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手机提高媒介素养的议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使用手机提高媒介素养的议论文(一)手机媒介化

手机作为媒体得到承认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随着3G技术的

推广与使用,手机通过对传统媒介形态的整合,完成了自己的媒体化进程,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另一个新兴媒体———“第五媒体”。移

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以及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使得手机媒体可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进而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与上网搜索搭配就变成移动互联网;与阅读搭配就变成了手机出版物;与娱乐消遣搭配就成了手机游乐场;与GPS地图搭配就变成了手机导航系统;与金融购物搭配又变成了手机支付工具,今天,手机已经彻底告别当初的只是具有移动、手持、通话、边走边聊等特性的通话工具时代,而是作为新媒介的代表脱颖而出。

(二)手机媒介特点

对比以往媒介,手机媒介在技术、情感和参与性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技术特性———补偿性+融合性手机技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

信息传播形式的融合性和补偿性。“电脑把人类一切媒介集于一身,

开创了一个与物质世界迥然不同的虚拟世界”,“互联网依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机则更胜人一筹,它是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他把你从电脑边解放出来。”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的,人类的媒介历史在理性选择中发展,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手机媒体是手机和网络的结合体,但是它

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于携带,在操作系统方面比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应用程序和软件设计成App(Applica-tion)———基于某个平台所提供的某种服务,使其具有简便易于操作、人性化、功能优化、界面友善、信息结构全面、注重用户体验等特色,以“人”为核心设计理念,帮助用户完成单个或多个任务。操作简便,易于使用,无需学习就能掌握操作方法。

2.情感特征———私人性+亲密性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无论其问世之初对人、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都是人的“身外之物”,只有手机因具有随身性、移动性而成了“带着体温的媒介”,与人“如影随形”,因此手机与使用者在情感上具有亲密的关系。手机媒体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要和服务,隐藏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如在通讯录中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设置成不同的名字、铃声、并配有照片,寄托不同的情感,有选择性地接听电话、回复短信内容及时间,以及在即时通信工具中标示自己的在线、离线、繁忙状态等等,都表现出手机所具有的私密性。在与个人亲密情感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手机与人类情感上的亲密关系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混淆了线上和线下世界,形成了手机黏性,其混淆了私人和公共空间、感性和理性,将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将工作、家庭和关系都包含在其中。

3.参与特征———开放性+互动性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名副其实的“5A”媒体,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传送或接收任何类型符号的媒介信息,手机传播具有前

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手机媒体已发展成为集成性移动平台,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个人信息处理的中枢。与此同时,手机社交化已成趋势,基于SNS构建的新型手机社交网站,通过“熟人的熟人”拓展手机网络社交,不仅具备丰富的社交和娱乐功能,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在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手机媒体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功能的新型媒体平台,其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将不断丰富手机的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并由此揭开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移动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方式而言,相对于互联网双向却受制于时间地点的束缚而言,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将更加开放和互动。手机用户既是传者又是受者,他们有机会在更加主动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能及时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说,手机完全具备了这样的潜质,这种潜质将在未来社会助力公民自我表达、参与和协作,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促进社会民主与和谐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