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格式整齐(优推内容)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在古代医学著作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被后人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料。
其中一部备受推崇的著作就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写的一本医学著作,记录了他对于伤寒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必背条文进行整理和解读。
1. 伤寒论的起源及重要性伤寒病是古代医学中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表现为发热、寒战、出汗等症状。
《伤寒论》是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总结,成书于东汉末年。
该书总结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辨证治疗法等内容,被后世医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对于了解古代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
风寒侵袭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转化作用,引起人体经络的阻塞和气血运行的紊乱,形成伤寒病的病机。
病机的主要特点是外感邪气侵袭,内伤正气。
3. 伤寒病的四诊法《伤寒论》中规定了对伤寒病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闻诊则是通过嗅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对于伤寒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4. 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了治疗伤寒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解表、清热、泻火等。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疗法排出体内的风寒邪气;清热则是利用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毒;泻火则是通过通便或利尿来排出体内的火邪。
这些治疗原则是针对不同阶段和病情而制定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病的药物治疗《伤寒论》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并对其功效和用法进行了说明。
例如,麻黄、桂枝等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黄连、黄芩等有清热解毒的效果。
这些药物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找到新型药物和疗法具有一定的启示。
6. 伤寒病的预后与护理《伤寒论》中也提到了伤寒病的不同预后和护理方法。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 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条目整理
《伤寒论》条目整理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解释上实下虚症,所以去芍药。
(之前已经说芍药的作用是虚腹)其余药都在,说明仲景认为还是桂枝汤主症。
从何看出?脉促:表示还是抗邪有力胸满:为何?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解释本条是承接上条的,所以寒则加附子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解释桂枝麻黄各半,说明既有营卫不调,也有卫气失和症状,疾病在皮肤、肌肉都有。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人体与疾病战斗了较长时间,双方都有点疲劳了。
如疟状,疟状只定期发热,一日二三度发,说明身体还有抵抗能力,也可能说明疾病已经微弱,一天也就捣乱个二三次。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热表示身体抵抗,寒表示体表经络受阻。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上述症状都是疾病不重的症状。
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说明胃气还不是很虚,水液代谢也属于正常。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这句话是解释上面现象的原因。
病人见好,就不要过度干预,让病人自身调节。
这里的阴阳可能指身体内外都虚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郝万山讲伤寒论的视频教程深受大家欢迎,其中他在讲课中提到伤寒论中一些条文是必须要背诵熟记的,现将这些要背诵的条文整理如下: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伤寒论》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瑰宝,也是每位中医人的必读书籍之一。
其原条文中对于六经辩证的概括性提纲,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
现把原文整理照录如下:一、《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太阳病,也是表阳证。
二、《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第182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以脘腹硬满有抵抗、压痛,或者发热、汗自出、不恶寒怕冷、反恶热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阳明病,也是里阳证。
三、《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少阳证,也是半表半里证。
四、《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比胸下结硬。
”以腹部胀满而吐、吃不下东西,自利,时不时的腹痛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太阴病,也是里阴证。
这跟阳明病是一个对立,也是一个相反的。
那阳明病是热结于里,一派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是虚寒在里,一派这个虚寒证。
要牢记的是;“虚寒在里,以下为禁。
”五、《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比较微细,同时喜欢躺着,喜卧,困倦。
六、《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
关于“食则吐蛔”,现在很少了,古时候卫生条件差,没有蛔虫的人很少。
厥阴病是上虚下寒,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则会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
主要参文献《胡希恕医学全集》。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即变证。
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口渴
水气 不化
水湿内停 气化不行
表证 里证
邪迫大肠 热迫大肠 饮渍肠间 水饮下迫 热迫胃肠
热结旁流 热证
大肠湿热
实证 寒证 下利
邪结胃肠 气滞下焦 寒犯中焦 寒热错杂
阳虚阴盛
虚寒 阴盛阳越
阴盛阳衰 阳衰阴绝 阳衰津伤
虚寒滑脱
《伤寒论》知识点总结
心下有水气……或渴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 若脉浮,小便不利,热消渴者
疏利邪热
小柴胡汤
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
腹满身重
清热生津
白虎汤
腹微满,郁郁微烦 腹胀满者
行滞泻热 清下燥结
调胃承气汤
腹满痛者
腹满不减
攻下燥结
大承气汤
六七日腹胀不大便
发汗后,腹胀满者
补脾行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因尔腹满时痛者
温阳通脉
桂枝加芍药汤
下利腹胀满
温复脾阳
四逆汤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温中通阳
寒热并调止利
温阳散寒止利
回阳救逆止利 通阳破阴 回阳通脉 回阳复阴 涩肠固脱
小青龙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苓散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小青龙汤 十枣汤 黄芩汤
大承气汤
白头翁汤 大柴胡汤
四逆汤 吴茱萸汤
乌梅丸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桃花汤
阳虚水泛
胃虚水停
虚寒 中焦虚寒
寒盛于下
下利
上实下虚 阴虚内热
虚热 阴虚水热互 结
气滞于下 下重
热滞下焦
里热燥实
大便 实证 硬
虚证
胃热燥结 津伤热结 热结旁流 里热血瘀 湿邪困脾 热盛津伤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重读《伤寒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重读《伤寒论》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书中又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等,属广义伤寒的范畴。
其所论述的伤寒与西医学中的“伤寒”含义完全不同。
六经的概念: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就是生理概念。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以《内经.热论》的六经及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并结合疾病病因的属性。
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六经辨证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病证,以之为提纲,每一经病辨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内容,同时研究经与经之间疾病的传变,纵横交错,条分缕析,深入明辨,指导临床。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伤寒论》是一部东汉末年的医学著作,作者是张机,字仲景。
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收录了一百一十二方。
该书的首次整理者是魏晋时期的王叔和,首次校正者是宋朝的林亿,首次注解者是宋金时期的成无己。
目前通行的版本是宋本《伤寒论》和《注解伤寒论》。
伤寒”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而狭义的伤寒则是指外感风寒,感染后立即发病。
在太阳病篇中,病邪是寒邪,属于八纲中的表证和阳证。
病位在表,主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此外,太阳病还有中风、伤寒和温病等不同的表现。
桂枝汤是太阳病的治疗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
煎服时要微火煮,啜热稀粥,温覆,发汗适度,根据病情用药,禁忌。
如果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反烦不解的情况,可以先刺凤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如果下之后气上冲,则可以继续使用桂枝汤,否则不宜使用。
除了桂枝汤,还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新加汤等类似的方剂。
与麻黄汤相比,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可以治疗更多的病症。
Two patterns。
both of which are the main patterns of Taiyang syndrome。
are characterized by n to wind and cold。
fever。
headache。
and floating pulse。
They are caused by the n of wind and cold and the imbalance of Ying and Wei。
However。
the basic pathogenesis of Guizhi Tang pattern is the deficiency of Wei Yang and the failure of Ying Yi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weating and slow pulse。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论重点整理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 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 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108条一级重点条文集锦(必背)
《伤寒论》108条一级重点条文集锦(必背)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
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
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
4、桂枝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之微喘+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遂漏不止+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芍药
1
学习资料#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微寒-芍药,+附子
桂枝新加汤身疼痛,脉沉迟+芍药,生姜,人参
5、比较:桂枝汤vs 麻黄汤
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
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
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表实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
麻黄汤禁忌证: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不可发汗。
6、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继续可用麻黄汤。
7、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迟:
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
这里是指尺脉迟滞无力。
)
8、麻黄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
太阳伤寒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麻黄汤证+喘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桂枝汤+葛根、麻黄
大青龙汤证+烦躁(里热)+生姜、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证+咳、喘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
辛、半夏、甘草、五味子
大青龙汤:《伤寒》中麻黄用量最大(六两)的汤证。
9、比较:大青龙汤证vs 小青龙汤证
大、小青龙汤证均是太阳伤寒兼有里证,俱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同用辛温解表,方从麻黄汤化裁而来。
然而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兼见郁热烦躁,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并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兼见咳、喘、呕等,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温化水饮,并以蠲饮为主。
【表郁轻证】
10、表郁轻证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桂枝汤+麻黄汤各1/3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形似疟,一日再发桂枝汤+麻黄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汤+麻黄、石膏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五苓散:方中泽泻用量最大。
水逆:水饮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蓄血证】
11、蓄血证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
桃核承气汤证其人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结桃仁、芒硝、大黄、甘草、桂
2
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