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它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些知识与能力一方面包括学科知识,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如信息技术、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设置个性化学习路径,加强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技能选择。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交叉,并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的学习、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新课程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上,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新课程还要求学校教育要加强文化传承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品德习惯。
同时,新课程要求学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填空题
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和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5.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6.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7.(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8.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9.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
编写的语言应(准确、规范)10.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例如应该理解的记忆几个,能举出几个例子即可)11.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单独提出,这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情感态度”不是附属目标,但由于其是隐性的,有些教师关注不够,有的确定的轰轰烈烈,但落实的无影无踪,导致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喜欢数学。
情感态度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信仰形成息息相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一、要围绕学科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几乎囊括了人们情意领域的各个方面。
作为新课程的追求,它是各学科需要共同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科自身的特点,培养时应该各有侧重。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下给出了具体的达成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数学的兴趣。
主要包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
2.自信心和意志力。
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
主要是指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
这些具体的目标是结合数学自身特点提出来的,与学生学习数学直接相关,是数学教育的“魂”,我们要认真学习,牢牢把握。
二、要结合学科特点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系统性、严谨性和应用性。
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方式有别于其它学科。
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数学课程时,应提供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教育中,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的关键。
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同时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课程目标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来进行分类。
本文将探讨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分别是知识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
知识取向是课程目标中最为基础的一种取向。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内容。
通过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
在数学课程中,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可能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和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情感取向是课程目标的又一种重要取向。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目标主要是指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爱心、责任感、团队合作等积极的情感品质。
在道德教育课程中,情感取向的课程目标可能是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知识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取向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字数不足,但内容基本覆盖】第二篇示例: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它们指导着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进行分类,其中有四种基本的取向:知识取向、技能取向、态度取向和价值取向。
知识取向是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之一。
在这种取向下,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学科知识的程度。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明确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通常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知识的应用和推演能力等方面。
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发表日期:2010-11-24 21:31:52"三维”,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来拟定的教学目标,称为“三维教学目标”,或直接称为“三维目标”。
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是对我们中小学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升华,是对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借鉴和创新(布卢姆、加涅等都有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分类,国内目标教学也提出要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有机融合知识、技能、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
但从当前的新课程实验来看,大家对三维目标本身含义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清晰。
如:知识与技能维度,知识的概念是什么?如果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知识包括三类: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技能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
再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概念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还是包含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观点看,方法可能主要是策略性、程序性知识。
对知识学习的分类,有学习水平分类,如布卢姆,如高考大纲;有认知层级的分类,如加涅等。
过程与方法有没有科学、系统的分类?学一个知识点或感受一个情境、或参与一个学习活动,有哪些不同类型的过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教学过程有哪些类型?方法有哪些种类?情感可否分类,如按喜、怒、哀、乐、爱、恶、欲(惧)?态度按照积极、肯定、中立、否定、厌恶?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吗?学校教育、学科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学校教育决定价值观,还是社会实践决定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三维教学目标”直接移植于新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的做法,忽视了课程目标体系与课程资源,这是对新课程总目标的简单迎合。
教学目标应在“三个维度”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学段目标、课程资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而不是直接根据“三个维度”这个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而确定。
“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种教学目标拟定思路,自出现以来,就存在着很多讨论,对其概念的定义、如何实施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
教师必备各学段比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 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 4.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 见闻和想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 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 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 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 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 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 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 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 量不少于40万字。
课程目标与知识点安排
课程目标与知识点安排课程设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知识点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课程目标与知识点安排,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导言课程目标的制定和知识点的安排是任课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课程目标需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而知识点的安排则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
二、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
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1. 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2. 结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的制定还需要结合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
教育目标是学校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而教学内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目标应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合理设置各学科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知识点的安排知识点的安排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体步骤,它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合理调整。
知识点的安排涉及到教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难度的设置等方面。
1. 教材的选取知识点的安排首先需要根据教材的选取进行。
教材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它包含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选取教材时,应该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教材。
2. 内容的组织知识点的安排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顺序和关联。
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保证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掌握课程内容。
3. 难度的设置知识点的安排还需要考虑到知识点的难度设置。
难度过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难度过低则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三个维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
“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第一篇:“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三维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称为三维目标。
它们互相渗透、不可偏废。
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促进者、能力的培养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互相渗透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称为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是“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魂”,过程和方法就是让“魂”附于“体”的过程和方法,同知识和能力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健康、高尚的形象。
这三个方面互相渗透,不可偏废。
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学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应把这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知识和能力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看。
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应用,要从多方面应用知识的角度来学习知识,促进语文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将知识要求转化为能力要求。
例如,在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想、去感受,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自主性。
在积累应用中,要让学生多读读多记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和对短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和工具,是做人的基础和工具。
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必要的能力基础。
学生的语文能力一般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他们要接触许多来自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必须要有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二是他们有时想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看法传递出来,还要与他人沟通思想,这都需要言语或写文章来表达。
因此,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它不如知识和能力好把握,因而在教学中不易落实。
对把课程目标制定为三个维度的认识
对把课程目标制定为三个维度的认识澄城县城郊中学王宏喜大家都知道,引领新课程改革的各学段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将课程目标制订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把课程目标制定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认识是:一.这三方面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和发展。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程度。
也就是说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及对科学价值的了解。
既然课程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课程标准》就应把课程目标制订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有些教师可能会问,那么文科为什么也把课程目标制订为这三个维度呢?因为科学包括自让科学和社会科学啊。
二.课程目标制定为这三个维度是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
学习《课程标准》之后,我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力争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接触了华东师范大学胡谊先生的《教学设计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及陕西师范大学王振宏先生的《教育心理学》,才知道课程目标是以《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制定的,有着其严谨的科学性。
王振宏先生的《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广义的知识包括狭义的知识和技能。
狭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程序性知识(如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和策略性知识(如怎样有效地记忆数学原理,并灵活地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技能则包括动作技能(如正确熟练地使用电流表)和智慧技能(如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具体三角形的面积)。
程序性知识并不是技能,例如我们知道了打篮球时做三步跨篮的步骤只是知道了程序性知识,但并不代表我们已形成了三步跨篮的技能。
胡谊先生在《教学设计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中写道:1985年,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加涅提出了五类学习,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课程可衡量的目标
课程可衡量的目标每个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能够被衡量的。
以下是一些课程可衡量的目标。
1. 知识与理解课程的第一个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理解它们。
这可以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衡量。
例如,在一门数学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掌握基本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以及如何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在考试和作业中,老师可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
2. 技能课程的另一个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了所需的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是实际的技能,比如如何编写程序或者如何进行实验,也可以是一些更为抽象的技能,比如如何分析文本或者如何解决问题。
这些技能可以通过作业和实践来衡量。
例如,在一门编程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编写一个程序来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
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程序来衡量学生的编程技能。
3. 思考能力除了知识和技能,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思考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作业和测试来衡量。
例如,在一门文学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分析一本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作业和测试来衡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沟通能力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
这可以通过演讲、写作和小组讨论来衡量。
例如,在一门商务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并进行演讲。
老师可以通过这份计划书和演讲来衡量学生的沟通能力。
5. 团队合作能力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这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和项目来衡量。
例如,在一门管理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分组完成一个项目,并在最后进行演示。
老师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和演示来衡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可衡量的目标是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这些目标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实践和项目来衡量。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概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
第二节现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全面”,包含三方面的理解: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全过程。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3.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式学习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从课程类型来说,开设多种形式的语文课程,既要有语文学科课程,又要有语文活动学科2.从课程目标来看,涵盖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过程和方法等层面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各类教学设施)、校外课程资源(图书馆)、信息化课程资源第四节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一、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识有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二、初步培养语文能力1.识字写字能力2.口语交际能力3.阅读能力4.习作能力三、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作业建议】1.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哪几方面的任务?哪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任务?五方面: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任务。
本体性人物: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培养语文能力、初步学习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章识字、写字教学第三节识字教学的基本原理一、识字教学的任务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4.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识字教学的方法(一)汉语拼音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为示范2.比较法:把两个或几个不同的韵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3.引导法:借助插图、有关汉字词语来导引4.演示法:运用手势、器具做必要的演示5.口诀法:口诀歌谣、顺口溜6.游戏法:自创新编游戏(二)识字教学方法1.字音教学2.字形教学(1)笔画部件分析法(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3)直观形象法(4)形近比较法(5)口诀字谜法3.字义教学法(核心)(1)直观演示法(2)联系实际法(3)结合课文法(4)组词造句法(5)注解释义法(6)辨析比较法第三节识字教学设计二、识字教学设计(二)随课文识字教学设计1.初读课文阶段,借助拼音和查字典重点解决字音,读准字音,初认字形,粗解字义2.讲读课文阶段,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理解字义,巩固字义,再认字形3.总结写练阶段,着重辨析字形三、写字教学设计(一)写字教学的一般过程1.指导2.示范3.练写4.批改5.讲评第四章阅读教学第一节阅读教学文献导读一、阅读教学的主要实验(一)“情景教学”实验李吉林老师总结出语文教学中情景创设的六个途径:(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景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1.培养阅读能力2.提高识字能力3.丰富学生词语、句子语言材料的积累4.训练口语能力5.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二、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注重人文熏陶(二)加强语文实践1.多读2.感悟3.积累4.运用(三)平等对话:凸显主体地位(四)开源引水:开拓语文课程资源三、阅读教学过程1.朗读型阅读教学过程2.探究型阅读教学过程3.导学型阅读教学过程4.读写结合型阅读教学过程5.创造型阅读教学过程四、阅读教学的方法(一)从教师教的活动划分1.串讲法2.谈话法:(1)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且要契合学生的实际,难易适度;(2)提问要有目的,要集中,不能太多,太琐碎而使学生机械作答,疲于应付,反而挤压了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3)问题要有层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避免发生少数优等生作答,多数学生充当观众的不正常现象;(4)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5)问题不能仅仅指向文本的内容,还必须指向文本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背离了“学习母语”这一语文课独担之任3.讲读法4.品味法5.情境创设法第三节阅读教学设计一、阅读课教学目标设计(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关于各年段的目标要求2.所教课文的单元重点项目3.待授课文的特点4.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第四节阅读教学技能一、词语教学词语教学宜多采用实物演示、投影呈现、动作演示、结合生活或者联系语言环境等方法二、朗读指导1.每一次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具体的要求2.朗读指导要有层次3.感情朗读指导要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4.感情朗读是朗读指导的重点和难点5.感情朗读指导要有重点【案例3】从读正确到读出感情1.教师的指导过程很有层次感,学生朗读的起点是“读正确”,然后,教师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感情”。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二)【含答案】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二)一、填空题。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4、语文课程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5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6、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8、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11、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12、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1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关键的认知人格目标。
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要建立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落实,学生要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那么,历史新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呢?一、巧设疑,善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有效的设问技巧,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巴黎公社》一章的教学中,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提问:“‘普法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回答:“是法国企图扩张领土的战争。
”这样的回答本来可令人满意了,但教师还得抓住这个问题继续问:“那么对普鲁士来说,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那当然是一场抵抗法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是吗?那巴黎工人为什么要武装起来与普军战斗呢?教材中又为什么要把与普军签订结束战争协定的梯也尔政府说成是坚持卖国立场呢?”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基本趋向一致的看法是:普法战争的性质可分为两段。
第一阶段,法国进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普鲁士方面则是防御性的正义战争;第二阶段,普鲁士转变为进行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而法国方面则变为防御性的战争了。
决定战争性质转变的因素是普鲁士入侵法国。
学生上述结论看来是正确的,但不是从本质上去划分战争的侵略与防御的性质界限。
语文新课标填空题
语文新课标填空题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把握语言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小语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认识汉字(1600---1800 )个,其中(800—1000)个要求会写;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 )个左右会写。
5、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6、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的话,写(想象中的)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7、3至4年级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课内习作每学年(16篇)次。
8、5至6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逗号)与(顿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背诵优秀诗文(60 )篇(段)。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9、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完整版)新课程三维目标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就是效法中国和合文化和哲学观,它是阴阳的一致,是工具性 ( 显性知识 ) 和人文性 ( 隐性知识 ) 的一致。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在讲堂教课中,不可以达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如同鱼水同样,和睦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其理解,能够正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此刻“知识与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课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术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研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种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省,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育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觉和反应,包含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知识和能力”“感情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因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组成的,没法走开“知识和能力”、“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
所以,三维目标之间互相浸透,融为一体,共同组成课程目标。
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的体验过程、人品的建构过程。
从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加宽泛的人文修养,这类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面强加的结果,而是要经过必定的情形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应。
总之,三维目标的互相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好性及操作性。
三维目标的密切联系,不行切割,这就要讨教师在教课中重视学生参加、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既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培育,又要实现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培育的最后目标。
课程设计知识与能力
课程设计知识与能力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进行创新和研发。
3.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展现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主要内容包括XX学科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等。
2.第二章: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XX学科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等。
3.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案例主要内容包括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4.第四章:XX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主要内容包括XX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和实际价值。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教师知识与能力课程设计
教师知识与能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 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生特点:1. 年级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
2. 个体差异: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针对学生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学科基础知识:涵盖课本第一章至第三章,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
2. 学科方法与应用:以课本第四章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 创新性思考与探究:结合课本第五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与交流:以课本第六章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第一章至第二章,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第三章,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第三周:第四章,学科方法与应用;第四周:第五章,创新性思考与探究;第五周:第六章,合作学习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我认为语文素养整体的提高,
首先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是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这一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丰满了起来,学生也忙碌了起来,他们体验着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使课堂效率成了高效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