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蠕虫吸虫纲肝吸虫
肝吸虫-2024鲜版
![肝吸虫-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76962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d.png)
2024/3/28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鼓励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肝吸虫研究领域的发展。
25
挑战和机遇并存
2024/3/28
面临的挑战
肝吸虫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药物治疗效 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等。
面临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肝吸虫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基 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肝吸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挖掘肝吸虫研究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03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20
加强水源管理和保护
治理污染水源
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源,要进行治理和净化,确保 饮用水安全。
定期检测水质
对饮用水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 准。
加强水源地保护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2024/3/28
21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 吸虫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华支睾吸 虫、猫后睾吸虫等。
4
肝吸虫生活史
虫卵
肝吸虫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 便排出体外。
毛蚴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 蚴。
胞蚴
毛蚴钻入淡水螺等软体动物体内,发 育成胞蚴。
2024/3/28
雷蚴和尾蚴
胞蚴经过无性繁殖产生雷蚴,雷蚴再 产生尾蚴。
囊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淡水鱼或虾体 内形成囊蚴。
成虫
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 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并上 移至肝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吸虫概论、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
![吸虫概论、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948c25d80508763231121254.png)
医学蠕虫蠕虫(helminth )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而作蠕动状运动,故通称为蠕虫Platyhelminthes )、线形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 学密切的蠕虫种类几乎都属于前两门学密切的蠕虫种类几乎都属于前两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蠕虫病寄生虫的科学称蠕虫学(helminth 细胞无脊椎动物,因借肌肉的收缩故通称为蠕虫。
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 )nthocephala )中的各种动物,与医于前两门。
由蠕虫引起的疾病称蠕虫病(helminthiasis ),研究这些minthology )。
医学蠕虫根据生活史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蠕虫的虫卵在外界发育至感染期虫卵或感染期幼虫食入污染的食物或接触了感染期幼虫而感染在肠道内的线虫,如蛔虫、钩虫生物源性蠕虫---在生活史中至感染期才能感染终宿主的蠕虫部分绦虫和寄生在组织内的线虫间宿主,蠕虫可分为:不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土源性感染期虫卵或感染期幼虫,人因感染期幼虫而感染,常见于寄生钩虫等。
史中,必须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蠕虫,如所有的复殖吸虫、大的线虫。
吸虫概论一、形态二、生活史概述三、生理吸虫(trematode )属于扁形动物门、类繁多,有性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寄生人体的常见吸虫主要有: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 日本血吸虫(Shistosomatidae japon 、吸虫纲、复殖目。
复殖目吸虫种寄生,无性世代在软体动物中寄生。
nsis )uski )westermani )japonicum )各种吸虫(trematode)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成虫形态舌状,或树叶形,背腹扁平,无体腔,体壁和器官之间充满疏质组织。
肝吸虫.pptx
![肝吸虫.pptx](https://img.taocdn.com/s3/m/cd2dca0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5.png)
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04
疫情监测
建立肝吸虫病疫情监测系统, 定期收集、分析疫情数据,评
估疫情发展趋势。
治疗效果评估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 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防控措施评估
定期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了解其实施效果,为改进防
控策略提供依据。
信息共享与协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华支睾吸虫DNA片段,从而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病原体。PCR技术具有高度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探针,实时监测PCR产物的生成量,从而定量检测华支睾吸虫 DNA片段。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适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
3.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 能发现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等征象 ,有助于诊断肝吸虫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肝吸虫病的症状与其他一些肝胆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例如,胆囊 炎、胆管炎、胆结石等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和黄疸等。通过详细的病史 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这些疾病。
肝吸虫生活史及传
02
播途径
肝吸虫生活史概述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胆管 内的吸虫。其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雷蚴和尾蚴等阶段。成虫体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 ,表皮无棘。虫体大小相差颇大,口吸盘直径略大于 腹吸盘。消化道包括口、咽及很短的食道,肠支伸至 体之后端。肝吸虫的寿命长达20~30年,期间在宿主 体内不断繁殖,对宿主造成持续性的损害。
肝吸虫(冯)
![肝吸虫(冯)](https://img.taocdn.com/s3/m/ee3324d976a20029bd642db8.png)
15
(肝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肝吸虫)成虫(活)
一、形态
(二)虫卵 1、形状:形如芝麻或灯泡 2、大小: 29×17µm,为 常见蠕虫卵中最小的 3、颜色:黄褐色 4、卵壳:较窄一端有卵盖, 盖周围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 一端有一小疣 5、内容物:毛蚴
述
(中)华支睾吸虫(C. sinensis):简称华支睾吸虫,成
虫寄生于肝胆管,又名肝吸虫,可以引起华支睾 吸虫病(Clonorchiasis) 即肝吸虫病。
人感染本虫多是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所致。
概
述
1874年McConnell 在印度加尔各答解剖一例病死
的华侨木匠尸体时,在胆管内首次发现本虫,且 成虫睾丸树枝状分支(枝),因而命名为中华支 睾吸虫(C. sinensis)。
寄生部位
肝胆管 小肠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肺
门脉系统
吸虫概论
(一)吸虫纲主要形态特征
1.成虫外形:呈叶状或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 对称,不分节 虫
肺 吸 虫
血 吸 虫
吸虫概论
(一)吸虫纲主要形态特征
3.消化系统:退化,有口无肛;口→咽 →食管→ 左右两个肠支;无体腔;
南通, 人体病例很少。保 虫宿主(猫)感染率很高 (市郊任意抓一只猫解剖, 体内都发现华支睾吸虫成 虫寄生)
猫
五、流行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肝吸虫病的流行与有适宜的第一、第二中间宿、终宿主及当 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 1.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病人、感染者及保虫宿主(33种)
猫
犬
猪
肝吸虫ppt课件
![肝吸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ac171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0.png)
肝吸虫ppt课件目录•肝吸虫概述•肝吸虫感染与诊断•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肝吸虫预防与控制策略•肝吸虫研究进展与展望•总结与回顾01肝吸虫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肝脏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纲。
分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吸虫可分为多个种类,如华支睾吸虫、猫后睾吸虫等。
毛蚴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蚴。
雷蚴和尾蚴胞蚴经几代繁殖后发育成雷蚴和尾蚴。
成虫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而出,发育成成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
虫卵肝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胞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如螺蛳)体内,发育成胞蚴。
囊蚴尾蚴从螺蛳体内逸出,进入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如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010203040506肝吸虫生活史01020304寄生部位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肝吸虫与宿主关系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并发症。
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
通过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02肝吸虫感染与诊断感染途径与症状感染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等症状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实验室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查找虫卵,虫卵较少者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因有假阳性,一般不用作诊断PCR技术检测粪便中肝吸虫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其他改变如胆管炎症表现,但影像特征缺乏特异性B 超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及病变部位,有助于定位诊断及了解并发症情况CT 检查可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对肝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 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03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03并发症胆道感染、胰腺炎等01症状发热、寒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02体征肝肿大、压痛、黄疸等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体征肝肿大、质地变硬、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药物选择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彻底清除病原体,保护肝功能,防止并发症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寄生虫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0医学蠕虫吸虫
![30医学蠕虫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04503706c5da50e2524d7f1b.png)
卵
肠壁
卵 (粪)
移 行 皮肤
水
童虫
尾蚴
(水)
母胞蚴 子胞蚴
(钉螺)
毛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9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三)致病作用
幼虫:尾蚴性皮炎。童虫:肺部炎症。 成虫: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虫卵:分泌物刺激宿主发生Ⅳ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形成 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继而引起肝、肠组织坏死, 形成嗜酸性脓肿。以后发展为纤维样病变,是血吸虫 病的主要病变。 急性期:发热、肝肿大、黏液血便、腹痛等:慢性期: 多数病例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发热、腹痛、间歇 性腹泻等 晚期: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巨脾、腹水等。儿童 重度感染,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侏儒症。
第2节 吸虫
一、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二、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三、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汕头市卫生学校 吴育珊
1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一)形态
1. 成虫形似葵花子仁,半透 明。因虫体内有一对前后排 列的分枝状睾丸而得名。
2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22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形态
23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日本血吸虫成虫(左)和虫卵(右)形态
24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日本血吸虫尾蚴形态
形 态
25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中间宿主钉螺
26
科学出版社卫生职业教育出版分社
(二)生活史
2. 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有卵盖、肩蜂,后 端有一疣状突起。卵内含一毛蚴,为蠕虫卵中最 小的。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重点
![医学寄生虫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61ff054b73f242336c5f4f.png)
位置: 学习指南---〉医学蠕虫部分吸虫一、内容提要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寄生于人体的吸虫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布氏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
要求掌握吸虫成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特征;了解吸虫各期幼虫的形态及发育过程。
各类吸虫的学习要求是应掌握与致病或/和诊断有关的成虫、虫卵形态特点、生活史要点;熟悉致病及实验诊断;了解防治原则。
(一)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1.吸虫背腹扁平、叶片状(血吸虫除外)。
2.具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3.消化系统不完整,缺乏肛门。
4.除血吸虫外,其他吸虫均为雌雄同体。
5.吸虫体壁和内脏器官之间充满实质组织,即无体腔。
(二)吸虫生活史特征1.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孵出毛蚴。
2.吸虫生活史复杂,常需1~2个中间宿主,其中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
3.吸虫的感染期均为幼虫,除血吸虫感染期为尾蚴外,其余均为囊蚴。
4.吸虫均有保虫宿主,为脊椎动物。
5.吸虫发育过程中,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即有无性生殖阶段,又有有性生殖阶段。
(三)吸虫各期幼虫1.毛蚴梨形,被有纤毛,运动活跃。
2.胞蚴袋状,成熟胞蚴含多个雷蚴。
3.雷蚴长袋状,成熟雷蚴含多个尾蚴。
4.尾蚴尾蚴在水中运动活跃,分体部和尾部。
5.囊蚴园形或类园形,外有囊壁,内含虫体。
二、学习要点(一)华枝睾吸虫(肝吸虫)1.形态(1)成虫形似柳叶,长约1~2.5cm;腹吸盘居虫体前1/5处,略小于口吸盘;两个睾丸分枝较多,居虫体后1/3,前后排列,受精囊明显,卵黄腺位于虫体中1/3两侧。
(2)虫卵最小的蠕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卵盖小而明显,对端有突起的小结节;内含梨形的毛蚴。
2.生活史要点(1)外界的发育A.第一中间宿主是赤豆螺、长角涵螺、纹沼螺等。
B.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类。
C.外界水体是池塘、鱼塘等。
(2)在人体内发育A.感染期为囊蚴。
B.感染方式为食入含活囊蚴的生的或半生鱼虾。
C.体内移行途径为十二指肠→胆总管→肝内胆管。
医学寄生虫肝吸虫
![医学寄生虫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ab9faa0a844769eae009ed56.png)
六.防治原则
(1)治疗病人(病畜)。
吡喹酮、 阿苯哒唑。
(2)改变不良食鱼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3)加强粪管,防水污染。
华支睾吸虫 (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成虫
1)外形似葵瓜子仁,长1-2.5cm,背腹扁平, 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 前1/5处。 3)两肠支沿虫体两侧至虫体后端。 4)睾丸两个,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 后1/3。 卵巢分叶,受精囊、劳氏管明显, 卵黄腺位于虫体的中段两侧。
二. 生活史
1.阶段:
水 100d 1月 1月
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2.特点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
2)终末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 犬 3)中间宿主:Ⅰ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 Ⅱ淡水鱼虾 4)生食半生食含有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致病
2.虫卵 芝麻状。 平均29 X 17um。 黄褐色。壳较厚。 前端有卵盖、肩峰;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1个。
二. 生活史
1. 成虫寄生虫于人和肉食 类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
Life Cycle
2. 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 消化道而排出 3. 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 间宿主吞食后,在螺体内孵 出毛蚴
虫体致胆管壁炎症反应,管壁纤维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增生而致胆管狭窄阻塞
胆管炎、胆囊炎、黄疸、 胆结石、肝硬化,可能致肝癌。
Pathogenesis
胆道上皮增生, 纤维化,管腔变窄,胆汁郁积 胆汁郁积合并细菌感。 胆红素钙与死亡虫体、虫卵、胆管上皮脱落细胞, 形成胆管结石
Symptoms
轻度感染无症状。 中度感染:消化不良,上腹不适,虚弱, 体重减轻. 重度感染:贫血, 肝肿大, 黄疸, 腹泻
人体寄生虫学肝吸虫ppt课件
![人体寄生虫学肝吸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3d7d8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06.png)
肝癌
肝吸虫感染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长 期感染可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03
血液检查
粪便检查
十二指肠液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肝吸虫抗体等 ,辅助诊断肝吸虫感染。
通过粪便涂片或集卵法查找肝吸虫卵,是 确诊肝吸虫感染的主要依据。
采集十二指肠液进行镜检,查找肝吸虫成 虫或虫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提高公众对肝吸虫认识重要性
加强宣传教育
01
强调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途径加强肝吸虫病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肝吸虫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02
倡导加强国际间在肝吸虫病防治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推动科研创新
03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投入,推动肝吸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
与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手段。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肿 大等肝吸虫感染相关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找到肝吸虫卵或十二指肠 液检查找到肝吸虫成虫或虫卵。
影像学诊断
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肝 内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等肝吸虫 感染的征象。
04
治疗措施及药物选择
药物治疗方案
吡喹酮
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 毒、疗程短等优点,对成 虫有强大的杀灭作用。
表现为发热、黄疸、肝肿大、压痛等 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 。
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 状。
并发症风险
胆道感染
肝吸虫可引起胆道感染,表现为右上腹 疼痛、寒战高热等症状。
胰腺炎
肝吸虫感染可累及胰腺,引发胰腺炎, 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012吸概-肝吸虫
![2012吸概-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1bb6b812a8114431b90dd8c7.png)
五、流
1、分布
行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和东南亚国家。 国内除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未见报 以广东 、山东、河南、辽宁为最,感染率 0.11% ~ 46.1%,一般在5 ~ 15%之间。
道外,其它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2、流行因素
1) 传染源:部分病人、带虫者、储存宿主 (猫、狗、猪、鼠、貂、獾、水獭等) 2)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4科6属8种(纹沼螺、赤豆 螺、长角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12科39属68种(草鱼、鲤鱼、 鲮鱼、鲫鱼、青鱼、鳊鱼、鳙鱼、麦穗鱼等) 几乎所有淡水鱼均可作第二中间宿主。已有资 料表明淡水虾能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宿主特异性不强,种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素较小
第三篇
医学蠕虫学
吸虫概论
(Introduction to Trematoda)
寄生人体吸虫的分类地位
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虫纲(Class Trematoda)
复殖目(Order Digenea)
p89
一、形态
(一)特点
1.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呈叶状或舌状等 2.具口、腹两吸盘
三、致病
1.致病作用
1)成虫、虫卵机械刺激和阻塞作用; 2)虫体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死亡的虫 体及其碎片的刺激。
2. 致病机理
分泌物与代谢产物 胆管上皮脱落 增生
癌变管壁Leabharlann 厚 管腔狭窄机械性刺激与压迫
胆管阻塞
虫卵、死亡虫体碎片
阻塞性黄疸
胆石症 细菌感染 胆汁性肝硬化
胆道炎症
画面中肝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3.排泄系统
由焰细胞、毛细管、集 合管、排泄囊、排泄孔 组成。 焰细胞 为凹形细胞, 与毛细管构 原肾单位。 纤毛颤动
《肝吸虫》ppt课件
![《肝吸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3730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8.png)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介绍肝吸虫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详细讲解肝吸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 方法,包括个人预防措施、集体预 防措施以及药物治疗等。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提高 身体免疫力,预防肝吸虫感染。
分子生物学检测
应用PCR、实时荧光PCR 等技术,检测粪便或胆汁 中肝吸虫DNA,提高诊断 敏感性。
影像学诊断方法
B超检查
通过腹部B超,观察肝脏、 胆道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辅助诊断肝吸虫病。
CT检查
采用CT平扫或增强扫描, 观察肝脏、胆道等部位的 病变情况,提供更详细的 影像学信息。
MRI检查
应用MRI技术,对肝脏、 胆道等部位进行高分辨率 成像,有助于发现早期病 变。
02
肝吸虫感染途径与症状
感染途径
01
食物感染
食用未煮熟或污染的鱼肉、虾 等水产品,是肝吸虫感染的主
要途径。
02
饮水感染
饮用含有肝吸虫囊蚴的生水或 未经煮沸的溪水、河水等。
03
接触感染
在流行地区,人们因接触疫水 而感染,如捕鱼、游泳等。
症状表现
03
轻度感染
中度感染
重度感染
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胃肠道不适,易 被忽视。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综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诊断。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分析,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最后 根据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得出诊断结论。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其 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如病毒性肝炎、胆囊炎等。
医学蠕虫
![医学蠕虫](https://img.taocdn.com/s3/m/4f68b952804d2b160b4ec048.png)
医学蠕虫[吸虫] 第一部分 吸虫概论吸虫为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虫种,共有3个目:单殖目、盾殖目和复殖目。
寄生人体的吸虫为复殖目的虫种。
一、形态特点1.吸虫多为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大多呈叶状或舌状,个别虫种多为圆柱形。
2.虫体具有两个吸盘:口吸盘、腹吸盘3.大多数虫体为雌雄同体,少数为雌雄异体4.消化系统不完全,肠支后为盲端体壁结构图 体壁及各系统特点各系统结构简图 二、吸虫生活史(模式)成虫 虫卵 雷蚴 (在成脊椎 1~2个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动物体内)成虫 童虫吸虫生活史特点:1.虫卵必须入水发育2.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交替)3.有1~2个中间宿主4.有多个保虫宿主A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为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
一、形态1.成虫:体形狭长似葵花杼仁状,大小为10~25×3~5mm ,腹吸盘位于虫体前方1/3处,雌雄同体,雄性睾丸一对, 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端1/3处。
2.虫卵:黄褐色,甚小,平均为29×17μm ,形状似芝麻,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卵壳厚,前端有明显的卵盖,卵盖与卵壳的接合处稍厚,隆起称为肩峰,后端有一疣状小结节,卵内有一毛蚴。
二、生活史成虫 虫卵 毛蚴 尾蚴(肝、胆管)粪 入水 粪入水 终宿主食入成虫童虫囊蚴侵入淡水鱼生活史特点:1.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肝胆管内:2.整个发育过程需三个宿主: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涵螺、纹绍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3.感染期:鱼、虾体内的囊蚴4.感染方式:经口感染5.保虫宿主:猫、狗、鼠等脊椎动物三、致病主要为成虫寄生致病机理:虫体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腔狭窄,胆管阻塞,胆汁潴留。
临床表现:消化不良,头晕,食欲减退,乏力,上腹不适,腹泻,肝区隐痛等;儿童反复感染可引起发育障碍和侏儒症;有资料表明本虫感染是肝癌的诱因之一。
常见体征:肝肿大,脾肿大少见。
人体寄生虫学——吸虫概述、肝吸虫
![人体寄生虫学——吸虫概述、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5dfc975b43323968011c9271.png)
一、华支睾吸虫概述
Introduction of clonorchis sinensis
又称为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中,引 起华支睾吸虫病
肝吸虫的历史:1975年在我国西汉古尸和楚
墓古尸发现肝吸虫虫卵,证实肝吸虫病在我国 具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肝吸虫的分布和流行
第四章 吸虫概述和 华支睾吸虫
授课安排
授课的重点 华支睾吸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特征以及
肝吸虫在人体内的移行过程
授课的难点 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理和诊断
第一节 吸虫概述
Introduction of Trematode
线形动物门
单殖目
动
肝吸虫
物 亚 界
扁形动物门
……
吸虫纲
……
盾殖目 复殖目
肺吸虫 姜片吸虫 血吸虫
……
(30余种)
一、吸虫形态 Morphology of Trematode
(一)成虫形态
外形
吸虫
线虫
①成虫虫体二侧对称、背腹扁平, 呈叶状和长舌状
子宫
口吸盘 腹吸盘
睾丸
② 雌雄同体,含口、腹吸盘
血吸虫(schistosoma) 雌雄合抱
血吸虫雌雄分离
③ 血吸虫例外:含有口腹吸盘,但雌雄异体,呈线形
致病机理
肝吸虫对胆总管的机械 和化学刺激
炎症反应刺激胆管上皮细胞增生
胆总管堵塞
肝细胞萎缩变性、 纤维组织增生
胆汁回流受阻
胆汁性肝硬化、肝癌 合并感染和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不明显,有时感上腹饱胀,偶有腹泻 中度感染:乏力、肝区隐痛、头晕、腹痛等,可
1、肝吸虫
![1、肝吸虫](https://img.taocdn.com/s3/m/eb1c41dd195f312b3169a509.png)
3. 感染阶段:囊蚴 4. 感染途径:经口 5. 致病阶段:主要是成虫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三、致病:主要是成虫致病,
表现为肝脏的损害。
1. 致病机制
虫体对肝胆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及排泄物和分
泌物的化学性损伤,引起胆管上皮细胞的脱落与
增生。 管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厚,使管腔变窄, 甚至堵塞,导致胆汁淤积,出现肝胆系统病变。
是寄生人体蠕虫卵中最寄生于人体胆道成熟入水在第一中间宿主成虫虫卵毛蚴胞蚴产卵随胆汁入肠排出豆螺沼螺消化道逸出入水侵入第2中间人食入消化雷蚴尾蚴囊蚴幼虫宿主淡水鱼虾体内液作用在肠中脱囊而出部分虫体经十二指肠乳头胆道成虫部分虫体钻入肠壁血管经肝脏胆道发育时间
一、华枝睾吸虫(肝吸虫)
肝 吸 虫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寄生于人体及多种 哺乳类动物的胆管,引 起人体肝、胆系统的疾 病,俗称肝吸虫病。
剖腹探查,见胆道梗阻,放T型管引流,引流液
中见到虫体。大小为1~2cm,背腹扁平,略透明 的,前端尖后端钝圆。首先应考虑是哪种寄生
虫感染?(A2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A 肝片形吸虫 B 姜片虫
C 华支睾吸虫
E 肝毛细线虫 [本题答案] C
D 钩虫
(2~4题共用备选答案)
患者, 男, 22岁,山东青岛郊区人,身 高98cm,1973年7月9日就诊。检查见肝脏肿 大,以左侧肿大为主,伴有轻度压痛。自述 60年代初,因家庭生活困难,常到小河捕鱼, 用火烧烤食用。后身体发育缓慢,肝区隐痛, 食欲减退,粪便检查有大量似芝麻粒样的虫 卵。(A3型题)“专业实践能力”
顽固性荨麻疹
甚至诱发原发性肝癌或胆
管上皮细胞癌
肝吸虫病引起的侏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