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教学课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未来 发展与挑战
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需要持续 投入研发,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 保持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竞争优势, 但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战 略和业务模式。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升级
模拟国际商务谈判场景,锻炼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市场调研
要求学生进行国际市场调研, 培养市场分析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馈机制
01
02
03
04
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价。
作业与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 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
进行期末闭卷考试,全面评估 学生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理
企业应综合考虑进入模式的成本、风险、控制程度和 灵活性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全球市场布局和资源配 置。同时,企业应关注国际市场环境和政策变化,灵 活调整进入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 分析
案例一:苹果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
总结词
全球布局、高效运营、技术创新
详细描述
苹果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布局,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运营。同时, 苹果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如iPhone、iPad等,成 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在特定领域内进行 合作,共同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实现 资源共享和市场拓展。
跨国并购可以快速获取目标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市 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并购过 程中可能面临文化差异、管理整合和法规限制等 挑战。
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介绍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 同性。
邓宁体系涵盖了各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 即货物贸易、无形资产的转让、对外直接 投资。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宝洁公司的海外投资
所有权特定优势:
A资本优势 B 技术优势 C 规模经济优势 D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A 产品和价格的内部转让 B 本国建立研发中心,他国建立子公司
技术优势 企业规模 组织管理能力 金融与货币优势
②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为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 来的影响将其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而保 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 势——出口贸易则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 较好形式;
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 现利润最大化。
邓宁的OIL范式
技术授权 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O)
(I)
(L)
(3)理论评价
兼收并蓄,归纳吸收了以往各派学说中对 他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形成了一个综合的 理论模式。成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中 的主流。
【精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所有权优势=许可证贸易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商品出口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简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国际直 接投资的“通论”。该理论既继承了海默的垄断优 势的观点,也吸收了巴克雷等人的内部化理论的观 点,并借鉴了“区位优势”的概念,创建了“一个 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 统一的理论体系”。它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 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 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总结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 资的基本因素;同时,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 也决定了企业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即许可证贸易、商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在发展中要适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企 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正确 的分析,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企业 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 大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主讲:张雪珂 王晓珊
背景
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英国瑞丁大 国 学教授邓宁(JohnH•Dunning)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 动的区位和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论文中首先中提出了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并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多国企业》 中系统论述。 邓宁综合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因素与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因素, 系统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形成及其对外投资行为。国际生产折衷 理论被誉为具有高度概括性、广泛涵盖性与适应性的国际直接 投资通论。
人物介绍
约翰· 哈里· 邓宁 [英] 国际投资领域经济学家 约翰· 邓宁教授自20世 纪5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的经济学研究,被誉为跨 国公司研究第一人。
生产折衷理论知识点
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产生:1.产生过程:邓宁(英国里丁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其代表作《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中理论探索》,提出在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中,应吸收区位理论,并融入俄林的要素禀赋和巴克烈,卡森的内部化理论,形成该理论。
1981年发表了《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动态化了这种理论。
2.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特点:1,吸收过去20年中各家之长(继承了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的观点,吸收了巴克烈,卡逊的内部化优势概念)2,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外直接投资3,能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稍后解释)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1.所有权优势(竞争优势或者垄断优势)(1)含义: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所有权越大,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2)所有权优势具有可转让性,经由市场转让的所有权优势,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1.技术与管理优势2.企业规模经济优势3.融资优势2.内部化优势(1)含义: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
在世界市场上,企业最终选择那一条途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取决于其内部化优势的强弱程度。
又是越大,企业越容易开展国外直接投资。
同时邓宁还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促使企业加强内部化优势。
外部市场不完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的市场不完全性,一方面是东道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如竞争壁垒、政府干预等;另一方面是无形市场的特性影响了外部市场的完善(比如可口可乐的配方,属于专有技术,属于一种无形资产,要是不加强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可能会使得该配方被泄密导致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二是知识性的市场不完全,如知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3.区位优势指东道国固有的、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
1 劳动力要素成本2市场潜在购买力3东道国外资政策如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关税与配额的方法、宽松的外汇管制和金融制度此外,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运输成本、通讯费用、基础设施、商业习惯、文化差异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上述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共15页文档
企业同时拥有三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是 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形式,可以实现 利润最大化。
邓宁的OIL范式
技术授权 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O)
(I)
(L)
(3)理论评价
兼收并蓄,归纳吸收了以往各派学说中对 他有用的观点和内容,形成了一个综合的 理论模式。成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理论中 的主流。
邓宁体系涵盖了各种跨国公司经营活动, 即货物贸易、无形资产的转让、对外直接 投资。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丰田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源自丰田公司国际化道路所有权特定优势:
A 生产线——高效率,低浪费,低成本 B 技术创新——紧跟潮流,迎合客户口味 C 促销公关——带有地方色彩 D 宣传手段——品牌宣传涉及方面广泛,多样化 E 环保路线——聚焦国际焦点,低能耗推动品牌全球化
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费用
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
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
③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 来说在投资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直接区位优势
间接区位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的两种类型
A.直接区位优势:
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 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 的产品市场,政府的各种 优惠政策,低廉的生产要 素成本,当地原材料的可 供性等。文化/语言的类同 性。
理论、区位理论等多种学科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框架
(1)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 所有权特定优势(或厂商优势,
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一 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没有 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课件
直接投资模式
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子公 司或分支机构,进行生产 和销售活动。
合作模式
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 发和经营国际市场,实现 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全球生产网络构建
全球采购网络
建立全球采购体系,从世界各地采购优质原材料 和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
全球生产网络
优化生产布局,将生产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提高生产效率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理论背景与发展历程
理论背景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在对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批 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
发展历程
邓宁在1977年发表的《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首次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并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该理论。
适用范围与限制条件
适用范围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适用于解释多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 国经营的现象,尤其适用于分析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投资活动。
内容
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选择合适的 生产地点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重要性
区位优势是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能够帮助企业实 现成本效益和市场扩张。
内部化优势
定义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将外部市场 内部化,通过内部交易来替代外 部交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
可持续折衷理论
总结词
可持续折衷理论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 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需 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可 持续折衷理论主张,企业在国际生产活动中应注重环境 保护和社会责任,通过采取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策 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关注员工福利和社区发展。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保 护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企业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和支持,提升其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阐释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阐释在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已经引起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将对外直接投资视为极少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特有经济行为的传统经济理论已经成为历史。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作为当代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对跨国公司境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家都将从中受益。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发展中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在相关实践中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原理与观点不断地得到检验和印证[1]。
第一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概念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个支柱概念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从多角度剖析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深刻认识并掌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精髓的重要起点。
一“所有权优势”的基本内涵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提出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母国具有足够的特定优势是向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2]。
跨国公司利用母国市场不完全性,在母国市场同强劲对手进行激烈博弈中取得一定的垄断优势,当在母国市场达到向国外扩张临界状态时,即在母国的垄断优势达到足够强度时,跨国公司自然会将已有的垄断优势向开放的国际市场转移,通过参与东道国市场寡头竞争取得类似于母国的垄断地位及利润。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所有权优势”原理是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垄断优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是指在母国已经积累足够的特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市场的不完善性,通过寡头竞争与合谋,取得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上有效控股权的全部或部分,从而获得超过或压倒竞争对手的有利形势及地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所有权优势”同海默的“垄断优势”或“寡占优势”的区别在于,“垄断”或“寡占”在经济学中表示只有相互牵制的少数跨国公司独霸某种商品生产权的市场竞争形态,而“所有权”比“垄断”或“寡占”的含义更加宽泛,虽然“所有权”也具有“垄断”之意,但它更强调母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中不断积累自身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竞争中,由于具备难以被模仿、难以被替代、难以被创造的特质,彰显出具有独占或独享意义的实力,所以被称为“特定所有权优势”,简称“所有权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资源
基础 资本、技术,靠
性
近市场
拥有资源
确保以正确的 石油、铜、 价格供应产品, 锌、锡、
控制市场 香蕉、可 可、茶
进口 替代 制造
资本、技术,管 理与组织技能, 过剩的R&D与其 他能力,规模经 济,贸易商标
希望利用技术 原料与劳动力 优势,高交易 成本,市场, 成本或信息成
政府政策 本,买方的不 确定性等因素
计算机、 药品、汽 车、香烟
合理
a产品分工与 a同上,从相 a汽车,电
化分
集中的经济 互联系活动中 子设备,
工 内容如上,靠近 b低劳动力成
a产品
市场
本,东道国政
b工艺
府对当地生产
激励B
的收益
b垂直一体化 经济
农业机械
B消费类电 子,服装
等 13
类型 所有权优势 区位优势 内部化优势
例子
贸易 与分 销
❖ 如果没有将外部不完全市场内部化的激励,各种垂直与 水平一体化活动就会大大减少,交易就会更多地在独立 公司之间展开。
❖ 基于内部化的所有权禀赋优势是邓宁折衷理论最为鲜明 的特点。
B
9
(二)区位优势
❖ 在研究不同国家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差异时,所有权优势 往往并不完全独立于所在产业结构或当地经济与制度环 境。
B
28
本阶段出现两种新趋势:
1.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变化,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济 结构逐渐趋同,在第四阶段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不再 拥有其霸主地位,而是与许多国家共同分享领先地位。
2. 20世纪20年代,跨国公司中出现了一种“追赶”效应, 那些曾经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跨国公司 的国际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论述与拓展资料
一、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的批评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 论述
三、生产折衷理论的拓展
பைடு நூலகம்
1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1第.竞一争季度或所有权优势是否能够解释国际生产?
单所击编有辑副权标题优势 即保证跨国公司与东单道击编国辑副企标题业竞争所必须的优势。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种:Oa、Ot Oa :资产性所有权优势 Ot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引发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市场不完全性包括: 结构性市场不完全 海默 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 交易性市场不完全 蒂斯、卡森 有效行政管理的优势
小岛清认为生产折衷理论过于微观。
同时,邓宁指出了小岛清理论的不足之处。 仅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日本对外投资状况,但 不能解释美国的FDI活动。
1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新古典理论的要素禀赋,拓展了中间产品并允许一 些要素可以跨境转移。
2.市场失灵理论,解释了跨境经济活动的坐标,而且 说明了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的不同行为。
生产折衷理论的重新阐述
1
折衷理论的拓展
折衷理论的拓展
1、折衷理论是一种模式而非理论
对理论名称的修正。鉴于全球国际生产实际情况的日趋复杂和其
他学者的尖锐批评,邓宁逐渐认识到任何单独一种理论难以全面清
晰地解释各种具体的国际生产行为,所以他将其理论的名称由“国 际生产折衷理论”改为“国际生产折衷模式”,以标明其学说只是
单击编辑副题
对生产折衷理论的批判
4.折衷理论不能够解释企业特定行为的差异化? 第企一业季度特殊性质是跨国公司采取特定的OLI(所有权、区位、内部化)组合重要决定因素。 单击战编辑略副行标为题 模型:产品周期、垄断战略、风险单最击小编辑化副模标题型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之作,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美国经济学家Ohlin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等),导致了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础是劳动成本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该理论称为折中理论,是因为它结合了两个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和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专门从事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不同,从而导致某些商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与这两个早期理论不同的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本,那么它在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那么它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时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将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是由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例如,富裕的国家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则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广泛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方式。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程度不同,导致商品的生产成本也不同。
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生产其拥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商品,从而实现互相贸易。
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什么是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 H•Dunning)于1977年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在1977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核心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5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3. FDI的两种模式之比较
• FDI的“日本模式”:
• 据小泽辉智(ozawa)的实证研究,日本的FDI具有以下特征:投资 方向侧重于发展中国家,并多发生在“边际产业”;在规模上, 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规模小,合资企业为中心。
※资源导向型,顺比较优势型,促进贸易型
• FDI的“美国模式”:
投资方向上多为西欧或其他发达国家,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公司的垄断地位; 投资规模大,投资发生在具有很强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而处于比较劣势 的产业仍留在国内;投资往往采取独资形式。
(三)企业进行国际生产必备的三个条件
• 所有权特定优势(或厂商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 获得的、国外企业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 有权。 •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资产的内部化使用效益超过外部化 使用效益——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 • 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 在海外使用企业资产,会比国内创造更多的利益。
• FDI应在动态上深化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即FDI 从事于贸易(FDI应该是扩大对外贸易的手段)。
为此,修正了O-H-S模型:原模型只有劳动(L)资本(K) 两个自变量,生产函数Q=f(L、K) 小岛模型引入了两个新生产要素:技术(T)和管理诀窃(M),而 这两个生产要素是中间产品的投入。 新生产函数 Q=f(L、K、T、M) 该生产函数体现了小岛清对FDI的认识:FDI“应该解释为向东道国传 播资本、经营能力、技术知识、管理手段等经营资源的综合体”。 由于转移先进的经营资源,与东道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使潜在 的比较优势变为现实的替代贸易型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合作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该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代表人物主要有李嘉图、霍布斯、费雪和海克斯等。
李嘉图在其名为《原理》的著作中提出了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各国之间应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生产领域,并利用贸易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随着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简单的专业化原则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的国际生产环境。
霍布斯和费雪等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布斯于1930年代提出“产品生产要素识别法”,即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组合在某些领域中具有优势,如某些国家的劳动力较廉价,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费雪也提出了他的“生产和成本分析理论”,他认为国际上的生产成本差异最终是决定贸易的主要因素。
海克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产品生产系数条件”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特定产品时,需要的其他产品所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数量的比率称为该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
如果另一个国家的产品生产系数更高,那么它将在生产该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海克斯进一步提出了“最小化成本折衷理论”,试图解释不同国家如何通过生产要素的调整来实现最优生产效率和成本。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以及跨国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使得国际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对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也为国际生产合作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手段,这些都将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发展,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变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国际生产活动,并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序流动。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资,本国集中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三个基本命题:
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 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 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竞争型 与互补型的
理论缺陷
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三项
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实际不符
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
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
发展中国家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般意
义上的金融资产投资
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形成
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
发展:约翰逊、凯夫斯、尼克博克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
基本观点:
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 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垄断优势都有哪些呢?
第二节 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比较优势理论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产生的背景 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1979,《对外直接投资论》
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
接投资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折中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
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
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和主要结论:(1)国际直接投资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他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许可证贸易。
(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4)产品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
核心观点:(1)内部化、所有权优势,再结合区位优势,将产生最大的投资优势。
(2)O是FDI的前提和抵消跨国经营成本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I决定是内享,还是出售的决策。
L是决定国内利用那个还是国外利用,一激动到过选择的决策。
(3)这三种优势是产生FDI缺一不可的条件。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折中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
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
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
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和主要结论:(1)国际直接投资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他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许可证贸易。
(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4)产品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
核心观点:
(1)内部化、所有权优势,再结合区位优势,将产生最大的投资优势。
(2)O是FDI的前提和抵消跨国经营成本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I决定是内享,还是出售的决策。
L是决定国内利用那个还是国外利用,一激动到过选择的决策。
(3)这三种优势是产生FDI缺一不可的条件。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克服了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它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华,运用多种变量分析来解释跨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应具备的各种主要客观条件。
强调经济发展水平由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动因起决定作用,都是符合实际的。
该理论为跨国公司全面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要求企业有全面的决策思路,指导企业用整体的观点去考虑与所有权优势相联系的各种因素,以及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把握全局,降低决策失误。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局限性: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所提出的对外直接投资条件过于绝对化,有一定的片面性。
邓宁强调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具备,一国企业才可能跨国投资,并把这一论断从企业推广到国家,因而解释不了并不同时具备三种优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别是向发达国家的大量直接投资活动。
该理论对这三种理论的简单综合缺乏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分析不同国家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它局限在从微观上对企业跨国行为进行分析上,并且没有摆脱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
它对三种优势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停留在静态的分类方式上,没有随时间变动进行动态分析。
邓宁所论述的决定依据侧重在成本分析基础上,但它假定企业不同进入方式的收入是相同的,这不符合实际。
一般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收入流量最大,出口次之,而许可证贸易最低。
事实上,企业在决策最赢利的进入方式时是考虑收入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