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化的转变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观念与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交融与碰撞,思想观念的变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思想家进行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传统思想与现代理念交相辉映,各种学派和思潮并存。

尽管儒家传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道家、佛家等传统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同时,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也迅速传入中国,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格局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解放与反传统观念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质疑和反思传统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中国知识分子积极推崇科学、理性和进步的观念,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他们对封建社会的束缚表示不满,并努力寻求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想解放和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与政治运动的联系紧密。

在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思想与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思想观念的变革密不可分,思想家们的思想理念为这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由于政治运动的激烈和压力,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常常与政治关系紧密,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往往被政治实践所改造和利用。

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愚昧,引发了很大的共鸣。

梁启超则主张西方现代化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中国人必须要先有中国心,然后才有国际心”的观点。

孙中山则提出了三民主义,强调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概述

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概述

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概述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进行概述,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我们将探讨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

一、近现代中国思想的特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特点是多元化和革命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封建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这个过渡时期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伴随着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社会结构的重建。

思想家们积极思考着如何使中国摆脱倒退和落后,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

二、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这迫使中国面对现实情况作出反应。

维新思潮的兴起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突破,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国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观点,以迎头赶上外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股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维新派与康有为康有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的西化主张,尤其是他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观点,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变法维新,推广科学文化,提倡宪政民主,力图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兴起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了中国,成为了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导。

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得近代中国思想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家们开始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五、鲁迅与新文化运动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其独立思考和犀利的批判精神,为中国思想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道德、文化发展和民主制度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梁启超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 代君主专制必然性 《变法通议》
谭嗣同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 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仁学》 严复 借用进化论原理阐述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的必要性 《天演论》 ④影响: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一次思想 解放潮流。
四、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
1、旧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授予反帝反封建的个人与团体一 切自由权利。(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评价: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 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 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 命时期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经济:一战期间,民资得到发展。
3、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新世 纪实现民族复兴的武器,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指南。
十、科学发展观 1、提出 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10月,中共十 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2、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 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评价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 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5、实践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巩固政 权、恢复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6、评价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典范。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八、邓小平理论 1、背景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贫穷落后; “文革”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发展过程 ①发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肯定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 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

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总结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有许多值得总结的方面。

以下是我对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

一、民主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民主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人开始关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念,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

他主张通过民主选举来选举领导人,建立民主的国家机构,实现政权的民主化。

二、科学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科学思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界开始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倡导用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演论”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他还主张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普及科学知识。

三、近代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近代化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晚清时期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化理念,认为近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近代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近代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社会主义思想。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主义的理想。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工人阶级革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文化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还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思想。

在近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他们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腐败与封闭,主张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来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六、民族精神思想中国近代的先进思想中,还包括了强调民族精神的思想。

在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开始反思自己的民族状况,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的努力。

近代中国的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

近代中国的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乃至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政治运动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西方世界和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和改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中国思想指的是中国人民在18世纪、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以后,所表现出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

它的核心理念来自中国晚清时期的思想家们的思考,而一些变革的理念也是建立在更早期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的。

近代中国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事件。

它对中国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以及个人品德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新型的想法,如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也将在近代中国思想中有所体现。

思想家们针对当代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提倡科学信息化、反对开放社会的不平等、呼吁实现民主和宗教的兼容性以及倡导反抗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等等。

此外,近代中国思想中也有一些蕴涵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神观念,提倡和平爱心、劳动精神、节俭勤俭之类的传统文化思想。

总之,近代中国思想不仅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也受到西方思想影响,致力于消除封建思想桎梏,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改革,丰富中国古典文化,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文化延伸,以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当代变革思想等。

因此,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更加深入地揭示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不同思想及其背后的各种因素。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0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留学生和外
国传教士等渠道传入。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译介
02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
作,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国特色的近代思想体系。
思想交锋与融合
在西方思想传入的过程中,中国 思想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和交锋。
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如何对待西方 思想、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等
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争论和交锋中,中国思想界逐 渐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西 方思想的先进性,开始尝试将两 者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02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族生 存和尊严受到威胁,引发了民族
意识的觉醒。
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 始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国家前 途和命运,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主义在实践中的体现
反帝反封建运动
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 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文化保守主义
国家建设与发展
民族主义者关注国家建设与发展,主 张通过发展经济、军事、教育等途径 提升国家实力,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 想。
一些民族主义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试图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振兴 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尊严。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

近现代中国思想总结近现代中国思想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期,中国经历了清末的崩溃和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社会形势变化巨大,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一些总结:1.现代化思想的兴起:在近现代中国,现代化思想风起云涌。

这一思潮不仅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质疑,也代表了对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的追求。

科学思维的普及、工业技术的引进以及西方文明的传播,使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束缚,积极主张国家现代化建设。

2.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潮更加积极活跃,新文化运动成为推动思想解放的重要力量。

这一运动倡导独立思考、尊重个人权利和人权,捍卫言论自由,提倡科学与民主的现代观念。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预示着中国社会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的知识分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理解,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并在20世纪中叶领导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和革命运动。

4.爱国主义思想的兴起:近现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危亡,爱国主义思潮迅速兴起。

爱国主义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主义之上,倡导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精神,成为动员人心、振兴国家的重要动力。

5.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提倡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他们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寻求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这一思潮也反思了西方文化的过度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6.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与对立。

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自由化和个人自由权益的增加,强调个体发展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利益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思想史概述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概述总结

中国近代思想史概述总结中国近代思想史是指中国近代以来一系列思想潮流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近代思想史概述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晚清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晚清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起点,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感。

这个时期主要有自由主义思潮、维新派思潮和民族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西方民主制度和法治,尤其强调个人解放和权利保障。

维新派思潮致力于中国近代化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大,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和改革方案。

民族主义思潮强调救亡图存和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振兴中华民族来解决国家危机。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阶段,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个时期主要有思想解放、文化危机和马克思主义思潮。

思想解放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文化危机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倡导。

马克思主义思潮则是五四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股思潮,它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深远。

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在上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主要有新民主主义思想、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思潮。

新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在国内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

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思潮试图复制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计划经济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市场经济思潮则主张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经济自由化,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一个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从晚清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不同的思潮和思想观念。

这些思潮和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思想史将会继续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塑造了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和知识分子运动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发展。

一、政治思想与革命思潮近代中国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政治思想的剧烈变革。

封建制度的崩溃、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列强的侵略,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思潮。

其中,以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革命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提出了人类平等、国泰民安的理念,对当时社会的封建观念产生了冲击。

戊戌变法则是晚清时期的一场政治改革尝试,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的思想。

辛亥革命则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开端,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些革命思潮的兴起,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新意识。

二、文化观念与传统价值的解构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一直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社会以家庭为核心。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些观念逐渐遭受质疑与挑战。

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探寻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运动中,科学、民主、平等成为了新的文化追求。

胡适、陈独秀等运动的先驱,开辟了中国启蒙思想的道路。

同时,女性解放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文化观念变革的重要方面。

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主张妇女平等和妇女教育,为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分子运动与思想领域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变革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用。

他们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到西方学术与思想的影响,他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之一,他们思考了中国的国家命运、政治体制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总结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主要包括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民主思想,这些思想纲领在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政治思想纲领。

一、洋务思想洋务思想是在晚清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纲领,主要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强国救亡为目标。

洋务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唐文治、曾国藩等。

他们主张推动工业发展,修建新式军舰,改革军制,推行矿产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中国的国力和抵御外敌侵略。

二、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是晚清时期自康有为等人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其核心是推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现代化。

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晚清政府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如光绪新政、戊戌变法等,然而这些改革均未能获得成功,维新思想最终被推翻。

三、革命思想革命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中最重要的一种,代表性人物有孙中山、黄兴等。

革命思想主张以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它主要包括三大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阐述了革命思想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四、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中的一种,主要提倡民主制度和人权保障。

鲁迅、陈独秀等人是中国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

民主思想的推动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纲领主要包括洋务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民主思想。

这些思想纲领代表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虽然这些思想纲领在历史的洪流中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变化,但它们对中国社会进步和政治变革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总结PPT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总结PPT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总结PPT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先进思想涌现出来,对中国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有所启发和思考。

一、辛亥革命思想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它的成功标志着封建帝制的崩溃和近代中国的诞生。

辛亥革命的先进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思想:辛亥革命追求的是民主政治,主张民权平等、政治自由,这一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科学思想: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科学,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治理国家,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培养科学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3. 国家主权思想:辛亥革命追求的是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强调尊重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

二、五四运动思想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运动,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它所倡导的先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极大影响。

1. 爱国主义思想:五四运动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实践,提倡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

2. 忧患意识:五四运动展现了一种对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提出了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引起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3. 文化自信:五四运动主张文化自信,主张发展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 阶级斗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提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主张工人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2. 社会公平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倡导社会公平,主张消除贫富差距,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3. 人民民主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强调人民民主,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推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和决策。

四、改革开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引入了市场经济和外部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历史中国近代思想总结

历史中国近代思想总结

历史中国近代思想总结中国近代思想是中国人民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期的一段时期内对现代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思想探索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并面对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思潮。

中国近代思想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和追求。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他们吸取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并试图将其应用于中国。

不少思想家开始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国家发展、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等方面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思想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结合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阶级斗争、人民革命等问题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中还出现了一些主张革命和变革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认为,中国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已经无法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必须进行彻底的改变。

他们试图通过革命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中山提出的“民主、民族、人民”的三民主义思想。

他主张通过联合国内外的力量,推翻满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国,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

此外,中国近代思想中还有一些关于文化的思考。

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冲突时,中国思想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提出了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观点。

他们主张要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以此实现文化的复兴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是中国人民对于现代化、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它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有体现科学精神的思想,有批判传统观念的思想,有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也有对文化价值的思考。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转型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2023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CATALOGUE目录•晚清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与展望01晚清时期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潮,标志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总结词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郑观应、王韬、冯桂芬等。

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改革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工商业等。

03早期维新思想0201洋务运动是一次由清政府推动的现代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洋务运动总结词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等。

代表人物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发展海军,推进洋务教育等。

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总结词早期改良主义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主张在保留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

主要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等。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0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们倡导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判传统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倡西方文化激进民主主义者积极倡导西方文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文化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激进民主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倡导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社会主义思想03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解放潮流,主张以民主、科学、自由等新思潮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

总结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发起者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理念,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与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为主题,探讨中国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哲学观点,包括传统思想的回归、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思考。

一、传统思想的复兴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领域,出现了一股传统思想的复兴浪潮。

这一时期,众多学者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并试图将其糅合于现代社会之中。

1. 传统儒家思想的回归传统儒家思想是近代中国思想与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后,逐渐回归儒家传统,并力图创造一种既融合传统儒家思想又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2. 佛教与道教的复兴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也在近代中国思想与哲学的复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禅宗思想和道教的自然观念与精神实践,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心灵寄托。

二、西方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与哲学领域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西方思想的传入。

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不断增加,许多西方哲学思想也逐渐被引入中国,并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流派启蒙思想家李约瑟的著作《中国的思想与信仰》,以及其他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推动了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流派在中国的兴起。

这些思想强调人的理性能力,提倡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2. 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流派实证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领域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实证主义强调实证和实践的重要性,倡导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来验证真理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对社会变革的思考近代中国的思想与哲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社会问题,并寻找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

1.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面临着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

许多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社会观念和制度,探索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经济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无政府”的社会。

一、无政府主义的传入•19世纪晚期,《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等中文书刊已零星报道了关于无政府主义和俄国虚无党的消息。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无政府主义和虚无党作了较早的介绍宣传。

•日本是中国人早期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转站”。

•幸德秋水《广长舌》(1902年)•福井准造《近世之社会主义》,西川光次《社会党》(1903年)•张继《无政府主义》(1903年)•《自由血》《虚无党女英雄》《虚无党》1904年)•这时无政府主义宣传矛头直指专制主义,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二、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天义报》半月刊(1907年6月—1908年1月)•《衡报》(1908年4月——10月)•主持人:刘师培,何震。

两人1907年初赴日,加入同盟会。

6月,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

•《新世纪》(1907年6月—1910年5月)•《新世纪丛书》主要成员:吴稚晖、李石曾、禇民谊。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的代表——政府。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

”自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两派的差别: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

天义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度。

2、在历史观上,天义派主张复古,仇视物质文明,反对资本主义;新世纪派赞成进化,向往资本主义。

刘师培认为,社会愈落后野蛮,人民的自由愈多。

新世纪派一方面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对它表示欣羡和赞赏。

3、天义派、新世纪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赞成革命,但天义派主张在革命成功后立即废除政府、反对在革命后建立资产阶共和政体,对革命派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立场,而新世纪派以民族民主革命为通向无政府革命目标的“过渡物”,主张在实现无政府主义的目标前实行共和政治以为过渡,主张与革命派“合力以达革命之目的”。

4、两派强调以下层劳苦大众的斗争来实现无政府革命,但新世纪派侧重于会党。

天义派则寄希望于农民。

•《新世纪》发表《去矣!与会党为伍》;《衡报》发表《无政府革命与农民革命》。

三、民国初年的“师复主义”•刘师复(1884—1915),广东香山人。

原名刘绍彬,立志反清,易名刘思复。

1912年7月,因信仰无政府主义,废姓,改名师复。

•1907年6月,密谋暗杀清朝水师提督李准,事泄被捕。

1909年出狱赴香港,研究无政府主义。

1912年5月,建立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舍”。

7月,组织“心社”。

1913年8月,主持发刊《晦鸣录》。

1914年7月,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晦鸣录》更名为《民声》。

•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主要是受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学说。

•基本观点: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宣扬“无政府社会,是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自治”的“幸福”的“绝对自由的社会”。

2、反对任何政府和强权,主张废除国家,无政府党的革命目标,就是铲除强权,建立一个“无地主、无资本家、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队、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

3、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平民第一仇敌,是一切社会罪恶之源泉,必须进行无政府革命,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变争夺之社会为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贫富平等、生活幸福、工作自由的协爱社会。

四、“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团体约70个,出版的刊物达70种,出版的书籍35种左右。

•南京“群社”(1916年)•北京大学“实社”(1917年)•山西“平社”(1918年)•“进化社”、“社会主义同志会”、“真社”(1919年)•“奋斗社”(1920年)•1923年建立的无政府主义团体约40个•《自由录》《进化》月刊、《奋斗》旬刊、《学汇》副刊、《互助》月刊等。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派别主要有:1、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正统”无政府主义,标榜为“师复主义”的继承人。

2、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新虚无主义”。

3、以郑太朴为代表的“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继续宣扬师复主义。

基本主张:•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宣扬极端自由主义。

•2、反对强权和国家,尤其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我们不承认资本家的强权。

我们不承认政治家的强权,我们一样的不承认劳动者的强权。

”•3、建立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4、互助主义和工团主义。

互助论是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人类依据互助的本能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

工团主义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劳动主义,建立工团组织直接行动(不要政党的领导,不需建立革命的武装,直接夺取生产资料,建立无政府社会)。

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许多早期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陈延年等,都是经过无政府主义这个环节,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1919年9月,黄凌霜《马克思学说的批评》,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批判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和国家,尤其集中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的。

不过我们在阶级没有消灭以前,却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主张要强有力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关于自由问题。

无政府主义者宣扬极端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主张根本行不通。

•(3)关于生产和分配问题。

生产方面,无政府主义者反对集中,主张分散;分配方面,主张在革命后立即实行“各取所需”。

马克思主义者指出生产需要集中,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论战进一步提高了共产主义者的理论水平,使广大小资产阶级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认识到无政府主义的危害,一些原来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青年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无政府主义的衰落•1924—1927年,约有18个无政府主义团体建立。

•主要刊物:《学汇》、《民钟》、《民锋》、《互助》、《自由人》。

•无政府主义宣传的重点是:反对“国民革命”,攻击马克思主义,主张改良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手段,幻想以“感化”作为浸润人心和改造社会的方法,使无政府主义“国粹化”。

•“四一二”政变后,部分无政府主义者放弃了“安那其主义”的信仰,成为国民党的达官贵人。

•1928年,李石曾等在上海筹办劳动大学,出版《革命周报》刊物。

上海自由书店出版了十余种无政府主义书籍。

•抗战后,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出版《惊蛰》、《破晓》等刊物,宣传“全面抗战”、妇女解放。

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

激进民主主义思潮•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即中国的启蒙运动,激进民主主义思潮席卷中国大地。

一、新文化运动—中国启蒙运动的兴起•首先,它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主义,进而复辟帝制。

在现实生活中专制和愚昧仍然是突出的社会现象,中国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军阀混战,苛捐杂税,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反对封建专制的启蒙运动是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要求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再次,新兴社会力量的产生提供了群众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民族资产阶级和随着各类新式学校的开办与众多青年出国留学而产生的大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及广大青年学生群,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群众基础。

•另外,民主革命的潮流为启蒙运动准备了社会条件。

中国革命形势的推动,群众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孙中山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民主派革命精神的影响等,为“五四”时期革命民主派的形成和革命民主思潮的发展准备了社会基础和精神条件。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新青年》改为同仁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是主要撰稿人。

•1917年《新青年》销量增加到15000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就不得不反对旧文艺、旧宗教。

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尤其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儒学。

•第一,反对“尊圣”、“尊古”的文化专制主义,主张“不尚一尊”。

•第二,批判了以儒家三纲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认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和基础。

•第三,认为孔子之道不适合现代生活。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他们赋予科学以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实际上等同于理性的概念。

号召人们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破除迷信,坚持真理。

3、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二、陈独秀的民主思想•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青年时代赴日留学,后回国进行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反袁失败被捕,释放后避居上海。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1920年发起组织伤害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为中央局书记。

“二大”、“三大”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四大”、“五大”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7年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后被推为中国托派组织的总书记。

1932年9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1937年8月出狱,1942年病逝于重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