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合集下载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本节论述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物化。

物化是作家把在艺术构思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字符号系统并固定在纸张上的过程。

这是文学创造的最后一个阶段,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艺术形象与整个艺术世界已经初具规模,只不过它还是作为作家的“内在世界”而存在,它要成为可供读者阅读与欣赏的文学文本,还要显现为一定的语言组织。

从艺术构思到语言显现,这中间还要经历极为艰苦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文不逮意”或“心手不一”(陆机、刘勰语)的情况,这就是说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会发生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构思与传达之间的矛盾了,其具体情形有两种:1.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意图是指向性很强的目标预期,它有时并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

人物一旦被激活起来,就获得自己的生命,就必然要按自身性格逻辑生长,而不愿迁就作家意图。

这时,顺从人物性格发展而改变意图,往往是创作获得成功的方法。

叶蔚林:“写中篇《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的盘老五时,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无故地干涉、限制它的行动。

它要骂人、打架,由它去;因为它是盘老五。

然而写到盘老五在木排上当众脱裤子时,我和盘老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

我觉得脱裤子不雅观,有伤风化,不让它脱,但盘老五不干,它说它热,它无聊,它要借此排遣、发泄心头的愤懑。

于是相持不下,几行字写了又抹掉,抹掉又写上,使我整整苦恼了一天。

”有人说托尔斯泰逼安娜死在车轮之下太残忍了,托尔斯泰笑了,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你想想看,达吉雅娜跟我们开了多大一个玩笑,她结婚了。

我万万没有料到她会这样'。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说。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理论教程》最全考试知识点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A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D)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ABCD)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A)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ABC)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B)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ABCD)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ACD)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B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BCD)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B)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BC)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A 语言表现B 体裁类型C 结构安排D 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B)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BC)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C)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BCD)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CD)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CD)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D)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C)A刘勰B曹丕C司空图 D 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BCD)A读者B世界C作家 D 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C)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 D 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D)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 D 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D)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 D 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BC)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 D 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CD)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 D 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 D 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BD)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 D 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CD)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 D 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D)A审美B情感C想象 D 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BCD )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 D 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B)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 D 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C)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 D 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 D 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BCD)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 D 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BCD)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B)A突出B综合C简化 D 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CD)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 D 高尚性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AD)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 D 再现性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CD)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 D 虚幻性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CD)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 D 朦胧性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BDE)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二、判断题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b. 特点: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 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 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 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 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 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102页)
④ 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A. 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 意获取
B. 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 艺术发现
① 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 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 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周作人《吃茶》——自由知识分子
b)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 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 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 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④ 感情与理智
A. 感情
a. 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 感态度。
b. 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 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C.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a)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b)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③ 变形和陌生化
a)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的关系: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3.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4.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文学活动的发展的动力问题:社会风气说、你饿不循环说、文学因素的不同组合论第四章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狭义文学: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一速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活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文学的什么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总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无功利、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作家,读者。

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

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3、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内在根据)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主题和对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基本条件)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外部特证)、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文学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4、叙事: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5、抒情:指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表现情感的过程。

6、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艺术手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的陌生起来,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在中国的集中表现是“诗家语”。

7、典型:典型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是指在特殊或个别中体现着普遍性或共性的人物和事物形象。

它经过了从17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末再到20世纪至今的三个发展阶段,它在文学上的主要表现为“熟悉的陌生人”。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艺术至境三美神之一。

8、意象:意象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导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文学意境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应该是重点【名词解释】基本原理及关系,基本原理提出者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提出者:[德]姚斯文学四因素说/文学活动的构成::作者:文学生产的主体,将自己世界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主体。

文学活动是作者感情表现的活动。

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是文学所反映的主观和客观的世界。

作品:作家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接受的对象读者:文学的再创造,只有经过阅读鉴赏,作者创作才会实现其价值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提出者:[美]艾布拉姆斯关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有三个要点:其一,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其二,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也并非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其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又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技 巧运用
2、作用
一.为内在物理服务
○ 例如:林黛玉的葬花行为的描写和《葬花词》的叙 述采用宝玉的视角
二.为中心意念服务
○ “卒章显其志”、“景中藏情”
三、即兴与推敲
(一)即兴
一.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 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 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 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
(一)即 兴
三.复杂性: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原因有三:
1. 作家头脑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一个 “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2. 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3. 作家遣词造句能力有高低,成就动机有强弱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心手不一致的两种常见现象
01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例如: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过程
一.“转化”:把构思中那虚幻的观念性形象转化为可以言说,并可以被他人理解、 意会的语言文字。
二.“操作”:就是搭配(或摆弄)字词,调整语序,使之稳妥地表情达意,收到 音韵铿锵、色彩和谐、感情丰富而又内敛、描写精确而又含蓄、叙述明白而又 简练的效果。
一、“形 之于心” 到“形之 于手”文学创段
造 的



——文学创造过程论(三)
PART ONE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 换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质性 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 的“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 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 到纸张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7.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章节概括:本章共两节内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重点分析:重点是一二章,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性、层次性练习测试:一、填空:1、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性和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

2、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

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是。

4、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以与的统一,理想和的统一,革命的与的统一,深刻的与的统一为其主要特征。

5、“三融合”的审美理想是在19世纪50年代对未来戏剧发展提出的,即:“”。

6、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

7、文学为、为,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的8、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按照来塑造物体”的命题。

9、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不仅表现在优秀文学传统直接影响作家的、,而且表现在文学作品的与的发展上。

10、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必须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但不是,而是。

11、批判继承古代优秀文学遗产,应坚持在在继承中,在批判中、。

12、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名”的方针,又称“”方针。

二、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三融合”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3、理解“双百”方针和推陈出新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4、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5、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6、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章节概括:本章共三节内容: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主要从精神生产的一般特征入手,弄清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性,即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过程(PPT)

文学创造过程(PPT)
技巧运用
含义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
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 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 作用 为内在物理服务 为中心意念服务
即兴与推敲
即兴
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灵 感来临,一挥而就,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 产生 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 天所掌握的语言、技巧有关
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经验
鲁迅创作 《不周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
含义
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 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范围 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词的选择、 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
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漫画
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
夸张
鲁迅笔下的阿Q
幻事
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
变形与陌生化
陌生化 作家以陌生的眼光观察生活,把司空见惯 的事物描写得异乎寻常,好像第一次见到, 使读者产生一种新奇感 二者关系 同: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描写出来, 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异: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态,陌生化倾 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自动化”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顿悟 独具慧眼和非凡洞察力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微 妙的内心体验的契合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 进入创造过程。发现美,才有创作冲动。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 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 作品。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试卷6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试卷6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学概论)-试卷6(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 )A.“虚静”说B.“妙悟”说C.“移情”说√D.“物感”说解析:“移情”说是德国学者立普斯提出的,“移情”说侧重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试图把关的产生和本质完全归结为人的移情。

“虚静”说、“妙悟”说、“物感”说都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

3.关于文学活动四要素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模仿,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感受B.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四要素之中居于主要地位√C.文学作品反映客观世界和作者内心的情感D.读者的阅读鉴赏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实现价值的必要条件解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无所谓主次关系,因此B项错误。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作者的文学活动?( )A.诗言志,歌永言B.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C.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D.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解析:A项指出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志的。

B、C两项属于“物感”说的范畴,指出人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有所创作。

D项指出乐教有彰明伦理、移风易俗等作用,属于文学接受的范畴,没有涉及文学活动的作者。

因此本题选择D项。

5.关于文学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B.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两者的关系是直接的√C.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D.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解析:文学作为意识的形态,一方面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
统摄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二)过程
1、“转化”:把构思中那虚幻的观念性形象
转化为可以言说,并可以被他人理解、意会的 语言文字。 2、“操作”:就是搭配(或摆弄)字词,调 整语序,使之稳妥地表情达意,收到音韵铿锵、 色彩和谐、感情丰富而又内敛、描写精确而又 含蓄、叙述明白而又简练的效果。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文学创造过程论(三)
物化阶段,具体说来是作家将在构思 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 等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物 质性的文本,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 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一)含义
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
“形象”(包括意念),转化为语言、文 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到纸 张上
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 某作品的状况
(一)即兴

2、产生
(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2)要有气氛和契机 (3)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4)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 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三、即兴与推敲
(二)推敲

1、含义 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 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 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一)语词提炼 1、含义
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
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 现出来

2、范围
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
帖、风格的和谐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二)技巧运用 1、含义
巧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
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
逻辑。例如: 普希金《叶普盖尼· 奥涅金》中的达吉 雅娜嫁人 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中的安娜 卧轨、渥伦斯基开枪;《复活》中的聂 赫留朵夫放弃结婚 法捷耶夫《毁灭》中的美谛克逃跑
(四)心手不一致的两种常见现象
2、作家创作动机的
中途转换。 例如: 鲁迅创作《不周山》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 《群魔》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三)复杂性: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原因有三:
1、作家头中所构思的那个形象,已成为
一个“创造物”,而非生活中某个外在物象 2、物化活动开始后,构思活动还在进行 3、作家遣词造句能力有高低,成就动机有 强弱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四)心手不一致的两种常见现象
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 烘托、对比的运用
(二)技巧运用

2、作用
(1)为内在物理服务 例如:林黛玉的葬花行为 的描写和《葬花词》的叙 述采用宝玉的视角 (2)为中心意念服务 “卒章显其志”、“景中 藏情”
三、即兴与推敲
(一)即兴

1、含义
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
(二)推敲

2、范围 词句的精选, 细节的提炼, 人物的安排, 章节的转换, 意境的合成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即兴与推敲
(三)即兴和推敲的结合
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
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
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 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