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现象探析
论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二 、词汇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内因 一
1地 域 差异 。 由 于 国 家地 理位 置 的 不 同 ,事 物 也 有 所 不 . 同。有些词汇在 目的语 中没有对等 的词汇。这些有差异 的事 物给翻译带来一定的 困难 。中国学 生在 学习英语时只靠标注 的 汉 语 释 义 记 住 单 词 , 因此 ,在 提 到相 应 的 单 词 时 ,他 们 的 头脑中就会马上反射 出其相对应 的汉语释 义,汉译英时就会 使用这一单词,而不会考虑具体 的语 言环境 ,久而久之 ,就 形 成 了石 化 现 象 。 例 如 , 提 到 “ ” ,就 会 想 到 “ i e , 酒 wn” 殊 不知 英 语 中的 酒类 别 很 多 , 如 :a c h lc d ik w n , l o o r n , i e i 1q o , s ii s ,w n 在 英 语 国家 只 指 葡 萄 酒 。 i u r p r t等 ie 2 母语 负迁 移 。 在 二 语 学 习 中 , 由于 没 有 完 全 掌握 目的 . 语 的语法规则 ,学习者易将 母语规则和模式应用于二 语习得 中 。在 早 期 的英 语 词 汇 学 习 中 ,有 时 用 母 语 可 以避 免 许 多 误 解 。但 是 随 着 学 习者 外 语 水 平 的 提 高 ,对 母 语 的依 赖 性 应 该 逐 步 减 少 。但 是 ,如 果 二 语 学 习 者 一 直 依 赖 母 语 就 会 造 成 母 语 的负迁移 ,就会造成语 言的石化 。而且英语和汉语属于 不 同的语系 ,虽然两种语 言的词汇 有很多对等 的情况 ,但是每 个 民族 的人 都 有 属 于 自己 的 习 惯 表 达 方 式 。例 如 ,汉 语 中 的 “ 眼 ”一 词 ,在 英 语 中就 会 变 为 g e n e e ;而 英 语 中 的 红 re—y d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启示
《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认为"石化”是 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出现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 写一种语言的方式,比如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 方面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黄绍胜, 2009 )<,
(责任编辑:万学张媛)
二语习得中中介语 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与启示
□季雨薇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二语习得的各个阶段中,都有可能出现语言 石化现象。石化对语言的习得起了制约作用,阻碍了学 习者能力的发展。对二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语言习得过 程中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 习得语言,提升二语水平。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形成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01-0042-02
device: translating raymond chandler[J]. The Translator, 2002, 8 (2): 195-220. [2] ATTARDO, SALVATORE, RASKIN, et al. Script theory revisited: joke similarity andjoke representation modelQ].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991 ( 4 ) • 293—347. [3] Ge Lingling. Initial Results of a. Study on. Humor Translation Based on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Parallel Database[A]. In: Vicky M,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2007 Annual research Forum of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C]. Hong Kong: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2009. [4] 戈碍,何元建•从言语幽默概论视角探讨汉语言语幽默的翻 译一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为例肛中国翻译,2012(4). [5] 戈竣滋,何元建基于言语幽默概论的汉语幽默文本特征研究 [J]•外国语,2012(7).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关于《二语习得中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与对策》,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语言石化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成为了一个人说或写一门语言方式的一个不变部分。
[1]二、语言石化产生的原因2.1语言迁移迁移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
显然,导致语言石化的母语迁移属于负迁移。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经常对母语中的词汇,句法,甚至语音进行生搬硬套,产生了很多不地道的英语表达。
绝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使学习了一门外语很长时间,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外语”,甚至产生了像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言。
并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区分长短音上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在语音层面上,像sheep和meat这样的单词通常发音为“ship”和“mit”.在语法层面上,由于母语影响,学习者使用中式英语的频率很高。
*He is doctor.(冠词)*The price of the coat is very expensive.(搭配错误)2.2培训迁移培训的迁移主要是由于外语教师对目的语使用不地道,讲授方法不当导致学习者产生对外语的错误理解。
例如,在教学中当老师在讲授现在进行时态时,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图片,说明一系列动作。
如“his alarm clock is ringing”、“he is getting up”、“he is washing”等语句,这样使学习者错误地认为现在进行时态就是叙述一系列的动作,使学习者对现在进行时态加以运用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
[2]2.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规则,技巧及调控方式。
学习策略石化是学习者最常见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简化他们的目标语言。
其中对英语句法学习的简化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
二
பைடு நூலகம்
习得呢? 或者在何种程度上 , 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二语习 得呢? 尽管乔氏提 出利用“ 语言输人” 语言输出” 和“ 看待学习者获得的语言知识是来自 语言输 ^ . 还是语言习得机制 , 即如果学习者 了 触到的语言输入中获得的, 那么这种规则只能来自于学习者大脑中固有的语 言习得机制 , 但这方面的研究结论并不—致 , 只是—般都认为: 第二语言学 1 ) 习者具有某种形式的普遍语法知识, 但不如本族语那么完备。2普遍语法对 ) 二语习得影响不大, 第二语言习得者与普遍语法的关系和年龄很有关。3 ) 第 语言的参数至少在—段时间内影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认识, 某些迁移性 的错误就是这么来的。 不管怎样“ 对比分 馏泱二语习得 已 析’ 退出了历史舞台。 1 偏误分析。 O 2 2 世纪 6 年代末, o e提出了‘ 0 Cr r d ‘ 偏误分析” r r nl s e o aa ) r  ̄ 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对 比研究’ 与‘ l 不同, 它的着眼点是学习者的语毒 哭进 镤 , 而对产生错误的原因开展探讨和研究 , 且 并 认为某些偏误可以从“ 语际” n (— i 介语的—般特点和中介语最显著的特点: 石化。 d ) 而另外一种偏误贝 是由“ 4 语内”i n i u) ( t n a ndg 1 对 比研究。“ . 1 对比研究”cn atea a s ) 由 Ld (9 7提出的, t iga 影响的角度加 以解释 , (ot s v nl i 是 r i ys ao 15 ) e nu1 Ld 认为, ^ ao 们倾向于将 自己的母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以及与其相联系 因素导致的。 所谓语际影响 , 即语际干扰性误差或母语干扰性误差, 指的是把 这个房间 的文化迁徙到另—种语言( 通常是第二语言) 的学习中去。 语言之间的差异是 本族语或方言的语言习惯带到第二语言中从而造成了错误。例如“ 第二语言习得的障碍和阻力 ,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 , 学习中 最为困难的地 有人” 犯语际错误的学习者会说成:h o a po l( T i l m hs ep . so e 实际 t : e 是 T r h e 方就是第二语言与母语差别最大的地方。 语言迁移”1 g aet nfr 以“ (a ug as ) n r e 为 a ep i r m 。 r p ol i t s o )犯这种聿i 显然悬眩 e enh o {昊 } 汉语模式硬造出 来的句子。 所 即语内干扰误差, 非母语干扰误差 , 目的语干扰误差 , 指的是由 理论基础的这一观点强调外语教学的关键是预测母语体系对第二语言学习 谓语内影响 , 的影响, 并相应地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两种语言的差别上。 于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规则未掌握好或理解有误或—知半解而导致的错误。 “ 对比研究” 体现了‘ 为主义” e ai i ) 钎 ( hv r m 的语言习得观: b os 即刺激一反 例如初学英语的 ^ 会说出“ eicm &这实际 E H o e” s 混淆了‘iicmn. 'e s o i ” l g和“ 应理论。因此, 外在的语言学习环境因素( 包括学习者已 经掌握的 母语) 是第 H o e 两个句式。 e ms c ” 另外—个例子在表达‘ ‘ ^ 那个 快要死了” 的意思时, 初学 语的人就好 ‘ ) 宣 南 人c 死尢 、 ” 弓。 , 而实际 E 应该是“ 人 搋 l 南 I : 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 根据这一观点, 二 第 语言习得就是克服 母语干扰, 形 日 成—蚕斩的语言习惯自 过程。 g 这似乎说明 学外 一南弓。” 这是因为混淆了“ 和“)) ) 。 0为” ,,南为” 的用法。 中去学习最佳。 因此 , “ 对比分析” 是行为主义的产物 , 偏误分析” 而“ 则是认知心理语言 到了 2 世纪 6 年代, O 0 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 受到了心灵_  ̄( e a 学在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体现。 : mml E — i ) s 语言习得观的批评和挑战。 m 其代表 ^ 、 C o sy C o sy 物是 h m k 。 h m k 认为行为 “ 偏误分析 ” 的贡献之一是改变了不少教师对“ 语言偏误” 的典型看法 , 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 : 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 即: 1 ) 语言偏误是需要彻底根除的学习障碍。 o e' , Cr r d  ̄ 学习者的语言牖 吴 {反 语言, 能够理解和蝴 j 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 使是在有缺陷 映了学习者当前所掌握的语言体系, 2即 对我们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具有积极 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依 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 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 意义。“ 语言偏误’ 提学习者试图对语言体系进行判断的庠现, r听 是他f b 语言习得, 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作出的解释是, 类生来 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并试图 ^ 使之规范的体现。从这点上说, 学习者的 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认知机制,即:语言习得机制 ( n aeaq it nd— 偏误不仅对语言教学研究有启示, 目对心理学和语言学也有重要的研究价 1 g g c usi e au io 而 引言 经常有人这么问道 : 了 学 十多年的外语了, 现在想要提高但总感觉到停 滞不前, 不知如何提高才好? 怎么我的外语越学越退步了 起栅 呢? 地 拿起教科书准备对 自 己的外语大动一番手术, 过了几天 , 就停止了, 反正都十 多年了, 就这么样了。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有兴趣的坚持下去呢? 总之学外 语还得需要环境, 最好到国外呆着, 学不好的, 国内 不是吗? 以上问题我1经常听到 , 门 现以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为分析的突破 口, 针对以上的问题逐一试图 进行解答 , 希望能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 同时也希 望躯对促进学习者 自 身的外语水平上的提高提供一点帮助。 1 石化这—术语是怎么来 的 既然淡到石化, 我们有必要对它这一定义提出的历史作一简单的回顾。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浅析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第二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双重影响,导致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僵化、呆板和不自然的现象。
这种石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表现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的重视,促进第二外语教学的改进。
一、成因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母语干扰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母语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语法结构、词汇用法等方面的干扰,导致其口语表达呆板、僵化。
2. 目标语言不自然的输入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来自教材和教师的不自然的目标语输入,这种不自然的输入与实际语言使用存在差异,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也带有石化的痕迹。
3. 语言习得阶段在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水平不同,而在初级阶段学习者往往会受到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影响更为显著。
以上几个方面导致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产生,为了避免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需要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表现1. 语法错误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句法结构呆板、语法错误的现象,这种语法错误不仅影响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还降低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2. 词汇使用不当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可能会使用一些过时的、不符合实际语言使用的词汇,使得口语表达给人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3. 句子结构僵化在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一些固定的句式和结构,使得表达显得呆板、僵化。
以上几个方面是中介语石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能影响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解决方法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学习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 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通过阅读、听力等方式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其接触到更为自然、地道的语言输入,从而有利于减少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出现。
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
【 ywod ] oaua ;osi t n;a ssC u tr aue Ke rs V cb lr Fsiz i C ue; onemesrs y la o
0 引言
词 汇 是 语 言 中 的基 本 组 成 部 分 , 构 成 更 大 的结 构 如 句 子 、 落 是 段
语 的语 法 规 则 ,而 有 意无 意 地 将 母 语 规 则 和 模 式 应 用 于 二 语 习 得 中 。 因 为母 语 的 有 些 语 言 特 征 如 果 符 合 目的 语 的 特 征 那 么学 起 来 就较 容 易 , 之 则 困 难 。所 以 , 反 当母 语 与 目的 语 的 某 些特 点 不 同 时 , 了易 于 为 理 解 并 记 忆 ,学 习 初 期 常 常 借 助 母 语 的 一 些 规 则 作 为 I 过 渡 的手 临时 段, 以致 于 养 成 了某 种 习惯 。 成 石 化 。 形 1 . 训 练迁 移 ( as ro a ig .2 2 t nf rri n ) r ef t n
21 0 0年
第7 期
S IN E&T C N L G F P A /N CE C E H O O Y N O  ̄ TO I M
o本刊重稿 。
科技信息
二语词汇 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
王 路 平
( 北煤炭 师范 学院 外国语 学院 安徽 淮 Nhomakorabea淮北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中介语作为学习者自身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具有动态性和过渡性,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往往会出现石化现象,这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一定的限制。
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以往研究,重点讨论了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学启示1972年Selinker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language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区别,又与目标语不同。
当今中介语研究已经有四十年多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中介语具有石化性、目的性、阶段性等特征,本文围绕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展开论述,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考察,进一步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界定、产生原因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启发。
1、中介语石化现象1996年Selinker重申“石化现象”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表现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而这些知识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影响。
”1.1定义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规则和次数体系日益固化和定型的过程。
无论是成年学习者还是儿童学习者,都有可能发生石化现象。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进一步熟练掌握该语言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直到最后,呈现出止步不前的瓶颈状态。
此时,这门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定型了,学习者对材料的概念性理解将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滞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初学者可能会根据汉语思维说出“I very thank you”这种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的语言。
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及其对策探析
术语 , 指的是一个词条的约定俗成的意义( 即所指范围) 发生变异 , 从而使之形成习惯用法的固态
化 ( l ii ) ec 用石化现象来说明英语 民族使用英语词时常使之外延意义缩小的现象。其 S i fn 。Leh od y g
实, 这种 词汇石 化现 象在 大学英 语词 汇学 习 中更 经 常发生 。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 , 犹如语言的“ 器官和血 肉”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 , 它是听 、 、 、 译等各项语言技能的基础。但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 中, 说 读 写、 词汇学习费时 多、 收效慢 , 甚至出现“ 石化” 现象。如何克服这种现状 , 尽快提高大学生 的词汇运用水平是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实际 出发, 探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主要 表现 , 分析导致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而提出一些减少词汇学习石化现象的对策, 以 期帮助学习者达到 比较准确、 规范、 当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 恰
20 0 9年第 3 期
总第 9 期 2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 报》
J U N FF QN R N H O U N N R A N V R IY O R ALO U IG B A C FF  ̄A O M LU I E ST S m .2 u No9
大 学英 语词 汇学 习中的石化现 象及 其对 策探 析
(m l ct n s p f ao)策略 以达到交 际的 目的 ;5 目标语过度 概括 ( e ee i tno T nu t i i i () o r nr z i f Ll gii v g a ao i sc l m t i1 如将所有动词过去式都想当然地加上一 e 。 ar ) ea , d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
浅析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沟通的工具,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供重要基础。
词汇作为语言范畴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类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在任何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教学都作为必要课程存在。
尤其是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词汇的掌握与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的能力。
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在真实的社交场合中,还是在语言学习课堂的模拟语境下,越来越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面临词汇石化困扰,学术圈就词汇石化的普遍现象展开多维探讨。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基本概述(一)石化现象石化现象是指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中介语状态下无法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系统的现象,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学习能力下降。
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于1972 年提出,并确定了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机制,受二语学习者所青睐,且石化现象与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和目标语言无任何关联[1]。
1978 年,Selinker 重新定义石化现象,其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石化现象必然存在,不受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至1992 年,Selinker 更新关于石化现象的含义,石化现象被解读为持续性的非目标语言结构,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状态,制约中介语水平。
从上述关于石化现象定义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对石化现象的认知逐渐加深,从而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和概念动态调整。
更有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解析石化现象,丰富该定义,拓宽了石化现象的探索范围,综合各角度对石化现象的定义,可以肯定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的[2]。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表现中介语石化现象被提出后,学界又对词汇石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可分为对词汇习得量石化、词汇语义及词汇运用石化的研究。
词汇习得量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词汇习得量石化。
二语产出性词汇发展中的石化现象及成因
际上 , 根本 达 不 到 第 三 阶 段 , 就 是 说 , 也 在第 三 阶段 , 语 词 汇 二 发展停止。 3词 汇 产 出 能 力石 化 的原 因 . 产 出性 词 汇 发 展 过程 中 出现 的石 化 现 象 是 符 合 中 介语 的 学 习规 律 的 , 原 因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方 面 。 其 31 言 学 习者 缺乏 足 够 的 高 度语 境 化 的 目标 输入 .语 G s & I k h ln n 1 9 ) 为 可 以 从 语 言 学 习 的 环 境 as 且 sna a ( 9 1 认 来 理 解 二 语 学 习 。他 们 指 出输 入 的质 量 可 以导 致 中 介 于 的石 化 。 目前学 生 的词 汇 学 习 , 要 依 赖 于课 堂 的词 汇 输 入 , 其 主 尤 依 赖 于 教 师 的课 堂 讲 解 。所 以词 汇 输 入 存 在 不 连 续性 和不 充 足 性 。而且 教 师在 讲 解 词 汇 时 , 是 关 注 于词 汇 的释 义 、 配 只 搭 或 者 句 型 , 少 讲 解 这 些 词 汇 的 文 体 特 征 和 语 用 习惯 及 它 们 很 的社 会 文化 意 义 , 些 就 导 致 了 学 生 在词 汇 的 学 习上 缺 乏 语 这 境 化 的 输 入 。同 时 , 生 在 学 习 词 汇 的 时候 , 要 依 赖 于词 汇 学 主 表 、 型 词 典 、 子 词 典 , 这 些 途 径 获 取 的 词 汇 信 息 是 十 分 小 电 而 不 完 备 的 。而且 学生 在使 用 这 些 工 具 的时 候 几 乎 都 满 足 于 相 关 词 的汉 语 意 思 或 相 关 汉 语 词 的 外 语 对 应词 。这 样 孤 立地 学 词 、 词 , 注 意 词 的 使 用 环 境 , 致 了对 词 的 不 准 确 理 解 和 记 不 导 掌握 。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及教学对策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0,2010第26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6(总250期)To t a l No 1250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徐一欣(6—)女,江苏南通人。
硕士,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及教学对策徐一欣(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0)摘要: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教学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石化现象在词汇学习中的表现形式,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减少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词汇学习;石化现象;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0—0089—03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
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对英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的多少和词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因此,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贯穿于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然而,许多学生在词汇学习中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理想,尤其是在说、写、译方面,语言输出能力的不足更为突出。
学生所掌握的词汇远不足以恰当、充分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石化现象便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一、中介语石化的定义和分类中介语(inte rlanguage,LG )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Larry Selink 2e r 提出,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 tive language,N L )与目的语(targe t language,TL )之间的特有的独立语言体系。
中介语石化(f os 2silizati on ),是指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2024年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范文
《初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石化现象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英语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提升英语水平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个被称为“石化现象”的难题。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初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并探讨其成因及应对策略。
二、石化现象定义所谓“石化现象”,是指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因某些原因而陷入僵化状态,无法顺利进行创作和表达。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尤其对于英语写作相对薄弱的同学而言更是如此。
三、初高中生的石化现象对比分析(一)现象表现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害怕表达、句式单一等。
而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则更为复杂,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可能表现为思维僵化、难以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等。
(二)成因分析初中生英语写作的石化现象主要源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自信和练习不足。
而高中生则可能因为学习压力大、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母语干扰等因素导致石化现象更为严重。
四、应对策略(一)针对初中生针对初中生,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高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肯定学生的进步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增加练习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多读优秀范文,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也是有效的途径。
(二)针对高中生对于高中生,除了巩固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拓展思维,尝试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技巧、阅读策略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
同时,减少母语干扰,多进行英文原版阅读和听力训练也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初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石化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石化现象在表现和成因上存在差异。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高自信心、拓展思维、运用高级词汇和句型等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作者:高春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主要的特征,而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中介语是一个普遍且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对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成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希望这些分析能够更好的学习第二语言。
关键词:语言石化;原因;对策一、语言石化的概念石化现象的存在虽然得到了二语习得领域的广泛认同,但许多学者对石化概念的界定却有所不同。
石化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首先提出,“语言石化是一潜在机制(mechanism),指无论学习者年龄多大以及无论他受到多少目的语教育,都控制着其中介语中的表层语言运用”。
后来许多学者对 Selinker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解释。
尽管石化的定义不尽相同,然而,大家都公认语言石化现象可以在学习者的任何阶段出现,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即使在最理想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出现过早停滞,石化的结果也是比较顽固的。
二、造成语言石化的原因(1)内因。
学习者内在因素是引起语言石化现象的直接原因。
例如,年龄;自身缺乏文化融合的愿望。
由于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学习者不努力去接受目的语的文化模式;自身没有主动改进的意识。
(2)外因①语言输入与输出失衡。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课堂里,特别是大班教学,知识点满堂灌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语言学习者成为被动的语言接收者。
教师大量讲解分析语言点、知识点,或谓之为考点。
结果是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了很多词汇,由于缺乏有效、足够多的语言实际运用,客观上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完整的语言输出能力和信心。
②学习策略不当。
Selinker发现学习策略运用不当是导致语言石化的外因之一。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输入或学习中遇到难点或难的语码时所采用的辅助记忆和克服语码障碍的策略。
这些策略可能导致某些习惯的沉淀,而不当的策略会导致石化的产生。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石化现象教育论文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石化现象教育论文在语言学上,我们将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称为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
它可存在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中。
其中以语音石化尤为突出。
由于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
因此本文试分析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石化的语言工程,并提出针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语言学家们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体,它的开展是指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从“0”状态向以该目的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NSs)的语言能力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
但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这一前进过程无法顺利完成,他们的中介语水平永远无法到达NSs的语言能力状态。
Selinke将这一现象定义为“石化”(fossilization),即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长期”(long-term)停滞不前,当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仍包含有一些与目的语不符的“语言构造”(structures)时,他们就停顿了学习,他们的中介语永远无法开展到NSs的状态。
Selinker在1996年重申了石化的定义,他指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一些语言工程、语法规那么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
这一新定义克服了1972年的定义中的缺陷。
1.语音石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的大学生在将近十年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无法克服他们的“中国腔”。
比方说,他们常常出现长短元音不分,甚至是用汉语中某些相近的音替代汉语中没有的读音的现象,而且,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语言。
由于两者的不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时,往往会破坏英语的节律读成汉语式的英语在语音节律上造成石化。
此外,学生的地区对于他们语音石化也有一定影响,如有些南方地区的学生的语音有着明显的方言特点,或者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语言学习初期接触到不正确的发音而出现的一些很难纠正的语音的错误。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及其缓解策略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YU U N UNI VE Nhomakorabea S ⅡY
J a n . 2 01 3
Vo 】 . 2 3 No . 】
第2 3 卷
第1 期
第二语言学 习过程中 的石化现象及其缓解策略
刘海燕
( 延 安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陕西 延安 7 1 5 0 0 0 )
,
一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一l 2 一l 2
作者简介 : 刘海燕 ( 1 9 8 4 一) 。 女, 陕西佳县人 ,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c
刘 海燕 :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 中的石化现象及其缓解策略
・l 1 7・
言和教材。在保证教材质量 的前提下, 如果教师 的 语言输 出没有质量保证 ,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语 A:Wh a t k i n d o ff o o d d o y o u l i k e b e s t ?B:I l i k e 言输入 的错误积淀 , 石化现象逐渐出现。因此 , 外语 n o o d l e s b e s t . 教师应不断提高 自身 的专业素质 , 自觉地提高语言 其实 外 国人在 日常交 流中往 往很 少应 用这样 完 输 入质 量 , 力求 使用标 准 、 规范 的课 堂用语 。 整的语法结构句型 , 也不一定恪守 固定 的语序 , 与母 第二 , 正确对待学生 的错误。在学习外语 的过 语是英语的使用者有过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应该有此 程 中犯错是难免的, 学生认识错误就是取得进步的 过渡语是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必经之路。 体会 。事实上 , 在我们 现在小学 和初 中的教材就有 第一步 , 类似 的练习。学生在经过反复训练之后看似掌握 了 每一次语言错误的出现与随即的纠正都预示着 向目 某种句型, 实际上外语学习者 的这种过渡语对母语 的语的迈进。当然也不是鼓励语言错误 , 外语教师 是英语 的人而言 , 听起 来根 本不 像本族 语 而更像 应对学生的错误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并及时予以纠 “ 外语 ” 。这样 的训 练越 多 , 外 语 学 习者 离 目的语 的 正。不策略的批评与指责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 距离就越远 , 有可能会永远 停留在被本族语使用者 进而打击其积极性 , 导致学生不愿参 与外语训练活 或者畏惧于语言的应用, 最终导致外语学习止步 认为是“ 外语” 使用者的水平。第三, 二语学习策略 动 , 所产生的石化现象。这一原因所产生的石化现象是 不前 , 学 习效果 不 佳 。 学习者中存在最广泛的一种现象。如学习策略所产 第三 , 增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中 也 是 语 言 学 习成 败 的关 键 因 素 生的语言能力的石化 , 即学生将一些 目的语简化后 最具 能 动性 的要 素 , 用于交流, 这样做的结果尽管不妨碍 日常交流 , 却使 之一 。实践 中发现 , 有 的学 习者 不 愿 主 动 接 受 目的 原本 鲜 活 的语 言 失 去 了多 样 性 , 限制 了语 言 的灵 活 语文化 , 缺乏文化融合的愿望 , 从 而严重影 响其外语 使用。第四, 二语 交际策略所产生的石化 现象 。学 学习效果 。因此 , 不管是教者还是学者 , 都要从文化 力求培养或养成学习者 的 习者具备了初步使用语 言的能力之后 , 会使用 “ 简 的角度教授和学习语言 , 化” 或“ 避免” 等交际策略来 达到交 流 目的, 自认 为 融入型动机 , 从而缩短学 习者与 目的语之 间的心理 外语交流不过如此 , 从此失去学习动力 , 外语水平停 距离 , 使其在情感上吸人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 滞 不前 。最 后 , 目的语 过 度概 括 导 致 石 化 现 象 。这 突破暂时性石化现象而向更高层次迈进。 是 指学 习者将 所 学 的某 一 词汇用 法 或者语 法 规则 自 第 四, 提高学习者 自身 的跨文化素养。作为任 以为是地应用到一些不恰当的语境 中去 , 例如: 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者 , 都不应局限于对本族语 的过 ( 1 ) T o m i s h a p p i e r t h a n B i l l ’ S he t s e d a y s . 分崇 拜 , 而是要 有 一 定 的跨 文 化 意 识 。学 会 多 了解 ( 2 ) I C n a d i r v e t h e b i c y c l e a s f a s t a s h e C n. a 所学 目标 语 的社会 文 化 知识 , 也 可 以通 过 对 目的语 例( 1 ) 中的错误在于学习者认 为“ i s ” 在任何情 的多��
浅谈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浅谈二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摘要]在二语习得中一般会经历一个阶段,即语言的石化现象。
石化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它已经成为外语学习者语言进一步提高的障碍,故,研究石化现象对二语学习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启示。
故,本文尝试从英语学习过程中导致石化现象的原因入手,探讨了石化现象给外语教学所带来的启示,即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防止或减少语言的“石化现象”,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迁移一、引言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处在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象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被称为石化现象。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石化一词定义如下:外语学习中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它指的是落后、固定不变的一个状态。
而石化(fossilization)一词,Selinker(1972)在《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中首次使用的,他将石化定义为:一种可能存在于心理结构的机制,它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
戴炜栋和牛强认为:这一区分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这将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极大的启示。
Ellis 也曾经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中提到:当石化发生时,如果学习者中介语中的X特征与目的语一致,那么就是正确的石化;反之,学习者中介语中的Y特征与目的语不一致,那么石化的错误就会出现(Ellis 48)。
二、“石化现象”的成因针对石化现象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有人从母语迁移、培训迁移、二语学习者的年龄、动机、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角度讨论中介语的石化成因。
塞林格(1972)曾经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认为五个主要阶段操作中介语的产生,包括语言迁移、过度概括、训练转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Ellis 48)。
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
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研究综述摘要: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词汇又是二语学习中的核心环节。
词汇习得石化会影响二语学习者知识的掌握和二语水平的突破性提升。
对比分析近十年国内的研究,以词汇习得的广度和深度为基点,着眼于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过程,分析词汇石化的表现与成因,探讨词汇石化的消解策略,为教和学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词汇石化词汇深度教学对策词汇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自由单位。
句、段、篇章的构造及思想的传递都离不开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学习也以词汇为基础。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语研究者越来越注意到词汇的重要性,他们发现,学习者的二语词汇从快速发展到趋于平稳到停滞不前,出现了石化现象。
因此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词汇石化现象。
一、二语词汇石化基本概述(一)二语词汇的心理表征Levelt(1989)将心理词库表征分为两大类:词目(1emma)和词位(1exeme)。
词目包括词义和句法,词位包括形态和语音。
母语词汇表征中,词条的这些信息高度融合,打开一个词条,就能获取所有信息。
二语习得者一般都具备母语心理词库,在习得二语词汇时,他们会借助该词库的概念与二语词汇建立联系。
Jiang(2000)把二语词汇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式阶段(formal stage)。
该阶段,二语词汇中没有词目内容,只有形式信息,二语习得者通过母语对等词来认识二语世界中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母语词目中介阶段(L1 lemma mediation stage),这时二语词条中包含母语的词义和句法以及二语自身的拼写和发音信息。
第三阶段为二语整合阶段(L1-L2 integration stage),该阶段二语词条的所有信息高度整合,并融入该词条。
(二)二语词汇石化的表现词汇石化现象研究是从中介语石化现象提出后开始的,但研究者们对词汇石化这一概念看法不一。
中介语石化被认为是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其语言特征或者其他与语言相关系统的发展处在稳定或不发展阶段的现象,也可能表现为某些错误的语言信息重复出现的特征。
英语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浅析
英语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浅析作者:笱铭铭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01期摘要: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诸多学者就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定义、产生原因、如何避免等问题。
在外语学习中教师是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拟把外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浅析教学中的语言石化现象,用一种新的态度去看待石化现象,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帮助二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一门新的语言。
关键词:石化现象外语学习教学语言教师一、引言语言石化(fossilization)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1972年在中介语研究中提出的[1]。
他指出,95%的二语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会出现石化现象。
这种现象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态,即便是进一步地学习和训练仍然不能得到改善。
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可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其中以语音石化尤为突出。
语言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很普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造成了阻碍,同时给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早期Larry Selinker就指出不管一个人的语言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有多么的强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永久性的停滞[2],后期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也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无法避免的。
既然不可避免,做些改变又有何不可。
Krashen的“输入法”指出,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才得习得外语。
在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可以说是学习者“输入”的最大、最可靠的来源。
其输入的语言应该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及示范性等特点。
由此可见,教师在二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用一种新的态度来看待语言石化现象,教师的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就教学语言的石化现象进行分析,试从新的视角来看待石化现象。
二、教师教学语言简介教师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共6页文档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
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
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
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
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现象探析
摘要: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存在石化现象,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的石化是表现之一。
语言输入在数量上和范围上的不足以及语言产出机会的缺乏不利于词汇能力的发展,高级词汇使用动机不强,词汇学习重量不重质和缺少相应课程等原因是造成二语学习者产出
性词汇能力石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67-02
一、前言
教学实践中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表达能力较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词汇能力低,或者说词汇运用水平低。
这表现在,即使学习者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达到了较高的阶段,但能够较好运用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往往还是那些在初级阶段所学的那些词汇。
在二语习得中,有种现象被称之为中介语石化现象(selinker,1972),即在二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二语能力上升很快,但到了某一阶段后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下降。
语音和语法等知识会石化,同样,二语习得者的词汇能力也会有明显的石化。
关于词汇能力,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但综合起来有三种(转引自jiang,2000)。
第一种最简单或最狭义的定义就是能认识或回忆起一个单词及其意义。
第二种更广义的定义是恰当使用一个单词时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的总和。
第三种定义
认为词汇能力是一种技能而非一种知识。
本文作者认可第三种定义,并进一步认为词汇能力指的是词汇的运用能力及其熟练程度。
而词汇也可以区分为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
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指的是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够理解的词汇。
产出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指的是在说、写等表达性语言行为中能够使用的词汇。
本文旨在分析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石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原因
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是二语石化的一部分,其中原因之一是输入与输出不平衡造成的。
语言输入在数量上和范围上的不足以及语言产出机会的缺乏不利于词汇能力的发展。
在达到目的语前,学习者的语言属于中介语。
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关于目的语的知识和结构系统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不断地靠近目的语,但大多数学习者的系统在到达目的语之前,就发展停滞了。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导,学生接受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很少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英语被当作一种知识而不是技能去教授,缺少一种语言实践的环境。
即使是在交际法流行的当下,教师重视流利性和可交际性,忽视了准确性和丰富性,学生学习词汇时,所接受的只是教师和课本上教授的字面意义,盲目地按照词汇出现的先后顺序和提供的例句学习和背诵词汇,对词汇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laufer(1998)指出,从学习者的动机来看,发生自由产出性词
汇的高原现象(the plateau in free active vocabulary)也就是石化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习者缺乏运用较高级词汇的动机。
在教学中,中国教师往往关注学习者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的正确性或流利性,只要学习者表达正确,或者实现了交际的目的,通常教师会给予肯定。
在考试时,追求表达正确,不惜对高级词汇采取回避的策略(avoidance)更是受到了鼓励。
学习者也发现,正确使用较少的词汇或较低级的词汇就可以获得教师的肯定或考试的高分;而冒险去使用那些高级的词汇很可能会犯错。
于是,他们反复地去使用那些业已掌握的高频词,在这期间,学习者表达的词汇丰富性(lexical richness)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从而造成了产出性词汇的石化。
在英语的教与学中对二语词汇习得重量不重质量也是造成产出
性词汇石化的原因之一。
教师鼓励学习者扩大词汇量,考试的压力也迫使学习者扩大词汇量。
片面的量的增长,并没有带动质的同步。
根据krashen(1982)的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的产生,目的语输入的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不适同样是重要的原因。
质量的缺位意味着二语词汇加工深度(depth of processing)的不足。
而craik等的实验研究(转自weltens,1987)二语词汇长期记忆效果几乎依赖于加工深度。
类似地,stemberg(1987)提出词汇习得实现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就是词汇加工达到一定的水平。
缺乏深度的加工,学习者使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或提取的速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另外,没有开设相应的提高二语词汇使用能力的课程也是没能缓解二语词汇石化的原因。
虽然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长期以来,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然,词汇的教学也比较薄弱。
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词汇的教学只是综合英语课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环节,教师以为,仅仅通过教授阅读和强调词汇的重要性,不需要像中学那样去检查学生的词汇学习,学生的词汇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缺乏计划、执行、监控和反馈,学生的词汇能力没有得到预想的提高。
除了表现在写作中学生没有使用高级词汇外,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听写测试中,学生拼写错误频频也是证明。
三、二语产出性词汇石化的应对策略
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习词汇时进行“深加工”。
要增加对词汇的加工深度,首先应该掌握好英语的常用的、高频的或者称做基本范畴的词汇,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量的增长。
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和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第三版)使用的定义词为2000个,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五版)使用的常用词为3500个,由此可见常用词汇的重要性。
向学生阐明此重要性后,要教授和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全面的知识,包括词汇的语音、词义、搭配、引申意义,分析其词缀等构词法,甚至了解其词源背景知识,然后读熟或背诵例句,最后学生自己学会使用词汇。
语言技能的训练时要量大,并严格要求。
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有赖于二语的大量输
入和输出。
这就是要抓好语言技能的基本功。
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甚至把英语学习当作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并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多开口,多动手。
在课外,也要建立完善的监控、监督和评价机制,使学生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听、说,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并检查训练的情况。
开设增强词汇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产出性词汇水平的手段。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全面、深入地学习目标词的构词知识、语义知识、培养词义意识等。
教授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软件,让他们通过推测、强化、例证和提取等步骤使所学的词汇保持长久记忆。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在初级阶段时,产出性词汇能力和接受性词汇能力往往可以同步增长,但到了一个较高阶段后,产出性词汇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怎样才能最好地增进二语产出性词汇能力目前研究并不多,希望此文可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jiang,nan.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47-77.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
[j].applied linguistics,1998,(2):255-271.
[4]selinker,l.interlanguage[j].iral,1972,(10):201-231.
[5]weltens.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ics,1987,(1):26-38. 作者简介:李祖君(1976.8-),男,广西灵山人。
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