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

摘要:现阶段隔夹层的研究主要用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包括隔夹层的成因、分布特征等,对于隔夹层建模方法研究很少,前人研究过的隔夹层建模主要是以序贯指数方法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这种方法在井网周围准确性较高,但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井网密集工区,在井网稀疏工区,并不适用。本文将结合地震和测井数据,采用多点统计方法,用petrel软件对于辫状河储层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

关键词:辫状河隔夹层三维地震多点统计

厚油层储层隔夹层是影响流体在储层内流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剩余油分布[1-3]。在油藏的开发中后期,识别判断隔夹层类型、定量描述其发育规模和三维分布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对于精细表征储层、预测剩油分布具有重要意义[4]。目前隔夹层的研究主要服务于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对于该模型建立,很少人去研究,前人采用序贯指数的方法进行建模,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井网密集的区域,对于井网疏松的区域,却并不适用,本文提出采用地震约束,结合测井数据,对隔夹层进行建模。

1 地质概况

X区的主要储集层是一套以下三角洲平原上的辫状河道砂为主的沉积,岩性以中粒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细砂岩。目的层岩性疏松,储油物性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砂岩。油层孔隙度一般在30%以上,渗透率一般在10000mD以上,含油饱和度一般在80%以上。从中中新世开始,石油由北部生油凹陷向南长距离运移,由于研究区远离板块碰撞区,断层较不发育,断距较小,泥岩盖层厚,保存条件较好,油气在该地区得到一定的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藏,本区属于超重油藏,开采方式为水驱,或者是蒸汽驱,在后期开发上,由于油粘度很高,有可能在隔夹层区域富集,对隔夹层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后期油藏聚集的规律,因此,对于隔夹层建模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 建模方法的讨论

目前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文献,提到隔夹层建模方法的并不多,主要用序贯指示方法,采用petrel软件对隔夹层进行建模,这种方法,主要以测井数据为主,利用人工调整隔夹层产状,以及变差函数对隔夹层进行人工干预,进行建模,该方法在井网附近,准确性很高,但是出了井网,不确定性大大提高,该方法只适用于井网密集段,对于井网稀疏地段却并不适用,如何在井网疏松地区,对于隔夹层进行建模,我们考虑到三维地震,在井网区域用测井数据对于隔夹层进行识别,用地震数据对于隔夹层产状,规模大小进行约束,利用多点统计方法,对隔夹层进行建模,有人可能会质疑,你地震数据精度多高,三维地震数据,最小采样的网格大小为12.5米*12.5米,而隔夹层,特别是夹层厚度一般也就几米,甚至几十厘米,因此,在地震数据上识别隔夹层是不可实现的,我们只能用测井数

据识别隔夹层,然而,地震在纵向上精度不高,但是横向上,精度却很高,它虽然无法判断出隔夹层来,但是,通过测井数据确定出隔夹层后,结合地震数据,我们能在横向上,判断出隔夹层的横向规模,产状,利用测井数据在隔夹层纵向即厚度上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的结合,来建立隔夹层模型,是可以实现的,并且准确性毋庸置疑。

3 举例说明,利用单井对隔夹层进行模型建立

如图1,该井隔夹层从测井数据上已经识别,以单层内,识别的夹层处于砂岩中,属于物性夹层,厚度在测井数据测得大概2米左右,地震是无法在纵向上识别出来的,该夹层在小层的中下层,从地质上来看,应该是心滩露出水面后,若干年后,河水上涨,又被河水淹没,因此处于整套砂岩中,属于单套砂体中的非均质体,在地震上是无法识别出来的,在测井数据上可以得到较好的识别,蓝色部分,即为已经识别的隔夹层。

如图2,该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的纵向剖面,可以看出,井中已识别的夹层,与地震数据有一个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我们能大概看出夹层在水平方向的横向规模,在该小层的中下部经测井数据是别的隔夹层,与地震数据有一定的对应性,这就能确保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能够良好的相对应,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为下一步的建模,提供有效的依据。

如图3,是利用地震数据约束,井口以测井数据为依据,对该井区域用多点统计法建立的隔夹层模型,对该井再进行纵向剖,可以看出,建立模型剖面,与测井数据有一个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利用地震数据与测井数据相结合的多点统计建模方法,在隔夹层建模上是能够很好的进行实现的。

4 结论

优点:地震结合测井数据的多点统计方法建模,对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建模是有效且合理的,并且在井网稀疏的地方,能够更加准确的判断出隔夹层的规模与产状,从而降低了不确定性。与常用的序贯指示方法相比,它多了地震数据的介入,从而更加准确,实用性更加广泛,并且对于沉积相建模同样有效。

缺点:由于数据太多,计算量非常大。因此,对于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非常苛刻。

参考文献

[1] 李阳.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J]. 石油学报,2007,28(3):75-79.

[2] 赵翰卿,付志国,吕晓光,等.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J]. 石油学报,2000,21(4):109-113.

[3] 周国文,谭成仟,郑小武,等. H 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

石油物探,2006,45(5):542-545.

[4] 严耀祖,段天向. 厚油层中隔夹层识别及井间预测技术[J]. 岩性油气藏,2008,20(2):127-131.

[5]Arpat B G.2005.Sequential simulation with patterns[D].Stanford University,America.

[6]Caers J,Zhang T.2002.Multiple-point Geostatistics:A Quantitative Vehicle for Integrating Geologic Analogs into Multiple Reservoir Models[C].In:Grammer G M et al.(eds).AAPG Memoir:Integration ofOutcrop and Modern Analog Data in Reservoir Models.

[7]Caers J,Srinivasan S,Journel A G..1999.Geostatistical identificatio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in a north-sea reservoir[J].SPE:56655.Chugunova T,Hu L Y,Lerat O.2007.Conditioning a Process-Based Fluvial Model Using a Non-Stationary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 Approach.Petroleum Geostatistics Cascais,Portugal 作者简介:姓名:吴亚峰性别:男职称:研究生在读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2012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