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理解艺术创作心理学知识点
![理解艺术创作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06a98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png)
理解艺术创作心理学知识点艺术创作心理学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机制的学科。
它通过对艺术家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创作活动背后的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产生、欣赏与评价以及艺术教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介绍艺术创作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过程。
一、创作动机与情感体验艺术创作通常是由创作动机驱动的,而创作动机又受到情感体验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内在和外在的动机驱使,内在动机主要来自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欲望,例如表达情感、探索思想等;外在动机则包括来自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情感体验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二、创造性思维与非典型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产生新颖、独特和有创意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非典型思维密切相关,非典型思维是指超越传统思维模式的思考方式,包括模糊性思维、侧重关联性思维、逆向思维等。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创造性思维和非典型思维来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三、知觉与感知知觉与感知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知觉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并加工成信息的过程,感知则是指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体验。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视觉、听觉等刺激,并通过感知将这些刺激转化为艺术作品。
四、认知与记忆艺术创作涉及到认知过程和记忆机制。
认知是指个体对于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而记忆则是指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过程。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并依靠记忆机制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
同时,艺术作品本身也能够通过刺激个体的认知和记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回忆。
五、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则是指相对稳定和复杂的情感状态。
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和技巧
![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697d03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f.png)
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和技巧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大体现,而艺术创作则是艺术的核心。
每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但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共同的心理学和技巧,这是因为艺术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直接相关。
本文将介绍艺术创作的心理学和技巧。
心理学艺术创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因为它涉及到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判断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极富冒险性和挑战性的,需要艺术家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
1. 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个创造力强的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而一个创造力弱的艺术家则可能陷入创作瓶颈无法创作。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创造力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密切相关。
当人类的前额叶皮质被激活时,创造力也会大大提高。
因此,当艺术家处于一个沉思、充满灵感和创造性的状态时,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就会被激活,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
2. 想象力想象力是另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心理学要素。
它是一种先天的、表现为感官上的丰富多彩和生动的能力。
想象力可以让艺术家轻松地将看到、听到、感觉到和体验到的各种事物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作品。
3. 自我表达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心理学要素。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他的个性、价值观、人生观、艺术观和情感体验等丰富的内在生活。
当艺术家的自我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他们的艺术作品也会受到影响。
技巧光有好的创作心理是不够的,必须结合正确的技巧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
以下是一些特别重要的技巧。
1. 练习和技能练习和技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不可少的部分。
练习可以帮助艺术家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因为创作通常是基于已有的技能。
练习可以让艺术家更容易地处理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也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掌握色彩、形状、比例和线条等艺术元素。
2. 观察和分析观察和分析是艺术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技能。
艺术家必须能够观察和分析视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他们应该对细节、颜色、纹理、形状、比例和光影等要素有足够的了解。
艺术辅修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艺术辅修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56e74d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08.png)
艺术辅修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A. 艺术性B. 系统性C. 实验性D. 逻辑性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哪个结构负责道德判断和现实检验?A. 本我B. 自我C. 超我D. 他我3. 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哪个心理过程?A. 感觉B. 知觉C. 想象D. 记忆4. 以下哪个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潜意识的表达?A. 行为主义B. 认知主义C. 精神分析D. 人本主义5. 艺术治疗中,哪种方法强调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和处理情感?A. 音乐治疗B. 绘画治疗C. 舞蹈治疗D. 戏剧治疗6. 以下哪个选项是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A. 人们倾向于保持认知的一致性B. 人们倾向于避免认知的冲突C. 人们倾向于接受所有信息D.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自己信念相反的信息7. 在艺术创作中,以下哪个因素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关系最密切?A. 色彩B. 线条C. 形状D. 构图8. 以下哪个选项是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概念?A.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B. 个体对他人能力的评估C.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 个体对任务的完成能力9. 艺术欣赏过程中,观众的哪种心理活动最为活跃?A. 注意力B. 记忆力C. 想象力D. 判断力10. 以下哪个选项是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现象?A. 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独立思考B. 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从众C. 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领导D. 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竞争答案:1-5 C C C C B6-10 A D A C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心理学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应用。
2. 解释什么是艺术治疗,并举例说明其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3. 描述艺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并阐述艺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体验。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10fb323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7.png)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个体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而心理学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一种深入了解和理解人类情感和思维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心理学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效果。
一、情感表达与心理学情感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心理学的情感研究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由于情感是人类行为和经验的核心,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感的产生和运作,揭示了情感与个体内心状态、外部刺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可以借助心理学的情感理论来深入了解不同情感的特征,例如愉悦、悲伤、恐惧等,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经验的影响。
这种理解将有助于艺术家更准确、更深刻地表达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共鸣,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二、意识与无意识的作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既有意识的参与,也有无意识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意识和无意识思维的运作方式,揭示了无意识对创作的潜在影响。
无意识思维是指没有经过自主意识控制的思维过程。
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中借助无意识思维来激发灵感和想象力,以及获得独特的艺术元素和形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些秘密和无意识的欲望,这些欲望可以通过艺术来表达和满足。
另外,艺术创作也可以帮助个体表达和处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
通过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艺术创作成为一个情感排解或释放的途径,起到了辅助心理康复的作用。
三、认知与创造力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了人类思维、知觉和理解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认知能力对于构思和创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调动自己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将感知到的世界进行加工和转化,最终呈现出新颖而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心理学的认知研究为艺术家提供了关于感知、思维和创造力的理论和方法,使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应用认知过程来进行创作。
创造力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核心能力之一。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心理学 第六章 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51b5cd1711cc7931b716fe.png)
第六章艺术创作得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得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得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都就是在认识过程得基础上产生得,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得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就是人得统一得心理活动过程得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得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得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ﻫ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就是作为一种特殊得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得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得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得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ﻫ同一般得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得。
但它所把握得就是一个特殊得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得众多因素得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就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就是按照某种情感得需要而组织起来得。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得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得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得整体把握.ﻫ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就是静态得,一就是动态得.1。
静态唤情结构.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得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得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得材料.包含一定情感与情绪得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得唤情结构.2.动态唤情结构.ﻫ有机体得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得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ﻫ以表情动作为核心得动态因素依据一定得方式组合起来,就就是动态得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就是一个历时得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就是十分典型得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得艺术.但它表现得不就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就是一个动作得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得“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得也就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
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得复杂整体.ﻫ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得静态唤情结构与动态唤情结构。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ffb17b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d.png)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艺术创作,这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领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家们往往具有独特而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情感。
这种敏锐的感知力并非天生,而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心理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塑造。
比如,一个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艺术家,可能在其作品中更多地展现出对痛苦、挣扎和希望的深刻理解;而一个性格内向、善于内省的艺术家,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情感。
从动机的角度来看,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有的是为了追求创新和突破,试图在艺术领域开辟新的天地,获得同行的认可和赞誉;还有的则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用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不同的动机驱使着艺术家们选择不同的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
心理学中的情感因素在艺术创作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作品之中。
例如,当一位画家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时,他可能会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而当他感到悲伤和忧郁时,画面的色调可能会变得暗淡,线条也会显得沉重。
不仅如此,艺术作品还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
再来说说认知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艺术家在观察世界、获取灵感的过程中,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常人有所不同。
他们能够突破常规的思维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并将这种独特的认知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构思和创作阶段,艺术家需要运用想象、联想等认知能力,将零散的素材和灵感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记住曾经的经历、感受和观察到的事物,以便在创作中随时调用。
心理学对艺术和创作的研究
![心理学对艺术和创作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a1983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b.png)
心理学对艺术和创作的研究艺术和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还是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中。
心理学通过研究艺术和创作的心理过程来深入理解人类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艺术和创作的研究,并探讨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的重要性。
一、艺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欣赏和参与艺术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尊心和幸福感。
例如,听音乐可以调节情绪,舞蹈可以释放压力,绘画可以带来平静,文学作品可以引发共鸣。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探索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将这些研究应用到临床心理治疗中,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
二、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它涉及到感知、思考和表达等多个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对艺术家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
创作过程涉及到灵感的迸发、问题解决、决策制定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处理情绪、思维和感官信息,运用想象力来构思和创作作品。
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和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三、艺术的认知效应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激发他们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艺术作品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此外,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理解等认知过程来解读作品。
这些认知过程不仅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还能够为他们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认识方式。
四、艺术与创造力的关系创造力是艺术和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思维和想象力的展示。
心理学研究对创造力的探索不仅使我们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多维度的,涉及到灵感、柔韧性、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艺术可以成为培养创造力的媒介,它可以提供创造性的经历和学习机会,激发个体的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艺术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艺术心理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3092bf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5.png)
艺术心理学知识点归纳艺术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心理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探索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魅力以及艺术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就艺术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探讨。
一、艺术创作与表达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知、情感和思维进行表达。
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并通过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常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艺术家通常会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寻找到灵感的源泉。
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推动着艺术家将想法和感受转化为独具个性的艺术表达。
2. 具象化和造型过程:艺术家将抽象的感知和情感图景通过创作媒介的具象化转化成可见的形象。
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技巧和符号,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以表达内心的意象和情感。
3. 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艺术创作不仅是情感的倾泻,也是艺术家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的过程。
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并对他人和社会发出声音。
二、观众的艺术欣赏与体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也是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观众通过艺术作品沉浸于艺术创作者所呈现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情感、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1. 情感共鸣和情感交流: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通过共情的方式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触发观众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于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思考,进而促进观众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2. 美学体验和审美评价:艺术作品对观众的审美体验起着重要的影响。
观众通过感知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学价值,进一步评价和解读艺术作品。
这种审美评价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思考和感知方式,丰富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 文化与社会意义的阐释: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体的感受和表达,也承载着一种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心理学揭秘的艺术创作过程
![心理学揭秘的艺术创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e3fe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d.png)
心理学揭秘的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是一项富有创造力和意义的活动,通过创作,艺术家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心理学则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包括情绪、思维、意识等方面。
本文将结合心理学的角度揭秘艺术创作的过程,并探讨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灵感的涌现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灵感的涌现。
灵感可以是源自外界的刺激,也可以是内心的情感共鸣。
在心理学中,创作灵感往往与个体的感知、注意、记忆、情绪等心理过程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和注意能力,以及对于已经积累的记忆的提取和组合,都会对灵感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
二、情感的体验和情绪的表达艺术创作往往是基于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的表达。
情感和情绪是人类内心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常借助于绘画、音乐、文学等媒介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转化为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
心理学研究了情感和情绪的起源、表达和影响等方面,对于理解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体验和情绪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创造力的发挥创造力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也是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或挑战时,能够产生新颖、独特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艺术创作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各种元素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心理学研究了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挑战和克服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艺术技巧的难题、创意的枯竭、自我怀疑等。
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在面临挑战时的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应对困难和克服挑战的心理支持。
五、观众的体验和艺术欣赏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观众的欣赏和体验。
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认知,与心理学中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感知的特点、认知加工的规律等,为观众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欣赏提供了解释和理论基础。
总结:心理学揭秘了艺术创作的多个方面,包括灵感的涌现、情感的体验和情绪的表达、创造力的发挥、挑战和克服,以及观众的艺术欣赏。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0a9a3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f.png)
艺术与审美: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心理学解析艺术,是一种迷人的表达形式,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还是舞蹈,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而审美,则是我们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感受、理解和欣赏。
在心理学领域,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研究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揭示了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艺术与审美的联结,以及心理学在解析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中扮演的角色。
1. 艺术的定义和意义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了诸多解释和定义的问题。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来传达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活动。
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作品,将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享受和启迪。
艺术能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美术馆里的油画、音乐会上的交响乐,还是书架上的小说和家中的装饰品,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艺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感受美的存在,并找到对抗生活中冲突和困扰的力量和意义。
2.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着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观念的融合与运用。
在心理学中,艺术创作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思维和情感等多个层面。
2.1 感知和表达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感知。
艺术家通过感知外部环境和内心体验,获取到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他们对于形状、颜色、光影和纹理等视觉元素的敏感度更高,能够观察到细微之处。
同时,艺术家也通过感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体验,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
通过艺术,他们可以将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可见的形象和符号,为观众创造出一种共鸣和理解的机会。
2.2 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造力是指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策略,创造出新颖、有趣和有意义的作品。
想象力则是指能够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构建新的场景、形象和情节的能力。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心理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心理过程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心理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心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4ee31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e.png)
艺术史论研究中的艺术与心理学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心理过程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情感和心灵表达的重要媒介之一。
在艺术史论研究中,艺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为我们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过程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探讨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与心理学的交叉点,以及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心理信息。
一、梵高的《星夜》荷兰画家梵高的《星夜》被认为是一幅充满情感和内心痛苦的作品。
梵高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夸张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通过心理学解读,《星夜》反映了梵高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他运用弯曲的线条和不规则的形状,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困扰。
此外,作品中的明暗对比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梵高情感的强烈表达。
二、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西班牙艺术家达利以其奇幻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记忆的永恒》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充满了象征与隐喻的梦幻世界。
通过心理学解读,《记忆的永恒》反映了达利对于时间和记忆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画中流淌的钟表和融化的物体,表达了时间的相对性和记忆的模糊性。
同时,作品中的异常形象和错综复杂的构图也暗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痛苦和混乱。
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以其塑造逼真的人体而成为艺术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大卫》代表了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意象。
通过心理学解读,《大卫》体现了强烈的自信和意志力。
大卫的肌肉线条和坚定的目光传递出强烈的力量和决心。
与此同时,他手中的弹弓和面对巨人死亡的表情也显示了作者对于挑战和胜利的追求。
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
四、范·高更的《吼叫》挪威画家范·高更的《吼叫》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以其夸张的形象和狂热的色彩而著名。
通过心理学解读,《吼叫》反映了范·高更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作品中畸形的脸部和疯狂的表情传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1785a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4.png)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1.静态唤情结构;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2.动态唤情结构;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2.艺术知觉的造型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客观原因;2.主观原因;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形作依据,艺术想象中的情感变形就不会那样大胆和自信,没有知觉变形的切身感受,艺术家的创作也就很难成功;情感变形是人在知觉对象时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现象;因为艺术知觉最易干浸染上情感的色彩,因而这种情感变形的现象也就是最经常、大量地发生着,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1.一般知觉的情感变形,是情感压倒了理智的情感变形;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则是更多地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与指导,是某种变形规律的刻意追求;2.艺术知觉的情感变形需要借助日常的知觉变形经验,因此,它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情感体验;四、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与调节.艺术知觉的恒常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常常表现为对一般知觉恒常性的否定上,它是以对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变形规律的恒常追求体现出来的,体现为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性;艺术知觉中,知觉主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而总是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与偏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知觉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的知觉是相对稳定的;艺术趣味的稳定性对主体的艺术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与负向两个方面:1.正向影响;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说,知觉趣味的稳定性有助于创作经验的定向积累、创作潜力的充分发挥和创作风格的形成;此外,艺术趣味还影响着创作主体对纷繁复杂的创作材料的独特观察、感受和汲取;2.负向影响;已经形成的知觉趣味常常会导致艺术创作活动的排他性与狭隘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趣味的相对稳定性使艺术家的知觉活动形成了一种定势,要想克服艺术知觉趣味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调节性作用;艺术知觉趣味的调节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不同的年龄阶段,主体的艺术知觉趣味有着明显的差异;无忧无虑的儿童很少喜欢悲剧,但当他成年之后却很可能是最优秀的悲剧艺术家;2.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艺术知觉趣味的变化;战乱年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多指向于战事以及战斗中的人,而时政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3.艺术熏陶对于知觉趣味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我国十几年前对交响乐感兴趣的人还不多,但近几年通过多渠道音乐欣赏的熏陶,舆论的倡导,人们对交响乐的兴趣普遍提高了;第二节艺术观察观察,就一般性而言,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观察是在人的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格;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观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它凝结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受制于主体的心理结构,并因此而表现出了巨大的个性差异;一、艺术观察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观察相比,艺术观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1、情感性2、主观差异性3.整体性4.理解性二、艺术观察力的提高艺术想象力的提高有赖于许多条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二点:1.主动积极地观察;2.观察中要善于思考,敏于发现;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观察的研究活跃于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分析,概括起来看他们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虚构与艺术观察以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反对机械地复制客观事物式的观察,主张用艺术观察的奇趣去反映和表现艺术家内心炽热的情感;他们偏重于从主观世界的内部出发对待艺术观察;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认为: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中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他所谓的虚构即严密的创作构思,而艺术观察则是达到这种虚构的准备阶段;法国的表现主义文学家埃德施米特也极力反对在艺术观察中复制客观对象,单纯以艺术感知为满足,他主张应以情感的扩张来观察;在以上这些艺术家看来,从艺术观察中推断出来的艺术虚构,应该用情感的无限扩张来表达艺术家的心理;2.自由与艺术观察该派也偏重于主体的内心体验,认为艺术观察是自由的,它所要发现的是生命的简单运动;在他们看来生命的意向是通过若干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简单运动或者说是将若干线条组合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运动;艺术观察就是要捕捉这种运动,但这种捕捉是通过一种共鸣把自己纳入到对象的运动中;因而他们否认艺术观察必须尊重客观事物;3.自我与艺术观察弗洛依德认为,许多心理小说中作品主人公的典型特征是从内部来描写的,即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对其余的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的;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这样,就使得他自己的在精神生活冲突中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而在这些作品中,“自我”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自我观察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与体验;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也认为:一篇文学作品的全部素材都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我”把这些素材聚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部恢复失去的时间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要经常观察别人所不注意的东西,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东西,这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动作等就会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就如同出自解剖学家的科学观察一般;因此,在这种理论看来,艺术观察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观;西方现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这些艺术观察理论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不满;他们注重探求心灵的自我分析和暴露,追求意识的流动和显现,通过对艺术观察的内部向发展,创造了现代派艺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表现方法;他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使艺术观察发展为更深刻意蕴的虚构;这就使得艺术观察从获得艺术感知和表象的具体形象走向了艺术创作中的印象、憧憬和意象等更深层的心理结构;第三节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对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虽然想象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乍看起来好像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这些“虚无”之物的原材料在现实中是能够找到的;任何想象都不是无中生有,即使最虚幻离奇的形象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丰富、发展想象力的基本功就在于经常大量地感知形象和深入地体验,从而在大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想象力的充分活跃提供营养;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想象是一种受到限制较少,因而也更为自由的心理活动方式;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由无生有”的精神创造,它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因此,艺术家历来被视为是一些耽于想象、善于想象的“疯子”;中外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也都极其推崇想象的“神力”,把它视为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黑格尔就把想象力称作“最杰出的艺术本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创作的根本要义就是想象;一、艺术想象的构成系统从艺术想象的活动态势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静态与动态两大系统;一艺术想象的静态系统同一般的想象活动一样,艺术活动中没有单一不变的“想象”,而是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想象系统,该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有意想象自由联想幻想再造想象创作想象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艺术想象自由联想无意想象幻想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欣赏想象无意想象从大的范围看,艺术想象主要包括创作想象和欣赏想象;二艺术想象的动态系统从动态过程来看,艺术想象也是以记忆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表现出了与一般想象的一致性;但因为艺术想象是以表象为特殊的媒介材料,以艺术形象的创造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的整个活动过程的构成和具体环节中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整个活动过程为:感知觉→ 记忆→表象→ 意象→艺术形象s从上面这个简图可以看出,艺术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象运动过程中的选择性和变异性;2.在由表象到艺术形象的完成过程中,艺术想象表现出了一个复杂的多种方式参与的表象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表象的分解、综合及变形;而且每一种表象的运动方式中又可再分解如下:强调分解选择比喻象征表象运动综合组接粘合夸张变形典型二、艺术想象的动力系统艺术想象机制的启动与运行,有赖于艺术家特定的心理功能;创作中,虽然这种心理功能是复杂的,但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情感与理性两大部分,因而使艺术想象运作的力量也根源于这两者;情感动力体现为艺术家由情感出发展开想象,理性动力则体现为艺术家从某种观念出发展开想象;无论是情感动力还是理性的动力,其各自本身又都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两部分,作为内在的情感动力和理性动力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本能性的和社会性的;现在将这一体系表解如下:本能性情感动力情感动力社会性情感动力内在动力本能性理性动力艺术想象动力理性动力社会性理性动力外在动力情感动力三、艺术想象的暗合规律性艺术想象是自由的,创作的充分自由体现在想象的自由之中;艺术想象中,人和物可以相伍,情和景可以共生,时间和空间可以倒错,幻想和现实可以并列;表面看来,艺术想象具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艺术想象也和其他创作心理一样要受制于各种规律的;正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规律性的”;这既表现在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符合创作主体人格结构的活动规律,更重要的则是要符合生活现实的客观规律;1.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自身的规律;2.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家人格结构的运行规律;3.艺术想象要符合生活现实的客观规律;四、梦与艺术创作想象从其目的性的角度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的极端是梦;虽然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梦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关心,例如,在周公梦蝶、黄梁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等,但真正对梦的科学系统的研究,却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此一百年的研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本世纪前50年为第一个阶级,此时对梦的研究以弗洛依德的理论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50年代迄今,这一阶段对梦的研究以实验室的观察研究为主;弗洛依德关于梦的理论要义为:“在人的潜意识层面中,平常存在着一些被压抑的与性有关的冲动或欲望;因为此等冲动或欲望不为当事人意识所接受,不容其表露于外,只有在睡眠时,意识层面的压力放松之际,才会乘机外逸,并以伪装的方式形成不为当事人所能了解的潜性梦境;”因此,在弗洛依德看来做梦在整个无意识过程中,是一种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弗氏的理论虽然不无偏颇之处,但其中的许多合理成分已被当今的科学研究所证明;现代心理科学对梦的研究表明,梦是进入睡眠后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睡眠大致可以分为无梦或少梦睡眠阶段和有梦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和做梦期是基本一致的,是梦的一个标志;此时脑电波呈现低压高频活动,眼球每分钟移动60--70次,如果在这个阶段末叫醒被试者,则会报告出历历在目的梦境;由于梦是在熟睡后与外部世界暂时隔离的情况下发生的,梦中的表象并非预定地发生的,而是变化多端,所以梦吃者常常进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奇幻世界;在这种梦境中,大多缺乏有意识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控制,各种表象联系成为一种离奇的图像,而且这种图像由于缺少知觉的配合一艘呈现为视觉形象,有如身临其境,颇象无声电影一般;梦不是一种消极想象的结果,而是在无意想象中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积极的想象方式,具有奇特性和逼真性,它不仅有助于调节人的心理平衡,消除不愉快感;对于创造者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常常能为其创造活动的成功提供契机、启示或是直接结果;梦不仅能够直接参与艺术创作,而且也经常出现在艺术品中,例如,杜甫写过梦李白,李白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鲁迅的野草中有九篇都是写梦的;世界文学史上有三部以梦着称名着:红楼梦中国、神曲意大利和浮士德德国,它们都是以梦的形式展开艺术想象,寄托作者的情感与理想;现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也主张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由地运用梦境的象征形象和梦的综合分析,以激起诗和艺术的审美效果;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梦境和幻境的想象中,才能摆脱一切意识的束缚,从而表现出人的纯洁性;例如: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在他的醒前刹那间的梦、内战的预感、追忆往事的少年的半身像中,就是集中了无意想象的审美因素,将梦境的主观世界转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世界;画家把战争的恐怖感,战火中人的肢体分离的悲惨景象用一幅奇异的画面表现出来,并在各局部结构上突出了色彩的明丽和造型的真实,使人更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恶梦真实感;这种追求表现非自觉性的梦境的作品,是企图排斥理性意识,排斥有意想象的艺术,有偏向极端之弊,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梦在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认为,梦不是有意加工的结果,艺术家即使表现梦境或受启示于梦境,其作品的最终完成必是在经历了严密审慎的意识思考之后,其中若完全离开了有意想象的指导,其作品恐怕就很难被世人理喻而接受了;但是,梦确实具有创造性功能;世界文学三大梦以及其它表现梦的艺术品的成就,说明了梦作为一种无意想象,不但具有美的特征,而且具有组合表象材料的逻辑特征;艺术创作中,可以利用和应用梦的表象组合方式,创造美的艺术形象;第四节艺术思维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决定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天然联系;所有的思维形式都具有这种特征,艺术思维也不例外;相比之下,艺术思维中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复杂,艺术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兼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因此,艺术思维是综合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一、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1.形象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过程包含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个重要的思维形式,而且这两者常常是互相交织地渗透在一起的,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与辅助,并会对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产生重要影响;2.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明显可感的情感活动;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太阳,是艺术心理的核心;艺术思维区别于科学的理性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在于它不是以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形式作为研究、思维的起点,而始终是起始于个别的事物或个人的独特情感,即使面对着具有普遍特性的事物和事件,如环境污染、人的物欲膨胀所导致的诸种丑恶现象,抑或是爱情、自然风景等,优秀的艺术家也总是会以自己的态度与评价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观察角度;情感对于艺术思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情感影响着艺术家审视生活的方向②情感影响着艺术家的构思过程③情感是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基调3.多元整体性艺术型和思想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艺术家是完整地、全面地从整体上去把握现实,力求不分割和分解现实;这样也就意味着艺术创作需要多种思维形式共同参与和协同活动,创作中单凭一种思维形式是难以奏效的; 事实上,艺术创作的思维中不仅含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而且还包括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灵感思维、模糊思维及直觉等,这些思维方式在创作中彼此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协同一致,共同受制于艺术家的创作主旨;因此,创作思维是一个多元而又协调的整体思维活动过程;辐合思维: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聚合起来,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同思维;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发生辐合思维;与辐合思维相对应的是;二、艺术思维的几种特殊类型概览艺术思维的全部展开过程,可以发现,除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等思维类型以外,艺术思维中还有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交叉地或并列地呈现于艺术创造活动中,它们是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一灵感思维灵感的产生机制是十分复杂的,至今尚无一个完全确定的统一认识;目前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是:1、美国心理学家H·A·塞蒙认为灵感是记忆系统的瞬时激活,局部的迅速分化,点上的急剧改组;2、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在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之外的抑制区也能完成我们意想不到的分析综合活动,即灵感活动;他认为,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除依靠大脑皮层优势兴奋区本身的联系外,还需要邻近抑制区中某些联系的接通;当大脑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时,兴奋区和抑制区的联系是彼此阻隔的,而一旦紧张的工作有所松驰,大脑皮层兴奋区周围区域的抑制得到减弱或解除,所有的线路全部接通,于是头脑中便会大放光明;这就是灵感的诞生;3、对于灵感的生理机制的解释,更多的人倾向于运用弗洛依德的无意识学说;即当人们的自觉意识的紧张工作暂时停下来之后,像地下的潜流那样存在于心理结构底层的无意识仍在继续活动,当它一旦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升华到显意识层而成为可以知觉到的灵感;根据上述学者及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灵感是表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在意识控制减弱的情况下于意识中的实现;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往往具有以下的明显特征:1、突如其来,偶然得之;2、思如泉涌,情感激越;3、稍纵即逝,失不复得;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深知创作灵感的珍贵,也深知灵感思维的上述特点,因而都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灵感思维的能力,注重诱导这种思维境界的出现;一般说来,与灵感思维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创作心理学》-6《创作的心理动机》解析
![《创作心理学》-6《创作的心理动机》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88deb1844769eae109ed1c.png)
3、创造性
首创 创伤
三、创作动机簇
(一)动机簇及其冲突
动机簇指的是一个动机内几个不同子动机形成 丛簇的现象。其来源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 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理、心理、精神需求。它 们汇通于同一创作活动,便构成既矛盾又趋同 的创作动机。
(二)动机簇与艺术家的需要
艺术家的需要是丰富复杂的。 需要对艺术家的支配是多样化的。
(三)动机簇分析
从需要到动机簇的转换,应具备以下关节点: 主体应具备艺术才能;基本需要必须达到阈限; 基本需要具有可满足性;主体同时具备几种需 要;主体必须进入敏感状态盾 纠葛。
双趋式动机冲突 双避式动机冲突 趋避式动机冲突 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重合 意象与想象
2、情绪情感
例如: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物感说,都是说 情感作为创作动机的促进作用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 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 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 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 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 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 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 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四)潜动机的内在机制
直觉、表象 外在机缘 情绪情感 解构、重构
二、创作显动机
(一)创作显动机的一般品格
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
(二)显动机的内在机制
从需要到易感点 从易感点到突发 从突发到创作完成
(三)显动机的主要特征
1、意象活动
意象是一种心理物 意象“一重化”,即意象与客体或主体相混淆
心理学如何应用于艺术创作
![心理学如何应用于艺术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36e546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9.png)
心理学如何应用于艺术创作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索了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动机和原因。
而艺术创作则是表现人类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方式。
因此,将心理学应用于艺术创作可以为艺术家们提供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表达内心世界。
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思维。
艺术创作往往与情感和情绪密切相关,而心理学研究了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艺术家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如何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可以使艺术家更好地创作出与观众共鸣的作品,从而产生更深刻的艺术感受。
其次,心理学可以提供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创意。
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机制,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方式等。
艺术创作需要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而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激发创造力。
例如,通过了解大脑注意力的机制,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运用合适的细节吸引观众的目光;通过学习记忆研究,艺术家可以通过形象的呈现方式在观众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心理学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帮助艺术家发掘新的表现方式和创意元素,使作品更加有独特的艺术性。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对观众心理反应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对不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方式,包括颜色、形状和音乐等。
艺术作品的设计和构思往往涉及到这些元素的运用。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艺术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观众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颜色在艺术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颜色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和联想,艺术家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最后,心理学可以帮助艺术家应对创作中的困惑和压力。
创作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压力和困惑,艺术家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挣扎和自我怀疑。
心理学研究了情绪调节和压力管理的方法,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40d22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5.png)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心理学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想法的方式,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的表达。
一、心理学对创作灵感的影响心理学对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规律,心理学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来源。
例如,颜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颜色的搭配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反应;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一知识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注意力机制,通过了解这些科学原理,艺术家可以设计出更富有艺术感的作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心理学对表达方式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为艺术家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例如,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视觉形状和线条的感知有着固定的心理偏好,艺术家可以利用这些原理来设计各种造型和图案,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了人类的审美感受,揭示了人们对于美的喜好和评价的普遍规律,艺术家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制作更受欢迎的作品。
三、心理学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艺术家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并提供相关的指导。
例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潜意识的冲动和心理需求;艺术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自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创作动机及其表达方式。
此外,心理学还关注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家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
四、心理学对作品解读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借助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例如,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观众解读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揭示作品背后的心理层面。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艺术鉴赏经验,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高中:心理与创意——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心理与创意——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e22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4.png)
高中:心理与创意——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教案引言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自我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解都在逐步深化。
此外,他们也正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创作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潜力,了解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探讨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份教案,帮助高中学生将心理学与创意相结合。
一、认识心理学与艺术创作1.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专注于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心理学帮助人们了解自我和他人,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1.2 什么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方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帮助观众从中获得情感共鸣。
二、心理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2.1 认知心理学与创作思维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其中包括感知、记忆、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在艺术创作中,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理解观众的认知方式,从而艺术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2.2 情绪和情感表达情绪和情感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心理学研究情绪和情感的起源、表达和影响。
通过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机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2.3 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了解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潜力。
2.4 人际关系与角色扮演在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和个体在不同角色中的行为表现。
通过了解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角色。
2.5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康复艺术创作可以成为心理康复的一种方式。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edc1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e.png)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指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个心灵与灵感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来寻找创作的方向,同时不断的进行反思和修正,从而达到最终的艺术创作目的。
艺术创作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制作阶段和完成阶段。
在准备阶段,艺术家会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调研工作,通过观察、学习和积累知识,为创作奠定基础。
他们会深入了解和研究相关的主题和文化背景,了解社会和时代的脉络,同时还会研究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以获取灵感和启发。
艺术家还会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构思和创作提供支持。
在构思阶段,艺术家会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和创造力,将准备阶段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进行整合和思考。
他们会尝试不同的创意和概念,进行脑力激荡,以找到最适合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
这个阶段可能会有很多的试错和尝试,艺术家会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调整,直到找到最佳的创作方向。
进入制作阶段,艺术家会根据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开始实际的创作过程。
这个阶段艺术家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工具,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等,将构思转化为实际的艺术作品。
这个阶段需要艺术家具备专业的技术和工艺知识,并且要有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创作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
最后是完成阶段,在艺术作品制作完成后,艺术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修正,确保作品达到自己的要求。
这个阶段还包括作品的呈现和展示的准备,例如选择合适的展览场地、制作展示品等。
通过展示和分享,艺术家可以与观众和其他艺术家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艺术修养。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与材料的运用,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表达。
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让观众们感受到艺术的美与力量。
因此,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富有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无穷的启示和享受。
心理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过程
![心理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0b6a25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d.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是人类精神内心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心理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艺术创作的过程,包括创作的动机、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以及艺术作品的意义。
一、创作的动机艺术创作的动机主要源自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有着深层次的创造欲望,通过艺术创作可以满足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归属感。
此外,压力和情绪也可能成为艺术家寻求创造性表达的源泉。
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创作是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
通过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将痛苦、快乐或愤怒等情绪转化为艺术作品,以达到情感宣泄和情感调节的目的。
比如,许多抽象画家在创作中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状态。
二、创造性思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面临着深思熟虑和灵感冲动的平衡。
心理学视角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创作者通过跨越传统边界、重新组织信息和产生新的意象等方式来进行创造。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作灵感的来源多种多样。
创作者可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或通过与他人交流、观察自然界、阅读书籍等来激发创意。
此外,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体特质也会影响创作的方向和内容。
三、情感体验艺术创作与情感密切相关。
艺术家通常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同时也希望作品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帮助观众与作品建立起情感连接,并从中获取共鸣、共情以及情感释放。
一些研究还发现,艺术创作过程本身能够带来积极情绪和幸福感。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常会经历一种专注于创作的快乐感,同时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这种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艺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四、艺术作品的意义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情感的宣泄,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学视角提供了探索艺术作品意义的框架。
首先,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渠道。
通过感知艺术作品,观众可以窥视到艺术家内心的世界,并从中获得共鸣和启示。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23be7b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8.png)
艺术心理学专业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艺术学交叉的一个学科领域,它探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艺术体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
专业研究内容包括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众的艺术欣赏心理、艺术教育心理以及艺术治疗等方面。
在学习艺术心理学专业时,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创作心理:研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包括创作动机、情感表达、创造力发挥等。
2. 欣赏心理:探讨观众如何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涉及感知、情感、认知等心理过程。
3. 艺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发展,以及艺术教育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
4. 艺术治疗:利用艺术活动帮助个体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疗愈,是一种结合艺术创作和心理治疗的方法。
5. 艺术品心理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了解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表达。
艺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心理学知识基础。
毕业后,他们可以在艺术教育、心理咨询、艺术治疗、文化艺术管理等领域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此外,这个专业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艺术创作水平、丰富艺术理论体系、促进艺术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1a6c94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0.png)
艺术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艺术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艺术的创作、欣赏和理解过程中。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艺术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艺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过程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4、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水平,增强其艺术素养。
三、课程内容(一)艺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介绍艺术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讲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在艺术心理学中的应用,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
(二)艺术家的心理1、探讨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创造力和动机。
2、分析艺术家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1、研究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构思过程和表现手法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2、讲解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防御机制。
(四)艺术作品的心理分析1、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的作品。
2、探讨艺术作品中象征、隐喻和意象所表达的心理意义。
(五)艺术欣赏与审美心理1、分析观众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
2、研究审美体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艺术与社会心理1、探讨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如艺术对社会价值观、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和艺术潮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传授艺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作品分析:让学生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
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
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
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
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
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
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
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2.艺术知觉的造型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
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
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
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
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形作依据,艺术想象中的情感变形就不会那样大胆和自信,没有知觉变形的切身感受,艺术家的创作也就很难成功。
情感变形是人在知觉对象时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心理现象。
因为艺术知觉最易干浸染上情感的色彩,因而这种情感变形的现象也就是最经常、大量地发生着,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
这主要表现在:1.一般知觉的情感变形,是情感压倒了理智的情感变形。
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则是更多地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与指导,是某种变形规律的刻意追求。
2.艺术知觉的情感变形需要借助日常的知觉变形经验,因此,它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情感体验。
四、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与调节.艺术知觉的恒常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常常表现为对一般知觉恒常性的否定上,它是以对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或变形规律的恒常追求体现出来的,体现为艺术知觉的相对稳定性。
艺术知觉中,知觉主体并非被动地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而总是表现出自己的选择与偏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知觉的趣味性。
这种趣味性的知觉是相对稳定的。
艺术趣味的稳定性对主体的艺术活动的影响表现为正向与负向两个方面:1.正向影响。
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来说,知觉趣味的稳定性有助于创作经验的定向积累、创作潜力的充分发挥和创作风格的形成。
此外,艺术趣味还影响着创作主体对纷繁复杂的创作材料的独特观察、感受和汲取。
2.负向影响。
已经形成的知觉趣味常常会导致艺术创作活动的排他性与狭隘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趣味的相对稳定性使艺术家的知觉活动形成了一种定势,要想克服艺术知觉趣味稳定性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调节性作用。
艺术知觉趣味的调节性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不同的年龄阶段,主体的艺术知觉趣味有着明显的差异。
无忧无虑的儿童很少喜欢悲剧,但当他成年之后却很可能是最优秀的悲剧艺术家。
2.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艺术知觉趣味的变化。
战乱年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多指向于战事以及战斗中的人,而时政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艺术家的知觉趣味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艺术熏陶对于知觉趣味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我国十几年前对交响乐感兴趣的人还不多,但近几年通过多渠道音乐欣赏的熏陶,舆论的倡导,人们对交响乐的兴趣普遍提高了。
第二节艺术观察观察,就一般性而言,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艺术观察是在人的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所必备的一种心理品格。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观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察,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它凝结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受制于主体的心理结构,并因此而表现出了巨大的个性差异。
一、艺术观察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观察相比,艺术观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情感性2、主观差异性3.整体性4.理解性二、艺术观察力的提高艺术想象力的提高有赖于许多条件和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二点:1.主动积极地观察。
2.观察中要善于思考,敏于发现。
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观察的研究活跃于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观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分析,概括起来看他们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虚构与艺术观察以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反对机械地复制客观事物式的观察,主张用艺术观察的奇趣去反映和表现艺术家内心炽热的情感。
他们偏重于从主观世界的内部出发对待艺术观察。
法国的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认为:纯诗事实上是从观察中推断出来的一种虚构的东西。
他所谓的虚构即严密的创作构思,而艺术观察则是达到这种虚构的准备阶段。
法国的表现主义文学家埃德施米特也极力反对在艺术观察中复制客观对象,单纯以艺术感知为满足,他主张应以情感的扩张来观察。
在以上这些艺术家看来,从艺术观察中推断出来的艺术虚构,应该用情感的无限扩张来表达艺术家的心理。
2.自由与艺术观察该派也偏重于主体的内心体验,认为艺术观察是自由的,它所要发现的是生命的简单运动。
在他们看来生命的意向是通过若干线条所表现出来的简单运动或者说是将若干线条组合起来并赋予其意义的运动。
艺术观察就是要捕捉这种运动,但这种捕捉是通过一种共鸣把自己纳入到对象的运动中。
因而他们否认艺术观察必须尊重客观事物。
3.自我与艺术观察弗洛依德认为,许多心理小说中作品主人公的典型特征是从内部来描写的,即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里对其余的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的。
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
这样,就使得他自己的在精神生活冲突中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
而在这些作品中,“自我”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自我观察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与体验。
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也认为:一篇文学作品的全部素材都在“我”过去的生活中。
”“我”把这些素材聚集起来,就可以成为一部恢复失去的时间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要经常观察别人所不注意的东西,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东西,这样,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动作等就会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就如同出自解剖学家的科学观察一般。
因此,在这种理论看来,艺术观察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观。
西方现代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这些艺术观察理论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不满。
他们注重探求心灵的自我分析和暴露,追求意识的流动和显现,通过对艺术观察的内部向发展,创造了现代派艺术复杂的和多层次的表现方法。
他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使艺术观察发展为更深刻意蕴的虚构。
这就使得艺术观察从获得艺术感知和表象的具体形象走向了艺术创作中的印象、憧憬和意象等更深层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艺术想象艺术想象,是艺术家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个对头脑中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发生的。
因此,虽然想象出来的结果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乍看起来好像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这些“虚无”之物的原材料在现实中是能够找到的。
任何想象都不是无中生有,即使最虚幻离奇的形象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
丰富、发展想象力的基本功就在于经常大量地感知形象和深入地体验,从而在大脑中积累起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想象力的充分活跃提供营养。
与其他心理过程相比,想象是一种受到限制较少,因而也更为自由的心理活动方式。
因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由无生有”的精神创造,它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力。
因此,艺术家历来被视为是一些耽于想象、善于想象的“疯子”。
中外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也都极其推崇想象的“神力”,把它视为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黑格尔就把想象力称作“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创作的根本要义就是想象。
一、艺术想象的构成系统从艺术想象的活动态势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静态与动态两大系统。
(一)艺术想象的静态系统同一般的想象活动一样,艺术活动中没有单一不变的“想象”,而是表现为一个复杂的想象系统,该系统的基本构成如下: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有意想象自由联想幻想再造想象创作想象接近联想类比联想联想对比联想创造想象因果联想艺术想象自由联想无意想象幻想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欣赏想象无意想象从大的范围看,艺术想象主要包括创作想象和欣赏想象。
(二)艺术想象的动态系统从动态过程来看,艺术想象也是以记忆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表现出了与一般想象的一致性。
但因为艺术想象是以表象为特殊的媒介材料,以艺术形象的创造为其最终目的,因此它的整个活动过程的构成和具体环节中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其整个活动过程为:感知觉→ 记忆→表象→ 意象→艺术形象s从上面这个简图可以看出,艺术想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表象运动过程中的选择性和变异性。
2.在由表象到艺术形象的完成过程中,艺术想象表现出了一个复杂的多种方式参与的表象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