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东财-课件第9章

合集下载

货币银行学东财课件第9章

货币银行学东财课件第9章

9.4.1 货币供给模型
根底货币:中央银行 现金比率〔漏损率〕:社会公众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
9.4.2 根底货币与货币供给量
➢ 根底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誉创造的根底
➢ 根底货币的来源: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 现、黄金外汇占款、购置政府债券和负债工程 的政府存款
➢ 大额定期存单:花旗银行
以货币性与流动性来定义货币
货币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质, 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以较低的本钱迅速 转换成现金的才能,即转换成交换媒介的 才能。
金融创新改变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资产和具有高 度流动性的资产的构成。
ATS、CD
资产证券化
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日益增强,外生性日益 削弱
数值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0.3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2007年的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7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0.385 0.38 0.375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 根底货币的可控性
➢ 根底货币的构造变动分析:根底货币的变动可 以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关键在于根底货币的 构造。假设中央银行增加根底货币,那么关键 在于增加的根底货币被以现金、超额准备金还 是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被以何种形式 吸收。
9.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1. 不同货币层次的货币乘数 2.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 4. 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保有超额准

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ppt第9章货币供给第九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九章货币供给教学重点:①货币供给及理论②存款货币的创造③货币供给模型④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第一节货币供给及理论一、货币供给的含义所谓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具体地讲,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它是货币供给的结果。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以及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基础。

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18世纪的约翰?劳,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末的麦克鲁德和20世纪的熊彼特?哈恩等人。

信用创造学说是与信用媒介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且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货币供给理论其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会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

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社会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相对量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第09章)PPT课件

货币银行学(第09章)PPT课件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 温和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快步或 小跑式的通货膨胀 二、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类: 隐蔽的通货膨胀和公开的通货膨胀 三、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 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财政赤字 二、信用膨胀 三、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调整 四、外债 五、国外通货膨胀的传递
1、财政政策 2、金融政策 3、直接管制 4、国际经济金融合作
第二节 外汇和汇率
一、外汇和外汇分类:
1、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 付手段,包括外国钞票、以外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 有价证券等所有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
2、外汇的分类:
3 、外汇管制:指一个国家为防止资本外逃 或流入、改善本国国际收支状况、维护本国货币汇 率,对黄金、外汇买卖、汇率和国际结算所实行的 限制性措施。
第九章 国际金融
第一节 国际收支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 第三节 国际储备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节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国际
经济交易的全部记录。它既包括有外汇收支 的交易,又包括无外汇收支的易货交易、补 偿贸易,以及单方向的资金转移等。
2、社会公众等非银行部门持有现金的愿望影响 货币供应总量。
四、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
当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求时,必须采 取适当的措施弥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两 种:向社会公众借款和想银行借款,后者将影 响到货币的供应量。
第十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第一节 通货膨胀及其类型 第二节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后果及对策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货币银行学第9章.ppt

货币银行学第9章.ppt
显然,存款扩张的倍数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 r越小则增加的存款总额越大,银行系统的信用扩张 能力也就越强。
1/r通常被称为存款乘数,因为它表示派生存款相对 于准备金而言扩张的倍数。存款乘数反映了银行体 系以准备金为基础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这里我们 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因此1/r也被称为简单存款乘数。
➢ 制定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存款金融机构 的支付和清偿能力,从而保障存款人的权益。
➢ 正是部分准备金的存在使得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成 为可能,因为如果规定100%的准备金率,那么存 款机构就不会有多余的资金可以供自己使用(如发 放贷款),从而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存款货币。
部分现金提取
➢ 在现代支付体系下,以活期存款为基础的转 帐结算使得现金交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通常 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并不直接把现金交给 借款人,而是将这笔贷款转到借款人在本银 行的存款账户上。而借款人进行支付通常也 是直接采用转帐方式,而不再提取现金。这 样,部分现金提取使得存款的创造过程得以 持续下去。
基础货币
=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准备金
=(国外资产-外国存款)+(对金融机构 的再贷款-金融机构存款)+(对政府的债 权-财政部存款)+(其他资产-资本及其 他负债)
=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对金融 机构净债权+其他金融资产金额
二 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
1.银行体系信用创造的前提
部分准备金制度
M CD
H CR
CD
M
C
D
CD H
*H
C D *H CR
C*R CR
*H
C*R
DD D R RC DD
*H
D 1 D
R D
C D
*
H

2019年货币银行学课件5-9章

2019年货币银行学课件5-9章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三)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 1.M1=现金+活期存款 2.M2= M1+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存款 +可转让存单 3.M3= M2+邮政、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和 劳动金库的存款+货币信托和贷款信托 4.广义流动性= M3+回购协议债券、金融债 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和外国债券等。
款货币,L—银行贷款。 5.财富传导机制:PE→W→C→Y 其中,W—财富,C—消费。 6.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传导机制: M→r→re→NX→Y 其中,re—汇率,NX—净出口。
第六章 中央银行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四、货币政策的效应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货币政策的时滞。 2.货币政策的工具。 3.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 4.一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安排。
高的独立性; 3.中央银行隶属于国会。
第六章 中央银行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而成为全国 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集中银行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3.组织全国票据清算。
第六章 中央银行
技术性较强; 4.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第六章 中央银行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1.中央银行的活动要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政策
的协调与配合 3.中央银行的活动需要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 (三)中央银行的隶属体制 1.中央银行隶属于财政部; 2.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财政部,实际上有较
第六章 中央银行

货币银行学--课件PPT9

货币银行学--课件PPT9
•信贷便利:信贷额度(非正式) 贷款承诺(正式)
•票据发行便利:通过短期票据获得长期资金
贷款销售:直接出售或证券化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一、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 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增加准备金:库存现金+在央行存 款
派生存款: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贷 款、贴现或投资等资产活动,创造出来 的超过原始存款的存款
• 下沉决策重心,基层分支机构子公 司化或属地化,将当地的存款大部 分用于当地、当地的利润用于当地。
23
D.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
✓3.发展面向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 • 放松准入,允许成立民营银行; •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 利用好央行的金融基础设施; • 限制全国性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增加。
✓4.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温州已在开展 相关试点): • 完善对民间借贷的立法;
25
E.推进利率市场化
✓3.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步骤:
• 贷款利率改革先行。通过发展替代性 负债产品,逐步将大额存款利率市场 化( “理财产品”实际上已经起到 这个作用),各银行可差别定价;小 额存款利率是否放开意义不大。
• 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和宏观审慎要求 的金融机构扩大自主贷款定价权。26
F.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 显性存款保险的条件已成熟,相关政府部门应搁 置争议,先把机制建立起来。
27
F.建立存款保险机制
✓2.完善存款保险的配套措施: • 改进银行的公司治理; • 加强金融监管; • 完善银行处置的监管、司法和 财务安排等配套措施。
28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填补农村金融空白 (比如移动互联网)。
✓2.重新认识合作金融在解决信息不对称、 操作小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方面的独特优 势,建立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货币银行学》课件

《货币银行学》课件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成本 高到低或者是从节约的角度解释。
5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货币
v
古代的货币
贝壳、牛、羊、盐、烟草、可可豆。
v
币材
特征:(一)价值高(二)易分割 (三)易存放(四)易携带
v
铸币
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色块
v
6
v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纸币
银行券: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可随时兑换金币、 银币。
49
第五节 存款保险制度
v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不尽相同: (1)官方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2)由官方和银行共同建立存款保险机构
v
v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这一制度引进我国的问题
50
第六节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v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牵扯着深层的体制问题
v
v
外汇管理与管制
外汇管理:政府对外汇的收、支、存、兑所进行 的一种管理。
16
v
可兑换与不完全可兑换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v
我国的外汇管理和人民币可兑换问题
17
第三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
v

汇率
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
v

汇率牌价表
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v v
v
v
官方汇率、市场汇率、黑市汇率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
34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中央银行 (2)其他存款银行公司 (3)非存款金融中介机构 (4)金融辅助机构 (5) 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35

(完整版)货币银行学 课件

(完整版)货币银行学 课件

金融学内容概览宏观金融学研究领域微观金融学研究领域货币及金融活动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学说:借贷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金融市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金融中介机构学说: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运行与经营管理.利率理论与利率机制金融投资与理财学说:投资项目分析;资产价值评估;投资组合;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资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汇率制度与汇率机制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概念与货币发展史货币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易活动。

能够在经济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东西就是货币。

有很多东西充当过货币,凡在一个地方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且易于保存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原始货币。

最典型的货币是古代的金属货币和现代的纸币。

铜币、银币、金币曾长期使用,因为它们具有货币所需的四个条件: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它们的供给量取决于矿山发现和冶炼技术。

常常因供给不足而抑制交易规模和经济发展。

就是“银根过紧”。

金属货币常常以铸币形式出现,铜币、银币、金币。

纸币的前身——可兑现银行券金属货币不足,也不利于大宗商品的交易。

于是近代工业化国家一些有信用的银行就发行代替金属货币的“银行券”,它可以像金属货币那样充当交易工具,因为接受者随时可以无条件到发行银行去兑换成金属货币。

这种银行券能否流通,关键看发行银行有没有信用。

所以这种银行券又称“信用货币”。

问题:一家银行对外发行的信用货币的量可否多于它拥有的金属货币?其效果是什么?银行券发行行的信用可能遭到破坏,原因是:政治、经济震荡(出现挤兑);发行过多,货币贬值,出现挤兑。

在通常情况下,发行银行能够保障信用,从而也可以保障银行券不贬值。

但一遇动荡,就难保障了。

为了防止很多商业银行都发行银行券而隐伏信用危机,一些国家纷纷把发行银行券的权利赋予一家银行(独家发行),并用国家权威强制其流通。

这就产生了中央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1. 不同货币层次的货币乘数 2.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 • 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保有超额准
9.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
1. 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 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 有科学的口径。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 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 和范围,采用新的技术,开办新的业务,创造 新的金融工具,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开拓新的 金融市场,最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管,目 的就是为了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供给,以达到 宏观调控的目标。金融创新对监管和控制措施 的规避,必然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 制及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 的流动性。
我国货币层次三个口径的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
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 2001年6月货币供给层次的调整:将证券公司 客户保证金计入M2(交易保证金类似活期储蓄)
9.4.1 货币供给模型 9.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9.4.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9.4.1 货币供给模型
1.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2.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基础货币:中央银行 现金比率(漏损率):社会公众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
9.4.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
判断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指标 ——货币流动性比率
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若M1/M2不断上升,经济景气上行; 若M1/M2不断下降,经济景气下行; 货币指标领先于经济指标:生产时滞的存在; 其他参照指标: M1、M2增长率;增长率的剪
刀差。
2006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6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9.2.4 基础货币
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 成,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又 称为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
• 已发挥完派生能力的基础货币:法定准备 金存款
• 具有派生能力的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存 款和流通中现金
9.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9.3.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概述 9.3.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机制 9.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 2002年初,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 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 币供应量
• M0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 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
• M1即期需求,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 化,对短期经济运行反映比较敏感。
• M2潜在的总需求,与中长期经济行为的联系 较密切。
判断货币供给适度与否的几个指标: M1与 M2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 M2 /GDP; M2 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与物价水平变动率之 和的差额。
9.3.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机制
1.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 2.对存款创造与收缩过程的几点说明
9.3.3 存款派生倍数的修正
影响或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基础货币 与派生倍数
派生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 准备金率、现金比率(漏损率)、活期存 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
9.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9.3.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概述
1.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基本概念 • 原始存款: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款项和能
同时增加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
务转化而来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 • 原始存款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扩张和创造派生存
款的基础。 2.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前提条件 • 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可以发放贷款) • 采用转账结算的方式(存款回流到银行)
2009年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9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0.325 0.32 0.315 0.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2010年货币流动性比率
2010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
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和货币层次划分的金融 工具:自动转账账户、可转让提款通知书、 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 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 知书、信贷协会股金提款账户。
• Q项条例:活期存款不允许付息,定期存款 支付的利率有一定的限制。
• ATS账户:储蓄存款账户、支票账户
• 大额定期存单:花旗银行
3.金融创新对货币定义的影响
以货币性与流动性来定义货币
货币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作为交换媒介的性 质,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以较低的成本 迅速转换成现金的能力,即转换成交换媒 介的能力。
金融创新改变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资产和具 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的构成。
ATS、CD
资产证券化
M2同比
M1同比
2000—2010年中国各层次货币供给统计 单位:亿元
800000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 M1 M2
数值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0.3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2007年的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7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0.385 0.38 0.375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第九章 货币供给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 范立夫
第九章 货币供给
本章主要讲授了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 供给的实现机制,重点在于对这一机制的 掌握,难点在于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第九章 货Leabharlann 供给9.1 货币供给概述 9.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9.3 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9.4 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9.5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和内生性
9.2.3 准备金存款
1. 准备金存款的扩张与收缩 中央银行收购黄金与外汇 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2. 法定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
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 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信 用创造和存款创造的能力,间接控制货币 供应量的一种措施。
4.金融创新影响宏观调控
货币的定义与计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日益增强,外生性日益
削弱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以法定存款准备 金制度为例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供给与经济运行 之间的联系,Goodhart’s law
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的提高
9.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现代二阶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实现机制: 中央银行向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 注入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进行 信用创造或存款创造,向整个社会提供最 终货币。 9.2.1 二阶银行体制 9.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9.2.3 准备金存款 9.2.4 基础货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2008年的货币流动性比率
2008年中国货币流动性比率 (M1/M2)
数值 0.375
0.37
0.365
0.36
0.355
0.35
0.345
0.34
0.335
0.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M1/M2
基础货币是存款创造或信用创造的基础
• 基础货币的来源: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 现、黄金外汇占款、购买政府债券和负债项目 的政府存款
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 基础货币的结构变动分析:基础货币的变动能 够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关键在于基础货币的 结构。假设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则关键在 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被以现金、超额准备金还是 以法定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即被以何种形式吸 收。
9.2.1 二阶银行体制
整个银行体系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 个层次 1.中央银行不直接与个人和企业发生业务 往来 2.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的唯一、集中、垄 断发行者 3.存款准备金制度
9.2.2 现金发行与回笼
纸钞与铸币印制——入发行库——发行基金 调拨——中央银行现金发行——商业银行现 金投放——市场现金流通——商业银行现金 归行——中央银行现金回笼——残损币销毁 1.现金的印刷与入库 2.发行基金的调拨 3.现金的发行与回笼
2019/8/10
东北财经大学 范立夫
18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及其剪刀差
再次上穿
再次下穿
2005年1月 2005年7月 2006年1月 2006年7月 2007年1月 2007年7月 2008年1月 2008年7月 2009年1月 2009年7月 2010年1月 2010年7月 2011年1月
9.1 货币供给概述
9.1.1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9.1.2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