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A》教案

《物理化学A》教案

《物理化学A》教案Physical chemistry教案说明:1.本教案内容参照傅献彩主编《物理化学》(高教第五版,2005)确定。

2.本教案适用于应化和化工本科各专业。

3.根据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专业方向,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动态。

4.除绪论外,每一部分结束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安排2学时习题课。

5.本课程授课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0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任务、研究方法、特点和学习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0.2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0.3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0.4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重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3. 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本章难点:1. 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与任务2. 理化学课程的研究方法第1章气体(7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及其有关计算;2. 掌握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主要内容:1.1气体分子动理论1.2 实际气体1.3 压缩因子图本章重点:1.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公式。

2. 实际气体的行为。

3. 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

本章难点:1.对比状态和对比状态定律;2. 压缩因子图的应用。

第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 理解并掌握状态与状态函数、热力学平衡态、热力学能、热与功、热容、焓、可逆过程等热力学基本概念。

2. 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体积功和过程热的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3. 熟练掌握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Hess定律。

4. 了解用基希霍夫定律处理问题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2.1 热力学总论及热力学基本概念2.2 热力学第一定律2.3 等容过程热、等压过程热与焓2.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2.5 热容2.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2.8 热化学2.9 绝热反应本章重点:1.理解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焓、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五个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及相变过程的应用。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化学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教材:沈文霞编,《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开课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方面的问题,着重研究学科内更具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内在规律,研究化学中的物质运动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化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各基本原理、定律、规则,并能进行计算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1学时)(1)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化学,了解物理化学课程内容;(2)掌握物理化学研究与学习的方法;(3)掌握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重点:物理量的表示难点: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第2章气体(2学时)(1)了解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2)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3)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4)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重点: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难点: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第3章热力学第一定律(7学时)3.1 热力学概论(0.5学时)(1)了解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2)理解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重点:热力学研究方法;难点: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0.5学时)(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重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难点:状态函数的特点;3.3 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1)理解内能(U )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热(Q)和功(W )都是与途径有关的过程量。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任务
教学内容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体,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唯象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理论,催化作用,电化学基础,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有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着眼于前沿所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上。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195601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A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A开课学期:四学时/学分: 70/4课程类型:必修开课专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选用教材:物理化学南京大学付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王正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物理化学肖衍繁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执笔人:金为群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物理化学(B)是生物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修读完无机化学B、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后可修读本课程。

目的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中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力求在生物系统中得到应用。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及化学现象入手,探讨化学变化过程基本规律的科学。

而生命过程总是与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密切相关的,每个生物科学工作者都需要应用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本课程基本内容有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溶液,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电化学,表面现象与胶体及大分子溶液,化学动力学。

各部分内容均配有相应的实验。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1学时)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化学对生物研究的应用及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

讲课要点:§0-1物理化学的内容与作用§0-2物理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0-3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9)掌握:状态函数,功,热,热力学能,可逆过程和最大体积功,焓和热容,绝热过程等基本概念,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焓变的计算方法。

理解: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了解:溶解热与稀释热讲课要点:§1-1热力学的研究§1-2热力学第一定律§1-3可逆过程与最大功§1-4焓和热容§1-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1-6绝热过程§1-7热化学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0学时)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及应用;封闭体系热力学的基本方程;各种过程熵变、亥姆霍兹和吉布斯函变化的计算方法;掌握各种判据的条件和使用方法。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日后深入学习化学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2. 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领域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1 物态变化1.2 热力学基础1.3 化学平衡2. 物理化学实验2.1 量热实验2.2 晶体学实验2.3 分析化学实验3. 物理化学实践3.1 计算化学3.2 显微镜技术3.3 光谱学4. 期末综合实验及成果展示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实验报告和作业占总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操作;2. 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和作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 学生应按时复习,做好笔记和总结,为考核做好准备。

六、教学保障1. 教材:《物理化学》第5版;2. 实验器材: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器材;3. 师资力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化学教师;4. 教学环境:整洁、安全、适合学习的教室和实验室。

七、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通盘考虑各方面的教学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高职)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高职)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高职药学、中药类专业使用)一、前言物理化学是药学、中药类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明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创新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药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及今后从事药学、药物制剂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内容非常丰富。

根据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基本内容。

本课程理论讲授共36学时,2学分。

物理化学实验在实验化学课程中进行。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习题课(或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及实验等教学形式,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发展趋势。

2、了解物理化学在化学与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1、概述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和特点及发展趋势。

2、物理化学在化学与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

3、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重点)。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可逆过程的意义及特点。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和焓的概念。

掌握状态函数的定义和特性。

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常用计算Q、W、U∆和H∆的方法。

4、了解节流膨胀的概念和意义。

5、掌握应用生成焓及燃烧焓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6.熟悉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网络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物理化学课程是采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学科基础必修核心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

1、课程的任务该课程主要讲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这些知识和原理不仅是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 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能够恰当地表达化学工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问题;(2) 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适度反映现代物理化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理解。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了解其来源、含义和适用范围;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应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并估计其可能产生误差的根源;要求至少做200道习题。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 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热力学- 热力学基础概念- 热力学定律和方程- 热力学过程和熵- 化学动力学和平衡2. 量子化学-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原子结构和光谱学-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量子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3. 统计力学- 统计力学基本概念-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 热力学性质的统计解释4. 电化学- 电化学基础概念- 电池和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反应机理5. 分子光谱学- 分子光谱基本原理- 基于分子光谱的结构分析- 分子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授课教学教师采用讲授、示范等方式,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传授,并通过例题和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加深对物理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研讨和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1. 作业与小测验定期布置练习和小测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课程中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 Atkins, P.W., de Paula, J. Physical Chemis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e, I.N. Physical Chemistry. McGraw-Hill Education.- McQuarrie, D.A., Simon, J.D. Physical Chemistry: A Molecular Approach. University Science Books.六、课程要求和学习建议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1031
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教学目标为: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卓越工程师意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热、功、焓等热力学参数的基本概念,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含义。

能够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了解基尔戈夫定律的基本内容。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掌握熵的基本概念,掌握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式。

掌握克劳修斯-克莱贝龙方程式。

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了解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图,了解影响平衡的因素。

掌握化学势、偏摩尔量的基本概念,掌握稀溶液的基本定律。

了解活度的基本概念。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备利用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理论分析解决涉及化学反应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能够进行常规的物理化学计算,掌握常规的物理化学试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三)实施说明
本教学大纲依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指导教学环节。

(1)理论教学环节
(2)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讲解例题,加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理解。

通过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安排实验项目,设置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在讲授本课前,学生应修完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习题要求
习题是本课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章节都应有足够的习题练习,针对需掌握及难理
解的内容选择习题。

(2)实践环节要求
每项实验要求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预习、写出合格实验报告。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方面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第3版),王淑兰主编,梁英教主审,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 《物理化学习题解答》,王淑兰、霍玉秋、边立君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3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张积树、孟阿兰、葛晓萍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7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董元彦、李宝华、路福绥、尹业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通过对化学热力学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热力学三大定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热力学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掌握各主要公式的适用条件,能灵活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溶液。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标题黑体4号)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01部分热力学第一定律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热、功、焓及状态函数的概念;
2.不同过程的△U、△H、Q、W的计算;
3.盖斯定律;
4.各种热效应;
5.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6.非恒温反应热。

重点:
状态函数、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盖斯定律及应用、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
可逆过程及非恒温反应热。

习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算;可逆过程与膨胀功的计算;盖斯定律的计算。

第02部分热力学第二定律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
2.卡诺循环;
3.熵的概念、熵变的计算及其应用;
4.Helmholz自由能、Gibbs自由能;
5.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

重点:
熵概念及熵变计算,熵增加原理。

△A和△G判据。

难点:
熵变的导出,熵变的计算,△A、△S、△G判据的应用。

习题:
熵变的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热力学函数间关系的证明与计算。

第03部分化学平衡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化学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能变化;
3.Van’tHoff等温方程式;
4.影响平衡的因素。

重点:
应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进行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计算。

难点:
Van’tHoff方程式的的推导应用。

习题:
多相平衡、分解压的计算;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间关系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

第04部分溶液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基本基本概念;
2.稀溶液的基本定律;
3.理想溶液的概念;
4.活度的基本概念。

重点:
稀溶液的基本定律。

难点:
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的应用。

习题:
化学势与稀溶液基本定律的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应用;活度的计算。

第05部分相平衡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单元系相图;
2.相律;
3.二元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
4.二元溶液的沸点组成图;
5.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
6.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
7.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
重点:
相律、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
难点:
二元溶液的蒸气压-组成图、二元溶液的沸点组成图
第06部分表面现象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具体内容:
1.表面张力;
2.表面自由能;
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
4.润湿现象、接触角;
5.固体对气体的吸附作用、吸附曲线;
6.吸附等温方程;
重点:
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吸附等温方程;
难点:
吸附等温方程
第07部分化学动力学
具体内容:
1.反应速度与浓度的关系;
2.反应级数的测定;
3.典型复杂反应;
4.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重点:
反应速度与浓度的关系、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难点: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