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一)
【关键词】腹部切口
腹部切口裂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收集我院普外科自1993年12月~2004年9月共收治的腹部切口裂开患者27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普外科自1993年12月~2004年9月共行腹部手术3018例,切口裂开27例,切口裂开率0.89%(27/3018),其中上腹手术2180例,切口裂开20例,切口裂开率0.92%(20/2180),下腹手术838例,切口裂开7例,切口裂开率0.83%(7/838),男女比为4.4∶1(22∶5)。恶性肿瘤患者501例,切口裂开13例,切口裂开率2.6%(13/501)。10岁以下儿童切口裂开2例,均为肠梗阻行肠切除术后患者。其中24例为急性完全或部分裂开,3例为慢性裂开,急性裂开者均行急诊清创缝合术,置减张线3~4针,死亡1例。慢性裂开者保守治疗,死亡1例。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形成切口疝2例,均为慢性裂开患者。行急诊清创缝合者无一例切口再裂开。
2讨论
2.1切口裂开原因
切口裂开有患者个体因素的原因,也有术者操作技术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可能某一因素在这个个体中起了主要作用,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而致切口裂开。首先患者因素营养不良、糖尿病、气管炎、黄疸、肿瘤、腹胀、缺氧,低蛋白血症、感染、切口血肿、电解质紊乱等均为切口裂开的因素。术者操作因素,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缝合过密、过疏或缝线太紧、太松,缝针太浅,致组织缺血、撕裂或组织间有空隙致腹腔内组织外突。(2)术中操作切口保护欠佳,污染严重致切口内残留有致病菌,形成毒素致切口愈合不良而裂开。有学者认为〔1〕切口裂开大多发生在术后3~5天,有人认为大多发生在术后8~10天,本组病例,切口裂开时间<5天者7例,>5天者20例。笔者认为由于缝合技术所致切口裂开者大多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术后5天,而感染患者个体因素所致者大多在8~10天。(3)不合理地应用电刀,使组织变性坏死,尤其对肥胖患者,易致脂肪液化进而致切口裂开。我科自1996年以来腹部手术均应用电刀,切口裂开率无明显增多。所以只要合理使用电刀,避免不规范操作,不会对切口愈合产生太大影响。如避免使用电凝时扫描式来回反复烧灼止血,使烧灼面积广泛(组织损伤深,范围广而易影响愈合)。另外有人认为对腱膜组织尽量不用电刀,有利于防止切口裂开〔2〕。(4)术后治疗护理不到位,如液体补充不足,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致愈合不良;或镇痛不理想,认为患者能耐受则不用止痛剂;或术后腹胀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腹胀持续增高,腹壁血运受影响而影响愈合。往往其中一个环节注意不够,就会导致切口裂开的发生。(5)切口的选择,本组病例中纵切口裂开26例,斜切口裂开1例,为胆管炎行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患者。一般认为纵切口较斜切口易裂开,与切口应力方向有关,上腹切口较下腹切口易裂开,但亦有相反报道。
2.2切口裂开的预防
2.2.1术前
主要是针对致切口裂开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术前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戒烟,胃肠减压,置尿管,练习床上大小便,停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预防术后切口血肿。有污染的切口,术前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2.2.2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减少切口污染,术中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合理使用电刀,电切、电凝不可混用,杜绝电凝切开组织,功率不可过大,有目的地置减张缝线,但不主张盲目地应用减张线而徒增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术,缝合切口,松紧、疏密、缝针深浅要适宜,腹壁严密止血,对肥胖有污染切口可视情况皮下置引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