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纳西族也不例外。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到丽江后又与当地

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

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

“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

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

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

此滥觞。

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

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

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元跨革囊”。元军平定云南,统一全国,给在玉壁金川间沉寂了近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千载未遇的历史机遇: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后改置宣慰司,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允许其世袭。木氏势力由此发轫。极大地提高了纳西族在周边民族中的政治地位。同时,元军翦除了吐蕃、大理两大势力对丽江的威慑,使纳西族有了一个从容不迫、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纳西先民各部落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统一,形成了独立的民族,从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民族

文化体系的构建。

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把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木氏土司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

各方面的发展繁荣。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成为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纳西族文化也从平民文化向高雅文化转型过渡。

批封建运动,抗日战争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1949年丽江解放后,丽江的纳西族地区历史性地跨越进了社会主义,纳西族的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漫漫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经历了兴衰成败,跌宕起伏的过程,最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禁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铸就了纳西人深沉坚韧的性格。随着历史的变迁,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

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画

纳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力图诠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矛盾的五十多种东巴教法事仪式,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等四种仪式。祭天,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

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纳西语。现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语

界于羌语支与彝语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区。方言内部还有土语的区别。西部方言分为大研镇、丽江坝、宝山区三个土语。这三个土语在语音、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可以通话。东部方言分为永宁坝、瓜别、北渠坝三个土语。这三个土语之间的语音和词汇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存在困难。

纳西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妇女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雍正初年以来,受“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影响,清代历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纳西族移风易俗,因而纳西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

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独特的还数七星披肩。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由此可以想象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是多么的美丽与韵味深远。同时也可以看出纳西族的聪明与智慧,七星披肩不但起到装饰保暖的作用,还可以在纳西妇女用背驼东西的时候起到垫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