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社戏》山东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社戏》山东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重点章节为课文的第二、三、四段,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平桥村社戏的筹备、表演及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感受和了解我国民间社戏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社戏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分析小说要素: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分析课文。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小说要素的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小说要素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戏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a. 情节:平桥村社戏的筹备、表演b. 人物:阿Q、赵太爷等c. 环境:平桥村d. 主题:民间社戏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戏背后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从民间信仰、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分析小说要素方面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民间社戏文化,观看相关影视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感受和了解我国民间社戏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2024)
04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2024/1/29
15
学生表演水平提升情况
语音语调
学生的语音语调更加准确 ,能够恰当地表达角色的 情感和性格。
2024/1/29
表演技巧
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表演技 巧,如肢体语言、面部表 情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
角色理解
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 入,能够准确地把握角色 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2024/1/29
身段与表情
指导学生掌握社戏表演中的身段和 表情技巧,如手势、眼神、面部表 情等。
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内心世界, 通过表演技巧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9
互动式学习体验
01
02
03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 ,通过表演实践加深对角 色的理解和感受。
2024/1/29
情境模拟
创设与社戏剧目相关的情 境,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 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13
总结环节:回顾成果,展望未来
回顾本次课程的成果,包括学 生的表演、互动交流等方面。
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进 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
力和成绩。
2024/1/2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中继续探索和发展社戏文化。
展望未来社戏文化的发展前景 ,鼓励学生为传承和发扬社戏 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问题三
部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表演缺乏内涵。
改进措施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对角色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可以推荐一
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
《社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农村社戏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语言朴实、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和社会习俗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能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及民间艺术特点;掌握生字词,能流畅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及民间艺术特点;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生字词卡片;3.分组讨论表格;4.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农村生活氛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社戏》山东优质课一等奖课件.(1)
《社戏》山东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语法知识讲解及文学鉴赏。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文学作品阅读”中第一节“小说阅读”,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及其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社戏》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
3.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人物关系的分析、主题思想的领会。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戏剧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节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进行课堂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主要内容:情节:农村社戏演出,反映民间风俗人物:阿Q、小D、小尼姑等环境:农村、庙会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愚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关系,画出人物关系图。
(2)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关系图见附件。
(2)小说通过描绘农村社戏的演出,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愚昧,表达了作者对改变旧社会、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活动,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优质课一等奖《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感受鲁迅笔下的乡村风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激发学生对家乡、亲情、友情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挖掘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乡村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社戏》,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2)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分析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展示童年的美好时光?4. 品味环境描写,挖掘象征意义(1)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段落,如月夜航船、水乡夜景等。
(2)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在渲染氛围、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
(3)探讨: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社戏》,感受到了鲁迅笔下的乡村风情,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了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家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课堂互动与讨论1. 分组讨论(2)小组内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2. 角色扮演(1)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作品魅力。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社戏》中你最喜爱的人物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2. 搜集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乡村描写,与《社戏》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10社戏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一课时
什么是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奠土地神活动;同时,又是 古代一个地域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相关宗教、风俗戏艺活 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了,南宋时, 陆游“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 戏剧主要演出形式。
第2页
繁 星
第3页
检验字词
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搭档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看社 戏后归航偷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详写:看戏前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 航偷豆吃。
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情况、六一公公送豆 。
第7页
小结
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 戏前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而对于其它都简 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 ,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 习。
惮 dàn 踱 duò
棹 zhào
归省xǐng 行辈 háng
撺掇 cuàn duo
凫水 fú 蕴藻:yùn zǎo 家眷:juàn
絮叨:xù dao
第4页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伟大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当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 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 徨》等。
第8页
作业
预习课后练习题,先完成在 书本中。
第9页
第5页
研究阅读,合作交流 (分小组讨论)
在听朗诵带同时,请思索: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 戏”吗? ---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 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出50个字。
第6页
研究阅读,合作交流 (分小组讨论)
2024精选社戏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评价与效果评估•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提高01课程背景与目标社戏起源于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历经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社戏逐渐与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形成独特表演风格。
明清时期,社戏达到鼎盛,成为民间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社戏起源及发展历程当代社戏在传承古代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和民众心声。
当代社戏传承与创新010204教学目标与意义让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社戏表演实践,锻炼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0302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对剧本的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以及主题思想,为后续的表演打下基础。
深入解读剧本欣赏经典片段分析角色特点选取剧本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
030201精选剧本解读与欣赏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剧本、理解角色背景和情感变化等方式,塑造出鲜活、立体的角色形象。
角色塑造通过专业的表演技巧训练,如声音控制、肢体语言运用等,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
表演技巧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在舞台上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
情感表达指导角色塑造与表演技巧教授学生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布景、灯光、音效等方面的设计,营造出符合剧情需要的舞台氛围。
舞台美术设计指导学生根据剧本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具,并学会运用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提升观众的观剧体验。
道具选择与运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参与舞台美术设计和道具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课件(公开课一等奖《社戏》.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课件(公开课一等奖《社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水平。
3. 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
4.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作用。
5. 环境描写: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与人物、情节的关系。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主题,进行讨论和分享。
7.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主人公、次要人物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
从环境描写中选取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主要情节:主人公对社戏的向往、参加社戏的过程、离开社戏的感慨。
人物形象:主人公向往美好,勇敢追求;次要人物善良、热情、乐于助人。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社戏的热闹氛围,社会环境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作品,如《阿Q正传》、《呐喊》等。
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
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社戏优质课的教案一等奖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
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
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手段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社戏获奖公开课优质获奖课件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语文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夏夜行船是课文的精彩片断。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 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是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语文
4.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 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 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 欢畅、轻松。
jīn( 筋 )斗
家 juàn( 眷 ) 欺 wǔ( 侮 )
dài( 怠 )慢
乌 jiù( 桕 )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语文
4.给形近字组词。 啜( 啜 泣 ) 磕(磕 头 ) 掉( 丢 掉 ) 辍( 辍学 ) 瞌(瞌 睡 ) 悼( 悼 念 ) 掇( 撺 掇 ) 嗑( 嗑 瓜子 ) 棹( 棹 船 )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语文
环节二 文本探究
2.那夜的“豆”味道一般,“戏”也并不好看。然而,为什么作者要说“一 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 的好戏了”呢?也许你会说: 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铁头老生和人打仗; 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花白胡子鞭打小丑; 那夜的“豆”好吃是因为豆是在我们“许久没有东西吃”时吃的。 还有别的原因吗?比如: 我发现“戏”好是因为陪“我”看戏的人好,“戏”里带着友情的芬芳; 我发现
(3)偷豆后六一公公指责他时,他先大胆承认说:“是的”,又用“我们请 客”的正当理由应对,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的勇敢纯真,机智。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语文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他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 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他是一位宽厚、善良、淳 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社戏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表现了“我”看不到社戏的沮丧心情。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渲染:再次渲染“我”沮丧的心情:“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为争取机会做铺垫。
第三部分 31-40
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课文解读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铺垫:从民俗(鲁镇的习惯)入手,富于生活气息。同时为下文“我”随母亲归省做铺垫。
平桥村“极偏僻”而且“小”,但却是“我”的乐土,可见“我”平时环境的单调枯燥。“离海边不远”“临河”“打鱼”为下文的钓虾、“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做了铺垫。
小朋友们是善意的“嘲笑”,实际上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一方面表现了“我”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平桥村乐事,引出下文到赵庄去看社戏的事。“第一盼望”突出社戏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形容稀疏的样子。
疏疏朗朗:
屹立:
歌吹:
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通通:
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扫兴:
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 兴:兴致。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小住平桥村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社戏》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社戏》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农村社戏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民间文化的魅力,同时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欣赏和评价,以及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农村生活和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戏这种特定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理解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情节的分析与欣赏。
3.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习资料:收集与社戏相关的文化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兴趣,然后简要介绍社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之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段落进行朗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式。
社戏精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3看社戏后余波
60 %
30 %
55 %
第10页
思索社戏
Thinking about social drama
• 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 (1)交代了看社戏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人物— —乡间生活儿童;(3)还交代了“乐土”中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 所第一期望——看社戏做了主要铺垫。同时,平桥村生活也是“我”所 深深思念。
第14页
作业布置
Job arrangement
1完成课后练题第四题 2文中人称是第一人称,思索文中“我”是鲁迅吗?
第15页
第11页
思索社戏
Thinking about social drama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略
社
二去赵庄看社戏全
戏 过程(4—30)
看社戏波折(4—9) 途中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怀 念,尤其 是对农家 儿童诚 挚情谊 眷恋。
同时,又是古代一个 诗中就已经有“太
地域单位。
平处处是优场, 社
社戏,指在社 日儿童喜欲狂”题
中进行相关宗教、 咏。至清代,社戏
风俗戏艺活动。在 成为乱弹戏剧主要
绍兴,社日演戏是 演出形式。
第5页
作者介绍
Author brief introduction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 大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当 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 心集》等。
三看社戏后余波 (31—40)
第12页
《社戏》课件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 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 蔬果:菱角、罗汉豆、 茭白、香瓜。凡这些, 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 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 到了,也不过如此;惟 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 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 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 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随母归省自由好、乡间伙伴待我好、
丽景色。其中写到豆麦还为下文归航偷豆的情节做了 铺垫。
研讨赏析精彩语段
22段。月夜归航 月还没有落……
1、运用比喻、把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景物描 写亦真亦幻,渲染氛围。
2、烘托了“我”对社戏意犹未尽心情。 23段
分析文章人物形象
从想到载“我”去看社戏、在驾船和安全的问 题上打包票,担任的舵手等,可见双喜聪明大 胆能干、组织能力强;
月夜行船心情好、水乡社戏期待好——戏前
扫兴——戏中
月下归航景色好、归途偷豆氛围好、
不计调皮乡民好,亲自送豆待客好——戏后
好戏——多年后
课后练习一: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夏夜 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公公送豆
研讨赏析精彩语段
11段。月下行船
两 岸 的 豆 麦……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 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渲染氛围。 2、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 3、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绘江南水乡的美
“是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 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 那夜似的好戏了。
夜似的好戏了。”
小结:整体把握思想感情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 节选自后一部分;
课文《社戏》通过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 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那段美好时光的 留恋。留恋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景色、留 恋与农家小伙伴的纯真情谊,留恋农村那富 含乡土气息和淳厚的人情的天地。
社戏教学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第2页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去 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 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暂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 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 课。19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奠定了新文学运动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 四”新文化运动主将。
应着儿童们周到细致、天真纯
朴天性。“偷”,一改普通意
义上“残酷、自私、遭人唾弃
性”,而成为一个热情、无私、
天真质朴“偷”,“偷”出了
情趣,“偷”出了欢乐。
第14页
1、有些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内容太少,而写 社戏以之类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何?
2、课文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景 物都写得充满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 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2、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 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3、看戏前波折引发“我”怎样心情改变? 4、作者怎样描写月夜行船沿途景色?有何 作用?
第8页
开端 (1、2)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3)钓虾、放牛乡间生活
(4-10)看社戏前波折 发展 (11-13)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14-21)赵庄看社戏
(2)景物描写多侧面、多层次。在描绘月夜 行船沿途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 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 人以十分丰富感觉,景物立体感由此产生。并清 楚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清新优美 图景,也衬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心情。
社戏》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社戏》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故事情节,欣赏精彩文段,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情感;欣赏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描写性作文训练。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三课时。
学情分析:新学期伊始,需要快速进入状态;XXX文章已有积累,写作手法和赏析也有一定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章故事情节,欣赏精彩文段,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开学回来,你是否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广东的年味十足,有热闹的花市,有飘香的油角、有热闹的舞狮舞龙、有行通济那样虔诚的祈福活动、还有那被全国人民“笑话”的小小利是……它们极富地方特色,是南粤大地这方水土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然而开学了,我们要从这年味中走出来,去感受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XXX第一个带我们去看“社戏”,请同学们快速告诉我什么是社戏?注释告诉我们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具体是怎样的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告诉我XXX笔下的社戏具体是怎样的。
阅读要求:精读——边读边勾画标注段号、重点字词、精彩语段,然后重点找出写“社戏”过程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同学们读完课文,请告诉我XXX笔下的社戏具体是怎样的?请用相关文段回答。
17-21段的相关内容是社戏的具体内容,请问大家“我”当年在看戏的过程中感觉好看吗?哪些语句可以体现?文中表达主观情感的词:疲倦、支撑、忍耐……其中只有小丑出现的那一折作者感觉好。
总的来说“我”没有看到期待的社戏,很“扫兴”。
但是读完文章,童年“扫兴”的家乡戏在长大成人后的“我”的记忆里却是“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三、研讨赏析到底是什么让长大后的“我”觉得那夜那么好?具体好在哪还是要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答案:随母归省自由好、乡间伙伴待我好、月夜行船心情好、水乡社戏期待好月下归航景色好、归途偷豆偷好豆、不计调皮乡民好,亲自送豆我说好。
《社戏》课件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23页PPT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社戏》课件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 质课省一等奖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社戏课文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pptx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何要详写去 看社戏前波折。
首先,这本身就属于看社戏全过程内容;同时, 波折中反应了“我”对看戏渴望,反应了亲人、朋友 对“我”关心、帮助,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 一片“乐土”;再者,写波折也是为写看戏做铺垫, 使课文内容波折而充满生活情趣。
第14页
略写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有什么 作用?
掇( duō )撺掇 辍(chuò )辍学 缀(zhuì)点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棹(zhào)棹船 淖( nào )泥淖 掉(diào)掉进
注意“掇”字在“撺掇”“拾掇”等词中读轻声。
第5页
词语集注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归省:指出嫁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
装模装样:有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怠慢:冷淡。
常写作“装模作样”。
搭档 游玩 (乡 间生 活)
无船 出行 (戏 前风 波)
夏夜 行船
赵庄 看戏 (船 头看 戏)
停船 吃豆 (偷 豆煮 豆)
深夜 返回 (月 夜归 航)
再谈 吃豆 (戏 后余 波)
详
略
第12页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所以看社戏前后波折, 夜航去看戏途中,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 其它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档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事情。
第8页
文章即使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社戏内容 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而 自始至终写是“我”“乐土”平桥村,那里人、 情、景都很美,“我”很思念那里。
第9页
理清事件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大家对《社戏》了解可能也不尽相 同。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课文,探查作者 写作意图。
第3页
字音标识 字形易错。 字音易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赏析精彩文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赏析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描写性作文训练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
学情分析:新学期伊始,需要迅速进入状态;鲁迅文章已有积累,写作手法赏析和写作也有一定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故事情节,赏析精彩文段,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开学回来,你是否还想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是啊,广东的年味十足,有热闹的花市,有飘香的油角、有热闹的舞狮舞龙、有行通济那样虔诚的祈福活动、还有那被全国人民“笑话”的小小利是……它们极富地方特色,是南粤大地这方水土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你们太应该沉浸其中了,然而开学了,我们要从这年味中走出来,去感受一下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看,鲁迅先生第一个来带我们去看“社戏”,请同学们快速告诉我什么是社戏?注释告诉我们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具体是怎样的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告诉我鲁迅笔下的社戏具体是怎样的。
阅读要求:精读——边读边勾画标注段号、重点字词、精彩语段,然后重点找出写“社戏”过程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同学们读完课文,请告诉我鲁迅笔下的社戏具体是怎样的?请用相关文段回答。
17-21段的相关内容是社戏的具体内容,请问大家“我”当年在看戏的过程中感觉好看吗?哪些语句可以体现?文中表达主观情感的词:疲倦、支撑、忍耐……其中只有小丑出现的那一折作者感觉好。
总的来说“我”没有看到期待的社戏,很“扫兴”。
但是读完文章,童年“扫兴”的家乡戏在长大成人后的“我”的记忆里却是“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三、研讨赏析
到底是什么让长大后的“我”觉得那夜那么好?具体好在哪还是要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答案:
随母归省自由好、乡间伙伴待我好、月夜行船心情好、水乡社戏期待好
月下归航景色好、归途偷豆偷好豆、不计调皮乡民好,亲自送豆我说好
——师生在赏析具体文段语句的同时,完成情节的理顺、写作手法的赏析,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好没有金钱、没有名利、没有虚情假意,有的是自然淳朴、天真自由,轻松欢乐,这些好在成人世界里很少,这些好在童年的美好记忆中,当年的社戏很扫兴,但这社戏的前前后后承载了“我”永远珍藏的美好童年时光!
结尾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作者抓住了这种人生经验的通感征服了我们的心。
作者《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一题、课后字词抄写(一词两遍)、摘抄一个片段自主赏析(手法、感情)——写在中方格本上
明天早读读社戏精彩片段及2、3课
五、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随母归省自由好、乡间伙伴待我好、月夜行船心情好、水乡社戏期待好
扫兴
月下归航景色好、归途偷豆偷好豆、不计调皮乡民好,亲自送豆我说好
好戏
社戏的前前后后承载了“我”永远珍藏的美好童年时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进行描写性作文训练,提高描写能力。
一、处理第一课时课后作业,巩固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通过学生作业再次巩固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的特色
二、拓展延伸·珍藏美好
高尔基的童年如此悲惨却仍然有值得珍藏的地方;沈复的童年乐园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院子罢了,却仍然让作者年长回忆;鲁迅的百草园也是如此……原来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珍藏在心中的并不仅仅是具体的人事物,而是那段时光(童年)、那个地方(故乡)、那些美好(景美人美)。
其实,美好的记忆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属,它也不吝啬给年少的你们,祝福翩翩少年的你们继续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并珍藏一生……
三、堂上练笔,相互交流
请同学们拿起笔,仿写课文,用一项民俗承载起你的一份美好记忆,并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描写的特色,写一篇随笔。
推荐题目有:《花市》、《行通济》、《观音开库》等,大家可以先写一两个环境描写的片段老师展示下水作文《行通济》,师生共同探讨
四、布置作业
把堂上写的片段扩充为一篇随笔,写在随笔本上,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特色: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多种修辞、情景交融、写出画面感、写意笔法
练笔
《花市》、《行通济》、《观音开库》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特色: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多种修辞、情景交融、写出画面感、写意笔法
练笔
《花市》、《行通济》、《观音开库》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特色: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多种修辞、情景交融、写出画面感、写意笔法
练笔
《花市》、《行通济》、《观音开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