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及其对传统现象学方法的超越

合集下载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德]胡塞尔著读后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德]胡塞尔著读后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德]胡塞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通过对欧洲科学危机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超越论的现象学方法,以期超越科学危机,重建科学的基础。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现象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科学危机有了新的认识。

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源于科学自身的内在矛盾,科学的发展导致了科学自身的异化,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研究对象之间出现了裂痕。

这一危机表现在科学对现实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科学的理论与现实的实践之间越来越大。

胡塞尔认为,这一危机只能通过超越论的现象学来解决。

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它通过直观的方式,揭示出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对象的真正性质。

胡塞尔认为,只有通过超越论的现象学,才能揭示出科学的真正基础,才能解决科学危机。

胡塞尔的观点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认为,他的超越论的现象学不仅可以解决科学危机,也可以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其他领域的危机提供方法。

例如,在教育领域,我们也可以通过超越论的现象学,直观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问题,找到教育的真正基础,从而解决教育的危机。

第二篇范文从文化批判的视角重读《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胡塞尔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不仅是对科学危机的哲学探讨,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

胡塞尔通过对科学危机的剖析,实际上是在揭示现代性的危机,是在批判现代化过程中科学知识的独裁和理性的狭隘化。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源于科学知识体系的自我封闭和独裁,这种独裁导致了科学对其他知识领域的排斥,甚至是压迫。

科学以其所谓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排斥了其他形式的知识,甚至是生活中的常识。

这种科学的独裁实际上是现代性的一种体现,是现代性对知识的独裁和理性的狭隘化。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对这种知识独裁的批判,是一种对理性的狭隘化的批判。

他通过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揭示出科学的本质,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真正来源,以此来对抗科学的独裁。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是他对现象学理论进行深入阐述的产物。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提出了许多远离常人思维的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超越之物”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是被表象所遮蔽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掩藏在表象之后的“超越之物”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探寻的。

所谓“超越之物”,指的是那些超越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它们不是纯粹的由表象所构成,而是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超越之物”代表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探讨,试图揭示现象学的关键问题,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他认为,现象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超越之物”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和意义,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凭借现象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超越之物”。

对于“超越之物”,胡塞尔并不仅仅强调其存在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他试图揭示“超越之物”所蕴含的各种内在特性和意义。

他指出,“超越之物”既不是单纯的对象,也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而是一种具有自身内在性质和本质的实在存在。

在胡塞尔看来,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超越表象的限制,获得更为深刻的哲学启示。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还强调了“超越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超越之物”,它们既有共性之处,又各具特色和独特性。

这些“超越之物”不仅包括传统的物质对象,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精神现象和象征符号等。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超越之物”的思考和探讨,来实现对世界的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超越之物”,而过于注重表面的现象和事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和理解那些超越表象的“超越之物”?胡塞尔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即通过对“超越之物”的直接思考和探讨,来达到对世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德里达

德里达

德里达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是法国著名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e)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e)思想家。

由于他对传统文化及其基本原则的抗争和叛逆,由于他不愿意使自己陷入传统文化的种种惯例的“陷阱”之中,德里达始终宁愿让自己表现出含糊不清的身份。

他认为,他自己越是不确定,就越远离传统文化的范围。

德里达曾经反复说,历来传统文化所玩弄的最拿手的伎俩,就是首先把某个人界定为具有某种确定身份的人,因为通过身份的确定,传统文化就可以把它的对象控制住。

在这一点上,德里达同福柯几乎完全具有同一种叛逆性格。

德里达1930年7月15日出生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郊外的一个偏僻小镇上。

他父亲出身晦暗,据说兼有犹太人和东方人的血统。

德里达自小饱受战乱之苦。

由于犹太背景,他小小年纪竟被赶出学校。

二战后,殖民地矛盾激化,种族冲突一触即发。

孤独与恐惧中,德里达爱上了文学,特别是萨特的哲理小说。

中学会考后,他发誓逃离家乡,远走高飞。

如何实现梦想呢?收音机里传来升学指导老师的声音:他教过一个名叫加缪的中学生。

这个人因为考上巴黎高师,扬名天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里达当即报名,进入报考高师的预备班。

复习一年后,这个19岁的年轻人来到巴黎,投入了生死之战。

他一考不中,几乎精神崩溃。

绝境中他奋起再战,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一条追求梦想的不归路。

升入高师的德里达,跟随著名哲学家伊波利特、阿尔都塞,日夜攻读马克思、尼采、3H (即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同事钻研萨特、马拉美、布朗肖、巴塔耶的文学理论。

1956年获得高等院校哲学教师文凭资格之后,他到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短期研究,并开始翻译和批判胡塞尔的《几何学史》。

在英美期间,他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美现代派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等人的文学作品,使他有机会将乔伊斯等人的后现代文学写作风格,同法国波德里亚以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同马拉美、布朗肖、巴塔耶的文学语言结构创作活动相比较,为德里达后期有关文本和语音中心主义的结构理论创作做了准备。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象学之父。

《现象学的观念》是他在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

胡塞尔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并非简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通过主观活动对外部事物进行塑造和构建。

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他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超出我们单纯感知能力范围的对象,即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这种“超越之物”既包括实在世界中的物体,也包括一些普遍的概念和原则。

胡塞尔认为,正是这些“超越之物”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先决条件。

通过研究胡塞尔的“超越之物”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结构,探讨认识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超越之物”在现象学中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论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超越之物”是胡塞尔对于客观存在的思考,通过探讨“超越之物”,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而在实践上,“超越之物”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通过研究“超越之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理解他者,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因此,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探究“超越之物”的概念,对于促进人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胡塞尔对于“超越之物”的定义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对于“超越之物”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

他将“超越之物”定义为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对象或实体,超越了我们所能直接感知或理解的范围。

超越性逻辑——胡塞尔现象学逻辑纲领

超越性逻辑——胡塞尔现象学逻辑纲领
基 金 项 目 : 育部 重 点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教 中国人 学 思想 的 内在 逻 辑 和 当代 价 值 研 究” oJ 7 O 4 ) (8 B 2O 5 。 J
第2 期
王天成 , : 等 超越性逻辑——胡塞尔现象学逻辑纲领
2 9
二是在具体操作层面所倚重的工具是逻辑学——辩证法。 当然 , 在本质上 , 具体操作层面的工具——辩证
法 , 柏拉 图这 里并不 是 完全 能够通 达理 念世 界 的 。 在 在 亚里 士多 德那 里 , 同样体 现 了上 面提 到 的两 条线 路 ( 只是侧 重 点与 柏拉 图不 同 ) 。亚 里士 多德 创 立 的三段 论 推理方 法 , 以及 以此方 法 为基础 逐 渐发展 的形 式逻 辑 , 其实 质原 则是 矛盾 律 。 也就 是 在具体 的操
中 图分 类 号 : 1 B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9 ( 0 20 — 0 8 0 10 — 2 12 1 )2 0 2 — 8


理念、 公理—— 西 方哲 学 的绝 对 出发 点
西方哲 学 在其希 腊发 端之 处 , 逐渐 形成 了 以一种终 极 目的为最终 指 向 的哲 学体 系 方法 。这 种 方法 就 在柏 拉 图那里第 一 次达 到 了顶 峰 。 拉 图对感 性世 界 和理念世 界进 行 了严格 的区分 。 为只有 理念 世界 柏 认
收 稿 日期 :0 2 0 — 4 2 1— 1 0
修 改 日期 :0 2 0 — 4 2 1— 2 2
作者简介: 王天成, 河北丰南人 , 男,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德国古典哲学、 形而上学、 认识论 。
程 宇驰 , 辽宁盘锦人 , 男, 吉林 大学哲 学社会学院博士生。研 究方向 : 象学和德 国古典哲学。 现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现象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现象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

现象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近现代哲学是对人类认识和思维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其中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对于认识世界和探索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象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

一、现象学的定义与起源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事物现象及其出现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人类对世界的直接感知。

现象学最早起源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著作,后来被其他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现象学的重要思想1. 直接经验:现象学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接经验,即我们通过感知来直接感知事物,而非通过抽象的思维过程。

2. 相对主义:现象学强调每个人的经验和感知是相对的,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3. 本体性:现象学关注事物本身的存在性,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现象学对于近现代哲学的影响1. 超越二元对立:现象学打破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等。

它强调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而非依赖于抽象的二元对立。

2. 关注人的存在:现象学注重人类的存在和感知,关注人类在世界中的角色和地位。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的体验和情感,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

3. 解析认识过程:现象学通过对认识过程的解析,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限制。

它引导哲学家思考认识的局限性,从而重新审视哲学的方法和目的。

四、现象学对于人类思维的启示1. 辩证思维:现象学通过超越二元对立的方式,引导人们进行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2. 直觉和感知:现象学提醒人们要注重直觉和感知,通过直接体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

3. 个体存在的关怀:现象学强调对个体存在的关怀和重视,重要的是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情感。

总结:现象学在近现代哲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研究事物的现象和人类的直接经验,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现象学的重要思想和洞察力,不仅对哲学思维有启示,也对人类思维和存在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哲学家,他被誉为现象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品《现象学的观念》更是对现象学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胡塞尔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在现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的阐述。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胡塞尔对于“超越之物”是如何定义的。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将“超越之物”理解为一种无法被感知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世界之外,无法通过感觉或者直接经验来观测和证实。

这些超越之物可以是形而上的实体、抽象的概念或者是其他非感性的存在。

胡塞尔认为,超越之物虽然超越了我们的感知和经验,但却对我们的认识和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般来说,“超越之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的超越之物,包括物理世界中的自然规律、客观存在的实体等等;另一方面是主观的超越之物,包括逻辑规律、数学概念、精神世界中的观念等等。

在这两个方面中,“超越之物”既包括了我们无法感知的客观存在,也包括了我们无法直接经验的主观观念,这使得“超越之物”成为了现象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深刻意义的概念。

胡塞尔对“超越之物”的研究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去确认其客观存在与否,而是更关注其对我们经验世界和思维活动的影响。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他强调了“超越之物”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超越之物”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更是对我们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挑战。

通过对“超越之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所建构的世界观是如何与超越之物相联系的,以及我们所信仰的真理是如何与超越之物相对应的。

关于“超越之物”的研究在现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超越之物”挑战了我们过去的认识观念和形而上学观念,它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知识体系和真理观念,深化我们对认识论和哲学的理解。

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

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1月20日Jan.20 2021第41卷 第1期Vo1.41 No.1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1.005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解析樊艳茹(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让-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萨特从现象学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即自由,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展现了人同物的区别,以阐述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并从自由与道德的关系出发阐释了自由选择理论是一个从绝对自由走向具体自由的过程。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选择理论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1-0012-02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社会物资的贫乏和人们精神的颓废,一部分知识分子因苦闷、孤独、消沉而放浪不羁,丧失了对科学和理性的信心,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合理性。

这使得存在主义在20世纪西方各国成为影响巨大的哲学派别之一,并备受推崇,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由选择理论与战后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的强烈反对相契合。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主要由现象学本体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与道德三部分构成。

自由的思想贯穿于这三部分内容,而这三部分内容又不断完善了自由选择理论。

一、现象学本体论现象学本体论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根据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所构建的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主客、思存二元论的理论。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读后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读后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读后感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是胡塞尔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欧洲科学面临的危机以及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可能性。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科学、哲学以及人类的认识方式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胡塞尔首先指出了欧洲科学的危机。

他认为,现代科学在追求精确性和客观性的过程中,逐渐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

这种危机的出现,不仅让科学本身陷入了困境,也让人类的认识陷入了困境。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胡塞尔提出了超越论的现象学。

他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关注人的主观性和主体性的哲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找回失落的主体性,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胡塞尔的洞见让我意识到,科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类的认识、文化、历史等紧密相连。

我们不能仅仅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应该关注科学背后的主观性和主体性。

同时,胡塞尔的超越论的现象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识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很容易迷失在表面的现象中。

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科学、哲学以及人类的认识方式有了更深入的反思,还对自己的认识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思考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激励我去更加深入地探索科学与人文的奥秘。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一、概述生活世界理论,作为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起源于现象学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的思想。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旨在探讨人类日常经验中的直观世界,即我们未经理论化和科学化之前所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生活世界是所有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理论和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科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发展往往使得人们忽略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科学理论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导致了生活世界的“遗忘”。

他提倡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审视和评估我们的直观经验和日常实践。

在胡塞尔之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阿尔弗雷德许茨的社会现象学将生活世界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在构成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生活世界理论也对其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分析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理念,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尝试评估其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理论,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1. 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在《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文章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段落中,我们可以探讨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起源,并追溯其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生活世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

胡塞尔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了“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用以指称我们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前科学的、原初的世界。

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我们一切经验和知识的起点,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交往和理解的基础。

随后,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其他哲学家和社会学者们所继承和发展。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

论的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一、概述身体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研究路径,致力于揭示身体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它对于身心二元论的突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更深化了我们对身体和心灵的认知。

在身心二元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被视为物质的、被动的存在,而心灵则被看作是精神的、主动的主体。

这种对立和分离导致了我们对身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忽视,使得身体在哲学思考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身体现象学的出现,为我们打破这种二元对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它强调身体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意义和经验的载体。

身体现象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我们与世界最直接、最原初的联系方式,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对身体经验的深入研究,身体现象学揭示了身体与心灵的紧密联系,以及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身体现象学的视角下,身体不再是被动的物质存在,而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主体。

这种转变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身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我们理解身心关系、探索人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身体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其对身心二元论的突破及其重要意义。

1. 介绍身心二元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观点身心二元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本质不同、相互独立的实体。

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

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心灵)是理性和不朽的,而身体则是物质的和可朽的。

他们强调灵魂对身体的支配和超越,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囚笼,只有灵魂才能追求真理和智慧。

随着哲学的发展,身心二元论逐渐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笛卡尔的哲学体系中,身心二元论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

笛卡尔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限的物质实体,而心灵则是一个无限的非物质实体。

他通过“方法论怀疑”的方法,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心灵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笛卡尔看来,心灵是第一性的,身体是第二性的,心灵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而身体则不能脱离心灵。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该书中所提到的“超越之物”是胡塞尔对于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这个概念的探讨是为了揭示人类意识与意识所指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如何构建出对世界的认识。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以某种方式被导向着客体的。

在现象学中,所谓“超越之物”指的并不是一种超越现象,而是指人类意识所指向的客体。

我的意识意味着对某个现实客体的意识。

意识始终是关注着某种对象,它是对超越之物(对象)的意识活动。

在现象学中,“超越之物”是指人类意识对客体的指向性和取向性。

胡塞尔强调了“超越之物”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意识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客体的存在,而是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对客体进行建构和解释。

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主观性,它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还具有主观的构造和解读客体的能力。

意识活动是创造性的,它通过主观的解释和思考来理解和塑造客体。

在这个过程中,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思维结构。

胡塞尔对“超越之物”的反思也将我们引向对于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他认为意识不仅仅是对客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意义和价值的感知。

人类的意识活动不仅关注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还关注着它们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思考,我们可以对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之物成为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和理解的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是对人类意识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逻辑表达。

通过“超越之物”的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结构。

这一概念还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是对哲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作者:徐可达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24期摘要:胡塞尔不加区分地将自然态度中的所有超越之物全部无效化,随后区分出两种意义的超越,排除一切作为仅仅是附加存在的超越之物,考察实项意义上的超越之物。

辨析这些“超越之物”的含义和作用,从而更清晰地展现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方式,区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超越之物”的不同意义。

关键词:Transzendenz Immanenz reell real中图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222-03《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的一系列讲稿。

胡塞尔界定了哲学(特指现象学)的思维与自然思维的区别,展示了如何脱离自然思维进入哲学思维。

在接触现象学之前,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把自己认识的有效性视为理所当然,只要我们对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漠不关心,我们的思维就都是自然的思维。

如果我们想要运用哲学思维来思考,就需要通过考察排除一些“超越之物”(Transzendente)。

这个考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系列動态的阶段,按顺序通过这些阶段,才能从自然思维进入现象学思维。

也是按这些阶段的顺序,揭示现象学中的“超越之物”是什么,又该如何处理“超越之物”,从而更清晰地展现现象学的思维方式。

一、被无效化的“超越之物”在这些阶段的开端,我们首先需要进行认识批判,即反思认识的可能性问题,因此所有原本在生活和科学中的、不论看起来是多么理所当然的认识,都要被看作可疑的。

所以在现象学考察的第一阶段、认识批判的开端,胡塞尔要求“现象学的还原”,也就是要求给所有的“超越之物”都贴上无效的标志,我们在这里首次遇到“超越之物”这个概念。

自然思维中的所有认识,现在都被看作“超越之物”,这些超越之物包括“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

“超越之物”是其较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对于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我们需要了解“超越之物”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

在胡塞尔看来,“超越之物”是指那些超越我们主观意识所能直接感知和把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它们超越了我们对于事物的主观经验和认识,是无法被主观意识所直接触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和认识到桌子、椅子、树木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我们却无法直接感知和认识到他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活动等“超越之物”。

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对“超越之物”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他认为,人们通常倾向于把所有的意识活动都看作是在意识之中发生的,人们习惯性地把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都归结为主观的认识和理解。

而事实上,胡塞尔指出,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主观经验和意识活动,还包括了对“超越之物”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超越主观的意识和经验,去探寻和理解那些超越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即“超越之物”。

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对“超越之物”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种种限制和阻碍。

“超越之物”本身的不可见性和不可触及性是其认识和理解的主要困难所在。

由于“超越之物”超越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把握到它们的存在,因而也就难以真正理解和认识它们。

人们对“超越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受到了他们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

胡塞尔认为,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范围也是有限的,他们很难去超越其认识能力的局限,去理解那些超越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在现实生活中,“超越之物”的概念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认识和理解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他们去超越主观意识和经验,去探寻和理解那些超越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经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浅析超越论现象学的心性论意义

浅析超越论现象学的心性论意义

110《名家名作》·研究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转向超越论现象学后,超越论还原是他现象学生涯的关键。

胡塞尔自己认为他整个哲学的第一要务是超越论还原。

如何理解超越论还原,通常我们是从理论哲学的层面来理解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仅从这里出发,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和超越论现象学最根本的意义可能就丧失了,这将导致超越论现象学的狭隘和被轻视。

因为按照胡塞尔自己对超越论还原或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解,他的超越论还原是把“还原”带入经验,“在我的身体里,一种人格习惯在我的身体里形成”,并“超越了经验的内在生命,把我们带回它的终极生命之流”,最终指导我们生命的整体实践。

就此而言,超越论还原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心性论的意义,它有助于心性实践和心性修炼。

其实,把哲学理解为心性的训练和修习,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都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

道教和佛教作为宗教,必然以此为宗旨。

对于儒家来说,这方面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谈到西方传统,皮埃尔·阿尔多认为“哲学学派特别符合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生存的选择。

它需要个人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需要每个人存在的改变,最终需要以某种方式存在和生活的欲望”。

因此,“哲学,尤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与哲学辩论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

胡塞尔将现象学理解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变。

一般理解的超越论还原涉及“我”和“世界”两个方面。

在“我”方面,还原是一个关于“我”的自然态度的还原,是从自然态度到超越论态度的转变。

就“世界”而言,还原是将所谓现实世界视为现象,视为“我”眼中的世界、“我”意识中的世界。

这种对超越论还原的理解当然没有错,但也不完全。

因为完整执行的超越论还原不仅关系到自我主体和世界,也关系到作为交互主体的“我们”。

胡塞尔在他后来的手稿中说:“通过现象学,我们明确了‘我’、‘我们’和世界的超越性的意义。

”因此,超越论还原除了是对“我”和“世界”的还原,也是对“我们”的还原,是“我们”超越意义的彰显。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胡塞尔区分“先验”与“超越”概念的知识论意涵
李贯峰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18(034)001
【摘要】胡塞尔在先验现象学预备阶段的主要构划是尝试通过“现象学悬置”确立绝对可靠的思维主体,并在“内在”与“超越”的概念分殊中消弭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二分.这一系列举措,一方面规避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在寻求知识确定性中易陷入“唯我论”的风险;另一方面,路线所要求的“自然态度”向“先验态度”的转换,拓展了现象学主体构造过程中所携带的认识论内涵,为其先验现象学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和先决条件.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李贯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
【相关文献】
1.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r(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J], 倪梁康
2.从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到自我的超越性——萨特建构现象学本体论的初步尝试 [J], 陈攀文
3.时间的构成与先验的想像力——论胡塞尔对休谟、康德想像力理论的超越 [J],
王昊宁
4."休谟问题"与先验哲学——兼论胡塞尔对康德"纯粹理性"的超越 [J], 王恒;何言
5.感知与想象的现象学区分--兼谈胡塞尔“先验想象”概念的缺失 [J], 方向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从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谈起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从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谈起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从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
问题谈起
宋文良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3
【摘要】通过追问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其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意涵将得到深入探析,超越论还原与现象学还原这两个提法将得到细微而确切的区分。

为确定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范围,可以把普遍怀疑方法当作一种简易可行的标准和根据:实在世界及与之相关的事实知识和本质知识、纯粹逻辑学以及上帝等等之所以能够或必须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能够被怀疑;而纯粹意识及其内在要素(比如中立性的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之所以不能够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不可能被怀疑。

但普遍怀疑不等于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普遍怀疑,意味着从日常坚持存在信念的态度转向对待存在信念的否定态度;超越论还原,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将这些存在信念的有效性当作有待被证明和实现的诉求;而在存在论上,超越论还原又被称作现象学还原,意味着向对待存在信念的中立性态度转变。

【总页数】7页(P35-41)
【作者】宋文良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弗赖堡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2
【相关文献】
1.从普遍怀疑到现象学还原——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之路
2.先验还原:在本质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论胡塞尔先验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3.还原与离相——论胡塞尔超越论还原与佛教之离相问题
4.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比较
5.世界的现象学悖谬与还原的彻底性问题——兼论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于胡塞尔的质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该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

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提出了“超越之物”(Transcendental Ego)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他的整个现象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超越之物”是指作为经验现象的主体的自我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自我意识视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即我们以自我意识为中介来感知外部世界。

胡塞尔指出,传统上的哲学和心理学往往忽略了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重要性,而将其仅仅视为客体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强调自我意识作为主体在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胡塞尔认为,自我意识具有一种“超越性”,即它能够超越客体意识和直接经验,使我们能够意识到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他将这种能力称为“主观主义”(Transcendental Ego)。

在他看来,这种主观主义的能力使我们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自由地产生和表达我们的意识活动。

在“超越之物”的框架下,胡塞尔对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主观并非简单地对客观进行反映,而是在主观意识中产生这些对象,并且这种产生是基于主观的活动和创造力。

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动而非被动的。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我们的认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超越之物”的概念下,胡塞尔对于“表现”(representation)和“意识”(consciousness)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表现”并非简单地指客观实体对于主观的反映,而是主观意识的一种活动。

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并非 passively接受客观实体的反映,而是主动地产生 and 创造这些表现。

“超越之物”的概念使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思考表现和意识的关系。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概念提出了新的对于自我意识和主观世界的理解。

通过强调自我意识的超越性和主观意识的创造力,他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现象学的“悬搁”具有不彻底性,。在进行了这个还原
与认识对象的本质联系,因此必须依靠本质直观这种核
心方法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唯
——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是胡塞尔 哲学研究的坚实依据,他认为本质直观是现象学“一切 原则之原则”:“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 耀采。在主观中原初的(可说是在其机体的住了感知的本质。
直观意识伸展的有多远,相应的‘观念直观’或‘本质 直观’便伸展得有多远。”【8】(P.7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断、喜爱、记忆等)中,当我们纯粹地探询这个体验本
或先验意识领域的本质进行描述,“我们只能去观察、描 述所有这些作为自在的本质的知觉判断等等.去确定一 切与奉质相关的方面或在本质中的明证所予物”。l,1 (P.229∞o)更确切地说,现象学的描述是对先天意向性
只能对这个幻觉进行本质直观来把握幻觉的本质。只有
在对几个个体进行直观而想把握作为类本质的本质时, 运用自由变更才有意义。因此,自由变更法只是本质直 观的细节修改,并不构成本质直观的全部,更不构成本 质直观的本质。
2.现象学的核心方法:本质直观
通过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将超越之物排除在现象学 研究的范围之外,为现象学的研究确定了研究领域,但 这并不等于研究本身。由于现象学认识论在于考察认识
得了一种新的经验方式、思雏方式和理解方式,可以在
世界之上来观察世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通过悬置,
世莽成了为我的世界,成为现象”圈(p.121)。 但胡塞尔在1905年以后为什么还要进行先验转向, 提出所谓的“先验还原”呢?其原因主要是胡塞尔认为
的范围,这种超越的东西就要被排除考虑或放入括号。
的前提条件,因为它为现象学研究对象提供了研究领域。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现象学的建立是没有可靠基础的, 或者毋宁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通过这种“悬搁”或“加括号”,是否意味着认识范围的
缩小昵?事实并非如此,“哲学家通过悬搁一无所失。自 然世界仍然存在,精神世界也仍然存在,但他却由此获
10
万方数据
徐县中: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及其对传统哲学方法的超越
的看法,统统放进括号里面,悬搁起来存而不论;第二、
是只被设定为此世界的主体。
因此,无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时期,还是在先 验转向后的先验现象学阶段,现象学还原都是必不可少
存在括号法,即放弃一切有关外部世界存在的判断。如 果—个判断或命题包含了对外部世界存在的判断(肯定 或否定)。那么该判断或命题就已经超出了自身被给予性
的分析描述。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设有事物,意 识也就是无。意向性,即我们朝向事物的方式,或事物 在意识中的被给予方式。这种被给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过去的和将来的、被欲求的、被
判断的等。现象学的还原保证了意向性的纯内在性。现 象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须对意向性及其结构因素,尤其
对于胡塞尔来说,本质直观既是把握意识对象本质
过程,称之为现象学还原。在胡塞尔思想发展过程中还
原的名称、途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倪梁康先生的看 法,原则上可以划分出两种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一种 是指现象学悬搁,它与现象学还原完全同义的加以使用; 另一种指先验还原j【21(p.3%)
实际上这意味着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 直观认识、从超越认识还原到内在认识。用胡塞尔自己
的过程为;在朴素的经验,例如对一张红纸的感知,为
以先验还原为基础。胡塞尔的确可以宣称自己彻底
超越了心理主义,尽管他仍然坚持观念和意义是由意识 括动构成的,但这种意识却不再是心理之物而是先验的 绝对意识。并且所谓的“主体性悖论”也不复存在,因 为“先验自我”不再是存在着的世界内的实在客体.而
万方数据
加于任何一种流动的具体物上。而且对于它的每一种直 接和同样是流动性的抽象因素而言.情况也是一样”。u1
(.p.182’因此,既然现象学只能通过直观来把握研究对象 的本质,那么相应地它的方法只能是描述的方法,也就
之物,或者说,是在变项中的常项,它就意味着一般的
红,即红的“爱多斯”。
是说描述方法是现象学的内在要求。 我们再来看现象学描述的特点。一般的描述主要是
2007年第5期
铜仁学院学报
但由于只有在体验中,对象才能出现,而体验处在不断
的流变之中,因而现象学决不能用寻常的演绎法、归纳 法等来阐明其对象,“不可设想将一种确定的概念和术语
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发点、—个“前像”之后,想象便在
以后的操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经验进 行自由想象也就是说可以创造出任意多的后像,即任意 多的“变项”,譬如我们设想各种各样的事物,在此同时 关注这些事物中的那个红的因素,它在“前像”中巳经 引起我们的兴趣。这个红的因素是在“后像”中的共同
行为方面,则要求排除一切自然科学和实证科学的思维
过直观而被给予的,提出了“观念直观的抽象”这一概 念。他认为我们能够以对个体对象的直观为出发点,转 变自己的目光,使它朝向观念对象。“我们观看这十红的
目素,但却进行一种特刺的行为,这十行为的意向朝向
态度和思维成果,并最终排除心理学的自我。其二、先
验还原标志着通向先验主体性的方法通道,其先验还原
第1卷第5期
2007年9月
铜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ongren
Unlvers时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及其对传统哲学方法的超越
徐县中
(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的现象学,其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它的“方法”。
奉文认为现象学的还原、本质直观、描述方法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井以其鲜 明的特色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方法的超越。 关键词: 还原; 直观; 描述;
海德格尔对此亦有疑问;而且,他的这种现象学还原还
会导致所谓的主体性悖论:即“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
曼构成了整个世界”。因此.胡塞尔的先验转向势在必行。 所谓“先验还原”指的是使内在的思维或意识流由
学来说,直观才是知识的真正的开始,也是知识的必然 的归宿(它直观到的是本质知识),因此本质直观在现象 学方法中的核心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逻辑研究'时期,胡塞尔已经对传统的直观观 念做出了突破,即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直观只能将个别 之物作为自己的对象,而观念之物或一般之物要通过抽
1.现象学的逻辑起点:现象学的还原
一般说来,“现象学还原”指的是将超越之物从研究 对象领域中排除出去,而向自明的被给予性领域回归的
德布尔在《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指出的:“惟有在《逻辑 研究>中才可能出现严格意叉的外部世界的悬摘理论。
正是在<逻辑研究)中而不是在《纯粹现象学通论)第
一卷中,胡塞尔第一次把实在置于括号之中。”【4l(p177)
・观念,,朝向这个・一般之物・*口】(p27,4)。这就是说, 这个目光指向感性感知或感性直观的被给予之物的,但
它并不指向纸的红色,也不指向这种红的程度,而是指 向红本身。在进行这种目光转向的时候,红本身原本地、 直接地被给予我们。 而在1927年夏,胡塞尔在其《现象学的心理学>的 讲座中,对本质直观理论作了细节上的修改,即已经放
哲学思雏和特殊的哲学方法。““仲.24’而我们认为“现
象学还原”、“本质直观”和“描述方法”构成了胡塞尔 现象学方法的三个基本环节,具体来讲就是以现象学还 原为逻辑起点、以本质直观为核心方法、以描述方法为 内在要求。对这三种现象学方法的探析和把握,可以使 我们获得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一种总体理解。
自1913年《纯粹现象学通论》第一卷问世之后,其
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接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能 在它在此被给予的限度之内被理解。”f7】(P.“)对于现象
之后,世界信仰仍然在暗中起作用,因为现象学的心理
学家最后还是就它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是‘它的’或‘人
的,心理”【6】‘P_395)。因而,胡塞尔自身也面临在‘逻 辑研究>第一卷中自己批判过的心理主义的指责,甚至
对自然事物的表面的颜色、气味、形状等现象进行描述.
那么“本质直观变更法”是法语本质直观异样或者
说构成本质直观的本质呢?其实在对单个对象进行直观 时,不使用本质直观变更法我们仍然可以进行本质直观。 甚至有时单个对象是无从进行变更的,如我们仅仅经历 过的一次幻觉,那么我们无法提供几个幻觉的变项,我
而现象学的描述则必须坚持在现象学还原的前提下。在 本质直观的基础上,对—个本质的认知领域——意向性
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奉身, 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l】《p.11’意思就是将所有超
越之物“悬搁”起来,将它们置人括号中,具体包括两 方面:第一、历史括号法,这是指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 不论是科学的、宗教的、或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对世界
收稿日期;20074)3-10 作者简介:撩4t-{,(t976-)男,湖南岳阳人。相潭大擘硕士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宽。
象才能被我们所获得。胡塞尔则认为一般之物也可以通
一种实体的存在转化为一种先验的存在,从而使思维保
留一种绝无可疑的性质:—个纯粹认识的主体。事实上,
先验还原并非与现象学悬搁不同的另一种还原.其特点 主要表现为:其一、它是对现象学悬搁的一种彻底化。 一方面,先验还原在意识对象方面要求排除对于世界的 存在设定,并从根本上切断世界与意识对象的联系,不 再把意识现象看作世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意识
方法
中圄分类号:B51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2007)05.0010.04
埃德蒙德・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发起了一场独具特
不可测的困难,即“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客 体相一致,它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有把握地切中客体?” [11tp・”为了解决认识的可能性这个认识的基本问题。胡 塞尔认为必须进行认识批判,必须停止对自然知识的占 有和利用。据此,认识批判必须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即 “超越之物(非内在之物)我不能够利用,因而我必须 排除进行一切超越的假设”。f1】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