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3)
[关键能力] 1.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殷周 (发源)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民”思想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初步形成)
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促进)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提示 (1)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 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 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 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 的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 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 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 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 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 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 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 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 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结合材料,分析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请举例说明。 提示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 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2)举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维护世界和 平,促进世界繁荣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时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部编版必修4
重点突破·固双基
1.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角度
文化的本质
文化与社会 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 的关系
文化与物质 载体的关系
特点 文化是一种 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 社会特有的 现象 文化不等同 于文明 文化要通过 载体呈现出 来
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但通过社 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 能称为文化
训练2 农民画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特有术语,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末中国“大跃进”的年月,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艺 术形式。由于它及时配合了当时的政治运动,很快就传遍全国许多乡镇。 这说明( )
①一定的政治会影响一定的文化的传播 ②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政治产 生重要影响 ③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政治 ④文化是政治的派生物和附 属品
( 答案:A ) A.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愉悦精神、浸润生活 B.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C.空竹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D.传统文化能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探究3: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书籍、石刻等感受古人对明月的情怀,这 说明了什么?
提示: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 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议题二 怎样认识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一些地方在城市化过程中,丢掉了文化个性和特色。用推土机毫不 留情地将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区、老胡同、老建筑物夷为 平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铲断了城市上千年的文化基因和命脉。
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
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文化传承与发展
2022辽宁T20(3) ;海南T24;浙江6月T24,2023 .浙江1月 T22; 2023新课标T8;2023北京T17;2023浙江6月T20;202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山东T18;2023山东T1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 2023湖南T10;
2023北京T20;2023北京T4;2023北京T1;2023浙江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月T21;2023湖北T16;2023湖南T20;2023湖南T10; 义文化
2024高考一轮复习
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专题七
课前背书
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核心和地位 6.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7.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人创造了文化 ,文化也在塑 造着人
文化是民族的 血脉和灵魂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 格的重要途径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 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 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2.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可评析流行 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 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结合伟大的抗疫精神,理解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备考 1.运用生活中的具体文化活动等素材,通过简单情境的呈现,考查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指南 2.通过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实例、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传统村落等材料,以简单或一般情 境的运用,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通过对抗疫等具体民族精神的弘扬,加以简单情境呈现,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特点等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2)联系:两者是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只有通过改造和转 化,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只有把传统文化中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进行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 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推动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首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其影响 力和号召力。概而言之,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 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4)指引作用: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 永远的精神火炬。
议题一
议题二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3.厘清几点认知 (1)弘扬民族精神,并不能直接推动现代化建设。 (2)弘扬民族精神,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实力和科 技实力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3)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4)弘扬民族精神,并不会削弱而是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必须抵制一切外来思想文化,而是既要 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 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 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判一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 提示:错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引领 作用。
4.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 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 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判一判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提示:错误。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 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高考2023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部编版
点拨: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 文化是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
文化不能决定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大小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
社会发展 相联系
文化与经济、 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 政治地位不同 第二位的
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 文化具有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优秀文化通过特定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
基
强调优秀文化作品
的文化环境或一定形式
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
本
总能以其特有的感
的文化活动,开阔人们的
精神食粮,对促进人
内
染力和感召力,使人
视野,促进思想解放和观
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
涵
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念更新
替代的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改 错 : _中__华___文__化__注__重__吸__收__和__借__鉴__外__来__文__化__的__有__益__成__果__,__不__断__增__强__ _其__包__容__性__,__促__进__了__自__身__的__发__展__。___
4.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 合、求大同等。
改 错 : _中___华__传__统__美__德__包__括__自__强__不__息__、__敬__业__乐__群__、__扶__危__济__困__、__见__义__ _勇__为__、__孝__老__爱__亲__等__。___
5.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改 错 : _中___华__文__化__是__由__中__华__各__地__域__文__化__和__中__华__各__民__族__文__化__共__同__构__成__ _的__,__不__能__认__为__是__各__地__域__和__各__民__族__文__化__的__简__单__相__加__。___ 6.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 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改 错 : _传___承__和__弘__扬__中__华__优__秀__传__统__文__化__,__能__够__激__发__民__族__自__信__心__和__自__ _豪__感__,__铸__牢__中__华__民__族__的__共__同__体__意__识__。___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
归纳总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
内涵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 华与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 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别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 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 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 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侧重 点
侧重于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正 确对待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文 化,古为今用的过程。
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发展和创 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 过程。
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 系 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P98阅读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 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 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 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等等。在当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 积极意义。
讲仁自爱强、不重息民本、 敬业乐群
守诚扶信危、济崇困正义、 见义勇为
尚和孝合老、爱求亲大同
讲促仁进爱社、会重和民谐本、、 守鼓诚励信人、们崇向正上义、 向善 尚和合、求大同
高中政治必修4课后习题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合格考达标练1.延安时期,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上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边区新思想新风尚蔚然成风,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这说明()A.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D.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延安精神”,是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C、D两项错误。
2.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
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维度就越丰富,不只是电影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运动等在内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①城市文化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②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③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促进了市民全面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告诉我们要()A.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B.反对文化霸权,警惕外来文化渗透C.增强文化互信,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D.加快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A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4.忧国忧民、兼济天下、志存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人崇高博大的文化精神是通过具体的人格与行为来体现的,而优秀的人格和社会作为,也在不断丰富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3.将甲骨文做成可爱的“表情包”。
创造性转化
4.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
者的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 创新性发展
重的内涵。
5.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畅销款盲盒。 创造性转化
总结: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 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P97) (2)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 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 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p99) (3)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 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p99) (4)大众化传播: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之后使之
①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 ②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 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 ③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源泉角度 自身角度 主体角度
思想”,是对“
。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对传统文化中 的“天人合一“
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人民之上 论,坚持人民幸福论等,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用年轻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深受大众喜爱。
故宫文化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 )A.以时代精神取代故宫传统文化B.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C.依托故宫丰厚的历史文化基础D.抛弃传统内容,打造全新形式2.山东烟台1861创意产业园区,从外部看并无特别之处。
可走进园区,立刻从都市的钢筋水泥来到了非遗的世界,制陶、木艺、剪纸、绒绣、雕刻等各种工坊星罗棋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
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 )①继承传统,注重保留非遗的具体形式②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③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把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之中,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目前,顶尖的服装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现代理念。
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④发展先进文化,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4.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杨靖宇的“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左权的“太行浩气传千古”。
他们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篇章。
要弘扬这种精神是因为它是( )①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②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③中华民族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④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C.③④ D.①④5.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
今天我们所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
新时代的奋斗者,是钻研技艺的“大国工匠”,是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是风雪中穿行的快递小哥,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后习题(含解析)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 )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②先继承后发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汲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一切文化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④符合题意;“先继承后发展”观点错误,②错误;应汲取和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是一切文化,③错误。
2.山东烟台1861创意产业园区从外部看并无特别之处。
可走进园区,立刻从都市的钢筋水泥来到了非遗的世界,制陶、木艺、剪纸、绒绣、雕刻等各种工坊星罗棋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
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应该( )①继承传统,注重保留非遗的具体形式②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③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④把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之中,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故①错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故③错误;根据“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可知,②④正确。
3.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指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努力挖掘其时代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要求我们( ) ①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努力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③大力改造创新传统文化,拒绝外来文化④虚心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中“拒绝外来文化”说法错误;④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4.六十多年来,一代代西沙官兵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牢记使命,克服重重困难,把孤岛变成能攻能打、能守能防的“海上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胸怀祖国、爱岛如家、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的“西沙精神”。
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原创优质精讲课件(统编版)
考情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左 侧标★是考查的重点,其中, ★★★是高频考点,需要深 度理解并并能够熟练运用。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 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常与第 八、九课知识结合联合考查。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 点关注文化遗产、国粹、国 潮、丝路文化、建党精神和 精神谱系等方面的热点话题。
的因素之一,但并不
①箭扣长城作为长城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②“箭扣之美”具有独特性,修缮和开发方案应量身打造
是唯一更不是根本因 素或决定因素,所以 并不是越古老的文化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箭扣之美”来自时间,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越有价值,错误
④文化需要发展,只有旅游开发才能让长城文化“活”起来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 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
三、★★怎么办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
③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中华 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侧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议题:省运会,成就梦想
议学情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能的运动,更是 一种精神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示。”体育盛会的举 办,起到了精神提升和凝聚的作用。
2023年8月18—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八 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 我市通过“文化搭 台,体育唱戏”,充分挖掘河洛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开幕式 通过河洛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既在现场营造逼真震撼的视 觉体验,为遗址留下一场极具吸引力的光影秀,又点燃运 动健儿的活力激情,展示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拼搏进取 的体育精神。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精品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
课前预习 固基础 随堂演练 测达标
重点突破 悟素能 课时作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_自__强__不__息____ 创 造 得来 的。 中华 文化 是我 国 ___各_民__族_____在交 流 、碰 撞、 ___交__锋______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_世__界__各__国__文__化__的交流、碰 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源__远__流__长___、__博__大__精__深___。中华文 化 具有强 大的凝 聚力和 __连__续__性_____,是中 华民族 __共_同__文__化__特__质 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__文__化__软__实__力_。
1.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 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 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 不是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全部。
(2)保护好古村落有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 神财富来以文化人、__以__文__育__人___。
2.__不__忘__本__来___才能开辟未来,善于_____继_承 _____才能更好 创新。__优__秀__传__统_文__化___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____传__承_____和发 展的根本。
A.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是错误的,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是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3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
材料二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 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 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决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 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 作家。
材料三 2020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7周年, 也是全国第二十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人 公而忘私、满腔热忱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雷锋的榜样力量感染了 一个个时代,雷锋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深化理解
思考: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提示: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但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变化 而不断丰富。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特点:中国共产党人的 15 __革__命__精__神__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②表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 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 ①特点: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②表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等。
自主学习 | 释疑解惑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 __当__今__时__代____的特 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 _当__代__文__化___相适应、与 ____现__代__社__会__相协调。
问题2:有人认为,21世纪的今天,中国早已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 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 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第一课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件新人
解析 题目涉及的是城市文化,没有涉及民族文化,排除A;材料没体 现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看一座城市的 深度与厚度、古朴与繁华,就要看它的博物馆,可见文化要通过载体呈 现出来,C正确;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D错误。故选C。
9.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 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村落、古民居的“筋、 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 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离不开文化载体 C.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不可分离 D.文化为人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食粮 答案 B
答案 A
解析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对待,不是要彻底抛弃,也不是全面继承,③ ④不选;①②正确切题。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山东省某地在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一村一主题、 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村落文化,用 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使美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谈谈“用文化提升乡村品味”的意义。
解析 题目中,保护古民居、古村落是保护徽文化的物质载体,使徽州 文化得以传承,这说明文化离不开文化载体,故B表述正确;A强调的是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错误,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独 立于精神之外。D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0.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 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我国之所以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因为( ) 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④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 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文化自觉”论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的共处原则。
下列对“文化自觉”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②主要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包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表述错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②与材料无关。
③④符合题意。
2.我们要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
“和而不同”指的是(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求同存异B.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融为一体D.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和而不同”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而不同”是指既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又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故选A项;B项指向兼收并蓄,排除;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存在相容之处。
3.有文化学者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这是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①表述错误。
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④正确。
4.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元素节目广受好评。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
这说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②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③只有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传统文化才能继承、发展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掀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和中国历史的热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①②当选。
③表述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5.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
举办这一活动能( )①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②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增强青少年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这一活动旨在让中小学生体味中华文化,举办这一活动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6.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而形成的文明。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
唐代与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众多,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
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
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理解、融合、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说明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当代价值。
答案:①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发展。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静止不动,它一定要生长、要发展。
这个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的过程。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①文化的守成着重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开新着重强调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的东西。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只有正确处理文化的开新与守成的关系,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而该图卷的缩小版曾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台湾风物图卷》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①符合题意;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这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科学解读有( )①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②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③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精华所在④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运用传统文化来治国理政,说明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①②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不完全是精华,③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④错误。
故选A项。
4.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汉代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
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中华文化影响深远D.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答案:B解析:材料“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项。
5.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优秀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②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差异逐步走向消失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优秀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说明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②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③中“走向消失”的表述错误。
故选C 项。
6.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质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
上述材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③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②符合题意;③中的“最具先进性”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现代人仍然适用。
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④正确。
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8.增强作品的原创性需要我们从生活着的时代里发现新问题,从过去与现在的经验中把握历史的走向,并能与更大的世界发生联系。
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需要( )①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②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固守本民族的文化③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④加强不同文化间合作,排斥文化竞争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增强作品的原创性需要我们从生活着的时代里发现新问题,从过去与现在的经验中把握历史的走向,并能与更大的世界发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