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居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
传统民居苗族吊脚楼(传说中的苗族吊脚楼)贵州,不图名扬天下,总有那么一处,却总会默默的打动你。
细雨、农田、吊脚楼、苗歌、青山……简简单单的词语便构成了简简单单的苗寨生活。
西江千户苗寨,在过度的商业开发下,夜景也逐渐不再有最原始的苗寨模样。
那一座座吊脚楼的内里,才是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间有句谚语:“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苗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惨烈逃亡的过程,也是一个顽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励志故事。
蚩尤战败,族人便一路向西南地区逃亡,一次次战败下来,一步步被“逼”上了山头。
苗寨的地址多设在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居高临下、可退可守,久而久之,仇家便不再找上门来了。
试问,苗族先辈们如何在“穷山恶水”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呢?经过无数次实践,聪明的先辈总结出两样克服困境的法宝——梯田和吊脚楼。
吊脚楼解决了栖身的问题,梯田则解决了粮食问题。
贵州的加榜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如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世人都说这里是人间仙境,只有农民才知这是生存的苦难啊。
吊脚楼是山的产物,越是山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强大。
在山高坡陡的山区,修建房屋就无法像在平地那样打地基,吊脚楼依地形而建,克服了山地的陡峭与贵州潮湿多雾的天气。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
这是先辈勤劳的结果、智慧的结晶。
标准的吊脚楼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喂养牲畜、家禽,贮藏蔬菜以及堆放家具农具;第二层相对于地层来说比较干爽,是人居住的地方,有厨房、主卧、次卧等,在主厅和楼外有长廊座椅,民间称之为“美人靠”,在苗语里叫做“噶息”,是专供人休闲小憩、纳凉观景、绣花挑纱的地方;最上一层比较干燥,适合长时间存储粮食,是苗家的仓库,还可以晾晒粮食。
苗族同胞用这一座座吊脚楼克服了许多的不可能,一代代自强不息、开枝散叶、成就未来,而西江千户苗寨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小万每每看到山上层叠的吊脚楼,在感慨之余,总会多了一份欣赏和敬意在其中。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姓名:陈卫东班级:09级城市规划2班学号:312009*********任课老师:钟健目录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 (2)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 (2)二、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2)三、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4)四、土家族吊脚楼的代表——凤凰吊脚楼 (8)五、小结 (9)土家族吊脚楼浅析与文化传承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
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结构和材料土家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者三层。
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
楼下堆放杂物或者作牲口圈。
两层者则不盖顶层。
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民族建筑-土家族吊脚楼
创新与发展
01
创新设计理念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 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使土家族吊 脚楼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2
探索新型材料和技 术
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提高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质量和 安全性,同时保持传统风貌。
03
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与土家族吊脚楼相关的文化 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 发展和就业。
注重采光与通风
窗户的设置充分考虑采光 和通风,保证室内光线充 足且空气流通。
装饰与艺术
木雕工艺
民族元素
木雕是土家族吊脚楼的重要装饰手法, 主要应用于梁柱、门窗等部位。
吊脚楼的装饰中常融入土家族的传统 元素,如土司文化、神话传说等。
彩绘装饰
墙面常以彩绘进行装饰,绘制山水、 花鸟等传统图案,增添视觉效果。
保护与传承
1 2
保护传统建筑技艺
通过传承人制度、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土家族 吊脚楼的传统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对现存的土家族吊脚楼进行普查、登记和建档, 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研究。
3
推广传统建筑文化
通过展览、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家 族吊脚楼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农耕为主
土家族人以农耕为生,吊脚楼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农耕生产和生活 的需求,如设置农具和粮食储存空间等。
手工技艺
土家族人擅长手工技艺,如编织、刺绣、木工等,吊脚楼内部装饰 和家具制作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
热情好客
土家族人热情好客,喜欢在吊脚楼里举行宴会和聚会,与亲朋好友 分享美食和欢乐。
节日习俗
赶年节
旅游开发与利用
完善旅游设施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
吊脚楼与土家族审美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以其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魅力。
吊脚楼不仅是土家族人民的居住场所,更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生动体现。
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地形复杂,可用平地稀少。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房屋,同时又能避免潮湿和虫蛇的侵扰,吊脚楼应运而生。
它通常依山而建,一半悬空,一半靠在实地。
这种独特的结构,既节省了土地,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使房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从远处望去,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土家族的吊脚楼在选材上也别具匠心。
多选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木材的温润质感和石材的坚固耐用相得益彰。
这些天然材料不仅环保,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岁月的痕迹在木材上留下了斑驳的色彩,石材也因风雨的侵蚀而更加古朴。
这种对自然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质朴之美的追求。
从外观上看,吊脚楼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屋顶多为歇山式或悬山式,飞檐翘角,给人以轻盈灵动之感。
屋檐下的雕花和彩绘,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图案往往取材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日常生活,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吊脚楼,内部布局也充满了审美情趣。
堂屋宽敞明亮,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体现了土家族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卧室布置简洁温馨,窗户小巧玲珑,采光良好。
厨房和火塘则是温暖的角落,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布局既满足了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营造出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也是土家族审美文化的传承过程。
从选址、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木匠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不用一颗铁钉,就能将木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使房屋结构稳固。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空间设计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其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首先,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空间设计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吊脚楼的一楼通常设有堂屋、厨房和厢房等功能区域,而二楼则是居住区域。
居住区域通常设有卧室、客厅和储物间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吊脚楼内还常常设置有天井,以提供自然光线和通风。
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其次,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外空间环境同样具有独特之处。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势差和梯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室外空间。
在吊脚楼下方通常有种植园和菜地,供居民种植粮食和蔬菜。
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与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相契合。
此外,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屋顶造型和彩绘装饰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才华。
而室内的布置和摆设则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温暖生活的向往。
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使得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关注,吊脚楼的室内空间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室外空间的布局和种植园的设置则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室内布置彰显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
这些研究成果为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民居吊脚楼分析
04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 用与影响
保护与传承
吊脚楼作为传统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吊脚楼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其 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鼓励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吊脚楼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宣传,提高公众 对吊脚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性。
创新设计理念
将创新理念融入吊脚楼的设计中, 推动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保护与发展平衡
在保护吊脚楼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市场需求与认同
提高吊脚楼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拓展其发展空间。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吊脚楼的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 件。
旅游开发与利用
吊脚楼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 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将吊脚 楼融入当地旅游开发中,可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吊脚楼的原貌和历史价值, 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对 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民居吊脚楼分析
目录 CONTENT
•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 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 吊脚楼的生活功能 • 吊脚楼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 吊脚楼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吊脚楼的历史与文化背 景
起源与演变
起源
吊脚楼起源于古代干栏式建筑,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逐渐 演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 。
装饰艺术与细节处理
雕刻与彩绘
吊脚楼的装饰艺术丰富多 样,常采用木雕、石雕等 工艺,同时运用彩绘手法, 增加建筑的艺术美感。
吊脚楼调研报告总结
吊脚楼调研报告总结吊脚楼调研报告总结调研时间:2021年6月1日-2021年7月1日调研地点:中国广东省潮州市调研对象:吊脚楼居民、相关管理部门、专家学者调研目的:了解吊脚楼的历史沿革、文化特点、建筑结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吊脚楼概述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
它采用抬高的柱脚,使房屋高出地面,以避免水患和野兽侵袭。
吊脚楼多为土木结构,外观以木材雕刻和彩绘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历史沿革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尤以明清时期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较为盛行。
起初,吊脚楼主要是用于防止洪水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民居和村落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吊脚楼逐渐减少,但仍受到一些地方的保护与传承。
三、文化特点吊脚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东南亚建筑风格的特点,同时吸收了汉、满、苗、壮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艺。
在吊脚楼的建筑中,不仅包含了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和装饰,还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建筑结构吊脚楼以木质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斗栱和斗拱的结构形式,使整座楼房更加坚固和稳固。
建筑师通过精确计算和严谨构造,使得吊脚楼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五、现状和问题目前,吊脚楼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工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吊脚楼的年久失修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一些建筑物出现严重的损坏和倒塌,亟待修复和加固。
其次,一些吊脚楼的居住条件较差,缺乏现代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吸引人才和发展经济。
最后,由于吊脚楼的保护和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六、保护与发展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吊脚楼的文化遗产价值,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吊脚楼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吊脚楼的保护。
2. 加大对吊脚楼的修复和加固力度,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贵州吊脚楼赏析
贵州吊脚楼赏析贵州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而在贵州的一些山区和乡村,有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那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建筑,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悬挑在空中的楼房。
它们通常建在山坡上或者悬崖边,用木柱搭建而成,整体悬空在半山腰上,给人一种悬空飘渺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一般都是三层或四层,底层用来养猪、养鸡等家禽,中间一层是起居室,顶层是卧室。
整个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美感,给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吊脚楼里,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品尝到地道的少数民族美食,还可以欣赏到当地的传统歌舞表演。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除了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吊脚楼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贵州的山区和乡村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四季如春。
在吊脚楼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风光,远处的山峦和田野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时分,站在吊脚楼上眺望远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繁杂。
走进吊脚楼,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工艺品,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原始而又丰富的生活方式。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吊脚楼所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吊脚楼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吊脚楼的保护力度,挖掘和传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贵州的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原理
重庆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江津、綦江、长寿、潼南等地。
其建筑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差适应性:重庆地处山区,地势复杂,多为丘陵和山地。
吊脚楼建筑采用“脚吊起头,掏房仗墙”的方式,利用地势高差,将住宅的上层悬挑于下层之上,形成吊脚楼的独特景观。
这种建筑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山地资源,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
2. 极简结构:吊脚楼采用木结构或钢结构,结构简单。
一般以墙柱梁结构为主,由立柱承重,再通过横梁和木制楼板连接各层。
因地势高差大,需要考虑抗震和坡度问题,吊脚楼的结构设计更加注重它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3. 空间布局: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住宅,下面是作为车库、储藏间、饲养家禽等用途的底层。
水平空间通常按照山地地势设置,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同时,为了保证住宅楼之间的通行,会在吊脚楼前架设一些木头或石头所制成的通道或者廊道。
4. 古老风格:重庆吊脚楼建筑风格受到传统山地民居的影响,注重木材的应用,建筑外观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青瓦,延续了古老的建筑风格。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气候的特点,吊脚楼的外墙常常使用钓石和砖石结构,以增强保暖效果。
总的来说,重庆吊脚楼通过吊起住宅的方式来适应山地地形,采用简单的木结构或钢结构,同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古老的建筑风格,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它不仅是山地人民居住的场所,更是体现了山地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吊脚楼”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苗族“吊脚楼”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
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
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
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
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
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
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
厨房安置在偏厦里。
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
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吊脚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形式外,还有其
深刻的文化内涵,即空间宇宙观念。
这在苗族吊脚楼正梁中央的普遍存在的那一神秘象征符号可见一斑。
符号呈圆形,分内外两层,外圈为朱红或墨汁绘就,中心则用红色,如一“卵”形,整个符号形状十分古拙。
符号一般请具有一定巫术的“掌墨师”或土家巫师用凿在黄色圆心处凿一圆洞,新楼主人则要跪下用衣服将木渣全部接着,最后再在梁木两端分别写上“乾”、“坤”二字。
之中。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发展历史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原始社会的形态:吊脚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先民们为了适应山地环境,发明了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最初的吊脚楼是利用树木、竹子等自然材料搭建的简单住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泥土、石头等建筑材料,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吊脚楼建筑。
封建社会的形态:在封建社会时期,吊脚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人家所居住的豪华住宅。
这些豪宅通常会采用更多的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增加房间数量,改善居住环境。
在当时的社会中,吊脚楼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近代以来的发展: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富裕的家庭开始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建造更加舒适和实用的吊脚楼。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吊脚楼也逐渐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总的来说,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其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如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仍然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成为当地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吊脚楼分析
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
吊脚楼功能及建筑性能分析
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 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通风采光分析图
吊脚楼材料分析
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 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 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 杉木居分析——吊脚楼 吊脚楼 民居分析
吊脚楼分布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 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 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 地区。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 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 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 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 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 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 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 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
吊脚楼多分布 于湘西、鄂西、贵 州地区。属中亚热 带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明显的大陆性 气候特征:气候温 和,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四季分明。 气温、降水、日照、 无霜期等均有显著 差别。光照条件较 差,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度较大。
吊脚楼分布区气温变化
湘西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 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贵州民居吊脚楼论述
贵州民居吊脚楼论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
相应的,在建筑史上也有丰富的建筑经验以及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贵州民居吊脚楼就是丰富中华建筑风格中的一种。
本文以贵州民居吊脚楼为核心进行论述,分析其建筑装修风格以及建筑功能。
标签:贵州;民居;吊脚楼引言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格也是独具特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的地区也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艺术。
例如客家土楼、土家吊脚楼等。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筑风格也趋于现代化,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大多相雷同。
而我国现存的一些传统建筑形式则成为彰显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建筑业的瑰宝。
本文就以贵州民居吊脚楼为核心进行论述。
1贵州民居吊脚楼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多水,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与封闭,山区仍然保留着不少至今不被世人所知的村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逐渐被开发出来,而这些村落的房屋形态也以一种崭新的民居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贵州苗、侗、瑶、水、土家等民族居住地,有一种建筑随处可见,那就是南方山区典型的吊脚楼形式。
它几乎成为贵州民居建筑的代名词,是贵州民居的精华所在。
它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吊脚楼这一民居形式,很好地反映了贵州民居建筑构图的自由灵活和浪漫情趣,其中许多独具匠心的传统细部装饰处理,也能从一个侧面突出它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在传统贵州民居吊脚楼结构中,一般都分为三层,底层属于用以喂家畜,二层供居住,三层则是粮食及杂物堆放处,每家都有一个能眺望外景的出挑大阳台,设美人靠,屋顶形式极富特色。
2贵州民居吊脚楼构造特点吊脚楼是为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转角欱子部位作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称吊脚楼。
川渝地区吊脚楼分析
排扇结构图
单架排扇及联系构件
四架排扇形成3间
厢房由吊脚支撑楼板,垂 柱支承走廊,并盖以“歇 山顶”,这种厢房被称为 “龛子”。走廊上部设披 檐与挑檐相接,在挡雨通 风的同时也带来了美感。 龛子屋顶采用传统的“反 宇向阳”坡屋面,对通风 采光都十分有利,因此, 此处多为晾晒衣服。被褥 的地方
房屋结构透视图
川渝吊脚楼起源:
重庆吊脚楼是古代巴族人留下来的
民居建筑 , 是对干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 是适应地理和气候特征的独特的干栏建
筑。 重庆是山城 ,地无三尺平 ,修建吊脚 楼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形 ,节约土地 ,减少 施工困难 ,特别是在峡谷中 , 往往只能修 建吊脚楼 ,因此重庆沿江的民居多采用既 保持为避免架空带来的头重脚轻之 感,吊脚楼通常采用屋顶反翘 、 屋面举折和飞檐使吊脚楼 安定踏实之中赋予飞升飘逸之 势;而出檐深远的檐下通过设置 柱廊与过亭 , 既保护了墙体 , 也给过往的行人和邻里串门提 供了避雨遮阳的去处 ,成为“ 灰空间 ” ; 立面上整齐的柱 列框架与悬空的层层干栏纵横 有序 , 成为立面构图。
布局特点一:
依山傍水 环境融合
从整体上看 , 山崖成为建筑 空间的界面 , 吊脚楼的建筑哲学 不强调规制的约束 ,而是强调依附 于自然 、 顺应于自然 ,强调建筑 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 衡。
布局特点二:
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对应重庆山地高低错落, 吊脚楼分布是随坡就坎 , 随 弯就曲 , 依昔地形等高线曲 折展开。
龛子实景
二.吊脚楼之构造
——土家族吊脚楼分析
吊脚楼的形式
单吊式 最普遍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四合水式 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 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 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 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因地制宜的建筑风光——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瑰宝——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有感
因地制宜的建筑风光——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瑰宝——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有感《因地制宜的建筑风光——读《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瑰宝——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有感》篇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瑰宝——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这本书,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独特建筑文化世界的大门。
这是一本详细介绍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专著,它从苗寨吊脚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结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初读这本书,我就被苗寨吊脚楼那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给震撼到了。
想象一下,在那崇山峻岭之间,苗族人要建自己的家园。
土地资源有限,地势又崎岖不平,要是按照常规的建筑方式,估计得费九牛二虎之力。
可是苗族人就像大自然的“建筑精灵”,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而建,临水而居。
吊脚楼的一部分架空在地面之上,像是一个个脚踩高跷的巨人,稳稳地扎根在山坡上。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搭积木,总是想在有限的空间里搭出最酷的城堡,可是常常因为地基不稳而失败。
苗族人却能在复杂的山地环境里,把吊脚楼建得如此稳固,简直就是建筑界的“大神”啊!书中对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得目瞪口呆。
从选材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苗族人的智慧。
那些木材,仿佛不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而是被赋予了生命。
工匠们对木材的尺寸把握得精确无比,榫卯结构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
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把自己的武艺施展在每一个木块之间,让它们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
我就想啊,要是我有这样的手艺,那在小伙伴面前可就太有面子了,说不定能成为“孩子王”呢。
苗寨吊脚楼可不仅仅是一座座房子,它还是苗族文化的载体。
在书里看到那些吊脚楼的装饰,精美的雕刻、独特的绘画,都像是在诉说着苗族古老的传说。
这就像我们现在流行的文化T恤,把自己喜欢的文化元素印在衣服上,而吊脚楼则是把苗族的文化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身上。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在现代社会,建筑技术日新月异,苗寨吊脚楼这种传统的营造技艺会不会慢慢被遗忘呢?但又想啊,也许正因为它的独特,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去传承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应该 合理 的选址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鉴 于 苗 族 吊 脚 楼 多 建 在 斜 坡 陡 坎 上 ,容 易 遭 受 暴 雨 导 致 山 体 滑 坡 袭 击 的 地 质 灾 害 , 除
多数 盖 的 是 青 瓦 , 平顺 密齐 , 大方美观 。
苗族 吊 脚 楼 一 般 以 四 排 三 间 为 一 幢 ,有 的 除 了正 房 外 , 还 搭 了一 两个 “ 偏 厦” 。 每 幢 吊脚 楼 , 一般 是三层 构造 。 上 层 放 粮
2 . 3 苗 族 吊脚 楼 的 现 状 及 保 护 措 施
苗 族 是 我 国少 数 民族 中人 口众 多 、 历 史 悠 久 的 古 老 民 族 。 据报道 在 2 0 1 0年 人 口 大 普 查 中 ,统 计 苗 族 总 人 口 为 9 4 2 . 6万 人 。苗 族 先 民 在 漫 长 的 生 存 奔 波 中 , 不 断适应 环境 , 建 立 了 苗 寨. 把家 安在 了山腰或 者山顶 。 “ 依 山而建 , 择 险而居 ” , 凭 借 苗 民的勇 气和智 慧 , 创造 了“ 半 边 吊脚楼” 形式 , 打 造 了 属 于 苗 族
现在掌握这种 工艺的大师 确实太少 了 . 这 就 向 我 们 提 出 了 保护 、 传 承 和 发 展 吊脚 楼 建 筑 工 艺 的 问 题 , 要 求 我 们 做 好 寻 找 接 班 人 的 工 作 。年 轻 人 心 浮 气 躁 , 向往 外 面 的世 界 , 山居 的 幽 静
2 苗 族 吊脚楼 的方 方面 面
。
部 分 吊脚 楼 受 到 不 同程 度 的 损 坏 . 大 部 分 经 受 住 了 小 地 震 的 考
验。
很早之前是以草盖顶 , 现 在屋 顶 除 少数 用 杉 木 皮 盖 之 外 , 大
保 护 现 有 吊脚 楼 建 筑 刻不 容缓 。首 先 。 建立健全保护制度 , 进行广泛的群众宣传 , 依 靠 广 大 群 众 积 极 参 与 。其 次 , 建 设 吊 脚
吴 琦。 等: 浅 谈传 统 民 居吊 脚 楼
“ 三农 ” 论 坛
浅谈传统 民居 吊脚楼
吴 琦, 许泽启 , 杨 凯, 李 明
( 武 昌理 工 学 院
【 摘
城 市建设 学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2 2 3 )
要] 通 过 对 吊脚 楼 的 阐 述 , 进 一 步探 讨 在 现 代 社 会 背 景 下传 统 民居 吊脚 楼 的 存 在 意义 。
2 . 1 苗 族 吊脚 楼 的 结 构 特 点
不能满足现代人 的生活需求 . 致 使 吊脚 楼 的 建 筑 精 美 工 艺 面 临 失 传 的危 险 。 因 此 , 需 要 一 批 有 志 为 民 族 文 化 建 设 奉 献 青 春 的 年轻人 . 投身这 门工艺的学习与传承的伟大事业之 中。
吊 脚 楼 高悬 地 面 , 富贵 人 家 精 装 修 饰 , 檐角 高翘 , 是 名 副 其 实 的 空风 防潮 。如 今 , 族 民 们
积 极 建 设 发 展 吊脚 楼 新 居 所 , 用现代新型建筑 材料 , 精选 木材 、
钢材 、 水 泥 等 代 替 了 以前 的 杉 木 , 茅草 、 土坯 , 大 大 加 强 了 吊 脚 楼 的 牢 固安 全 性 。 更 加 具 有艺 术 欣 赏性 。
苗 族 民 居 在 结 构 上 。吊 脚 楼 多 以 木 构 穿 斗 架 式 为 主 体 建 筑。 下 以垒石为基 。 中 间 以 木柱 支撑 或 作 柱 , 前 面悬 空 顶 立 。 吊 脚楼 的脚柱矮的 1  ̄ 2 m,高 的 达 1 3 ~ 1 4 m,整 个 占地 面 积 1 2  ̄ 1 3
居 住 在 吊脚 楼 。 如 何 在 灾 难 来 临 时 , 更 快 转 移 到 安 全 的 地 方 是
新 时 代 吊脚 楼 设 计 应 该 考 虑 的 问题 。2 0 1 3年 l 2月 1 6日 , 土 家
族 吊脚 楼 聚 居 地 恩 施 发 生 5 . 1级 地 震 ,近 8 0 0 0间房 屋 受 损 , 小
汉. 多 建 于 清代 , 在当地又称作“ 杆 栏” 和“ 转 角楼 ” 。
2 . 2 苗 族 吊 脚 楼 的 文 化 和 工 艺 传 承
作 为 中 国南 方 特 有 的 古 老 建 筑 形 式 。 吊脚 楼 是 苗 民从 长 江 中下游流域经过 辗转迁徙 . 不 断 适 应 环境 而 逐 步 完 善 的 建 筑 文 化 的 载 体 。它 不 仅 是 研 究 苗 族 历 史 与 文 化 的 “ 活 化石” , 而 且 也
的人居空间 。
不 能 否 认 的是 山 区地 质 灾 害 频 发 , 对 吊脚 楼 的 保 护 造 成 了 很大的威胁。 2 0 1 2年 1 0月 4 日, 云 南 省彝 良县 龙 海 乡镇 河村 油
房 村 民小 组 发 生 山 体 滑 坡 , 共造成 1 9人 被 埋 , 受 灾 的 村 民 大 多
[ 关键 词 ] 苗族 ; 吊脚楼 ; 活化 石 ; 文化传承 ; 艺术欣赏 ; 经 济发 展
[ 中图分 类号] T U2 4 1
[ 文献标识 码】 A
美。
1 吊脚 楼 的前 世今 生
吊 脚 楼 是 我 国 南 方 少 数 民族 的 传 统 民 居 , 也 称 为“ 吊楼 ” 。 它广泛 分布于湘 、 黔、 滇、 桂 布依 族 、 苗族 、 侗族 、 土家族 、 壮族 、 景颇族 、 佧 佤 族 等 地 区 。这 种 传 统 民 居 建 筑 ,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