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助人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助人行为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卢绍君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a. 利他行为(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

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解释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观点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3月,纽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凶杀案。年轻酒吧女经理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她再次呼救。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谋杀进行了35分钟。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1、责任分散假设

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2、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三种实验条件:等待室只有一名被试;三名被试相互不认识;三名被试,其中两名是表现消极的假被试。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

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

(2)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

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

呃呃…发作了…呃。”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3)不幸女士实验

被试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目的:了解被试是否去救助一位受伤的女士。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

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

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

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

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

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

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实验,一方面看到,在场的人越多,提供帮助的人

越少;另一方面,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景下,尽管干预的人数

不同,但总有人干预。也就是说,虽然情景是助人行为的一个

重要影响因素,但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还是个人的社会责任

感。

■到1980年为止,近50个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及与其他人一

起助人行为的不同。其中90%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

别人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近6000名被试的研究中获得的结

论。

■他们两人相信,公众不去救助的原因不是公众人性的丧失,

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援助动

机。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待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

越低。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

助人责任意识

得失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三)受助者的感觉

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情境因素

(二)受助者特点

(三)助人者特征

(一)情境因素

1.旁观者在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