向外出,又向内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机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当人体正气亏虚、肌凑空疏时,邪气也会通过体表腧穴由表入里;而在腧穴部位施以针刺、温灸、推拿等刺激时,腧穴又能将各种刺激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以抗御疾病,协调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腧穴的位置特点及其功能特点来命名;以山川溪谷命名:人体较大的肌肉相会处比作"谷",较小的肌肉相会处叫作"溪";而许多在骨骼、骨缝、骨孔处的穴位则称作"髎";以日月星辰命名:、、、、、、;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以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以人体生理功能命名:、、、、、、、、、:以治疗作用命名:、、、、、、;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国际通用穴名: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十二经脉上的腧穴都是左右对称的,一个穴名有两个穴位;任、督二脉则是单行线,故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单穴,一个穴名只有一个穴位;经穴在内经时计有160个穴名,到现代已发展为361个穴名,670个穴位;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股骨大转子→横纹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横纹,相当14寸横纹→外踝尖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指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对儿童和身材高矮胖瘦者易有误差,必须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倍量全身各部,以免长短失度;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腧穴所在,主治所能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近部主治作用;胸部属上焦,位于胸部的穴位多能主治心、肺的病症;上腹部属中焦,位于上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肝、胆、脾、胃的病症;下腹部属下焦,位于下腹部的穴位多能主治肾、膀胱、肠的病症;分部主治规律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腧穴的远部主治作用;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着;例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顶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阳陵泉不仅能治疗下肢病变,还能治疗胁肋、胆、肝、神志病以及痉挛、抽搐等筋的病症;分经主治规律表特定腧穴,特定主治特定穴不仅具有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有独特的主治作用;如背俞穴、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募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病症;郄穴主治急性、痛性病症,八会穴主治慢性、虚弱性病症等;同一腧穴,双向主治腧穴治病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如足三里穴、天枢穴,在腹泻时起止泻作用,当便秘时又起通便作用;内关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加快,而使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合谷穴在解表时可以发汗,在固表时又能止汗等;主治相同,疗效有别某些腧穴在主治病症上具有相同性,但其临床疗效并不等同;例如,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疗效最好;艾灸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至阴均有转胎作用,但以至阴穴疗效最好;主治要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五输穴:是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ying、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荥:指小水成流,"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合:指水流汇合入深,"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五输穴表五输穴主治特点: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十二原穴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督脉络发于,脾之大络出于,合称十五络穴;络穴可以主治本络病候;十五络脉各有所主病症,凡络脉脉气发生异常的症候表现,一般均可选本络的络穴治疗;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症;少数络脉还深入到内脏,如足太阴络"入络肠胃",手少阴络"入于心中";这种联系不仅表明该络脉与内脏在生理功能上的联系,而且还直接表明了该络穴的主治所及;十五络穴表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是气血曲折会聚的空隙;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郄穴,阴、阳蹻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亦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十六郄穴表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十二背俞穴表十二募穴表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交会穴,是两条以上经脉交会通过的腧穴,一般阴经多与阴经相交,阳经多与阳经相交,而交会穴则是经脉之间互通脉气的处所;交会穴的分布以头身部为主,四肢部较少,反映了经络根于四肢、结于头身的规律特点;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交会穴不仅能反应和主治本经的病症,而且还能反应和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是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同时,由于足三阴经均与任脉有交会关系,因此,足三阴经经穴也多能治疗关元、中极所主治的病症,如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除各自原有的功能外,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生理功能有着特殊的关系,如:脏会,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故为脏会;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气会,膻中位于两乳之间,内为肺,诸气皆属于肺,故为气会;血会,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筋会,阳陵泉位于膝下,膝为筋之腑;又为胆经合穴,胆合肝,肝主筋,故为筋会;脉会,太渊属肺,位于寸口,肺朝百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故为脉会;骨会,大杼位于项后第一胸椎棘突旁,第一胸椎又名杼骨,诸骨自此擎架,连接头身四肢,故为骨会;髓会,绝骨属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骨会;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一般各以其会取治,如"血会膈俞",凡咳血、咯血、吐血、血崩等血证均可取膈俞治疗;"腑会中脘",六腑病证如胃痛,霍乱吐泻等均可取之中脘;八脉交会穴,是十二正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特定经穴,又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公孙:足太阴络穴,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手厥阴络穴,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临泣:足少阳胆经,经季胁,与带脉相通,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外关:手少阳络穴,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交肩膀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由此分出;列缺:手太阴络穴,出肺系,经别循喉咙,与任脉相通;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蹻脉由此分出;八脉交会穴表八脉交会穴除能治疗本经病症外,还能治疗与之相通的奇经八脉的病症;八穴中,列缺、公孙、内关、外关原为络穴,可表里同治;后溪、临泣原为输穴,可主体重节痛;而申脉、照海又分出阴阳跷脉,临床应用广泛,被金元时期窦汉卿〈标幽赋〉推举为"针道之要""流注八穴"和"交经八穴";。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图解经脉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络脉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穴位按功能分类解表穴(12穴):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清热穴(85穴)清心热穴: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就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人体穴位经络的大知识,让你们在生活中也能轻松应对各种健康问题哦!别忘了给老夫点个赞,嘻嘻!我们要了解的是,人体的经络是一条条贯穿全身的通道,它们负责将气血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一些特殊点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那么,这些穴位都在哪里呢?别着急,老夫这就给大家详细介绍!1. 头部:头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头皮、面部和颈部。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太阳穴”,就是位于眉毛和耳朵之间的一个凹陷处。

按摩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眼疲劳等问题。

还有“百会穴”,就在头顶正中央,按摩它可以提高记忆力哦!2. 肩颈:肩颈部的穴位主要与肩颈疼痛、颈椎病等问题有关。

比如“风池穴”,就在颈部两侧的头骨下缘凹陷处。

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肩颈酸痛、头晕等症状。

另外,“天柱穴”也位于颈部,按摩它可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

3. 胸部:胸部的穴位主要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关。

比如“太渊穴”,就在胸骨下方凹陷处。

按摩太渊穴可以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还有“膻中穴”,就在胸骨正中间,按摩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4. 腹部:腹部的穴位主要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

比如“关元穴”,就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按摩关元穴可以缓解便秘、腹泻等问题。

另外,“气海穴”也在腹部,按摩它可以帮助调节肠胃功能。

5. 下肢:下肢的穴位主要与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有关。

比如“三阴交穴”,就在小腿内侧,脚踝骨上方的凹陷处。

按摩三阴交穴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还有“足三里穴”,就在膝盖外侧,脚背上的凹陷处。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

6. 背部:背部的穴位主要与肾脏、膀胱等器官有关。

比如“命门穴”,就在腰部正中间,脊椎上方的一个凹陷处。

按摩命门穴可以缓解腰痛、肾虚等问题。

另外,“大椎穴”也在腰部,按摩它可以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
( 1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扶持患者平 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 足三里,揉按内关等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嘱患者消除紧张, ( e g : 聊 天 ) 放松局部肌肉 (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 可以反向将针捻回。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同身寸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常见疾病有什么?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 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 , 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409个经络穴位图解大全(按经络分)

409个经络穴位图解大全(按经络分)

409个经络穴位图解大全(按经络分)•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晴雨表”•【手太阴肺经】对人体有什么功效,附11个肺经穴位讲解•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肺经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手阳明大肠经——肠道健康的卫士•【手阳明大肠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大肠经路线图及功臣穴位•手阳明大肠经20个高清穴位图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足阳明胃经——人体能量来源之本•足阳明胃经45个高清穴位图•【足阳明胃经】对人体有什么功效,附45个胃经穴位讲解足阳明胃经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足太阴脾经——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足太阴脾经21个高清穴位图•【足太阴脾经】对人体有什么功效,附21个脾经穴位讲解隐白穴大都穴太公孙穴白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足太阴脾经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手少阴心经——通心怡神的黄金之钥•手少阴心经9个高清穴位图•【手少阴心经】对人体有什么功效,附9个心经穴位讲解手少阴心经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手太阳小肠经——头面部的保健医生•手太阳小肠经19个高清穴位图•【手太阳小肠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19个小肠经穴位讲解手太阳小肠经少泽穴前谷穴后溪穴腕骨穴阳谷穴养老穴支正穴小海穴肩贞穴臑俞穴天宗穴秉风穴曲垣穴肩外俞穴肩中俞穴天窗穴天容穴颧髎穴听宫穴•足太阳膀胱经,运行人体中宝贵的体液,关系到全身的健康•足太阳膀胱经——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足太阳膀胱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67个膀胱经穴位讲解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胆俞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飞穴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足少阴肾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肾经27个穴位讲解•足少阴肾经27个高清穴位图•足少阴肾经——强肾健体的关键系统涌泉穴然谷穴大钟穴太溪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四足少阴肾经穴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墟穴藏穴彧中穴俞府穴•手厥阴心包经——心胸部的急救医生•手厥阴心包经9个高清穴位图•【手厥阴心包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心包经9个穴位讲解天池穴天泉穴曲泽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大陵穴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穴•手少阳三焦经——健康身体的辅导员•手少阳三焦经23个高清穴位图•【手少阳三焦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三焦经23个穴位讲解手少阳三焦经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泠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瘈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耳和穴髎穴丝竹空穴•足少阳胆经——迅速行动的后勤保障•【经络图解】足少阳胆经45个高清穴位图•【足少阳胆经胆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胆经44个穴位讲解颔厌穴上关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足少阳胆经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足厥阴肝经】对人体有什么帮助附肝经14个穴位讲解•足厥阴肝经——肝脏部的CEO•足厥阴肝经14个高清穴位图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足厥阴肝经章门穴期门穴•【经络图解】督脉28个高清穴位图•督脉——阳脉之海•打通督脉,全身无比舒服附29个穴位讲解督脉长强穴腰俞穴腰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百会穴前顶囟会穴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印堂穴•孕育幸福之经——任脉附24个穴位经络图解•任脉——阴脉之海•【经络图解】任脉24个高清穴位图任脉会阴穴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经外奇穴:对症治疗,效果神奇头面部奇穴四神聪穴鱼腰穴太阳穴耳尖穴球后穴上迎香穴内迎香穴金津穴玉液穴夹承浆牵正穴翳明穴当阳穴海泉穴颈百劳穴安眠穴子宫穴三角灸定夹脊胸腹腰背部奇穴喘穴穴胃脘下俞穴痞根穴腰眼穴十七椎穴腰奇穴四肢部奇穴肩前穴肘尖穴二白穴中魁穴大骨空穴小骨空穴腰痛点穴外劳宫穴八邪穴四缝穴十宣穴鹤顶穴百虫窝内膝眼穴穴胆囊穴阑尾穴内踝尖穴外踝尖穴八风穴独阴穴外膝眼穴气端穴。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

人体362个穴位详解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系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

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措施: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少泽穴(小吉穴,少吉穴)解析:1)少泽。

少,阴也,浊也。

泽,沼泽也。

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本穴因有地部孔隙连通小肠经体内经脉,穴内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的经水,经水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如热带沼泽气化之气一般,故名。

2)小吉、少吉。

孝少,阴也、浊也。

吉,吉祥也。

小吉、少吉名意指本穴中的气化之气为无火的炎上特性的水湿之气。

本穴物质虽为小肠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湿热水气,但因其从体内出体表后水液气化散去了较多热量,成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后其温度并不算高,无火的炎上特性,因而对于天部中的金性之气来说是吉祥之事,故名小吉、少吉。

3)小肠经井穴。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属井,是因本穴有地部孔隙直通地之地部,故为小肠经井穴。

4)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运营变化体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小肠经体内经脉外输体表的水湿之气,其运营变化为散热冷疑缩合,体现出肺金的秋凉特性,故其属金。

附注:手太阳经所出为“井”。

少泽穴意义:小肠经体内经脉的高热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特性:气血物质为温热的水湿之气。

运营规律:水湿之气不断地散热液化,所散之热上传天部,液化之液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生发金气。

主治疾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指背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前谷穴Qián gǔ取穴措施:前谷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

超高清版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最全珍藏版】人体就像一个精妙复杂的机器,而穴位和经络则是这个机器中至关重要的“线路图”。

当我们深入了解人体穴位经络大图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健康和养生的神秘之门。

穴位,是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经络,则是穴位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它们像河流一样,贯穿全身,将气血、营养物质和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这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通路。

奇经八脉则是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它们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明确的表里配合和脏腑属络关系,但在调节气血、维系阴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些重要的穴位。

比如,位于手腕内侧的神门穴,经常按压可以宁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有强壮身体、调理脾胃的功效;涌泉穴在足底,刺激这个穴位能够滋阴益肾、平肝息风。

人体穴位经络大图的作用不可小觑。

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它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患者穴位的反应,如压痛、结节、皮肤颜色变化等,结合经络的走向和气血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的所在和性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当患者出现头痛、牙痛等症状时,中医可能会通过针刺合谷穴来缓解疼痛,因为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具有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人体穴位经络大图也是非常有益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

比如,工作劳累时,可以按压太阳穴来缓解疲劳;感冒初期,可以按摩风池穴来祛风散寒。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太好了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太好了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太好了人体常用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由于此处能刺激大肠,使大肠机能活泼,因此能治好任何便秘。

人体十四经络穴位定位(图解)

人体十四经络穴位定位(图解)

⼈体⼗四经络⽳位定位(图解)对于⼈体⽽⾔,真是不得不令⼈感叹,经络⽳位堪称⼈体便携式⼤药房,随时随地可⽤,⽽且效果还很好。

这也是中医的不传之秘,值得好好研究。

⼗四经络如何记?还是得有歌诀才好记。

⼀、⼿太阴肺经⽳位定位胸到拇指为肺经,⼿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敏感⿐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1.中府: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平第⼀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

《针灸甲⼄经》:云门下⼀⼨,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仰⽽取之。

2.云门:在胸外侧部,肩胛⾻喙突上⽅,锁⾻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

《针灸甲⼄经》:在巨⾻下,⽓户两傍各⼆⼨陷者中,动脉应⼿。

3.天府:在臂内侧⾯,肱⼆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处。

《针灸甲⼄经》:在腋下三⼨,臂臑内廉动脉中。

4.侠⽩:在臂内侧⾯,肱⼆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或肘横纹上5⼨处。

《针灸甲⼄经》:在天府下,去肘五⼨。

5.尺泽:在肘横纹中,肱⼆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针灸甲⼄经》:在肘中横纹上动脉。

6.孔最:在前臂掌⾯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处。

《针灸甲⼄经》:去腕七⼨。

7.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茎突上⽅,腕横纹上1.5⼨,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两⼿虎⼝⾃然平直交叉,⼀⼿⾷指按在另⼀⼿桡⾻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

《针灸甲⼄经》:去腕上⼀⼨五分。

8.经渠:在前臂掌⾯桡侧,桡⾻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

《针灸甲⼄经》:⼨⼝陷者中。

9.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针灸甲⼄经》:掌后陷者中。

10.鱼际:在⼿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中点桡侧,⾚⽩⾁际处。

《针灸甲⼄经》:⼿⼤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11.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0.1⼨。

《针灸甲⼄经》:⼿⼤指端内侧,去⽖甲⾓如⾲叶。

⼆、⼿阳明⼤肠经⽳位定位⾷指腋窝⼤肠经,⼿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叫穴位-穴位的作用穴在汉语中,是窟窿和洞的意思,穴位就是气血停留汇聚的一个个点。

经络像一条线,连接各个穴位,为气血的传输提供了通道。

无数个穴位,无数条经络,组成了整个人体经络系统。

开始认识穴位身体内脏腑、经络的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就叫做穴位,又叫腧穴、穴道。

穴位遍布人体,虽散但不乱。

若穴位是一颗颗珠子,经络就是串起这些珠子的线,这样共同组成了一张有轨迹可寻的人体穴位经络大网。

穴位大多数都分布在这张大网上,即使不在其上,也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穴位是针灸、按摩、艾灸等施术的常用部位。

当身体产生病痛时,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经气运行至内脏,会滋养各部位器官,提高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

穴位治病的奥秘当头昏脑涨的时候,用手指轻轻点按太阳穴一会儿,会感到神清气爽,这就是最简单的按摩穴位调理人体机能平衡的方法和作用。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穴位附近神经和血管比较丰富,刺激穴位会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病变组织细胞得以快速康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穴位按摩就是通过穴位这个点,将手指上或借助其他物理器具的压力与温度的刺激,产生身体能量,沿着不同的经络,传导到它相应的脏腑组织。

若辅之以良好的心理关注和感觉,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病效果。

这种身体能量就是中医里所指的身体之气,可以说是一种身体各脏腑器官的反应信息,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不会消失。

穴位按摩更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它被誉为是一项纯天然零开销的物理疗法。

因为它借助的是手指,从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被尽可能地减少到了最低的程度,最多的就是产生皮肤压痕。

而体内之气,却因为对穴位的刺激而发生良性改变。

同时,穴位按摩还不需要交纳一分钱医疗费用,经济实用。

穴位是分布在经络上的一个个气血汇聚点。

通过各种方法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气血顺畅.五脏六腑自然能够得到气血更多的滋养.更积极地为身体服务。

脏腑如灯泡五脏六腑是身体的核心,其他身体组织都隶属于他们,脏腑功能失调,身体就会出现许多疾病。

穴位如开关如果气血淤滞,脏腑这个灯泡没有能量供应也会罢工。

刺激相应的穴位就如打开灯泡的开关,能量流通,气血运行顺畅。

经络如线路若脏腑是一个灯泡,经络就是连接开关和灯泡的线路,贯通和传导气血。

意念的力量当用各种方法作用于某一穴位上时,调动你全部的注意力关注此处,体内之气也会随着意念而汇集于此,那么穴位治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什么是经络-经络的作用养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

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通过诊察经脉,还可以判断死生预后,诊病治病。

什么是经络?在中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经络”这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全书。

“经”指的是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络”是这些大路线上的小分支,在小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经”和“络”形成了一张人体经络大网。

这张经络大网的作用就是提供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内连于脏腑,外接于肢节,连贯全身,使人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经络的功能经络不仅可联络人体内外上下各组织,运行气血,濡养机体,而且还可诊察经脉,诊病治病。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

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是依靠着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从而能保持相对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

2.反映证候,诊病治病经络内连脏腑,因此内脏有病时,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通常用切诊的方法诊察经脉。

根据脉象就可以得知气血的盛衰、疾病的寒热虚实,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

3.运行气血,濡养机体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经络能像传送带一样,将营养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濡养脏腑,充实皮肤肌肉和骨骼。

经络系统的主要成员经络系统通常是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经脉中又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中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而最主要的经脉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分布于躯体连肢节,将人体上下内外连贯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是血气运行的通道,因此它的循行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又称为“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一大肠经一胃经一脾经一心经一小肠经一膀胱经一肾经一心包经一三焦经一胆经一肝经一最后又回到肺经。

周而复始,循流不息。

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就像大路旁的各条小路,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这八条经脉。

它们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正经之间。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它们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相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另外,奇经八脉也可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提供充足的气血。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中各分出一支经别,称为“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协调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别的循行,是从身体的四肢部分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然后出体表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

分别为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足阳明与足太阳经别、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

十五别络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

四肢部位的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加强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气。

如何准确找穴位-怎样找准穴位定穴方法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把尺子,各部位都可以作为量取穴位的依据。

比如,我们可以骨节为标志,或以指头的宽度为基础,甚至生活中的一些小动作都可以用来取穴。

身体的穴位太多,而且也不会显现在我们身体之上,最初找穴位的时候,真是有点无从下手。

我们可以先锁定大致方向,再逐个找到细小地方。

首先,既然穴位在经络之上,那么跟着经络的走向找就对了。

因为穴位的分布,不是随意零散的,而是有规律的。

例如,与腑相连的是阳经,那么不管是上肢还是下肢,阳经是在背侧或者后侧;与脏相连的阴经,那就应该是在前侧了。

再仔细划分,太阴、阳明走在外侧,厥阴、少阳走在中间,少阴、太阳走在里侧,这样经络的位置找到了,其上的穴位就好找了。

如果多花点时间研究一下经穴知识,熟悉各种定穴方法,那么找到的穴位位置就会更准确。

骨度分寸: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人体的每个部位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可以分成几等份,将每一等份规定为一寸,这一寸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表示的长度都应该是一样的,是量取穴位的标准。

量取穴位的“寸”并不是生活中常用的计量单位,而是身体上的等分单位。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等分单位的长度是不同的。

如可以规定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寸。

那么不管何种身材的人,前后发际间都为12寸,两乳间都为8寸,外踝尖至足底都为3寸。

体表标志:最容易掌握的取穴方法身体上的各部位都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比如头部可以五官、眉毛和发际为标志。

这样的话,印堂的位置就可以定在两眉之间。

这一方法适用于与身体自然标志邻近的穴位。

胸腹部就可以乳头、锁骨和肚脐等突出部位为标志。

如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取中脘穴;两乳头之间取膻中穴。

背部则可以脊椎棘突和肋骨等为标志。

如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取大椎穴。

四肢当然是以关节为标志。

如阳陵泉穴在腓骨小头前下方;膝盖骨下方凹陷处下四横指,就是足三里穴;委中穴在膝后部皱纹的中央处等。

手指比量:方便又科学地找到穴位还可以用自己手指的宽度作为标准,来量取自己身上的穴位。

因为每个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是成比例的。

一般来说,身材高大的人,手指粗太身材瘦小的人,手指细小。

所以,用自己的手指来为自己定位取穴,就能缩小定穴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一种方法:中指定穴。

中指弯曲时,手指第二节内侧两端纹理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和背部取穴。

第二种方法:拇指定穴。

拇指中间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取穴。

第三种方法:四指定穴。

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拢,第二指节总宽度为3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第二指节总宽度为2寸;食指、中指并拢,第二指节总宽度为1.5寸。

简便易行取穴法这种方法没有什么规律,是通过生活中一些动作而找到穴位。

比如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是百会穴;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至凹陷处就是列缺;垂手而立,中指端处就是风市穴;肘关节弯曲成直角,肘关节外侧横纹旁就是曲池穴;握拳时,中指指尖触碰的地方就是劳宫穴,等等。

巧用黄金分割线研究发现,人体各部位的分布遵循着黄金分割0.618这个规律,那么数学中的黄金分割也可以拿来用在定穴上。

人体中的许多穴位也分布在黄金分割点的附近,比如从脚趾到脚跟1/3处为涌泉穴;从头顶到脚底1/3处为神阙穴;从膝关节到脚踝内侧的1/3处是足三里穴,213处是三阴交穴。

哪儿疼按哪儿其实,最简单的定穴方法,就是哪儿疼按哪儿。

这些部位只要出现疼痛、肿胀、僵硬等异常现象,就说明此处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就会产生不适感,这也就是阿是穴。

不过,如果出现更剧烈的疼痛等病情异常时,还是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查,以免延误病情。

经穴,最主要的穴位-奇穴,有特殊的疗效穴位像一堆零散的珠子,被经络有序地串起来。

据此,人体穴位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经穴,最主要的穴位在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之上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又简称为“经穴”。

它们与经脉关系密切,具有主治本经病的作用,是穴位中的最主要部分。

经穴还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十四经穴由于穴位分布在身体的部位不同,其主治作用的范围也有差异。

头颈部的穴位,大多数治局部病症;胸腹部穴位,大多可治脏腑和急性疾病;背腰部穴位,大多数可治局部病症、脏腑和慢性疾病,少数能治下肢疾病;四肢的穴位,主治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还能主治该经所触及的远处部位的头面、脏腑组织的病症,以及发热等全身性疾病,而且越是远离躯干部的穴位,其主治范围越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