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问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作者:田翠英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3期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开展互动,对有效问题思考探讨是对文本解读、赏析的重要途径。在有效问题设计与运行中,加强追问艺术的运用,能够解读得更深刻,学生思维更有逻辑性、更深邃,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追问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组织。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阅读状态是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性产生的前提;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如何让课文互动活动有效,则需要老师有效展开课堂提问。那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分析阅读教学提问现状,认识有效提问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化,阅读课堂互动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的主流姿态;师生针对阅读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探讨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老师讲得过多,学生自主发现和提高较少;老师问学生普遍,学生质疑问难罕见的情况。老师的提问价值参差不齐,存在不少无疑而问、无解之问,或者是低耗问题。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有老师提问:大家看看“紫藤萝瀑布”是写瀑布的吗?如果不是,那么是写什么的呢?这样的问题较多的是老师习惯性的提问,有效性不高。

互动教学能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课堂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从而在有趣与有味中学习。因此,课堂提问,不仅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要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自主地动起来。因此,只有高质量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进入深层阅读与思考状态。一般来说,有效问题能够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如教学《紫藤箩瀑布》时,我们就可以这样提问: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引起作家宗璞的关注,那么,她从这花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怎样解读她的感悟的呢?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课学习的重点所在,能够有方向和有目标地开展阅读学习。另外,有效提问要求启发性、引导性和激起学生的思维发散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阅读质量。

二、追问提升有效提问质量,简析对提问追问的价值

高质量的、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课堂提问要环环相扣、逐步加深,才能推进学生由浅层阅读状态进入到深层阅读的思考和探究中,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

性。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用追问的形式推进阅读教学,能够强化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较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课堂提问多是针对某一项能力开展的。如教学巴金的《繁星》时,有老师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作者观看繁星的地点不同,看到繁星的感受也不同,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同在哪些方面?这一道题训练学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比较分析的能力。但是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准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回答,或者引导学生在表达中用语更精准。针对他们的回答提问,推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再次组织语言回答。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出有效问题,但是还应针对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效果,适时跟进,让他们不仅知道大致怎么答,还形成条理性、逻辑性的作答,并有意识地斟酌词语、句子,使得语言表达精练而精准。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虽然有预设,也思考问题的生成,但是学生思维具有多向性,往往回答会出现不全面、不具体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采用追问的形式加以引导和点拨。如教《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把握“愚公”的精神,我让学生阅读“愚公”和“智叟”辩论的内容,分析两个人的性格及用意是什么?学生多能答出来一些。如果对这个问题到此为止,那么学生的思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继续问学生:“愚公”只是造福自己的子孙吗?按照现在的形势,你赞成移山吗?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思考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愚公的坚持不懈、大智若愚是为民造福,显现其博大的胸襟。于是,更显得“智叟”目光短浅。第二问,学生如果能从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作答,还是赞成移山的话,就显得思维有点狭隘。

当然,提问和追问都要注意引导性、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调动学生再次阅读与思考,从而自我修正,能动探索,深入体悟,实实在在地提高学习能力。

三、探讨追问产生主要方式,追问促成素养能力提升

追问某种程度上是对提问的启发性不足的弥补,推进学生阅读与阅读思维的深入开展,那么,怎样恰到好处地采用追问形式呢?

1.追问让有效提问降解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会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他们在老师提问之后,往往以沉默相待,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可能是问题问得太难,学生不知道如何解答。因此,教师的追问要让学生能够答得精当。如《海燕》一课学习重点之一是把握“海燕”的象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请结合这篇文章创作背景和内容说说海燕的形象及其象征目的。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知道高尔基这篇文章是赞美像海燕一样无畏的革命者的。这样,学生就可能把海燕形象与无畏的革命者形象画上等号,从而由两个问导出一个答案。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追问:海燕的形象是怎么出来的?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进行对比阅读、感悟,大致说出海燕勇敢、高傲、自信与顽强的形象特点。继而问:海燕的

象征意义是怎么体现的,象征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此,学生结合背景,结合对其他几种海鸟的形象而能深刻地分析出其象征意和象征目的:渴望革命风暴的到来,赞颂那些为了人民大众战斗的勇敢顽强、勇于牺牲、敢于挑战恶势力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2.追问让素养能力提升

追问有的是可以预设的,有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会暴露一些问题,如果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那么,学生能够在再次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分析与鉴赏能力。如《故乡》中“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值得玩味,可问:为什么作者对故乡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呢?学生一般会结合内容:故乡没有什么亲人、故乡衰败、故乡的人变了。可追问:作者不是一点不留恋,那么,是什么让他生出这样的情绪的呢?学生思考后,可能答出:童年美好回忆,豆腐西施杨二嫂、机智勇敢的闰土等的巨大变化让作者还是有一些留恋的。最后问:从作者这篇文章的写作主题上看,这里面有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于是,学生恍然大悟,作者这句话是无奈、痛苦与愤激情感的表现,是对旧社会的控诉,还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切思考和美好愿景的期待。

总之,追问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挥主体性,推进互动教学的深入开展,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阅读素养和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进行预设,努力让追问促成互动的高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军. 追问文本,流淌智慧——对初中语文文本的解构[J]. 考试周刊,2012(10).

[2]叶卫庆.我问故我在——反思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追问[J]. 中学语文,2013(03).

[3]陈玲玲.追问: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扬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片段实录[J]. 中学语文教学,20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