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学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昌市一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学习材料
来源:丁冬明发表时间:2012-8-13 16:23:22 访问次数:524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基本概念
对德育的概念一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目前人们普遍把德育理解成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育的一个广义的德育概念。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广义的德育中的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整个教育中,德育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受责难最大,集中地表现在长期以来德育的实效低。德育很难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表现出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同时面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的社会低评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灌输的、无主体性的德育观,脱离实践、空洞说教的德育方法、远离学生生活现实的德育内容都受到了挑战。
德育的理念问题是造成德育长期实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德育究竟是不是一种单独时空中的活动?不存在从生活整体及学校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的德育。道德是在人的关系中产生,源于人的生活,所以它应渗透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离开智育、美育等其它各育的。它必须依托其它各育而存在,以诸育为载体,而且诸育中也应该渗透道德教育。
德育发生在什么地方?德育就发生在充满着道德意味的教育情形中。什么是在道德上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有道德原则的、有自律道德的人。自律是指:自我“立法”自我“行政”自我“司法”。
那么,学校德育任务重点是什么呢?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三)渗透学科教学中的间接的道德影响
间接的道德教育:所谓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是在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它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渗透,而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导。
社会的变迁,使德育受到了最强烈的震撼,受到的责难最大,所有的批评和反思都表明,仅仅依靠直接道德教学不足于实现学校的道德目的。
学校教育的道德目的的实现,与其寄希望于一周一两课时的道德课,不如寄希望于更加经常性的,范围更加广泛的,更具活力的学科教学及其学校生活。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主要指在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对于教师而言,是在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但它是一种间接的道德渗透,而不是直接的道德教导。例如政治课中直接的道德教导,属于直接德育的范畴。
教师在语文课中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导,与其说是在上“语文课”,不如说是在上“思想品德课”。所以,为了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逻辑,学科教学中惟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式的德育的理论依据
我们应该承认:不存在从生活整体及学校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的德育。道德是在一个人的完整生活中体现的、生活中处处有道德,生活中会碰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各种关系,种种关系都会表现出道德的问题。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这些道德问题时没有人去引导,而到一个集中的时段再去教育,效果就不会好。值得注意一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就有克服困难、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学习的问题。那么,学科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育时机进行道德影响与教育.
道德学习与科学学习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道德学习有其特殊的机制。因为道德具有情感性,它在转化成人的德性、美德时就不同于人们认识、学习知识的过程,它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接纳,否则道德是不会真正内化为人的品德的。道德的学习完全是一种关系型的思维,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格,形成德性。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学习。知识学习的基本方法是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通过口授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模仿和练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训练式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技能。
教师却不可能通过口授的教直接帮助学生获得某种价值观,而只能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间接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当然,知识也有促进态度和价值观转变的作用。换言之,如果说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地教,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就只能间接地渗透和影响。
学生从直接的道德教学中获得的主要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美德。譬如有位老师在上思品课时让学生反复朗读道德规范,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上两方面也正是道德课作用有限,效果不佳的原因,也是强调以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在学科教学中间接渗透道德影响的理由。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品行修养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德育渗透是点滴浸润、无声无形的自然的过程。德育渗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般原则
1.知识性原则。即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德育渗透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教学程序展开,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材知识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要把知识,能力、觉悟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