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纳西族文化与南诏王国的历史典故

纳西族文化与南诏王国的历史典故

纳西族文化与南诏王国的历史典故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纳西族文化。

在这个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王国——南诏。

今天我们将探讨纳西族文化和南诏王国的历史典故。

纳西族文化纳西族是云南省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滇池北岸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楚雄州、怒江州等地。

纳西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并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纳西族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道茶”——普洱茶、大理茶和文山茶。

茶文化在纳西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各种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此外,纳西族还有着众多的民俗文化,例如皮影戏和大理古城。

皮影戏是一个没有剧本的中国戏剧形式,是中国民间剧之一,它通过手工刻制的皮影,在白色幕布背景的映衬下,根据情节和主题表演戏曲,加上背景音乐和唱腔。

皮影戏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民俗文化,深受纳西族人民的喜欢。

南诏王国在纳西族文化中历史性地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是南诏王国。

南诏王国是唐朝时期的一个滇池南部土邦,当时,南诏的领土范围很大,包括今天云南和贵州的一部分,南诏国王在其领土上拥有极度地位。

南诏王国的历史时间跨度较为漫长,其始于公元649年,终于公元902年被唐朝所灭。

南诏王国的胜利主要源于它的经济实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之一,国内外贸易活跃,文化交流和创新非常活跃。

南诏王国的文化遗产同样是值得一提的。

玉华寺是南诏王国的重要建筑之一,它也是云南现存的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其造型精美,建筑历史悠久,既有佛教文化的烛光保护,又有南诏王国的那个繁荣时代的历史底蕴。

另外,五华楼是南诏时期的一座衙署,后来成为了维护汉族居民和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重要机构。

这主要归功于当时的南诏国王李广南的支持,他极力推动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纳西族文化和南诏王国的联系纳西族文化和南诏王国的历史典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论纳西族的文化

论纳西族的文化

论纳西族的文化内容摘要: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南部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纳西族。

人口有308839,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分东和西两个方言。

有四种文字,分别是:东巴文,哥巴文、阮克文、玛萨文。

一般自称为纳西、纳日、纳恒等,还有阮克、玛萨、邦西等自称。

元明清代一般称为么些,近代称之为摩些,摩梭。

纳西族东巴教徒用古老的象形字书写了1400多卷经书。

关键词:母系大家庭阿注婚纳西云南四川交际处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南部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民族。

纳西族的人口有308839,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

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

有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纳西族有。

纳西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分东和西两个方言。

有四种文字,分别是:东巴文,哥巴文、阮克文、玛萨文。

纳西族东巴教徒用古老的象形字书写了1400多卷经书,可分为祭龙王经(50种),占卜经(100多种),超度经(59种),退口舌是非经(43种),除秽经(60多种),祭风经(189种),禳灾赶鬼经(96种)丧葬经(40多种),祭战神、寨神、家神、畜神、祖先类经、延寿经,星经,以及有关医药、舞蹈各种零杂经。

它实际上是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还有一部是图画方面的书。

还有两部叙事长诗:《鱼水相会》,《蜂花相会》。

纳西族的自称有很多,一般自称为纳西、纳日、纳恒等,还有阮克、玛萨、邦西等自称。

元明清代一般称为么些,近代称之为摩些,摩梭。

据史学家考证,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人口27.8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

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

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纳西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纳西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使得他们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介绍纳西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纳西文化的基础纳西族文化起源于前秦时期,时至今日,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

在纳西人的心目中,纳西文化代表着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继承了长达千年的历史文化。

1. 建筑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全国负有盛名的木楼便是纳西人修建出来的。

木楼是纳西族人的代表建筑,具有神秘、古老、美丽、威严等多种特性。

木楼采用木质结构,内部结构合理,四面楼廊,建筑形态独特,充满着古朴的气息。

它是纳西族人的精神象征。

2. 音乐文化纳西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与纳西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传统音乐主要集中在民间婚礼、庆典和祭祀等传统场合中。

纳西音乐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和舞蹈,这些音乐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手工艺文化纳西族有着卓越的手工艺文化,古老而又生动的手工艺品让人们驻足默想。

纳西苗族织锦、花鼓制作和金银器具等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衣着文化传统的纳西服饰在典型的村庄里,仍然能够被看到。

蓝色和白色的头巾、领巾、裹襻和马褂等均为代表。

有着丰富的颜色和图案,耐穿耐用、精美绝伦,是中华传统服饰的珍贵遗产,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

二、历史背景纳西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在中国西南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此前,纳西族从事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文化和东巴教。

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南地区,东巴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宗教,而纳西族的东巴教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1. 纳西族的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发源地。

东巴教其实是女儿村附近道场僧人们传承的门户。

纳西族的神秘信仰,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简介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有着自身独特的习俗文化。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纳西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纳西族的风俗习惯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

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

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

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

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

纳西族文化演讲稿范文

纳西族文化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纳西族这一神秘而独特的民族文化。

纳西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云南省丽江市,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赋予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纳西族的古老世界,感受他们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魅力。

一、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研究,纳西族起源于古代氐羌族群。

早在四五千年前,纳西族的先民们就在我国西北地区繁衍生息。

公元前7世纪,纳西族逐渐南迁至滇西北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氐羌族群,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东巴文。

二、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活化石”。

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和东巴舞蹈等。

其中,东巴文是纳西族独有的文字,它是一种象形文字,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1. 东巴文字东巴文字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由图画演变而来。

据统计,东巴文字共有1300多个单字,每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巴文不仅用于书写经文,还用于刻写碑文、绘制图案等。

2. 东巴经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著作,内容丰富,包括创世纪、宗教仪式、历史传说、道德教诲等。

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3. 东巴绘画东巴绘画是纳西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分为东巴画和唐卡画。

东巴画以线条为主,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内容多为宗教仪式、神话传说等。

唐卡画则是一种宗教画,描绘的是佛教故事和神灵形象。

4. 东巴音乐和舞蹈东巴音乐和舞蹈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巴音乐以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东巴舞蹈动作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三、纳西族的民俗风情纳西族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婚俗在我国的西南部的云南省,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丽江。

在这里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及。

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纳西族人口数为308839.根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交往较多,群众多能使用汉语文。

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

但都未在群众中推广使用,只是记载了古代的许多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

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

根据史书记载,纳西族的先民与汉代称“牦牛夷”,晋代称“摩沙夷”,唐代称“磨些蛮”的部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这些不同的称谓,当是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同一族称。

公元3世纪初,越膂郡定作县(今四川盐源)已有“摩沙夷”居住。

8世纪末叶,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雅砻江流域也有“磨些蛮”的分布。

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雅砻江以东的纳西族先民逐渐向西南迁徙;盐源以西金沙江流域一带的磨些族亦逐渐聚集于丽江地区并繁荣起来。

定作地区的磨些部落,在唐代曾有一部分渡过金沙江,向南进入洱海东部今宾川一带建立了“越析诏”,亦称“磨些诏”,为当时洱海地区六诏之一。

唐代吐蕃势力兴起,向东向南扩展。

唐朝为了防御吐蕃,扶持六诏中的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一个强大的地方势力来牵制吐蕃。

今丽江、永宁一带成为南诏、吐蕃角逐之地,先后为吐蕃、南诏所统治。

公元1253年,蒙古征大理,由丽江东境渡江,木氏祖先麦良迎降,被授为茶罕章(丽江)管民官。

1276年置丽江路,设军民总管府,麦良子孙世袭总管。

丽江路隶云南行省,属呈朝中央的一级地方政权。

明初,纳西族首领木得被授为世袭丽江府土官知府,统治纳西族和附近各族人民。

纳西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纳西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

纳西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本文将从纳西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沿革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史前时期,他们是在古代滇池区域繁衍生息的部落之一。

据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初,纳西族逐渐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一个统一的部族。

这一时期,纳西族经济以农业为主,逐渐开垦了许多高原农田。

他们还熟练地利用水源,修建了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纳西族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当时纳西族的政权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纳西族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繁荣,如纳西文学、纳西音乐等。

纳西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纳西族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后来的战乱和政治动荡,纳西族的统治政权逐渐衰落。

二、传统习俗纳西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祖先文化的承继。

婚俗是纳西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部分。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非常特殊,他们实行的是“走婚”制度。

简而言之,就是男女双方没有正式的婚礼,而是通过相互居住和性生活来确认婚姻关系。

这种习俗保留了纳西族传统的部落婚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三月街”。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纳西族对春天的迎接和庆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丰收和祈福。

这个节日一般会持续数天,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参观体验。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著称。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而女性则以彩色长裙为主。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表达了纳西族人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结:纳西族历史上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习俗,不断传承着纳西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

纳西族史〔3〕: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第三节纳西族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纳西族的研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乃至对人类文明史研究的影响,是由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所决定的。

一、热衷于学习汉文化潮流中并未泯灭的东巴文化强大的先进文化足以融合军事征服者的文化,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纳西族在明代就以“知诗书”著称,清雍正初年改土归流后,热衷于学习汉文化,并出现了一批获得“功名”的士大夫和用汉文写诗的作家。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源远流长的东巴文化也方兴未艾,清代也是它的繁荣时期,至少不是衰退时代。

东巴文化是东巴教徒传承下来的、用象形文字或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的纳西族古代文化,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主要表现为:(一)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按文字系谱来说,它的出现应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次飞跃。

原始社会也“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①。

纳西族象形文字正像古老冰川一样,不仅不被时代消融,而且顽强地延伸下来。

(二)百科全书式的东巴经书古代经书包罗万象,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窥测,宗教、哲学、天文、文学,都会从中看到各自在原始社会中的影子。

(三)古老的舞谱古老的舞谱,东巴试图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同时用羊和牛叫声区分高、低音。

这无疑又是人类艺术起源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页。

云杉坪步道二、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古老婚姻制度、亲属制度和氏族制度的遗存(一)婚姻制度滇川交界泸沽湖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前,有一种暮合晨离的对偶婚形态,与之相应的是世系按母方计算的家庭,并与土司家庭父子、子孙相传世系同时存在。

而这些地区的封建领主经济,土司制度长达700年。

在西部玉龙山地区,婚前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相背离,心态失去平衡的爱侣往往选择了殉情之路,流传着揪心摄魂的《游悲》。

(二)亲属制度泸沽湖畔没有姻亲的单系亲属制,基本称谓只有15种,男子对姊妹子女称外甥,对女子来说,从自己一支、姊妹亲友、母亲姊妹之女旁支的上、下、同辈称呼都是相同的。

纳西族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

纳西族传统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纳西族传统文化。

纳西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世界,感受纳西族的独特魅力。

一、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研究,纳西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纳西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地区繁衍生息,后逐渐南迁至滇西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东巴文化、纳西族语言文字、纳西族建筑、纳西族音乐、舞蹈等。

二、纳西族传统文化概述1. 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的诺亚方舟”。

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经、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等。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宗教经典,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

东巴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以其精美的图案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著称。

东巴音乐和舞蹈则展现了纳西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2. 纳西族语言文字纳西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拥有自己的文字——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纳西族人民使用东巴文记录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使东巴文化得以传承。

3. 纳西族建筑纳西族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香格里拉等地。

纳西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

其中,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纳西族建筑不仅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和谐共生的理念。

4. 纳西族音乐、舞蹈纳西族音乐、舞蹈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纳西族音乐以民间音乐为主,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纳西族舞蹈种类繁多,有《热美蹉》、《纳西古乐》等,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三、传承与弘扬纳西族传统文化1. 加强宣传教育要使纳西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纳西族文化,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于纳西族演讲稿范文

关于纳西族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纳西族的世界,感受他们的魅力。

一、纳西族的起源与分布纳西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纳西族起源于古代氐羌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丽江、香格里拉、宁蒗等地,其中以丽江古城最为著名。

二、纳西族的语言文字纳西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纳西族人民用东巴文记录了大量的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纳西族的文化遗产1. 东巴文化纳西族文化以东巴文化为代表,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

东巴文化包括东巴经、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又称“纳西古曲”,是纳西族的一种传统音乐。

纳西古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纳西古乐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具有很高的价值。

3. 纳西族建筑纳西族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建筑讲究对称、和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中,丽江古城的古建筑群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四、纳西族的民俗风情1.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纳西族服饰分为男装和女装,男女服饰各有特色。

纳西族服饰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2. 纳西族节日纳西族节日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朵节”、“火把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纳西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五、纳西族的精神家园——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纳西族文化

丽江纳西族文化

丽江纳西族文化纳西族的文化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

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

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

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

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

“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

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 “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

新中国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

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

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

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

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

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摩梭人)社会中存在着“司沛”(汉称贵族)、“责卡”(汉称百姓)、“俄”(汉称俾子,即奴婢)三个等级。

“司沛”等级是从土司家族分裂出来的贵族集团。

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斯沛等级占有,并允许他们占有水源、草场和山林,以及数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

斯沛等级对其占有的土地和牧场有稳固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级内部买卖,不得卖出斯沛等级之外,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土司。

斯沛可以担任土司政权中的各种官职,享有很多特权,不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其贵族身份是世代不变的。

当权的斯沛,有审理案件、调解纠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特权。

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绸缎和黄、红、蓝色衣服,不服劳役,不交钱粮杂派等优待。

深入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民俗文化

深入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民俗文化

深入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民俗文化云南丽江古城是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是纳西族的发源地。

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也是纳西族人的文化中心。

古城保存了许多纳西民俗文化的传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

下面将深入云南丽江古城,探索纳西民俗文化的魅力。

纳西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婚姻制度和传统习俗。

古城中的许多纳西民居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纳西族房屋通常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用于接待客人,后院是家庭生活的空间。

纳西族的房屋通常以木质为主,屋顶上覆盖着石板。

在古城中漫步,可以感受到纳西民居的独特韵味。

在古城中,还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纳西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到十五,纳西族人会举办盛大的三月街活动。

届时,古城中会举行传统的纳西歌舞演出、妇女纺织技艺展示、各种民间小吃品尝和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

这些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体验纳西族人的热情和纯朴的生活态度。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也是一大特色。

纳西族有自己的婚姻规范,主要分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两种。

对于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一般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核心家庭;而对于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一个男人可以有多个妻子,但除了第一位妻子,其他妻子通常居住在同一个院落。

这些不同的婚姻制度给古城中的纳西族人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家庭结构,也让游客们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婚姻文化。

古城中还有一处不能错过的景点就是木府,这是云南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纳西族木质建筑群。

木府是明代纳西族土官木殿,也是明代纳西族首领的居住地。

这座建筑集中体现了纳西族古老的建筑技巧和装饰艺术,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木府中,还有许多展览和展示,向人们展示了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丽江古城还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而闻名。

纳西族有自己的音乐乐器和音乐风格,其中著名的有丽江白族歌舞和星月播。

丽江白族歌舞是白族和纳西族人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演,通常在白族和纳西族的节日和婚礼上演出。

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

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

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纳西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东巴东巴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中的经师或祭司。

他们掌握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熟悉东巴经书,能歌善舞,擅长绘画纺织,制作泥塑木雕,善于占卜,主持各种宗教仪式,并墨守成规。

东巴一般世袭相传,亦有投师学艺而成。

东巴教有其原始主丁巴什罗,但无寺庙,东巴不出家,他们之间没有等级区分,只有知识多寡、技艺高低和传延代数之多少及声誉大小之别。

大凡民间,起房盖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即受邀主持各种仪式,收取相应报酬,平时在家从事农牧劳动。

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东巴音乐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器乐,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音乐流传于东巴口头,或零星保存于东巴经和东巴画中。

除了占卜经书以外,东巴经书都是要通过诵唱表现出来的。

东巴唱腔音乐有五十种左右,吟唱以纳西民民族曲调为基础,在器乐上主要是用板铃、板鼓、锣、钹等,节奏单一,谱点简单。

东巴教还有器乐音乐,在东巴教祭祀活动中,唱音乐和器乐音乐相合,可以演奏出节奏鲜明、音调宏亮的和声乐章。

东巴经典中的诗体韵文,它不仅是东巴祭司凭借神坛吟诵的经文,也是东巴祭司和民间歌手在歌场吟唱的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

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格,它是民族的审美情愫组织起来的民族文艺的花朵。

东巴经中的韵文和民歌,是构架纳西族心理素质的传统文化的积淀,认真研究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不仅是发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必不少的一项工程。

在研究东巴经韵文和传统民歌特色的一些文章里,都说东经韵文中的“增趣”,是东巴经韵文和民歌和艺术特色,也是它的的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纳西族东巴文化

纳西族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

它是在纳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与后来传入丽江的藏族“苯”教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宗教。

其祭司叫“东巴”,意译为智者,这些“智者”知识渊博,能画、能歌、能舞,具备天文、地理、农牧、医药、礼仪等知识。

他们书写经文使用的文字是一种“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古老文字,称“东巴文”。

他们是东巴文化的主要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换言之,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

其中东巴象形文字是被誉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作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一个世纪以来,先后有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瑞士、波兰等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留着丰富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宝藏。

在这座古老城市中,纳西族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习俗仍然活跃着,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带您一一了解丽江古城中古老的纳西族文化遗产。

一、历史渊源丽江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起源可追溯至公元738年。

在数百年的演变中,纳西族与其它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丽江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纳西族的中心,并成为纳西文化的代表。

二、纳西族的独特语言纳西族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属于纳西—彝语系。

该语言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拥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反映了纳西族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纳西语在丽江古城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并成为守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

三、纳西族的服饰与传统习俗纳西族的服饰繁多多样,色彩斑斓。

男性以深蓝色的长袍、白色长裤为主要服饰;而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的束腰衫、裙子和头饰。

这些服饰代表了纳西族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

此外,纳西族的传统习俗如纳西族年节、婚礼、葬礼等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反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

四、纳西族的音乐与舞蹈纳西族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与舞蹈风格。

其中以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五月街的葫芦笙、东巴文化的东巴舞等最为著名。

这些音乐和舞蹈不仅富有动感和节奏感,更传达着纳西族独特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五、纳西族的道教文化纳西族古老的道教信仰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丽江古城中的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尊崇的神山,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

在丽江古城周边,有许多古老的道观,保留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遗迹。

参与纳西族的宗教活动,能更深刻地了解纳西族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六、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纳西族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制定相关法规与政策,增加文化遗产教育的宣传与推广,提供支持和培训纳西族的传统手工艺人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纳西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得丽江古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纳西族的民俗文化

丽江纳西族的民俗文化

丽江纳西族的民俗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中的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习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地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

明至民国时期纳西族文化地理
东巴文化
明代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鼎盛时期,东巴文字、东巴壁画等文化 遗产在这一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丽江古城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的文化特色 ,成为后世纳西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纳西古乐
明代纳西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纳西古乐成为纳西族 文化的一张名片,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民国时期纳西族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
教育改革
民国时期,纳西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教育改革,兴办学校、 培养教师,提高纳西族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现代教育理念和知识逐渐融入纳西族社会,推动文化变迁 。
文化传承
面对现代化冲击,纳西族重视文化传承工作。传统技艺、歌舞、民俗等活动得到保护和传承,纳西古 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和整理。通过文化传承,纳西族保持了民族特色,同时也为国家的多元 文化增添了魅力。
清代纳西族的疆域变动与行政管理
疆域变动
清代时期,随着中央政权的更迭和周边民族的侵扰,纳西族的疆域发生了多次变 动。这些变动不仅影响了纳西族的聚居范围,也对其文化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影 响。
行政管理
清代政府对纳西族地区实行了直接管辖,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如丽江府、大 理府等,对纳西族地区进行行政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纳西族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民国时期纳西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纳西族地区的经济逐渐融入 国家经济体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等传统产业得到发展,同时现代工商业 也逐渐兴起。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 改善为纳西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
VS
社会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纳西族社会发生了深刻 变迁。传统社会组织逐渐解体,新的社会 阶层和群体涌现。城市化进程加快,纳西 族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纳西族社区逐渐 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纳西族的文化、习 俗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传统与 现代交融的特点。

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西族是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纳西族曾经建立了辉煌灿烂的丽江古城,创造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传说。

而如今,纳西族的古代文化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一、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在鲁能州的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

它们是以材料金属性料为主材,结合了木材、石材和泥土等建筑材料,形成了一种宜居、宜游、宜憩、宜观赏的传统建筑群体。

纳西族的传统建筑遵循了“三格四进院落”和“中轴对称”的建筑风格,并且注重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宗教性。

在古时候,纳西族人民把宗教文化融入到了建筑中,许多庙宇、寺庙、神龛、佛塔都是以传统建筑风格建筑而成。

这些建筑还表现了纳西族的创新精神和建筑智慧。

二、纳西族的服饰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服饰文化的民族。

在很久以前,纳西族的人们就开始将自己的文化和品味融入到了服装中。

在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中,女性的裙子以长、宽且褶皱重重为特征,主要用草麻、棉和亚麻等天然材料制成,颜色以白色和黑色为主。

而男性的服装大多是白色长袍和蓝色毛面巾,常常看起来简约、富有节制和优雅。

三、纳西族的音乐文化纳西族也是一个具有丰富音乐文化的民族。

在古代,纳西族人民在白族、藏族等周边民族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发展出了“草帽歌”、“手鼓词”和“花海”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草帽歌”是纳西族传统音乐中一种温馨而感人的歌曲形式,通常用于表达爱情和家庭幸福。

而“手鼓词”则是一种充满朗诵性和旋律性的音乐形式,旋律动听,词意深刻,可以唤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此外,纳西族还保留了很多独特的器乐和音乐传统,如“崇鼓”、“三弦”、“拉马巴”等。

四、纳西族的美食文化纳西族是一个拥有悠久美食文化的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纳西族人们注重草食植物的利用,以米饭、酸奶、花馒头、口粑和蜜汁鸭肉等为主要食品,具有独特的食味和营养价值。

纳西族的美食也通常会结合排场和礼仪,并给予食客最好的款待和关怀。

纳西族东巴文化:神秘的民俗宝藏

纳西族东巴文化:神秘的民俗宝藏

纳西族东巴文化:神秘的民俗宝藏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和与之相关的宗教、艺术、哲学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被誉为神秘的民俗宝藏。

本文将带您走进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秘世界,探寻这个民俗宝藏的魅力。

一、神秘的纳西象形文字东巴文字是一种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它源于古代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这些文字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意义,充满了神秘和神奇。

尽管这种文字的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却是纳西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探索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东巴教为主流,这是一种以象形文字为媒介的原始宗教,具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仪式。

东巴教认为世界是由神、鬼、人三个世界构成的,人们需要通过各种仪式和祭司来与神鬼沟通,以达到祈福、祛病、避邪等目的。

东巴文化不仅丰富了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也使纳西族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之一。

三、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东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它还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纳西族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与东巴文化息息相关。

东巴画的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富有动感和神秘色彩;东巴舞蹈则注重身体语言的表达,动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是纳西族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它们为纳西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深邃的哲学思想东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它还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纳西族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神鬼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敬畏神鬼,通过各种仪式和祭司来达到与神鬼沟通的目的。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纳西族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总之,纳西族东巴文化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民俗宝藏。

它不仅丰富了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

【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

【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随着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纳西族被更多人熟知,并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纳西族有支系摩梭人,现在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那么,你知道,纳西族是怎么发展来的吗?关于纳西族的起源,人们普遍认为是古羌族的后裔,现在,店铺小编就为大家揭秘纳西族的由来及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纳西族文化吧。

【云南民族文化】纳西族的由来与起源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西周时期纳西族先民在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建立犬戎国,立都于静宁县(今威戎镇),据文献记载纳西先民为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

早在炎黄时期,犬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劲敌。

《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

”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东汉时期纳西先民在四川境内建立——白狼国,其属地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玉县等地区,与雅砻江东边的牦牛国相邻。

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白狼国曾是一个兴盛繁荣的国度,并和中原的大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

”唐代,部分纳西族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

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

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族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族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

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

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

宋代,纳西族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

“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

纳西族也不例外。

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

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

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

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

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

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

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

到丽江后又与当地
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

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

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
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
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

同时,纳西族的文化
此滥觞。

发展时机。

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
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
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元跨革囊”。

元军平定云南,统一全国,给在玉壁金川间沉寂了近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千载未遇的历史机遇: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后改置宣慰司,统领一府七州一县。

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允许其世袭。

木氏势力由此发轫。

极大地提高了纳西族在周边民族中的政治地位。

同时,元军翦除了吐蕃、大理两大势力对丽江的威慑,使纳西族有了一个从容不迫、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纳西先民各部落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统一,形成了独立的民族,从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民族
文化体系的构建。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把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木氏土司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
各方面的发展繁荣。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

“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

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成为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纳西族文化也从平民文化向高雅文化转型过渡。

批封建运动,抗日战争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

1949年丽江解放后,丽江的纳西族地区历史性地跨越进了社会主义,纳西族的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漫漫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经历了兴衰成败,跌宕起伏的过程,最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禁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铸就了纳西人深沉坚韧的性格。

随着历史的变迁,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

东巴文
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

其中以卷轴画
纳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力图诠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矛盾的五十多种东巴教法事仪式,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等四种仪式。

祭天,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

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纳西语。

现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语
界于羌语支与彝语之间。

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区。

方言内部还有土语的区别。

西部方言分为大研镇、丽江坝、宝山区三个土语。

这三个土语在语音、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可以通话。

东部方言分为永宁坝、瓜别、北渠坝三个土语。

这三个土语之间的语音和词汇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存在困难。

纳西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

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

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妇女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

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

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

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雍正初年以来,受“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影响,清代历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纳西族移风易俗,因而纳西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

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
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最独特的还数七星披肩。

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

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

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

由此可以想象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是多么的美丽与韵味深远。

同时也可以看出纳西族的聪明与智慧,七星披肩不但起到装饰保暖的作用,还可以在纳西妇女用背驼东西的时候起到垫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