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合集下载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欢迎阅读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

[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

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

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

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

[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

料的意义。

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

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和内在时间意识)意向性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有一个发展过程,前期和后期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别。

前期的观点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代表,后期的观点以《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为代表。

我们先谈他前期的观点,接着谈他后期的观点,最后简述围绕着意向性问题的一些争论。

第一节《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学说(一)表达的物质外壳和表达的意义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胡塞尔认为表达是有意义的记号。

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的东西。

当我们说一句话或写下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就把意义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中去。

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那么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

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问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 他答道差别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二)对象化的活动的三个环节胡塞尔认为,当我们表达一个意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环节:a)意向行为,b)意义(意向内容),c)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2“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3在此对象可以是实在的对象,也可以是观念的对象、想象的对象。

把表达的意义(意向内容)与对象区分开来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有时对象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依恩纳的战胜者”和“滑铁卢的战败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同指一个对象,即那破仑。

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

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

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现象学(Phenomenology)和后现象学(Postphenomenology)是现代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派,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经验以及世界的现象。

本文将对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现象学的观点现象学最早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它强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现象来认识世界。

现象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应该抛弃对世界的预设和假设,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纯粹的现象上。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约定”,要求研究者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详实的描述,而不是过早地进行解释或理论化。

现象学认为,人类的主体性是认识世界的关键。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通过感知、经验和直觉等方式与世界进行接触。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反思,可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二、后现象学的观点后现象学是由美国哲学家菲尔德勒(Don Ihde)提出的,它对现象学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修正。

后现象学认为,现象不仅仅是人类主体的反映,还包括与技术、工具和媒介等介质之间的关系。

技术和工具的存在使得人类与世界的接触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也对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象学强调了技术媒介的中介性,认为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对现象的一种再现和转化。

例如,相机通过镜头的选择和焦距的调整,对拍摄对象进行了选择和变形,这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特定的视角和观点。

另外,后现象学还关注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技术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人类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在被技术所塑造。

技术对人类行为、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后现象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三、现象学和后现象学的异同现象学和后现象学在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

现象学更加注重对现象的纯粹性描述,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者对现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上。

而后现象学则考虑了现象与技术媒介的关系,强调了现象的再现性和转化性。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主体性反转: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以主体性反转为出发点,即从人类以往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心化转向到受经验世界的支配的思考方式。

这种反转是为了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本质和基础。

2. 以现象为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现象为中心,试图通过详细描述经验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方式来洞察现象的本质。

这种方法认为,除了现象本身外,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和可知的。

3. 描述性重建:胡塞尔认为,描述性重建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象进行描述,可以重构和揭示事物本身的真实和内在结构。

4. 意义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现象的意义和涵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研究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现实和本质。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强调以现象为基础,采用反转主体性的方法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通过描述性重建和意义分析来达成这一目的。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主要基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以内时间意识结构为基础,是现象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内时间意识结构指的是人类在时间感知中所体验到的内部时间经验,是人类主体性体验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结构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分析5个具体例子来证明,内时间意识的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内时间意识结构的概念和本质内时间意识结构是指人在时间意识中感知到的内部时间经验。

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指出:时间作为一个现象,不仅是与空间相互关联的,更是让我们感知到世界在存在中的变化和发展。

时间的存在在人类主体性体验中表现为内部时间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获取时间的基本途径。

胡塞尔认为,在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时间箭头(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二是“现在”的体验。

内时间的流动方向使得人类可以对过去进行回忆和对未来进行预知,而“现在”的体验成为获取时间体验的基础。

因此,内时间意识结构是现象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开放认知和行动的基础。

二、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的现象学特征1. 内时间的主体性质内时间的主体性质指的是内时间体验的唯一性。

每个人的内时间经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质,这样的体验是个人纬度的。

相比于外部时间,内时间经验更为个性化,因而具有更高的主体性,是人们体验世界的重要来源。

2. 内时间的现在性时间的体验是内在的,因此其体验具有现在性。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的思维注意力在“现在”这个时刻,他们就会有时间的体验。

内时间的“现在”不仅仅是时态,也是现象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

3. 内时间的生动性内时间的体验对于人们是生动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部时间体验去想象未来,回忆过去。

无论是记忆象征个人经验,预期合理推论未来,还是创造,都离不开内时间经验的体验内容。

4. 内时间的延续性内时间的体验是可以延续的,其前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可分割。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以及时间在我们的意识中的作用。

胡塞尔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意识紧密相关的主观现象。

胡塞尔将时间意识分为两个层面:现象时间和存在时间。

现象时间是指我们主观上感知到的时间流逝的经验,是我们对时间的直观感受。

存在时间则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时间的实在性。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现象时间是建立在存在时间之上的,它是我们对存在时间的理解和感知。

在胡塞尔看来,我们的现象时间是由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意识构成的。

我们通过感知和意识来理解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而时间就是这种存在和变化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我们的存在时间是由我们的意识活动所决定的,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活动来实现的。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现象学对于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人类的时间感知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意识紧密相关的主观现象。

我们的时间感知和理解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活动来实现的,它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现象学还对我们认识时间的方式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我们认为时间是一个线性的、连续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

但是胡塞尔认为,我们的时间感知和理解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顺序,而是一个复杂的主观现象。

时间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多样的,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可以是快速的,也可以是缓慢的。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现象学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人类的时间感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它告诉我们时间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而是与我们的意识紧密相关的主观现象。

我们的时间感知和理解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活动来实现的,它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

胡塞尔的时间意识现象学为我们认识时间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它提醒我们要审视我们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人类的时间感知。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理论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

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

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Husserl,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

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

[①]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

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

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

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

[③]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自我”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

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

现象学概念

现象学概念

现象学概念现象学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在20世纪初提出的,它是一种研究现象的哲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胡塞尔将现象学定义为“意识的一切出现”,并强调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探究现象本身的纯粹性。

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主题、对象、意识、意义和内时间意识结构等。

首先,主题是指意识的主体,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经验的中心。

其次,对象是主题意识的对象,可以是感知对象、心理对象或符号对象等。

意识是主题与对象的联系,是主题对对象的感知、思考和意义赋予的活动。

而意义是通过主题对对象的意识活动,赋予对象以意义和价值。

内时间意识结构则是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主题对对象的感知和意识的连续和连贯性。

现象学的核心方法是通过“彻底悬挂”(Epoché)的方式,将日常经验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暂时搁置,使主题能够“阿波松”(Aposen)地投入到对纯粹现象的直接描述中。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纯粹本质和结构。

现象学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描述性的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和纯粹描述,而不是对其原因和解释的追求。

这使得现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派,与实证科学和形而上学有所区别。

其次,现象学是以主体为中心的一种方法,强调主观经验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反对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绝对性。

现象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通过现象学的研究,人们可以去除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直面纯粹的现象,从而获得更加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其次,现象学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文学、艺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人类学等,现象学的思想都为这些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最后,现象学的研究对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人类学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人们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然而,现象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现象学作为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该书中所提到的“超越之物”是胡塞尔对于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这个概念的探讨是为了揭示人类意识与意识所指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如何构建出对世界的认识。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是以某种方式被导向着客体的。

在现象学中,所谓“超越之物”指的并不是一种超越现象,而是指人类意识所指向的客体。

我的意识意味着对某个现实客体的意识。

意识始终是关注着某种对象,它是对超越之物(对象)的意识活动。

在现象学中,“超越之物”是指人类意识对客体的指向性和取向性。

胡塞尔强调了“超越之物”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意识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客体的存在,而是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对客体进行建构和解释。

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主观性,它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还具有主观的构造和解读客体的能力。

意识活动是创造性的,它通过主观的解释和思考来理解和塑造客体。

在这个过程中,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关系,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的思维结构。

胡塞尔对“超越之物”的反思也将我们引向对于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他认为意识不仅仅是对客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意义和价值的感知。

人类的意识活动不仅关注着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还关注着它们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思考,我们可以对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超越之物成为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和理解的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是对人类意识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逻辑表达。

通过“超越之物”的概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内在的结构。

这一概念还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是对哲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意识现象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奥,他强调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现象才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基。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1、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在感性经验中,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比如颜色、声音、形状等等。

这些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建构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胡塞尔认为,研究现象的性质和本质,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他强调现象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和根基,只有从现象开始,才能逐步揭示出真正的本质和本体。

2、现象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本体学和现象学。

本体学是研究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而现象学则是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存在的两种形态是现象和本体。

现象是存在的表面现象,本体则是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强调,本体不是被揭示出来的,而是透过现象展示出来的,因此现象对于本体的揭示极为重要。

他认为,现象是比本体更加根本和重要的,因为没有现象,我们根本无法对本体进行认知和理解。

3、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原则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上,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所束缚。

这种原则可以理解为哲学思考的重要标准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4、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和反思三个方面。

描述是对于事物的直接感性体验,分析是对于这种体验的概括和整理,反思则是对于分析的思考和归纳。

胡塞尔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直接的描述和体验,然后进行分析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创立的一种哲学学派,旨在探讨意识中心的现象学问题。

胡塞尔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直接经验的中介,而且直接经验中存在着“现象”这一观念。

这些现象包括感知、记忆、想象等,而这些现象在形成意识的基础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他引入了“内视”和“外视”的概念,来区分我们对于事物的直接体验和我们对于这些事物的理解。

内视是指我们通过直接经验感知到的事物的现象,而外视是指我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和理解。

胡塞尔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应该从内视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外视角度分析。

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向性”,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内部的心理状态。

意向性使得意识活动成为与世界接触的关键渠道,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胡塞尔认为,对于意向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

在实践中,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经常涉及对“经验本质”的探讨。

胡塞尔强调要超越既有的概念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现实,还需要探究意识中的表象和模式,从而揭示事物背后的更为深刻的本质。

总的来说,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探讨人类意识活动本质的哲学体系。

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机制和特点。

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概念和对经验本质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深入探究意识活动的本质。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
间的联系与区分
马克思·胡塞尔(Max Hork-heimer)于1937年提出的“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本质与事实关系的理论。

主旨是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事实来勾勒出本质的”蓝图。

胡塞尔把这种概念与社会现实的解释、认识甚至改变联系到一起,因而彰显了现象学的社会洞察性。

首先,要明确事实和本质的概念:事实是指社会实际发生的过程;本质是指看待事实所形成的、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结构以及自上而下对实际活动以及社会士气的法律一般性定律。

此外,还要明确哲学本质、经济本质、宗教本质等形式的本质与之之间的区别;这些形式的本质中,以哲学本质为主线。

它坚持以实证视角来振作社会的精神;而实证的核心,就是发现和落实本质,以把握社会复杂的变化规律、关键症结——从而深入认识社会的实质。

因此,胡塞尔认为,要获得更深刻、客观、准确、全面的社会认知,就必须做到:一是了解社会现实状态,从而明晰它的实质理论和规律;二是把整个事实体系包含在研究的范围中,而不能笼统化和曲解;三是尊重本质对问题的结构与变化规律——从而“推离事实,考察本质”,最终找出本质,解读社会的轨迹。

综上所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强调了事实与本质关系的分析,即通过客观实证考察,研究和看待事实,以明晰其本质;又要清晰区分存在诸种形式的本质;从而来深入认识社会实质,从而全局性、系统性地畅通社会状态的变化规律、症结和客观特征,即便是那些潜藏在背后的复杂因素,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轻视。

胡塞尔 现象学

胡塞尔 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象学是美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贡献,它是哲学思考的一种开关。

黑格尔认为,我们首先应从现象层面反思,即必然的事实层次,而不是直接确定本质的深层解释。

这种思考方式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为它强调了“如何”而不是“为什么”,而且它使研究者能够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之间被发现的新关联和可能性。

弗朗茨·胡塞尔(F.Husserl)是现象学的开创者,他以“现象研究”和“思
维和信念”为题,探索现象学之精神和理念。

他将现象学科学发展作为他的目标,将现象学扩展到其他自然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被认为是现行研究的一种假定,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个现实世界的秩序来理解它的本质。

现象学也指开拓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立体化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众多问题,
从而使哲学和科学能够共同加以开发。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学者应该努力在客观的、科学的范畴上发现某种形式的真理,而不是通过对象和抽象的讨论,因此,让学者有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宇宙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现象学的研究既可以表现在自然科学,也可以是文化研究。

现象学的概念也可
以应用于社会学分析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现象学可以帮助我们将涉及到某种文化现象的复杂因素分成有形的形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目的和功能。

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应用是许多后现代哲学的起源,也启发了关于可能性的探
索和研究。

胡塞尔留给我们的现象学理论,不仅改变了哲学思想,而且为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和经济学打开了新途径,以便更好地解释本质。

这使得现代哲学学者们能够更容易地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世界,并实现更复杂的洞察。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

胡塞 尔 ( 1 8 5 9 ~1 9 学 派 创 始
人。1 8 5 9 年4 月 8日 出 生 在 奥 匈 帝 国摩 拉 维 亚 的 普 罗 斯 尼 兹 的 一 个 犹太 家 庭 ,今 属捷 克 。他 早 先攻 读 数 学 、物 理 ,1 8 8 1 年 获博 士 学
Ec o n o mi c& T r a d e U pd a t e S u m. NO. 2 7 1 Ma r c h . 2 0 1 3
浅 析 胡 塞 尔 现 象 学 理 论
林 蓉
泉州 3 6 2 0 0 0 ) ( 中共 福建 省 泉州 市丰 泽 区委 党校 ,福 建
【 摘 要】胡塞尔德 国哲学家、2 O 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 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 “ 自 然
的观点 和 “ 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 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 以悬置起来。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 ,把这种 “ 悬
置 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 ,存而不论。他认为科 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 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 ,意 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胡塞尔提 出了 “ 现象学的还原 就是 “ 一切原则的原 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 的拥有物。胡塞 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 的选择是 自由的,考察 范 围可大可小。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有着广泛影响的 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关键词 】生平与著述;现象 学思想;后世影响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胡塞尔,这位哲学界的大神,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的思想简直像是万花筒一样,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

得说说他的“现象学”理论。

简单点说,现象学就像是一种探究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工具。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感觉到的事情,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理解的。

换句话说,咱们生活在一个个体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又是被咱们的意识给“过滤”过的。

哎呀,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就是在说,我们的感知有时候跟真实的事物相去甚远。

就像你早上醒来,发现窗外的阳光好得很,但一旦你没睡够,心情就直接掉进了谷底。

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看法也特别有意思。

你知道的,意向性就是咱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

比方说,你在吃冰淇淋,那冰淇淋就是你意识的“目标”。

但是,要是你正在吃草莓味的,而你心里想着巧克力味,那这个意向就有点跑偏了,对吧?这就像在玩一场“真心话大冒险”,你的意识总是想把你拉向某个特定的方向。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咱们的情感、记忆、想象力就全都参与进来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意识网络”。

再说说他的“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它就是指咱们每天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

就是那个你喝咖啡、跟朋友聊天的地方。

胡塞尔认为,咱们的哲学思考应该扎根于这个生活世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就像一个花匠,得先了解土壤才能种出花来。

这种扎根现实的理念,让咱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接地气。

想想看,如果咱们总是飘在空中,根本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真实,那日子简直就没法过了。

得聊聊胡塞尔的“时间意识”。

你有没有想过,时间是怎么在我们心中流逝的?胡塞尔觉得,时间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现在”,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

就像咱们在看一部电影时,虽然画面是连续的,但回忆和期待常常让情节变得更为丰富。

你会发现,回忆起一段往事,心里会涌起一阵暖流,仿佛那一刻又回到了眼前。

说到这里,胡塞尔的哲学真的让人感觉像是在跟时间赛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摘要】胡塞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认为,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现象学思想;后世影响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普罗斯尼兹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一、胡塞尔生平与著述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布伦塔诺的课后,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

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的论述。

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

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

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思想1.胡塞尔对建立一种作为科学的哲学怀着纯真而真诚的向往。

胡塞尔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一种方法,找到哲学的出发点。

胡塞尔要求有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对世界提供一种彻底地改变了的观点。

这种观点就是面向“事物本身”。

他认为科学的哲学虽然不同于经验科学,但它也拥有一个属于它的合理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本质”。

要把握“本质”就必须放弃“自然态度”,实行现象学的“悬搁”,“使属于自然态度的本质的一般断言失去作用”而“悬搁”之后留下来的“现象学剩余”便是现象学的内容,便是“本质”。

显然,“本质”就是意识的本质,因为,自在的自然世界没有本质,断言自在之物具有本质便必然包含矛盾。

胡塞尔认为不能谈论意识之外的本质。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

胡塞尔认为,必须把对于世界的“自然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以及历史上出现并遗留下来的对于世界的看法即传统哲学的观点,统统都加以悬置起来。

胡塞尔又借用数学上的术语,把这种“悬置”称为加括号,意思是将对于世界的种种观点放在括号里,存而不论。

2.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理论。

胡塞尔说:“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胡塞尔认为,把意向性定义为“作为‘对某物的意识’的心理过程的特性”或者,“意向的心理过程就是对某物的意识”。

胡塞尔认为,在意识中我们意向着意识之外的实在的对象,但是不难发现,在许多时候我们意向的对象不真的存在,而我们的意识却仍然是可能的,意识的意向性仍然存在。

这意味着意识当它和实在没有关系时仍然是自身完整的、自足的,意识能够拥有纯粹的意向性和纯粹的活动,意识的本质是意识的纯粹的内在固有的性质,这种本质和实在与所决定的经验无关。

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的急剧变化动摇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标准,摧毁了理论的自信和理性的信仰。

在这种情况下,胡塞尔仍坚定地执着于“通向绝对清晰的精神生活的道路”。

胡塞尔认为实证主义精神及非理性主义非但不可能恢复和拯救西方理性传统,却更加深了伴随着世界大战和物欲而来的人类的精神危机以及建立在近代哲学新理念上的人性的危机。

胡塞尔认为解决人生和价值不足必须首先寻求坚实的理性基础。

胡塞尔在1936年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一书中,胡塞尔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现代文化引起的“综合危机”特别是科学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胡塞尔认为科学危机就是哲学的危机,即自然科学的强劲发展和哲学的日益衰退的差距的扩大,最终导致了欧洲人性的危机。

面对这种危机,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现象学哲学,更准确地说是先验主义的现象学。

胡塞尔要求把人的主体性不足的研究作为哲学不足的中心,把价值意义的不足作为研究的重点。

4.胡塞尔为了建立一门关于纯粹现象而非仅仅心理现象的科学,他在1901年之后提出了“现象学的还原”。

即将一切关于某种东西“已经在那了”的预设“悬置起来”,或使其失效。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命题,如果包含对于某种超出了自身给予范围的断定,这种超越的东西就要被过滤掉或“放入括弧中”,以使之失效。

自然主义立场所夹带进来的,必须与该命题本身的纯意义“分离”开来。

通过这种还原,所达到的就是那些自身显现的纯现象,就是“一切原则的原则”。

胡塞尔认为,要使哲学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就必须获得这种先验的本质,只有这种本质才能为科学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使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这样胡塞尔就把现象学发展为一种“本质的科学”,把现象学的方法发展为“本质的还原”。

5.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似乎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概念,人们对它的争议也特别大,主要是其经验或超验属性不易辨别。

胡塞尔具体把它称之为“日常生活世界”。

胡塞尔给“生活世界”下过一个定义:“生活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世界,在自然而然、平平淡淡的过日子的态度中,我们成为与别的作用主体的开放领域相统一的、有着生动作用的主体。

生活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主体给与的,都是我们的拥有物。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构成了科学的根基和源泉。

科学的全部意义都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

“生活世界”是作为“特殊的世界”科(下转封三)(上接第202页)学世界的生长的普遍土壤,也是科学世界的普遍归宿。

胡塞尔还认为坚持生活世界意识,可以使科学家和他们的事业找到自己的原本意识,返回到自己的起源地。

6.胡塞尔试图确立一种名为“纯粹现象学”的哲学形态,旨在为哲学奠定严格的科学基础,并为科学建立牢固的哲学基础,他称前者为“纯粹现象学”要做的工作,意在考察纯粹意识活动的本质结构和基本功能,称后者为“现象学哲学”能做的事情,旨在破解传统经验主义的怀疑论陷阱、化解传统理性主义的偶在论难堪。

胡塞尔认为,哲学是,至少应当是,一门严格的科学,一门能够提供真切知识的学问,一门唯一能够为真切知识的确立提供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的学问。

胡塞尔终其一生都在强调一种不同于不假思索的自然态度的哲学态度,即现象学态度。

胡塞尔现象学认为,事物的同一性是就认识论而言的,因为认识需要把客体对象化,而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是自由的,考察范围可大可小。

在认识论层面,任何考察对象,其同一性被以直观的方式获得从而是主观的。

但事物的差异性却是客观的,被考察对象的内在差异性是绝对的,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也是外在的。

作为主观选取的考察对象,定在就是变动不居过程当中的某个事态,变化则是因为事物的有限性导致了事物之间的互相依赖。

这里的“认识”即胡塞尔所谓的意向性活动,而这里的“事物”即胡塞尔所谓的意向相关项。

三、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后世影响1.胡塞尔是对当代大师级哲学家。

有着广泛影响的“书斋里的思想家”。

与苏格拉底、笛卡儿、康德一样,是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胡塞尔的现象学。

对意向活动。

尤其是对感知行为和想象行为的细致分析。

首先为欧洲大陆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为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对符号行为、含义理论和判断理论的独特理解和特别关注。

为英美语言分析哲学和逻辑哲学指出了新的视野;他的时间意识分析堪称哲学中最抽象、最形而上的研究课题;他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

比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更为有力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并成为当代哲人思想的核心成分;而对陌生意识的意向分析,则把意识现象学带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当代许多重要的哲学家——舒茨、莱维纳斯、古尔维奇等都从中获益匪浅。

现象学对当代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艺术论、心理学、法哲学、神学、教育学、逻辑学,乃至经济学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现象学不是一个哲学学派,它是不时地进行自我改变。

并因此而持存在着的“思”的可能性。

2.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胡塞尔当时提出“生活世界”理论,是为了克服当时的欧洲危机。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力量无往而不胜,在许多领域都居于统治地位,但为什么还会发生世界大战呢?为什么人们还承受着焦虑与不安呢?胡塞尔认为,欧洲已经生病了,欧洲处于生存的危机之中。

究其根源,欧洲的危机实质上是欧洲人性的危机,是欧洲人在启蒙理性的日益膨胀之下遗忘了人之为人、人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而产生欧洲人性的危机的源头就是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哲学的危机。

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是自伽利略以来,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客观主义、科学主义的不断发展,它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数学化和符号化了我们生活于其中并且不断给予我们存在的意义的“生活世界”。

这样的一个“科学世界”给“生活世界”量体剪裁了一件“观念的外衣”,而遗忘了原本作为其基础和根源的“生活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