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一课时

执教:张克琴

导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通三面国旗长宽的比,渗透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导学重难点: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学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新课导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40页图。

1.教师提问:从上面三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4:1.6=60:40 ,也可写成竖式。

3.揭示意义:像2.4:1.6=60:40、60:40=15:10 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4 ∶3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2.4∶1.6=60∶4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4.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5.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6.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5和8∶20 0.5∶0.4和2∶2.5

三、课堂检测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1)在a:7=9:b中,()是内项,( )是外项,a×b=( )。

(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项的积是(),如果一个外项是 3/7 ,另一外项是()。

(4)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3、判断。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2)18:30和3:5可以组成比例。()

(3)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

(4)因为3×10=5×6,所以3:5=10:6。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根据3×40=20×6写出比例。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比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引入新课,再通过例题1,得出三面国旗的长宽比都是3:2,合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渗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本节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比如:1、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2、导学单的使用不充分;3、由于对班班通的应用不熟练,在板书上没有体现本节课的内容;

4、教师讲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以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