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折衷理论知识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教学课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未来 发展与挑战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需要持续 投入研发,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 保持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战 略和业务模式。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升级
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场景,锻炼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进行国际市场调研, 培养市场分析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
01
02
03
04
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价。
作业与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 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
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全面评估 学生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理
企业应综合考虑进入模式的成本、风险、控制程度和 灵活性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全球市场布局和资源配 置。同时,企业应关注国际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灵 活调整进入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苹果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
总结词
全球布局、高效运营、技术创新
详细描述
苹果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布局,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运营。同时, 苹果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如iPhone、iPad等,成 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在特定领域内进行 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实现 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
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获取目标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市 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并购过 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差异、管理整合和法规限制等 挑战。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介绍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 同性。
邓宁体系涵盖了各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 即货物贸易、无形资产的转让、对外直接 投资。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所有权特定优势:
A资本优势 B 技术优势 C 规模经济优势 D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A 产品和价格的内部转让 B 本国建立研发中心,他国建立子公司
技术优势 企业规模 组织管理能力 金融与货币优势
②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 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 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 势——出口贸易则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 较好形式;
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 现利润最大化。
邓宁的OIL范式
技术授权 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O)
(I)
(L)
(3)理论评价
兼收并蓄,归纳吸收了以往各派学说中对 他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形成了一个综合的 理论模式。成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中 的主流。
生产折衷理论知识点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产生:1.产生过程:邓宁(英国里丁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融入俄林的要素禀赋和巴克烈,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形成该理论。
1981年发表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了这种理论。
2.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特点:1,吸收过去20年中各家之长(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烈,卡逊的内部化优势概念)2,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外直接投资3,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稍后解释)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者垄断优势)(1)含义: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所有权越大,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2)所有权优势具有可转让性,经由市场转让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1.技术与管理优势2.企业规模经济优势3.融资优势2.内部化优势(1)含义: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企业最终选择那一条途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取决于其内部化优势的强弱程度。
又是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国外直接投资。
同时邓宁还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化优势。
外部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一方面是东道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另一方面是无形市场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完善(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属于专有技术,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要是不加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能会使得该配方被泄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二是知识性的市场不完全,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3.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1 劳动力要素成本2市场潜在购买力3东道国外资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关税与配额的方法、宽松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制度此外,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基础设施、商业习惯、文化差异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共15页文档

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是 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现 利润最大化。
邓宁的OIL范式
技术授权 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O)
(I)
(L)
(3)理论评价
兼收并蓄,归纳吸收了以往各派学说中对 他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形成了一个综合的 理论模式。成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中 的主流。
邓宁体系涵盖了各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 即货物贸易、无形资产的转让、对外直接 投资。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丰田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源自丰田公司国际化道路所有权特定优势:
A 生产线——高效率,低浪费,低成本 B 技术创新——紧跟潮流,迎合客户口味 C 促销公关——带有地方色彩 D 宣传手段——品牌宣传涉及方面广泛,多样化 E 环保路线——聚焦国际焦点,低能耗推动品牌全球化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同 性。
理论、区位理论等多种学科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框架
(1)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所有权特定优势(或厂商优势,
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一 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没有 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
(完整版)邓宁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宁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优势。
指企业因有某种独有的、国外企业无法获得的资产,使该企业在生产技术、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排他性占有。
这是进行国际投资的必要条件。
2.内部化优势。
企业为了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通过内部化实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作用。
当企业把这种内部化优势跨越国界扩展时,便引发了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3.区位优势。
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等。
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综上所述,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所有权优势是基础,内部化是实现这种优势的载体,区位优势是实现前两个优势的充分条件,三个优势的充分发挥与互相作用,可以使企业的跨国投资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
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技术、产品已日益成熟,已具有了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显现出来。
1.在所有权优势上,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长期形成的某些传统技术,民间工艺等产业是人无我有的产业,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拥有所有权优势。
2.内在化优势上,中国母公司把产品、价格等向子公司转让,这种内部转让既可避免国际市场不完全带来的缺陷,保证中国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
中国当前跨国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
虽然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取得了不少内在化利益,但内在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按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企业具备了上述两种优势后,要将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要素资源结合起来,保证投资企业获利。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贸易障碍不断。
第五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7.20.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 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A. 大气圈B. 水圈C. 岩石圈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2. 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A. 氧气B. 阳光C. 营养物质D. 生存空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阳光分布较多,生长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因此适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故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阳光,几乎没有植物,因此生物较少。
考点: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3. 世界人口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否则人类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这是因为生物生存需要()A. 空气B. 阳光C. 适宜的温度D. 一定的空间【答案】D【解析】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阳光、空气、水、适应的温度、营养物质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世界人口或其它生物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人类或其它生物就不能正常的生存,因为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
4. 下列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农田生态系统B. 池塘生态系统C. 草原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营养结构最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5. 生物圈是指()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 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D. 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表面和水圈【答案】C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课件

直接投资模式
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子公 司或分支机构,进行生产 和销售活动。
合作模式
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 发和经营国际市场,实现 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
全球采购网络
建立全球采购体系,从世界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 和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
全球生产网络
优化生产布局,将生产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提高生产效率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理论背景与发展历程
理论背景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在对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批 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展历程
邓宁在1977年发表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首次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并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该理论。
适用范围与限制条件
适用范围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适用于解释多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 国经营的现象,尤其适用于分析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投资活动。
内容
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选择合适的 生产地点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重要性
区位优势是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能够帮助企业实 现成本效益和市场扩张。
内部化优势
定义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将外部市场 内部化,通过内部交易来替代外 部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
可持续折衷理论
总结词
可持续折衷理论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 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需 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可 持续折衷理论主张,企业在国际生产活动中应注重环境 保护和社会责任,通过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策 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关注员工福利和社区发展。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保 护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企业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和支持,提升其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学生姓名
范嘉怡
学号
091042057
专业年级
09国贸
课程名称
经济全球化的主角-跨国公司
讲座名称
企业为什么要跨国经营——理论的解释
主讲人
杨清教授
讲座时间
5月29日
本次作业中心论点:结合中国的情况谈谈你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认识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论述与拓展资料

一、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的批评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 论述
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
பைடு நூலகம்
1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1第.竞一争季度或所有权优势是否能够解释国际生产?
单所击编有辑副权标题优势 即保证跨国公司与东单道击编国辑副企标题业竞争所必须的优势。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种:Oa、Ot Oa :资产性所有权优势 Ot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引发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市场不完全性包括: 结构性市场不完全 海默 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 交易性市场不完全 蒂斯、卡森 有效行政管理的优势
小岛清认为生产折衷理论过于微观。
同时,邓宁指出了小岛清理论的不足之处。 仅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日本对外投资状况,但 不能解释美国的FDI活动。
1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新古典理论的要素禀赋,拓展了中间产品并允许一 些要素可以跨境转移。
2.市场失灵理论,解释了跨境经济活动的坐标,而且 说明了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不同行为。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
折衷理论的拓展
折衷理论的拓展
1、折衷理论是一种模式而非理论
对理论名称的修正。鉴于全球国际生产实际情况的日趋复杂和其
他学者的尖锐批评,邓宁逐渐认识到任何单独一种理论难以全面清
晰地解释各种具体的国际生产行为,所以他将其理论的名称由“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改为“国际生产折衷模式”,以标明其学说只是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4.折衷理论不能够解释企业特定行为的差异化? 第企一业季度特殊性质是跨国公司采取特定的OLI(所有权、区位、内部化)组合重要决定因素。 单击战编辑略副行标为题 模型:产品周期、垄断战略、风险单最击小编辑化副模标题型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之作,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美国经济学家Ohli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等),导致了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础是劳动成本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该理论称为折中理论,是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和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专门从事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同,从而导致某些商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与这两个早期理论不同的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本,那么它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那么它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富裕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则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方式。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什么是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Dunning)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在1977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核心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介绍资料

②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 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 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 同性。
直接区位优势重要性的变 化:从原料——人力资 源——知识资源——创新 能力
B.间接区位优势:
由于投资国某些不利 因素而形成的区位优 势,如商品出口运输 费用过高,商品出口 受到贸易保护主义限 制,生产要素成本过 高等。
(2)三种优势的组合与企业的选择
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只能选择技术 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营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论特色
理论特色在于从部分向综合发展 理论基础来自企业理论、组织理论、贸
易理论、区位理论等多种学科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框架
(1)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所有权特定优势(或厂商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一国企业拥有或 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 资产及其所有权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介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框架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产生:
1.产生过程:邓宁(英国里丁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融入俄林的要素禀赋和巴克烈,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形成该理论。
1981年发表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了这种理论。
2.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特点:
1,吸收过去20年中各家之长(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烈,卡逊的内部化优势概念)
2,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外直接投资
3,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稍后解释)
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
1.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者垄断优势)
(1)含义: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所有权越大,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
(2)所有权优势具有可转让性,经由市场转让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技术与管理优势
2.企业规模经济优势
3.融资优势
2.内部化优势
(1)含义: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企业最终选择那一条途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取决于其内部化优势的强弱程度。
又是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国外直接投资。
同时邓宁还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化优势。
外部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一方面是东道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另一方面是无形市场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完善(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属于专有技术,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要是不加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能会使得该配方被泄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二是知识性的市场不完全,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3.区位优势
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1 劳动力要素成本
2市场潜在购买力
3东道国外资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关税与配额的方法、宽松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制度
此外,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基础设施、商业习惯、文化差异
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1、国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三者缺一不可。
2、出口贸易只需具备前两种优势,而区位优势无关紧要。
3、单纯的国际技术转让(许可证贸易)只需具备所有权优势,而没有后两种优势。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的研究办法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综合、宏观、区位和动态分析的体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