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PPT参考幻灯片

合集下载

浅析利福霉素类多粘菌素类恶唑烷酮类抗生素 ppt课件

浅析利福霉素类多粘菌素类恶唑烷酮类抗生素 ppt课件
▪ 2.局部应用:目前多黏菌素类可局部用于创面感染或呼吸道感染气 溶吸入。
▪ 3.肠道清洁:口服用作结肠手术前准备,或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清除 肠道细菌,降低细菌感染
▪ 发生率。 ▪ 4.口服可用于小儿大肠埃希菌的肠炎及其它敏感菌所致肠道感染。
注意事项
▪ 1.禁用于对多黏菌素类过敏者。 ▪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格掌握使用指征,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 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奈瑟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球菌 亦具高度抗菌活性。利福平对军团菌属作用亦良好,对沙眼衣原体、 性病淋巴肉芽肿及鹦鹉热等病原体均具抑制作用。细菌对利福霉素类 抗生素有交叉耐药。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 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防止该酶与DNA连接,从而阻断RNA转录过 程,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
。 ▪ 3.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超过 10~14 天
,疗程中定期复查尿常规及肾功能。但治 疗广泛耐药菌株感染时剂量通常需更大。 ▪ 4.本品肾毒性发生率高,因此肾功能不全者 不宜选用
▪ 5.孕妇避免应用。 ▪ 6.本品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毒性反应,
也可引起可逆性神经肌肉阻滞,不宜与肌肉松弛 剂、麻醉剂等合用,以防止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 滞,如发生神经肌肉阻滞,新斯的明治疗无效, 只能采用人工呼吸,钙剂可能有效。
▪ 4.利奈唑胺与 5-羟色胺类药物有潜在相互作用,用于类癌综合 征患者,或使用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阿米替林)、哌替啶、丁螺环酮的患者 ,应密切观察 5-羟色胺综合征的体征和/或症状。
▪ 4、高胆红素血症系肝细胞性和胆汁潴留的 混合型,轻症患者用药中自行消退,重者
需停药观察。血胆红素升高也可能是利福 平与胆红素竞争排泄的结果。治疗初期2~ 3个月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变化

医学交流课件:多黏菌素B的PKPD

医学交流课件:多黏菌素B的PKPD
关于多黏菌素B剂量推荐: ✓当MIC<1ug/ml时,推荐剂量为2.5mg/kg/d;(首剂,2.0mg/kg,然后1.25mg/kg,q12) ✓当MIC为1-2ug/ml时,推荐剂量3mg/kg/d;(首剂,2.5mg/kg,然后1.5mg/kg,q12) ✓当MIC>4ug/ml时,3mg/kg/d及多药联合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6 Feb;47(2):146-50.
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多黏菌素B大剂量提高生存率
多黏菌素B治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死亡率
77.8%
结果:图A,当PMB日剂量超过200mg时,患者的生存率相较其他剂量明 显提升;而图B则可以看出,多粘菌素B≥2.5mg/kg/d2.0~2.49mg/kg抑 或是1.5~1.99mg/kg/d的PMB给药剂量,在降低患者死亡率这方面均优于 1.5mg/kg/d,但图A明显优于图B
剂量范围: 0.42-2.5mg/kg/day 多黏菌素耐受性良好 输注结束时的血浆峰浓度从
2.38至13.9mg / L不等 原型药物在尿液中仅回收
0.04%-0.86% 非肾途径清除
血浆蛋白结合率:78.5%-95.2%
Zavascki et al. CID 2008:47 (15 November) 5
多黏菌素B的PK/PD
多黏菌素B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Cmax
1/2Cmax MIC
Cmax:峰浓度 Tmax:达峰时间 t1/2:清除半衰期
抗菌指标: AUC/MIC
Tmax t1/2
MIC:最小抑菌度
时间
AUC:药时曲线下积
T>MIC:高于MIC的时间
2
活性 剂量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的临床应用》
目录
背景介绍
多粘菌素的 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B 和E的区别
小结
1 背景介绍
LOGO
➢ 多粘菌素(又称粘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多黏芽孢杆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一类多肽类抗生素, 有多粘菌素A、B、C、D、E5种,获准临床应用的是多粘菌素B和E的硫酸盐和甲磺酸盐。
➢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被开发上市,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铜绿假单 胞菌所致感染的治疗。
多粘菌素通过与细胞膜磷脂结合并破坏细胞膜结 构而达到抗菌作用
——袁莹,等.多粘菌素B和E:如何选择[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
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需氧菌(除变形杆菌外)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且临床上出现的这些细菌的大部分耐药菌株也对其高度敏感,但革兰阳性菌、真菌、革兰阴性 球菌对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耐药。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LOGO
➢ 碳青霉烯耐药绿脓杆菌(CRPA)感染 1. 对于侵袭性CRPA感染,应该选择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联合一种或多种药物,且该药MIC对
病原菌易感(最佳实践建议)。 2. 如果CRPA感染,当第二种MIC显示敏感的药物不可获得时,我们推荐使用粘菌素或多粘菌
(~4.1 mg 粘菌素活性),而多粘菌素B的成人推荐剂量为5万IU。 4. 根据《热病(第46版)》,多粘菌素B脑膜炎鞘内注射剂量为5mg/d×3~4d,然后
qod×2W以上;多粘菌素E脑膜炎鞘内或脑室内剂量为10mg/d。
——2019年多粘菌素最佳使用方法的国际共识指南
LOGO
1. 肾毒性和神经毒性是多粘菌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限制多粘菌素临床应用剂量的主要因 素。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多黏菌素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2003 9.2
10 9
10.3
2006
11
2015
CHINET 耐药率≈15%
2016
5
0
4.9 KPC-2\KPC-3 NDM\VIM\OXA-48
我国首次分离出 KPC-2
2012 2013 2014 2015
2005
20062010
2011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CHINET 2005-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ANTIMIC ROBIAL RESISTANCE Global Report on surveillance

《Nature》关注末日危机:后抗生素时代即将
到来: 即使是普通感染和轻伤感染也有可能致命
2
2016年杭州G20峰会的关注 2016年联合国大会的讨论议题 2016上海全球健康大会的议题
KPC酶:A类丝氨酸碳青霉烯酶 水解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头孢他啶和头孢西丁相对较弱
13
研究证实:既往碳青霉烯的使用(碳青霉烯暴露)是 诱发耐药菌的高危因素
研究显示:既往碳青霉烯类使用是导致泛耐药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及抗菌药物 使用时间等均会增加细菌耐药风险
危险因素
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APACHEⅡ评分≥20 机械通气时间过长 抗生素使用时间
各种抗生素对产耐碳青霉烯酶的作用
A:≥2种抗菌药联合包括碳青霉烯类 B:≥2种抗菌药联合不包括碳青霉烯类 C:单用氨基糖苷类 D:单用碳青霉烯类
E:单用替加环素
F:单用黏菌素 G:无有效治疗药物
Clin Microbiol Rev. 2012 Oct;25(4):682-707. doi: 10.1128/CMR.05035-11.

氨基甙类与多粘菌素类19页PPT

氨基甙类与多粘菌素类19页PPT

起始阶段(抑制70S复合物形成)
延长阶段(结合P10蛋白密码错译 异常、无功能蛋白形成) 终止阶段(肽链脱落核糖体解体) 此外,还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 4. 细菌对氨基苷类易产生耐药性,其机制为:
• 产生钝化酶:是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如产生磷酸转移酶、核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等 分别使氨基苷类分子中的游离羟基磷酸化、核苷 化和游离氨基乙酰化,从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是细菌耐药的另一原因,如 铜绿假单胞菌对链霉素的耐药; 改变靶位:与氨基苷类结合的P10蛋白结构改变, 使药物不能与其结合; 缺乏主动转运功能:氨基苷类抗生素进入细菌体 内是一个需氧耗能的过程,厌氧菌细胞膜缺乏主 动转运泵,故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 3. 抗菌机理相似 • 氨基苷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
菌蛋白质的合成;并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 • (1)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起始、延伸、
终止)即全过程: 起始阶段:抑制30S亚基始动复合物和70S亚基始 动复合物的形成; 延mR伸NA阶错段译:,与合3成0异S亚常基无的功P能10蛋或白毒结性合的,蛋致白A质位,歪;曲, 终止阶段:阻止终止密码子与A位结合;阻止70S 核糖体的解离。 (2)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菌体内的生命物质 外漏致细菌死亡。
氨基甙类与多粘菌素类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第3节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aminoglycosides)
含氨基糖分子和甙元
• 4. 不良反应多且重,以耳毒性最常见(前 庭损害为主),其次为肌毒性、过敏性休克, 亦有肾毒性; 现已少用。

多粘菌素的药学特性及临床应用

多粘菌素的药学特性及临床应用
• 异质耐药性:异质性耐药是由于细菌的基因或染色体在 长期的药物选择性压力下可能会发生变异,从而改变表 型,出现部分耐药的亚群。
7.相对禁忌症
• (1)孕妇避免应用; • (2)避免与筒箭毒碱肌肉松弛剂和其他神经毒性药物合用; • (3)避免与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
5.不良反应
• (1)肾毒性:表现为管型尿,蛋白尿,氮质血症,多在停药后肾 功能可恢复
• (2)神经毒性: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鞘内给药可见脑膜刺激 症状,如发热、头疼、颈部僵硬、脑脊液中细胞计数和蛋白升高
• (3)色素沉着:15%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的第3天开始出现肤色改 变,多见于面部和颈部
6.耐药性
• 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推荐加用对病原菌MIC显示 敏感的1个或更多的药物来联合治疗;如果治疗CRPA感染并没有第二 个MIC显示敏感的药物可以获得,推荐多黏菌素B或黏菌素与1种和/ 或2种非敏感药物(如碳青霉烯类)联合使用。应当选择非敏感药物 中MIC相对最低的药物
• 4.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HAP)或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VAP):怀疑或确诊广泛耐药(XDR)革兰阴性菌HAP或VAP 患者,推荐在多黏菌素静脉治疗时进行附加多黏菌素雾化吸入治疗,进行 多黏菌素雾化吸入治疗时,黏菌素或多黏菌素B都是适合的
肾功能不全患者
透析患者
特殊给药方式
• 雾化给药:多黏菌素B 50mg溶于5mL无菌注射用水中, 每12h一次; 多黏菌素E 30~60mg CBA溶于2~4mL生理 盐水中,每8~12h一次,应现配现用。
• 脑室或鞘内给药:建议每天脑室内或鞘内注射5mg(5 万单位) 多黏菌素B或12.5万单位CMS(约4.1mgCBA)。首 选脑室注射;鞘内注射。

多粘菌素应用

多粘菌素应用
of Sensititre, MicroScan, Vitek 2, and Etest with BMD(2)
The use of a lower breakpoint of 1 mg/liter further improves detection of mcr-1 for all testing methods. However, further data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ICs and clinical outcome are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suitabl breakpoint to guide clinical management
❖多黏菌素B: 1mg/kg=1万u/kg
雅乐说明书
成人静脉给药:每天50万~100万单位(50mg~100mg),分2次给药 。
该剂量显然低了!!
参考MIC推荐剂量
Sandri et al,CID 2013:57 (15 August))
表. PMB6种不同给药方案在d1和d4的蒙特卡罗模拟
❖结论:资料很有限。可用的证据提示在严重和威胁生 命的MDR-GNB感染负荷剂量可能是需要的。
Nazer LH,etal 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7;74:e9-16.
❖给予负荷剂量后早期血药浓度变化幅度大; ❖观察性的研究资料不支持疗效的提高; ❖有3个RCT正在进行,以评价负荷剂量对病死
•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uggest that a weight based loading and fixed maintenance (i.e. weight independent) dosing strategy for polymyxin B may achieve 35 comparable efficacy thresholds while lowering the probability for toxic exposures for most 36 pati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粘菌素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菌药物的总称,最早于1947 年在多粘芽孢杆菌的二次代谢产物中提取得到,并于1959 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抗革兰阴性菌的治疗。但由于严重的肾 毒性,而逐渐被新晋抗菌药物取代。
4
化学结构
多粘菌素B
苯丙氨酸
多粘菌素E
亮氨酸
5
化学结构
多粘菌素E多甲粘磺菌酸素盐B (CMS)
多粘菌素E
甲磺酸盐(CMS),相当于多粘菌素E 100万IU。
7
杀菌机制
• “自发摄取”理论: • 多粘菌素是两性化合物,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的接触,多 粘菌素分子中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上的脂蛋 白游离带负电荷的磷酸基通过电作用结合,导致外膜的 通透性增加,胞内物质外漏,细菌菌膨胀、溶解死亡。
• “中和内毒素”作用: • 多粘菌素阳离子环形肽通过电作用与内毒素活性中心的 硫酸根离子结合,使内毒素失去活性。有研究显示多粘 菌素可以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
多粘菌素的临床 应用
周口市中心医院 李晨
1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化学结构 杀菌机制 抗菌谱与药敏折点
耐药性
药代/药动学研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小结ຫໍສະໝຸດ 2背景介绍• 多重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生命 健康的主要威胁。
• 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的重灾区,多重耐药的鲍曼 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主要是肺克)是这些医院获得性 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 多粘菌素 B 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较少。 • 多粘菌素 B 给药形式是活性的药物,在体内可以直接发挥
抗菌作用。 • 多粘菌素 B 主要经非肾脏途径排泄, 在尿中的浓度相对较
低(~4%),不应该用于治疗下尿道感染。
15
多粘菌素E
静脉注射多粘菌 素甲磺酸盐
黏菌素
部分水解 产物
肾脏排泄
非肾途径 排泄
9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对不同细菌的药敏折点
抗菌药物
多粘菌素E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
多粘菌素B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肠杆菌科细菌
CLSI(mg/L)
SI
R
≤2 4 ≥8
≤2 - ≥4
--
-
≤2 4 ≥8
≤2 - ≥4
-
-
-
EUCAST(mg/L)
S
I
R
≤4
-
>4
≤2
-
>2
≤2
-
>2
-
-
-
-
-
-
-
-
-
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UCAST: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
10
CLSI/EUCAST 联合工作组关于粘菌素的折点
微生物 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敏感 ≤2mg/L ≤2mg/L
耐药 ≥4mg/L ≥4mg/L
微生物 产气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药代学研究
•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的药代动力学相差较大: • 多粘菌素 B 的给药形式是活性药物,注射后直接具有 抗菌活性。 • 多粘菌素E是非活性的前体药物,必须要在体内经水解 转化成黏菌素才具有抗菌活性。
13
多粘菌素B
静脉注射使用多 粘菌素B硫酸盐
多粘菌素B硫酸盐
非肾途径 排泄
肾脏排泄
14
苯丙氨酸 亮氨酸
6
• 临床上常用多粘菌素B和E均为混合物,生产厂家不同主要 成分的含量有差异,同一个厂家不同批次生产含量也有差 异。
• 多粘菌素B为硫酸盐制剂,1 mg相当于10 000 IU。 • 多粘菌素E主要是甲磺酸盐和硫酸盐,各国计量方式不同,
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 30 mg多粘菌素E基质(CBA)相当于80 mg多粘菌素E
• 目前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 的耐药率低。
• 2017年CHINET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对多粘菌 素B的耐药率仅为0.9%和0.1%,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 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4.6%和3.6%
Emergence of plasmid-mediated colistin resistance mechanism MCR-1 in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 in China: a micro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6, 16(2):161-168 . 2017 年 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 18(3):241-251. 12
• 碳青霉烯曾被认为是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近年来 碳青霉烯的耐药率正逐年上升。
• 目前我国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达到了65%以上,而铜绿假单 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也超过了20%。河南的耐药 形式更加严峻。
3
• 在目前耐碳青霉烯阴性菌流行的大环境,以及新型抗生素 研发进度的缓慢的情况下,多粘菌素因其良好抗菌活性重 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8
抗菌谱与药敏折点
• 窄谱抗生素,只对革兰阴性菌敏感 。 • 对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 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耶尔森鼠疫菌属 和柠檬酸杆菌属敏感。 • 最新研究表明,高浓度多粘菌素显示出了广谱的抗真菌 活性。 • 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如变形杆菌属、摩氏摩根菌、沙雷 氏菌属、洋葱伯克氏菌、普罗维登斯菌属对多粘菌素天 然耐药。
• CMS、黏菌素均能通过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或 者常规的血液透析快速清除,但腹膜透析的清除效率非常 低。
野生型 ≤2mg/L ≤2mg/L ≤2mg/L ≤2mg/L
非野生型 ≥4mg/L ≥4mg/L ≥4mg/L ≥4mg/L
11
耐药性
• 细菌对多粘菌素主要耐药机制是对细菌外膜脂多糖的修饰, 导致细菌与脂多糖亲和力降低。
• 早期于多粘菌素耐药机制的报道均为染色体介导。2015年 底中国第一次报道质粒介导的多粘菌素耐药基mcr-1,并证 实mcr-1可以在肠杆菌科不同菌种间传播及传播到肠杆菌科 外的细菌。
体外转化为 黏菌素
16
• CMS在体内主要经肾脏排泄,仅少部分(30%)转化为活 性物质黏菌素。黏菌素主要经非肾途径排泄。
• 在肾脏中CMS的排泄率远高于转化率,因此经常药物还没 来得及转化就已经排泄很大部分。
• 转化率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肾功能, 患者肾功能下降 时,CMS排泄减少,黏菌素血药浓度将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