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的疗效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发布时间:2021-02-03T03:41:44.95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9期作者:柳松雪[导读] 本文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为复杂颅内动脉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出院时与随访6个月时的GOS评分。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GO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两组GOS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单纯应用弹簧圈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生存质量;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9-0087-0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均高,其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颅内动脉瘤为脑动脉血管管壁上出现异常膨出,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约占85%。

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栓塞治疗可显著降低治疗风险[1]。

其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单纯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复发率,使其在宽静脉瘤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王龙海【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疗效并分析相应并发症.方法:14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其中75例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作为观察组;70例采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作为对照组.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程度以及术后3个月生存质量来评价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每组并发症进行统计并做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即时完全栓塞率分别为77.1%和78.6%,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7.1%和94.7%,亦无明显差异( 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和5.3%,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其中对照组患者于术中出现1例弹簧圈移位,1例动脉瘤破裂和1例缺血性脑卒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出现1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血管痉挛和1例脑缺血症状.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可替代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and analyze the correspondedcomplications.Method:145 cases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were recruited,75 cases of them received treatment in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served as observation group, 70 cases received treatment in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served as control group.The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evaluat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degree of embolization and survival quality after surgery of threemonths.Meanwhile, th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surgery in both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The instant complete embolismrate after sur-gery of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spectively 77.1 percent and 78.6 percent, which showed no distinguished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0.05) .The good prognosis rate after three months of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spectively 97.1 percent and 94.7 percent,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0.05) .The complications occurrence rate in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spectively 4.3 percent and 5.3 percent, Ther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0.05) .There werethree complication cases in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one case of spring coil moving, one case of rupture of an-eurysms and one case of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 and four complication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invol-ving one case of acute thrombosis, two cases of vasospasm and one case of 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on-clusion:The curative effect of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is affirmative, and it can take charge of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5(021)009【总页数】4页(P1474-1477)【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作者】王龙海【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中西结合医院/达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在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1]。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中风、脑血管破裂等危险。

目前,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原理、操作步骤、治疗效果及其优势。

1.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的原理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原理是通过导管置入患部动脉内,然后在动脉瘤内放置水凝胶弹簧圈,使得动脉瘤内的血流受到阻碍,最终促使动脉瘤栓塞。

而单支架的作用是支撑血管壁,避免水凝胶弹簧圈移位或外溢,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1)麻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导管置入:通过动脉穿刺,导管置入患部动脉内,引导导管到达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所在位置。

(3)放置单支架:在导管的辅助下,将单支架逐步放置于动脉瘤位置,确保支撑力度适中,避免损伤血管壁。

(4)放置水凝胶弹簧圈:通过导管,将水凝胶弹簧圈放置于动脉瘤内,使得动脉瘤内的血流遭到阻碍,最终引起栓塞。

(5)检查和观察:术后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确保动脉瘤得到良好的栓塞,排除手术并发症的可能。

(1)微创性手术:相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具有微创性,患者术后痛苦较小,恢复较快。

(2)手术安全性高:单支架的放置可以有效避免水凝胶弹簧圈的移位或外溢,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性。

(3)治疗效果可靠: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的效果可靠,术后动脉瘤的栓塞率较高,治疗效果较为持久。

针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术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动脉瘤的大小明显减小或完全消失,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确保手术的效果和安全。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

比较两组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治疗前后患者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内狭窄等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内狭窄等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颅内支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效果【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154-0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痉挛,自发性脑出血是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

随着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目前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某些类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仍然使神经外科医生感到非常困难,包括一些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等,目前使用支架辅助线圈栓塞动脉瘤已被广泛接受[1-2]。

本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分析了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50例,年龄31~79(51.72±2.44)岁。

男女28例和22例。

对照组50例,年龄33~77(51.24±3.56)岁。

男女分别有30例和2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实施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实施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瘤体栓塞成功率(90.00% VS 82.50%)及转归率(85.00% VS 7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结合微弹簧圈介入治疗同开颅夹闭手术均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出血,但介入治疗可对多种复杂形态瘤体进行处理,且其栓塞效果更为显著,在患者预后改善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开颅夹闭;疗效分析颅内动脉瘤多见于颅内动脉管壁上,是一种常见瘤状突出。

临床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瘤同蛛网膜下腔出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易导致患者出现颅骨增生、精神障碍、头痛等临床症状。

随着近年来医疗机械的不断进步,有报道指出,采用以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技术为主的介入治疗方式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预后,较开颅手术效果更为显著[1]。

本次研究为探讨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随机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此类患者8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确诊,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60.7±5.9)岁;平均动脉瘤大小9.5 mm×8.2 mm;Hunt-Hess分级显示,其中包括Ⅰ级18例,Ⅱ级19例,Ⅲ级3例。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7 3 9 . 4 1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4 — 4 6 5 9 . 2 0 1 7 . 1 2 . 1 6 6 5
Cl i n i c a l S t u d y o n S t e n t - As s i s t e d Co i l Em b o l i z a t i o n f o r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Wi d e - Ne c k e d An e u r y s m Z HAN Ha o q i a n g , L I S h a o pe n g , DENG Li u l a n
T h e c o n r t o l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s i mp l e c o i l e mb o l i z a t i o n , wh i l e he t r t e a t me n t ro g u p r e c e i v e d s t e n t - a s s i s t e d c o i l e mb o l i z a t i o n . T h e c l ni i c a l e fe c t , 1 - y e a r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 , nd a r e l a t e d r a t i n g i n d i c a t o r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rg u e r y we r e c o mp a r e d b e we t e n wo t ro g u p s . Re s u l t s Th e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 中图分类号 】 R 6 5 1 . 1 【 文献标 识码3) 1 4 — 1 6 2 — 0 2
Co mp ar a t i ve O bs e r v a t i on be t wee n t he e f f e c t o f e ndo v as c ul a r s t e nt i m pl ant a t i on c om bi ned wi t h g ug l i e l mi de t a c habl e c oi l
c o i l e mb o l i z a t i o n ( E S I G D C ) o n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 I A ) . Me t h o d s 5 0 c a s e s o f I A p a t i e n t s w h o w e r e a d m i t t e d i n t o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t w o g r o u p s . Re s u l t s I n t h i s s t u d y , t h e g o o d r a t e o f t e s t g r o u p ( 6 8 %) w a s o b v i o u s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4 0 %) . T h e mo r t a l i t y r a t e o f t e s t g r o u p ( O ) w a s o b v i o u s l y l o w e r t h a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1 6 %) , me a n w h i l e , t h e e p i l e p s y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支架组,22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对照组,21例完全栓塞,4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为7.5%(2/27),经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并发症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见于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现象,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今,介入栓塞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

本文以54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12例男性,15例女性,43-68岁,平均(50.3±2.89)岁。

支架组,10例男性,17例女性,40-69岁,平均(51.9±2.47)岁。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没有明显差异,组间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予以全身麻醉处理,在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一侧股动脉,放置球囊于动脉瘤口,另一侧,置入微导管至动脉瘤中,充盈球囊,经由微导管,快速将弹簧圈栓入至动脉瘤,弹簧圈完全填入后,慢慢泄掉球囊,完全泄去后,行DSA,观察弹簧圈位置与稳定性,球囊再次充盈,随后,解脱弹簧圈,完全泄去球囊后,将球囊撤回,术毕。

三种不同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三种不同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三种不同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卞立松;何远东;齐佳伟;甄宇航;柳江【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9)4【摘要】目的:比较Solitaire AB、Neuroform、Lvis/Lvis jr支架分别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Solitaire AB组(n=37),Neuroform组(n=34)及Lvis/Lvis jr组(n=32),比较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各组患者支架均定位满意,且成功释放,技术成功率均为100%。

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Lvis/Lvis jr组Raymond分级优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m组(P<0.05)。

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S-100B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Lvis/Lvis jr组低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组(P<0.05)。

术后6个月,各组患者屏气前动脉平均血流流速(Vm)、屏气后Vm、屏气指数(BHI)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Lvis/Lvis jr组低于Solitaire AB组和Neuroform 组(P<0.05)。

结论:Lvis/Lvis jr支架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优于Solitaire AB、Neuroform支架。

【总页数】4页(P457-460)【作者】卞立松;何远东;齐佳伟;甄宇航;柳江【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微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2.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3.比较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对比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68%)明显高于对照组(40%);实验组患者术后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6%),实验组患者的癫痫发生率(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单纯开颅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为: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常规行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3高”治疗,维持患者的高血压、高血容量及高血液稀释度的相关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抗炎措施,和解痉治疗。

实验组25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具体操作为:(1)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2)采用selding技术经患者的股动脉,放置导管,并行脑血管的造影,从而观察患者的动脉瘤的情况;(3)将事先准备好的支架植入患者的靶血管,采用的支架为neuroform自膨式支架;(4)释放弹簧圈对患者进行栓塞治疗;(5)术后,对患者采取抗血小板的相关治疗,并采取相关的抗炎措施,和解痉治疗。

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

分别记录两组中术后良好、差、死亡及癫痫的发生状况。

具体的评价标准参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标准。

4~5分为良好。

2~3分为差。

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良好率、死亡率及癫痫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_0

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_0

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为治疗组,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另选之前采用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评价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

①按Paymond 标准,治疗组术后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瘤颈残留率、不完全栓塞率低于对照组(P<0.05)。

②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GCS评分平均(5.12±1.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GCS评分平均(3.84±1.17)分(P<0.05)。

结论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是治疗宽颈或相对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优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标签:支架;弹簧圈拴塞术;宽颈颅内动脉瘤;临床价值随着介入技术、材料的发展和影像学的成熟,微创神经介入血管内栓塞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弹簧脱出与血栓形成、球囊扩张过程中微导丝扎破血管等问题仍是临床面临的关键问题。

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医生将目光投向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领域。

为了探讨新型颅内支架Solitaire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该院对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拴塞术治疗,与之前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相比,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7例为治疗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33~82岁,平均(51.3±4.1)岁。

全脑血管造影(DSA)示前交通动脉瘤18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6例,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OS评分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强出血的常见原因,一旦瘤体破裂,可能危及生命[1]。

近年来,随着微创介入栓塞治疗的开展,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并得到了普遍认可[2]。

本研究中,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每组各24例。

2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00~700岁,平均年龄(580±60)岁,瘤体大小50~250 mm,平均瘤体大小(150±40)mm,根据Hunt分级标准,I级12例、II级9例、III级3例;2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10~720岁,平均年龄(595±60)岁,瘤体大小40~240 mm,平均瘤体大小(155±45)mm,根据Hunt分级标准,I级11例、II级10例、III级3例。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宋金海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宜兴 214200摘要 目的 研究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 =41)与观察组(n =41),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 )、脑卒中mRS 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 )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术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2,P <0.05);术后,观察组GCS 、mRS 、BI 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3%、9.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2,P >0.05)。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改善患者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 735 文献标志码 A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07.10Clinical Comparison of Simple Embolization with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ONG Jinhai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Yixing, Jiangsu Province, 214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simple embolization and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A total of 8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ho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n Yixing People's Hospital from June 2020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41)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41).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mbolization with spring coil alo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with spring coil. The therapeutic effect, Glasgow Coma Scale (GCS), mRS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Barthel index (BI) and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68%,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70.7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222, P <0.05). After operation, GCS, mRS and BI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Postoperativ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reatment was 19.63% and 9.76%,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0.402, P >0.05). Conclusion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with spring coil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can improve the surgical indexe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significant.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pport auxiliary spring coil embolizat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mplication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位于脑动脉的分叉点或曲折处,若未及时治疗会破裂,* 论著 *收稿日期:2023-05-04;修回日期:2023-05-24作者简介:宋金海(1979-),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血管病与脑外伤、脑出血。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目的对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18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3%(χ2=6.154,P<0.05),且随访显示,观察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11.1%,对照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1,P<0.05)。

结论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患者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n intracranial complex aneurysms. 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comp 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to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shuangbanna Autonomous Prefecture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stent combined with spring coil embolism,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 and the rate was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χ2=6.154,P<0.05),and the follow-up rate showe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1.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33.3 %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promin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9.321,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help of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has a good effect,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Intracranial complex aneurysms;Efficacy臨床中,颅内复杂动脉瘤作为一种严重的颅内肿瘤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颅内动脉管壁发生局限性的异常增加而导致的一种肿瘤情况[1],一般情况下,由于其位置比较隐蔽,并且瘤体形状相对复杂,随着肿瘤病变影响的扩大,容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2],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目的分析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完全栓塞率为76.0%,而观察组的完全栓塞率为8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能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代替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Methods 50 patients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7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 in this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ete emboliz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0%,while the total occlusion rate was 8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6.0% in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2.0%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 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Stent assisted;Coil embolization;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Complications所謂的颅内动脉瘤,指的是患者脑动脉血管壁上出现异常膨出状况,并破裂导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现大量出血的症状。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与单纯弹簧圈填塞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比较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与单纯弹簧圈填塞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比较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与单纯弹簧圈填塞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比较王东晓;夏国庆【摘要】目的比较单纯弹簧圈填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68例.A组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B组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于患者术后即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急性血栓、血管痉挛、弹簧圈移位、动脉瘤破裂)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时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完全栓塞、瘤颈残留、部分栓塞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完全栓塞比例均上升,瘤颈残留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B组患者完全栓塞比例高于A组,部分栓塞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较单纯弹簧圈填塞好,不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21【总页数】2页(P3986-3987)【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支架;疗效【作者】王东晓;夏国庆【作者单位】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焦作 454000;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

颅内动脉瘤多发于脑底动脉环,临床统计显示约80%的颅内动脉瘤位于该位置。

目前尚不清楚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发病原因,但有研究数据表明先天动脉发育不良、动脉硬化、脑膜炎、意外创伤、高血压、血管炎等因素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1]。

单纯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预后比较

单纯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预后比较

单纯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预后比较张贺;王丽滨【摘要】目的:比较单纯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栓塞组22例和支架辅助栓塞组20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和随访12个月栓塞程度和动脉瘤复发,及术中并发症.结果:支架栓塞组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8例;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9例,次全栓塞11例,部分栓塞2例;与支架栓塞组比,单纯栓塞组的栓塞程度较高(P=0.049).术后12个月,37例患者进行造影复查,结果显示支架栓塞组完全栓塞16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4例;与支架栓塞组比,单纯栓塞组的栓塞程度较低(P=0.040).与单纯栓塞组比,架辅助栓塞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和不良事件较少(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比,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可提高栓塞率、减少复发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9(014)002【总页数】2页(P100-101)【关键词】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栓塞;支架【作者】张贺;王丽滨【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介入科广州 510630;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放射影像科广州 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5;R743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难度都较大,尤其是前交通微小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中使用支架,可提高栓塞程度、改变血流动力学、促进瘤颈修复[1,2]。

但关于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病例报道较少,其安全性和疗效有待证实。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行单纯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42例,分析其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首次确诊为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3~74岁;瘤体最大直径均≤3 mm。

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分析

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分析

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分析蒋宽;许文辉;周志平;宋金海;朱国;沈春升;吴达【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22(26)3【摘要】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1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者单纯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预后效果等。

结果277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24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组栓塞后即刻Raymond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占比分别为72.6%(90例)、21.8%(27例)、5.6%(7例),而单纯栓塞组为58.1%(161例)、32.9%(91例)、9.0%(25例),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P=0.022)。

单纯栓塞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18/277),而支架辅助栓塞组为8.1%(10/12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69)。

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3.3%vs.4.0%,P=0.693),但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6个月复查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栓塞组(12.6%vs.22.2%,P=0.042)。

结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患者的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术后6个月复发率较低,同时不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总页数】6页(P205-210)【作者】蒋宽;许文辉;周志平;宋金海;朱国;沈春升;吴达【作者单位】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相关文献】1.分流技术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研究2.单纯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3.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4.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李海堃;廖军;周康胜【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22(28)12【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

记录两组患者的ADL生活能力评分、综合治疗效果,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ADL评分比较显示单项维度以及总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0.00%(P<0.05)。

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7d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在改善综合治疗效果,提升术后患者生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安全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14-16)【作者】李海堃;廖军;周康胜【作者单位】惠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相关文献】1.单纯弹簧圈栓塞和Enterpric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观察2.大型/巨大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率的对比探析3.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对比4.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5.支架辅助弹簧圈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与单纯弹簧
圈栓塞的疗效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弹簧圈栓塞联合支架辅助对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到我院就诊的86例动脉瘤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支架组、常规组
(n=43)。

常规组行弹簧圈栓塞,支架组联合支架辅助。

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支架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

两组并发症无差异(P>0.05)。

结论: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疗效更好,无严重不良事件。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动脉瘤为老年人好发疾病,多发于颅内,发病率可高达2%,一旦急性破裂死亡率较高[1]。

弹簧圈栓塞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仅应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时,患者存在填塞失败、弹簧圈脱落等情况,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改变这一不良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为新兴技术,可以有效将弹簧圈固定,避免其脱离,能够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可能增加血栓形成机会,造成其他恶性事件,因此其应用效果还存在异议。

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弹簧圈栓塞联合支架辅助对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至我院接受诊疗的动脉瘤患者86例。

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诊疗标准;(2)符合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等手术禁忌症。

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支架组、常规组,各43例。

支架组男女之比为26:17,年龄中位数(59.47±11.85)岁。

常规组男女之比为28:15,年龄中位数(59.93±12.18)岁。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全麻。

常规组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加行支架辅助,术前3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选取股动脉行动脉穿刺,将
6F导管置入动脉,待患者全身肝素化后进行DSA成像,对患者的瘤体进行观察,
并选取合适的支架、微导管及弹簧圈,由微导管将支架及弹簧圈释放到位,术后
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75mg3月后再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9月。

1.3判定依据
通过Raymond标准与造影结果对患者的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本次研究将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一般。

显效:经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充分;有效:动脉瘤存在少部分显影;一般;动脉瘤存在大部分显影。

治疗有效率=(显
效+有效)/例数×100%。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本次研究中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脑
出血及脑梗塞两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性别、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以率(%)
显示,行卡方检验,年龄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

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支架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6.05%,支架组疗效明
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支架组、常规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一般
治疗有效率
支架组43
25
(58.14)
17
(39.53)
1
(2.33)
42
(97.67)
常规组43
19
(44.19)
18
(41.86)
6
(13.95)
37
(86.05)
c2---- 3.888
P----0.049
2.2两组并发症对比
支架组出血1例,血栓1例,并发症率为4.65%。

常规组出血2例,血栓1例,并发症率为6.9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动脉瘤好发于颅内,破裂风险高,存在高致残、致死率。

当前介入疗法是对
于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比既往的夹闭方法存在较多优势[2]。

但是对于部分
动脉瘤来说常规介入栓塞的疗效较差,例如宽颈动脉瘤术后弹簧圈易脱出,导致
载瘤血管闭塞,动脉瘤复发率较高等问题,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则可以有效解
决这一问题。

但支架辅助下术式的有效性仍被许多人质疑,鉴于此,本文特研究
对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式治疗动脉瘤的疗效。

研究显示,支架组治疗有效率为97.67%,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6.05%,支
架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主要原因为支架辅助下,支架自身存在径向支撑力,可以有效对血管起到支撑,加强动脉瘤瘤颈处弹簧圈
的致密栓塞程度。

而且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流导向,加强病灶处血管内
膜的再建,提高填塞效果,提升手术成功率。

而且单纯的弹簧圈术式对于动脉瘤
无法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填塞程度差强人意,而且弹簧圈极易脱出到载瘤动脉中,导致机体该区域梗塞,易产生神经功能缺损。

而应用支架辅助后能够减少弹簧圈
移位,避免其嵌入载瘤血管中,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均有一定的作用[3]。

值得一提的是,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治疗动脉瘤时易发生血栓等并发症。

而本次研
究显示,两组并发症率无差异,提示应用支架辅助术式后,效果较好,且不会增
加并发症风险,对于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比单独应用弹簧圈,支架辅助弹簧圈对动脉瘤疗效更好,且无
明显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胡斌,赖丹,李洛,等. Solitaire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
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
志,2020,40(11):2329-2331.
[2] 马可,廖晓,吕华东,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
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1):1216-1219.
[3] 陈振,张松,晋亚洲,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
内破裂动脉瘤疗效的对比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0,36(1):38-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