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融合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成人腰椎融合术及术后康复 ppt课件
![成人腰椎融合术及术后康复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646f4caf1ffc4ffe47ac86.png)
• 为愈合中的融合部位提供最佳保护环境
• 使功能活动最大化 • 控制术后疼痛 • 可独立进行家庭训练计划 • 提高对日常活动的耐力以及耐受性
ppt课件 9
康复治疗
术后第二阶段( 2-6 周): 治疗措施:
• 移动训练
• 柔和的次强腹肌练习,腹肌练习加足跟滑动,腹肌 练习加屈膝外展,全身伸展等长练习,背屈神经滑动
ppt课件 5
康复治疗
术后第一阶段( 1-14 天): 治疗措施:
• 移动训练 • 臀肌练习,股四头肌练习,背屈神经滑动练习 • 慢步行走 • 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改进活动来控制活动,并同医 生交流
ppt课件
6
康复治疗
术后第一阶段( 1-14 天): 注意事项:
• 避免所有腰部活动 • 坐位不超过30分钟
训练,不要使用较重的踝带
ppt课件
23
练习
• 使用固定自行车或踏车练习 • 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改进并控制疼痛,并同医生交 流 • 家庭训练计划的强调以及宣教
ppt课件 10
康复治疗
术后第二阶段( 2-6 周): 注意事项:
• 避免所有腰部活动(俯屈,伸展,侧弯或旋转)
• 坐位时间达到45分钟
• 根据外科医生意见决定是否佩戴支具 • 不要举起超过2.3Kg的重物 • 不要进行阻抗练习
ppt课件
11
康复治疗
术后第二阶段( 2-6 周): 晋级标准:
• 疼痛得到控制
• 坐位能坚持45分钟
• 已进展到不需协助装置移动 • 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提高
ppt课件
12
康复治疗
术后第三阶段( 6-14 周): 目标:
• 扶拐移动→不使用辅助装置移动
腰椎融合术PPT课件
![腰椎融合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5100c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3.png)
TLIF的适应症
大量瘢痕形成使PILF 无法开展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腰椎Ⅰ度或Ⅱ度滑脱 多次复发的椎间盘突出 退行性侧弯 椎间假关节形成 单侧椎间盘突出
TLIF的优点
TLIF通过后外侧的椎间孔进入椎间隙,保护了 前纵韧带和大部分的后纵韧带免遭破坏,而前 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能防止植骨的移位,并有利 于植骨块融合。
ALFT的优点
在于前入路对椎管内结构的干扰非常小,避 免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及瘢痕形成,不 会损伤到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从而 避免腰椎不稳 。
植骨位于压力侧,有较大的植骨床,并且切除了 不利于融合的椎间盘源性微动。
有助于恢复腰椎的曲度, 直视下操作,安全。
ALFT的缺点
前路手术的创伤大,剥离广:腹膜损伤、泌尿 系统损伤、植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后路椎间融合术的适应症
严重的腰椎管狭窄 腰椎滑脱 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摘除后复发(有明显的腰痛) 反复多次复发的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痛) 假关节形成 椎板切除后的后凸畸形等
PLIF
Working Zone
工作区域
Working Zone
PLIF 的优点
为在于其可以在直视下操作神经根及硬膜囊, 安全性较高,避免了ALIF常见的并发症。
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淘汰,但是为现代脊柱融合 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外侧融合术( 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
PLF 是腰椎融合术中 开展最早最普遍的术 式, 其通过将病变 节段间横突和小关节 去皮质处理后,在其 间植入大量的碎骨使 上下节段融合。
后外侧融合术(PLF)的特点
360°腰椎融合术
PLF+PLIF,即为后路360°融合术,是指 单纯通过后路对脊椎的前柱和后柱均作融合的 环状融合术。
脊柱融合 ppt课件
![脊柱融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8160370b4e767f5acfceeb.png)
低医源性神经并发症或脊髓神经损伤
2. 后路结构破坏较轻 3. 椎间盘(潜在的疼痛源)切除更多
4. 可增加椎间高度,恢复矢状面力线,增加椎间孔的垂直
高度(因此可对传出神经根间接减压) 5. 椎间植骨块放在压力侧
6. 融合率高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
21
TLIF术的缺点
1. 椎间盘的显露偏于一侧,难以显示对侧结构—可
8
术后10天
术后6个月
术后8个月
术后19个月
9
术后3个月
术后19个月
10
后外侧横突间融合(PLF)的特点
优点: 1.技术方法简单 2.融合率较高 3.内固定可加强融合 缺点: 1.完整保留椎间盘,可成为潜在的疼痛源 2.后方入路可损伤后方椎旁软组织
11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
Cloward 于1958年在治
24
25
26
ALIF的优点
1. 最大限度的切除造成下腰痛的椎间盘,椎间融合面积远远大于
PLIF或TLIF 2. 适当撑开椎间隙,恢复最佳的椎间高度和最佳的腰前凸
3. 将植骨材料放在脊柱的压力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4. 避免后方手术,避免损伤腰部的肌肉韧带。一般来说,前路手术 的出血量和耐受性均优于后路手术,微创手术可进一步降低手术并
腰椎融合术
背景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采用的基本手术方法。在1991年 Hibbs 和 Albee分别提出了脊柱后路融合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 获得融合成功。 其后,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内固定技术的出现, 使其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加之手术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适用范
围逐渐扩大,适应证也由最初的治疗脊柱感染、畸形、创伤等扩大
演示文稿腰椎融合技术中文
![演示文稿腰椎融合技术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cf510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5f.png)
– 5 内植物滑移
– 2 切口疝
Regan, 2003
第22页,共61页。
前柱支撑
• 55 岁女性伴神经源性 跛行
• 1970年融合 腰4-骶椎 • 脊髓造影显示高度狭
窄
第23页,共61页。
术后效果差
• 起初疼痛缓解良好 • 6 周发展为严重下肢
疼痛 • 脊髓造影或CT提示结
构不良
第24页,共61页。
融合方法选择
• 原发症状 • 需要减压吗? • 需要前柱支撑吗?
• 患者的伴随情况
– 血管源性疾病
– 骨质疏松 – 曾经手术
第25页,共61页。
定义
• POLAr 后路 斜形 腰椎 融合术
• 经过后路切口,伴或不
板双侧椎板减压,
第26页,共61页。
后路斜形腰椎融合技术
• 结合cage及钉棒技术 • 获得前柱及后柱支撑 • 最小限度的神经激惹 • 精确的前柱器械 • 充分神经减压
第4页,共61页。
椎间融合指征
• 退行性椎间盘病变 • 椎体滑脱 • 脊柱侧弯 • 椎板切除失败 • 椎小关节退变
第5页,共61页。
椎间融合入路
• 后路 (PLIF or TLIF)
– 椎间盘变性伴随必须后方神经根减压的病例
• 前路 (ALIF)
– 轴向不稳复合椎间盘退变但后方无重要病理 改变
第6页,共61页。
– 平均手术时间: 3:33 – 平均出血: 650cc
– 平均住院日: 4.3 天
• 失误
– 3 感染 – 1 L4 神经根损伤 (根性疼痛) – 2翻修(1例小关节损伤, 1例内固定取出) – 4 硬膜撕裂 (无后遗症)
– 2 不融合
– 2 切口疝
Regan, 2003
第22页,共61页。
前柱支撑
• 55 岁女性伴神经源性 跛行
• 1970年融合 腰4-骶椎 • 脊髓造影显示高度狭
窄
第23页,共61页。
术后效果差
• 起初疼痛缓解良好 • 6 周发展为严重下肢
疼痛 • 脊髓造影或CT提示结
构不良
第24页,共61页。
融合方法选择
• 原发症状 • 需要减压吗? • 需要前柱支撑吗?
• 患者的伴随情况
– 血管源性疾病
– 骨质疏松 – 曾经手术
第25页,共61页。
定义
• POLAr 后路 斜形 腰椎 融合术
• 经过后路切口,伴或不
板双侧椎板减压,
第26页,共61页。
后路斜形腰椎融合技术
• 结合cage及钉棒技术 • 获得前柱及后柱支撑 • 最小限度的神经激惹 • 精确的前柱器械 • 充分神经减压
第4页,共61页。
椎间融合指征
• 退行性椎间盘病变 • 椎体滑脱 • 脊柱侧弯 • 椎板切除失败 • 椎小关节退变
第5页,共61页。
椎间融合入路
• 后路 (PLIF or TLIF)
– 椎间盘变性伴随必须后方神经根减压的病例
• 前路 (ALIF)
– 轴向不稳复合椎间盘退变但后方无重要病理 改变
第6页,共61页。
– 平均手术时间: 3:33 – 平均出血: 650cc
– 平均住院日: 4.3 天
• 失误
– 3 感染 – 1 L4 神经根损伤 (根性疼痛) – 2翻修(1例小关节损伤, 1例内固定取出) – 4 硬膜撕裂 (无后遗症)
– 2 不融合
腰椎融合技术PPT课件
![腰椎融合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91aa7b69eae009581becdf.png)
注: 如果医生需要可以对cage加 压
48
方法
49
• 系列病例 • 单个医生 • 前景看好 • 初步结果
方法
50
统计结果
• 32 例 (9 男性/23 女性) • 平均年龄 55 (21-72) • 8/32 进行过初次手术 • 诊断
– 椎管狭窄伴畸形 =27 例 – 经前路或后路融合腰4-骶1造成假关节 = 2
• (前, 前外, 外)
Operative Approach Selection: Anterior vs. Posterior. Michael Kaiser, MD, Brian Subach MD, Gerald Rodts, M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 2003
– 轴向不稳复合椎间盘退变但后方无重要病 理改变
6
PLIF 显露
PLIF
7
PLIF病例
• 优于TLIF – 椎间盘切除彻底 – 术后稳定性好 (2 cage 或1 cage) – 可以进行矢状位及冠状位矫形
• 优于ALIF – 高融合率 (v. 单纯融合)2 – 无血管损伤 – 无内脏损伤 – 失血少(v Less. 360°) – 缩短手术时间(v. 360°)
27
POLAr 指征
• 后路
– 不稳 – 退变(Modic II) 终板改变 – 下肢痛 > 背痛 – 影响学改变 – I 度脊柱滑脱
28
POLAr 指征
• 初次手术
– 保持椎间隙高度 – 需要大cage – 需要大量的外侧切除 – 峡部切除 – 背痛 = 腿痛
29
48
方法
49
• 系列病例 • 单个医生 • 前景看好 • 初步结果
方法
50
统计结果
• 32 例 (9 男性/23 女性) • 平均年龄 55 (21-72) • 8/32 进行过初次手术 • 诊断
– 椎管狭窄伴畸形 =27 例 – 经前路或后路融合腰4-骶1造成假关节 = 2
• (前, 前外, 外)
Operative Approach Selection: Anterior vs. Posterior. Michael Kaiser, MD, Brian Subach MD, Gerald Rodts, M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 2003
– 轴向不稳复合椎间盘退变但后方无重要病 理改变
6
PLIF 显露
PLIF
7
PLIF病例
• 优于TLIF – 椎间盘切除彻底 – 术后稳定性好 (2 cage 或1 cage) – 可以进行矢状位及冠状位矫形
• 优于ALIF – 高融合率 (v. 单纯融合)2 – 无血管损伤 – 无内脏损伤 – 失血少(v Less. 360°) – 缩短手术时间(v. 360°)
27
POLAr 指征
• 后路
– 不稳 – 退变(Modic II) 终板改变 – 下肢痛 > 背痛 – 影响学改变 – I 度脊柱滑脱
28
POLAr 指征
• 初次手术
– 保持椎间隙高度 – 需要大cage – 需要大量的外侧切除 – 峡部切除 – 背痛 = 腿痛
29
椎间融合技术ppt课件
![椎间融合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c0cbfbff00bed5b9f31df9.png)
整理版课件
7
Working Zone
ALIF
工作区域
DRG
整理版课件
8
ALIF
仰卧位,采用左下腹腹直 肌外侧斜形或纵向切口. 切 口长度5~6cm.进入腹膜外 后,由外侧沿腹壁分离,直至 椎前结构. 将腹腔器官牵向 中央
整理版课件
9
ALIF
切开椎间盘四周, 剥离 器沿上下终板剥离蜕变的椎 间盘, 取出破碎的椎间盘组
整理版课件
19
TLIF
手术指征: • 退变性疾病
• 低度退变性滑脱
• I 或 II 度
• 前柱病变
• 节段性后凸 • 椎间盘源性疼痛
• 腰骶部固定
• 长节段融合 • 固定强度 • 360 度融合
• 先前行减压手术后
整理版课件
20
TLIF 工作区域
Working Zone
Working Zone
整理版课件
-对失败的椎间盘手术、再发性椎间盘突出、术
后脊柱不稳等情况施行更正手术。
-腰椎间隙变窄
• 腰椎假关节形成
• 滑脱:
-复位不理想仍有I-II°滑脱的退变性滑脱或峡部裂 滑脱
整理版课件
13
Working Zone
PLIF 工作区域
Worki矩形或环行切开椎间盘的后部,髓核钳夹除部分髓核组织,椎间 隙撑开, 确保硬膜囊及神经根都不受损伤的情况下,将椎间盘 组织及相邻椎体终板的软骨板完全去除, 椎间盘的切除,终板 软骨的绞除及植骨Cage的植入可以在工作通道内进行完成.当 椎体间隙的高度因撑开,植骨或Cage置放而达到预定要求时, 可将固定棒松动后再轻轻压缩,以保证植骨面Cage与椎体终板 面的密切接触.
腰椎融合手术ppt课件
![腰椎融合手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29de5603d8ce2f006623f1.png)
一、术前准备
(一)基础用物 1.敷料:大包;四衣包;小包;导尿包。 2.器械:腰椎包,椎板咬骨钳包;外来USS器械等等。 3.物品:11#、20#刀片;花生米,引流管;引流袋;清洁
袋1个;单级、双极电刀笔;吸引器管;20ml注射器;5 0ml注射器,手套;脑棉片;骨蜡;明胶海绵;2个一次 性吸引器头;1-0微乔。
二、术前准备
提前20-30分钟洗手整理器械台、与巡回护士清点所有物品。 备好消毒钳及碘酊小纱、酒精小纱,留好棉球 准备使用的器械:
二、体位准备
俯卧位摆放上肢时远端关 节要低于近端关节!
自膝部至足部妥善加垫,以 缓解足腕压力,足背自然下 垂,足尖离开床面!
头偏向一侧
熟悉手术部位解剖; 详细了解手术步骤; 做外科手术参与者; 是我配合手术的心得,希望与大家共享!
一旦发生感染只能去除植入物,去除后椎板切除多的患者 容易椎体不稳而导致滑脱,进而再次出现神经根症状
无菌技术
无菌防护屏障的维持—艾利斯钳固定电刀/双极 不确定是否无菌的物品应视为是带菌 在无菌区内的所有物品必须是无菌的 一旦包装被打开,无菌容器的边缘就不再无菌 参与手术操作者最好戴双层手套
个椎体之间进行融合,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植骨融合作用: 限制运动
维持解剖 防止畸形发生
双侧植入融合器
从两侧分别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
3.内固定?
构成: 椎弓根钉、固定棒、融合器、连接杆 种类繁多 形态稍异 方法相近 作用:促进骨的融合
内固定作用
椎板结构的破坏,必然带来脊柱不稳 椎弓根钉系统可对脊柱的前中后柱做到坚强固定 杜绝术后早期不稳定微动,减少微动引起的增生 提高了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成功率
数字影像拼接脊柱全长片ppt课件
![数字影像拼接脊柱全长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120f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9.png)
05 结论
总结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能够将多张X光片 拼接成一幅完整的脊柱全长片,提高 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能够为医生提供更 全面的脊柱病变信息,有助于制定更 准确的诊疗方案。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能够减少医生和患 者的辐射暴露,降低医疗风险。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和 完善,以提高拼接质量和效率。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挑战
拼接精度要求高
为了实现无缝拼接,需要确保每张影像的清晰度和几何精度,这 需要高质量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
色彩一致性难以保证
由于不同影像的拍摄角度、光线条件等因素不同,色彩一致性难以 保证,需要进行复杂的色彩校正和匹配。
拼接算法的局限性
目前数字影像拼接算法对于复杂形变、动态变化等情况的处理能力 有限,需要进术的发展,数字影像拼接技术将更加成熟 和普及,为医疗诊断提供更多便利。
未来可以探索数字影像拼接技术在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 如关节、骨盆等部位的影像拼接。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数字影像拼 接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未来可以通过推广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应用,提高医疗 服务的整体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诊疗体验。
案例一
患者因长期腰痛就诊,通过全长脊柱 影像拼接,医生发现患者腰椎管狭窄 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经手术治疗后 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案例二
患者因颈部疼痛就诊,全长脊柱影像 拼接显示患者颈椎管狭窄并伴有颈椎 间盘突出,经保守治疗症状得到缓解 。
04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优势
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简介
介绍数字影像拼接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流程,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配准 和融合等步骤。
先天性脊柱融合护理PPT课件
![先天性脊柱融合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11397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3.png)
先天性脊柱融合护理PPT 课件
x
目录
01. 先天性脊柱融合概述 02. 护理要点 03. 常见问题及应对 04. 护理团队协作
先天性脊柱融合概 述
1
定义和病因
定义:先天性脊柱融合是一
01
种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
脊柱的某些部分融合在一起,
导致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碍。
病因:先天性脊柱融合的病
02
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 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常见问题及应对
3
疼痛管理
01
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药物进行镇痛
02
物理治疗:采用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0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疼痛
04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缓解疼 痛,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帮 助患者适应疾病,建立信心
护理要点
2
术前准备
01
心理准备:了解手术过程,缓解紧张情绪
02
身体准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03
饮食准备: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04
检查准备:进行相关检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术后护理
04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心态:鼓
1
励患者保持乐观,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提供心理辅导:为
2
患者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其应对疾病带
来的压力和焦虑
建立支持网络:鼓
3
励患者与家人、朋
友保持联系,建立
支持网络,共同应
x
目录
01. 先天性脊柱融合概述 02. 护理要点 03. 常见问题及应对 04. 护理团队协作
先天性脊柱融合概 述
1
定义和病因
定义:先天性脊柱融合是一
01
种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
脊柱的某些部分融合在一起,
导致脊柱畸形和功能障碍。
病因:先天性脊柱融合的病
02
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 极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常见问题及应对
3
疼痛管理
01
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药物进行镇痛
02
物理治疗:采用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
03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疼痛
04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缓解疼 痛,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帮 助患者适应疾病,建立信心
护理要点
2
术前准备
01
心理准备:了解手术过程,缓解紧张情绪
02
身体准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
03
饮食准备: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04
检查准备:进行相关检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术后护理
04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心态:鼓
1
励患者保持乐观,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提供心理辅导:为
2
患者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其应对疾病带
来的压力和焦虑
建立支持网络:鼓
3
励患者与家人、朋
友保持联系,建立
支持网络,共同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 2.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 3.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
疗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痛时, 率先提出该技术,到现在已
有50多年的历史。
Cloward
12
P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13
14
15
术 后 个 月
12
16
PLIF术的优点
1. 大量切除作为疼痛源的椎间盘
2. 增加椎间高度,协助恢复矢状面力线,增加神经根管的垂 直高度(从而对穿出神经根进行间接减压)
3. 植入椎间骨块并加压
腰椎融合术
1
背景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采用的基本手术方法。在1991年 Hibbs 和 Albee分别提出了脊柱后路融合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 获得融合成功。 其后,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内固定技术的出现, 使其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加之手术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适用范
围逐渐扩大,适应证也由最初的治疗脊柱感染、畸形、创伤等扩大
18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
为了克服PLIF的缺点, Harms提出了PLIF的改进方法 TLIF ,目的是减少椎间融合时 对神经结构的牵拉,降低硬膜 外或神经周围疤痕形成所致的
神经根损伤(后者常见于PLIF)
Harms
19
T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20
TLIF术的优点
1. 与PLIF相比,TLIF可减少术中对神经结构的牵拉,降
4
理论依据
1. 消除病变节段运动 2. 分散病变节段负荷
5
腰椎融合的技术方法
腰椎融合的技术方法有多种,大体分: 1.后外侧融合 (posterolateral fusion , PLF) 2.腰椎椎体间融合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LIF)
6
根据不同的手术入路,LIF 又分为
通过双侧TLIF来解决
2. 椎间盘切除不彻底,甚至少于PLIF(尽管通过双 侧TLIF来显露切除椎间盘) 3. 技术要求高
22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ALIF)
1933 年Burns 最早将ALIF 用 于治疗腰椎滑脱症,1986 年 Crock 报道了将这一方法用于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
23
A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24
25
26
ALIF的优点
1. 最大限度的切除造成下腰痛的椎间盘,椎间融合面积远远大于
PLIF或TLIF 2. 适当撑开椎间隙,恢复最佳的椎间高度和最佳的腰前凸
3. 将植骨材料放在脊柱的压力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4. 避免后方手术,避免损伤腰部的肌肉韧带。一般来说,前路手术 的出血量和耐受性均优于后路手术,微创手术可进一步降低手术并
低医源性神经并发症或脊髓神经损伤
2. 后路结构破坏较轻 3. 椎间盘(潜在的疼痛源)切除更多
4. 可增加椎间高度,恢复矢状面力线,增加椎间孔的垂直
高度(因此可对传出神经根间接减压) 5. 椎间植骨块放在压力侧
6. 融合率高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
21
TLIF术的缺点
1. 椎间盘的显露偏于一侧,难以显示对侧结构—可
发症
5. 作为前次后路手术的补救性手术。前次手术已行椎板切除时, ALIF术对椎间盘的显露无需切除包绕在硬膜周围的瘢痕组织
27
ALIF术的缺点
1. 手术入路过程中,可发生灾难性的血管损伤或腹部脏器损
伤
2. 无法可靠的解除对神经结构的压迫 3. 损伤自主神经丛,造成逆向射精
4. 假关节形成的阳性率高于后路内固定手术,因为植骨块或
椎间融合器的固定完全依靠椎间隙压配 5. 而存在血管结构变异以及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也不适合
ALIF
28
环形(前后路)融合
所谓360°环形融合是指联合应用上述
几种融合方法达到脊柱三柱融合的目的。 简而言之, 环形融合主要指ALIF+PLF、 PLIF+PLF 与TLIF+PLF 三种形式。 其中ALIF+PLF 为分期或一期前后联 合入路, 需要两个切口;而 PLIF+PLF 和
4. 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相比,PLIF的融合率增加
17
PLIF术的缺点
1. 需要牵拉神经结构来充分显露椎间盘、插入椎间融合器或植
骨块。暴力操作和硬膜外或神经周围纤维化可造成神经根损伤 和神经根病,特别是围绕远端椎弓根的下行神经根
2. 广泛椎板切除、后方加压或充分切除椎间盘,可造成腰椎不
稳定,植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有脱出的可能。使用后方椎弓根螺 钉固定可减少植骨块脱出及不稳定的发生 3. 可切除椎间盘,但切除不够彻底,因此前方骨性融合的接触 面积并未最大化 4. 技术要求高
到用于治疗脊柱的各种退变性疾病,特别是因腰椎间盘退变以及椎 间不稳引起的腰部疼痛。
2
Hibbs
Albee
3
定义
脊柱融合术是以病损脊椎为中心,从病损区上位 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作植骨术,使多个节 段发生骨性连接,融合成一片,形成一个力学上的 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
形、重建脊柱稳定和保护脊髓神经等目的。
8
术后10天
术后6个月
术后8个月
术后个月
9
术后3个月
术后19个月
10
后外侧横突间融合(PLF)的特点
优点: 1.技术方法简单 2.融合率较高 3.内固定可加强融合 缺点: 1.完整保留椎间盘,可成为潜在的疼痛源 2.后方入路可损伤后方椎旁软组织
11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
Cloward 于1958年在治
4. 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5.经皮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 等
6. 360°环形融合
7
一
后外侧横突间融合(PLF)
历史悠久的直接手术技术, 可促进运动节段融合;是最常用 腰椎融合技术。采用剥开后方或 后外侧肌肉的入路,去除横突的 骨皮质,随后将自体骨植于横突 表面。 Hibbs(1991)单纯椎板间融合 Cleveland(1948) 将融合范围扩 大至关节面的外侧和横突基底部 Watkins(1959)融合范围包括关 节突关节、峡部及横突 Moe(1957)强调小关节融合的重 要性
疗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腰痛时, 率先提出该技术,到现在已
有50多年的历史。
Cloward
12
P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13
14
15
术 后 个 月
12
16
PLIF术的优点
1. 大量切除作为疼痛源的椎间盘
2. 增加椎间高度,协助恢复矢状面力线,增加神经根管的垂 直高度(从而对穿出神经根进行间接减压)
3. 植入椎间骨块并加压
腰椎融合术
1
背景
脊柱融合术是脊柱外科最常采用的基本手术方法。在1991年 Hibbs 和 Albee分别提出了脊柱后路融合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 获得融合成功。 其后,脊柱融合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内固定技术的出现, 使其植骨融合率显著提高,加之手术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适用范
围逐渐扩大,适应证也由最初的治疗脊柱感染、畸形、创伤等扩大
18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
为了克服PLIF的缺点, Harms提出了PLIF的改进方法 TLIF ,目的是减少椎间融合时 对神经结构的牵拉,降低硬膜 外或神经周围疤痕形成所致的
神经根损伤(后者常见于PLIF)
Harms
19
T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20
TLIF术的优点
1. 与PLIF相比,TLIF可减少术中对神经结构的牵拉,降
4
理论依据
1. 消除病变节段运动 2. 分散病变节段负荷
5
腰椎融合的技术方法
腰椎融合的技术方法有多种,大体分: 1.后外侧融合 (posterolateral fusion , PLF) 2.腰椎椎体间融合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LIF)
6
根据不同的手术入路,LIF 又分为
通过双侧TLIF来解决
2. 椎间盘切除不彻底,甚至少于PLIF(尽管通过双 侧TLIF来显露切除椎间盘) 3. 技术要求高
22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ALIF)
1933 年Burns 最早将ALIF 用 于治疗腰椎滑脱症,1986 年 Crock 报道了将这一方法用于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
23
ALIF的简要操作步骤
24
25
26
ALIF的优点
1. 最大限度的切除造成下腰痛的椎间盘,椎间融合面积远远大于
PLIF或TLIF 2. 适当撑开椎间隙,恢复最佳的椎间高度和最佳的腰前凸
3. 将植骨材料放在脊柱的压力侧,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4. 避免后方手术,避免损伤腰部的肌肉韧带。一般来说,前路手术 的出血量和耐受性均优于后路手术,微创手术可进一步降低手术并
低医源性神经并发症或脊髓神经损伤
2. 后路结构破坏较轻 3. 椎间盘(潜在的疼痛源)切除更多
4. 可增加椎间高度,恢复矢状面力线,增加椎间孔的垂直
高度(因此可对传出神经根间接减压) 5. 椎间植骨块放在压力侧
6. 融合率高于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
21
TLIF术的缺点
1. 椎间盘的显露偏于一侧,难以显示对侧结构—可
发症
5. 作为前次后路手术的补救性手术。前次手术已行椎板切除时, ALIF术对椎间盘的显露无需切除包绕在硬膜周围的瘢痕组织
27
ALIF术的缺点
1. 手术入路过程中,可发生灾难性的血管损伤或腹部脏器损
伤
2. 无法可靠的解除对神经结构的压迫 3. 损伤自主神经丛,造成逆向射精
4. 假关节形成的阳性率高于后路内固定手术,因为植骨块或
椎间融合器的固定完全依靠椎间隙压配 5. 而存在血管结构变异以及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也不适合
ALIF
28
环形(前后路)融合
所谓360°环形融合是指联合应用上述
几种融合方法达到脊柱三柱融合的目的。 简而言之, 环形融合主要指ALIF+PLF、 PLIF+PLF 与TLIF+PLF 三种形式。 其中ALIF+PLF 为分期或一期前后联 合入路, 需要两个切口;而 PLIF+PLF 和
4. 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相比,PLIF的融合率增加
17
PLIF术的缺点
1. 需要牵拉神经结构来充分显露椎间盘、插入椎间融合器或植
骨块。暴力操作和硬膜外或神经周围纤维化可造成神经根损伤 和神经根病,特别是围绕远端椎弓根的下行神经根
2. 广泛椎板切除、后方加压或充分切除椎间盘,可造成腰椎不
稳定,植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有脱出的可能。使用后方椎弓根螺 钉固定可减少植骨块脱出及不稳定的发生 3. 可切除椎间盘,但切除不够彻底,因此前方骨性融合的接触 面积并未最大化 4. 技术要求高
到用于治疗脊柱的各种退变性疾病,特别是因腰椎间盘退变以及椎 间不稳引起的腰部疼痛。
2
Hibbs
Albee
3
定义
脊柱融合术是以病损脊椎为中心,从病损区上位 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作植骨术,使多个节 段发生骨性连接,融合成一片,形成一个力学上的 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病损、消除疼痛、防止畸
形、重建脊柱稳定和保护脊髓神经等目的。
8
术后10天
术后6个月
术后8个月
术后个月
9
术后3个月
术后19个月
10
后外侧横突间融合(PLF)的特点
优点: 1.技术方法简单 2.融合率较高 3.内固定可加强融合 缺点: 1.完整保留椎间盘,可成为潜在的疼痛源 2.后方入路可损伤后方椎旁软组织
11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
Cloward 于1958年在治
4. 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
5.经皮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 等
6. 360°环形融合
7
一
后外侧横突间融合(PLF)
历史悠久的直接手术技术, 可促进运动节段融合;是最常用 腰椎融合技术。采用剥开后方或 后外侧肌肉的入路,去除横突的 骨皮质,随后将自体骨植于横突 表面。 Hibbs(1991)单纯椎板间融合 Cleveland(1948) 将融合范围扩 大至关节面的外侧和横突基底部 Watkins(1959)融合范围包括关 节突关节、峡部及横突 Moe(1957)强调小关节融合的重 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