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_心得感悟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仨》读后感_心得感悟范文

《我们仨》是女儿钱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杨绛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写完出版

的回忆录,也是完成了女儿一份未尽的夙愿。下面是关于《我们仨》读后感5篇的内容,欢迎阅读!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这本书分为

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

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

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

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

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

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

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

心的思念了吧!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杨绛在前段时间去世,可我对她知之甚少。偶然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泛黄的旧书,便饶兴致地拿来一读。普通的一家三口,作者已经八十多高龄了,女儿阿园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故事就从一个莫名的电话展开。钱钟书先生被邀去山上开会,作者做了一

桌好菜,只可惜作者和阿园都太担心钟书先生了,幸好一个电话是钟书先生拨来的,告诉

了阿园开会地址——古驿道。在一番波折下,作者和阿园终于与钟书先生相见。就这样过

了一段时日,阿园却因病去世。作者的梦不再轻灵,愈加沉重,在书的字里行间,都

渗透了一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一份抑制着苦的苦。那本书,仿佛笼罩了双层的悲哀。读起来喉中似含了一口黑咖啡,咽不下吐不出直冲眼眸,瞬间朦胧了视线……不久,

钱先生离开人世后,只留作者一人怀念“我们仨”。怀念那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平凡

而奢侈的日子;和丈夫在国外打拼,相对读书;和阿园一起坐火车,领略巴黎风光;和丈夫在图书馆一心攻读书籍……在整齐的字排中,洋溢着作者回忆之时,内心的甜蜜。甚至搬家

都显得尤为开心。只可惜家还在,但那没有阿园和钟书的家,还是家吗?而作者心中

的“家”已经消散了。其实,还有一个家勉强算“家”——客栈,古驿道上梦一般的客栈,寄

托了多少作者的愁思,现在也早已化为梦了吧。愿您还变为一个轻灵的梦,在天堂自

由飞翔,还继续着“我们仨”的日子,杨绛女士。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杨绛女士对自己和她的先生钱钟书(著名的大文豪)、她的

女儿阿园,一家三口的回忆录。这本书讲了杨绛他们家几十年的家庭和生活故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是记录杨绛和钱钟书先生晚年和老年生活的。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写的是梦境,朦朦胧胧的,我看不

太懂,只是感觉很恍惚,很凄凉…我想,是杨绛先生跟着自己的感觉写的吧。第三部

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娓娓诉说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妇人,在孩子

和老公相继离世后,一个人孤独孤苦,思念亲人的悲伤感受。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时,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温暖的,像冬日的阳光,平静而柔和。即使在社会动荡、不公平的岁月里,杨绛先生的笔下,也只是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书中没有悲痛欲绝的句子,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是处处流露着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和悲伤。如今,“我

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单影只,活在回忆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杨绛、钱钟书先生在艰难困苦中,互相扶持。特别是他们的爱女阿圆因病去世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顿、悲伤了。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感觉杨绛女士总是和生活保持

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他们仨以外,这个世界,再没有能让她牵挂

和温暖的人。读后感.但是我感觉,社会其实一直给杨绛先生很高的评价和赞誉,肯定也有相应的关怀。杨绛先生应该从中感到温暖,和生趣,而不应该长期只是从往事中寻找亲情

和慰藉。但,这也许就是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矜持、拘谨,和狭隘吧,我尊重她。书中

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

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是啊,归途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只

是过客。

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

与喜怒哀乐。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

的很浓厚。钱钟书是我最钟爱最尊敬的大知识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下来了,

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虽然有些读起来比较费事,但我还是很乐意去翻一翻的。记得当时

的《管锥篇》是我30岁生日时,我让妻子给我买的礼物,至今还在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我很惊诧于他读书的广博与驳杂,中外知识与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无,信手拈来,全无丝

毫的别扭与不适。以后,凡是有关钱钟书的传记、逸事我都爱看,并且做了很多笔记。我

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读书、治学的。我的书架上还有《钱钟书与西学》、《钱钟书传》等。因为喜欢钱老,自然“爱屋及乌”:喜欢他的夫人杨绛的作品。杨绛老先生怀着深

深的眷恋,回味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们仨》里,作者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还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相聚。”其诚挚真

切的情感及其单纯朴素与世无争的书香生活令人感动和艳羡。钱钟书之所以成为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