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对人类智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在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独特魅力和智慧的深度。

这些精华体现了人的尊严、社会和谐、智慧追求等,有助于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

2.融合现代价值观:从当代的价值观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

如平等、人权、环保、创新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和环境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从历史和环境的角度进行认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理解其意义与烙印。

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需要区分其中的糟粕与陈旧观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如儒家的仁爱和礼义观念、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道家的自然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培育社会和谐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会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结,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认同。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分析和辨别,但无论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能够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在社会发展、文化凝聚和个体自我实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

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的十大糟粕,以及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糟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2、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3、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4、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5、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的糟粕有哪些?6、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都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各例举四项)精华: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

糟粕:八股取士、等级差别、封建迷信、轻视劳动。

传统文化的糟粕有哪些精华:孝道、和谐观、大国风范、敢为天下先的气概糟粕:愚昧、爱面子、阿Q精神、不善于学习传统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比较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还有将人分三六九等,鄙视商人,还有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等等。

例如在家文化中男尊女卑,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至春秋以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和限制。

直到如今,仍有一群人不断鼓吹男尊女卑,公然与男女平等相对抗,成为了社会低俗文化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对于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社会人们必须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演化到各部落之间为食物进行互斗。

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

以女性为主的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起来。

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的原始部落的家,到黄帝时期,黄帝是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对于黄帝来说,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天下是一家人,他则是最大的家长,由他制定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是什么?传统文化所谓的糟粕有女德、巫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第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

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

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

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

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

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

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

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本文旨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根据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首先,要衡量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标准,即衡量文化精华或糟粕的标准。

传统上,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熏陶力、通用价值、社会效益、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等。

熏陶力指的是文化对社会熏陶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塑造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标准,形成社会共同的道德底蕴。

通用价值是指文化对所有人有用的价值。

如果一种文化可以向社会提供广泛的通用价值,如创造力、创新力、勤奋力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等,那么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社会效益是指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实际效益。

文化可以为社会产生很多实际效益,例如帮助社会中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宣传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团结等。

价值观是指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生活,也帮助人们辩证思考和审视自身存在的道德价值。

最后,历史价值是指文化的历史价值,它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并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以上是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或糟粕的五个标准,它们涵盖了文化的道义观、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

此外,根据这五项标准,我们还可以找出一种文化的具体精华和糟粕。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道德、仁慈、礼仪等,糟粕则包括宗族偏见、社会偏见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具体的历史案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揭露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例如,《红楼梦》中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尊贵而庄严的礼教;《西游记》中记录的热心求知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水浒传》中描绘的对抗暴政的勇气,以及《三国演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例如偏见、不平等和贫富鸿沟等。

这些糟粕主要源于封建时代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迷信思想、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疏忽。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和糟粕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01、“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大同”、“为公”就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道、公德。

这就是普世价值、人文精神。

0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学术自由。

03、庄周哲理:“无为无待,逍遥自在”。

“无为”就是要直面现实,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事物的发展机理。

处事要把握机遇,稳健进取,适度量力,顺应自然。

不能盲目妄为,肆意妄为,拔苗助长,缘木求鱼。

不要瞎忙,瞎折腾。

“无待”就是不要焦虑未来,要把握今天,活在当下。

把握今天,活在当下就是为了明天。

这种“无为无待,逍遥自在”的哲理,对于当今社会出现喧嚣、浮躁的思潮,具有使心灵回复平和、清静的功效。

04、惠能禅理:“超越理性,明心见性”。

“超越理性”的意义是对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化解,自我调适。

超越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消除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使生活过得轻轻松松。

“明心见性”是指自心本自清净,自性本具佛性。

由于受到外界的精神污染也就是受到谬误文化观念和虚妄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烦恼、痴迷。

只要消除谬误、虚妄的文化观念,还原本来的自心、自性。

人们即可心情舒畅,心灵宁静。

慧能禅学是一种救治心灵的良方,其意义在于淡化心理应激,减少精神烦恼,达到心理平衡,防止变态与疯狂。

慧能禅学的目的是使人们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人际关系的喧嚣和自我迷失的烦恼。

不受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受情感的困扰,不受生死的胁迫。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它对现代世界思想文化史与精神分析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

慧能禅学是一种觉悟,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艺术。

它对人类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05、新文化时期的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基础和动力。

中国古代文化的糟粕:0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02、“存天理,灭人欲”(儒家所谓的“天理”是指“三纲五常”)。

0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糟粕
3. 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权威和 传统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不可侵 犯的,这种态度往往导致人们忽 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此 外,一些人过于追求权威和名利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 果
中华文化的糟粕
4. 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面子和形式主义比实质 和内容更为重要。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人们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东西,从而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Part 3
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们都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 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同时,我们也应 该批判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部分,如 封建迷信、性别歧视、权威传统等。我们 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 去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中的精华
除了以上提到的精华和糟粕,中华 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启 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1. 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以和为美" 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观念鼓励人们以和谐、合作 、团结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
4. 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中的科技成就也是其精 华之一。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 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 天文学、数学等也有着独特的成 就和发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悠久辉煌,五千年来,不断传承发展,深植人心,成为中国人文明发展的基石和精神追求的指引。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华与糟粕一直是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实践要求和必要考量,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评价标准。

传统文化的精华,首先包括文化表现的各种形式,如古代小说、诗歌文学、戏剧、乐曲、艺术、建筑等,古人从来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忽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他们从诗歌文学、戏剧到乐曲,把不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以之来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使文化的结构更加完备、丰富和细腻,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不仅仅是古人在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方面形成的思想形态,像“仁义礼智”、“尊卑有序”、“天下为公”这些优良的价值观,也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化艺术中,如言语艺术中的“恭敬”、“三秋桂子”等,构成了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最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以礼待人”、佛家的“保持清净”等,这些思维方法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特质。

除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也有一些糟粕,如儒家的“父权制”、封建主义的“世袭制”等,在历史上一直扼杀着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从而阻碍着文明发展,而且这些糟粕往往把中国传统文化踩入低谷。

以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可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它传承了古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观念,但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如阻碍着文明发展的“父权制”、“世袭制”等,把中国传统文化踩入低谷。

所以,在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时,要辩别精华糟粕,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发掘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它们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加以合理的思考和反思,决不能一概而论,避免在评价中华传统文化时形成一种偏激的情绪,而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找出解决方案,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发挥出来,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文明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白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白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 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标准,也对现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影响。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一些糟粕,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对其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宽容。

中华文化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同时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则是其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前提,现如今中国作为一个由各族人民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凝聚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的的根本也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和民本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相互对抗、欺负弱小。

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尤城之有基,木之有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对待人生,司马迁有逆境奋发的精神,苏轼有豪放达观的胸怀,孟子有“浩然之气”这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个人得失,传统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而谴责“见义忘利,见危授命”的小人行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遇而安”的颓废的做事心态,这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中华文化里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里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里的精华与糟粕如果简单地概述就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独慎,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厚行,勇毅风行。

其糟粕星:八股取士,等级差别,封建迷信,轻视劳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敢于创新,古为今用。

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辩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或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继承,把握女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也不能空淡文化创新。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是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和传承民族精神的结晶,它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反映我们在生活领域,政治思想领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

在我们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有很多真正值得继承的东西反因着各种原因被摒弃了。

而有些对弘扬民族精神无益的东西即顽固地保留了下来,这不是什么适者生存的问题,而是因为那些东西迎合了大多数人的低级趣味。

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先拿来后再摒弃,而长久以来人们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却是还没见到就被先拒之门外了。

不知陈便无法出新,不解故更无法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上不错的态度和选择,那就是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考量的一个复杂问题,评价其正确与否可能会引起不同评价者看法上的分歧,因此本文以不同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拟定评价标准。

首先,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般是表现出“博大、智慧、孝顺、忠诚”等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的精髓,如“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社会当中仍然具有可持续使用的价值,而糟粕,则是指“不能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得到认可、拥护的”有害的一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类文化现象应该被禁止使用。

其次,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是指“在历史悠久、发展稳定、深入人心”的一些优良文化表现,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应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得到应该去继承发扬;而糟粕,则是指“对社会秩序、文化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的一些传统文化观念、行为表现,应当被防止、禁止、淘汰。

最后,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指“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引导作用”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如“仁慈、忍让、包容”的传统美德,其重视“爱、慈悲、和谐”的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糟粕,则是指“偏颇、极端的
价值取向,危害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应该被排除禁止。

综上所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评价评价应考虑其实用性、文化价值、价值取向等多维度,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以准确判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未来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一、概念界定
1.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2.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
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文化界、思想界经常提及的字眼儿和阐述思想观点所经常运用的概念。

人们往往用精华与糟粕来标定文化的品质. 因而精华与糟粕便构成了文化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那么, 何谓文化精华? 何谓文化糟粕? 本文采用学者梁景时(1994)的观点,所谓文化精华是指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的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所谓文化糟粕,与文化精华恰恰相反,是指不能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不能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二、区别文化精华与糟粕
在纵览多位学者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研究,本文认为学者梁景时(1994)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特征研究较为全面和准确,故采用该观点,即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精华与糟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化精华与糟粕有互相包涵并相互转化的特征;文化精华与糟粕有轮回的特征。

[1]
第一, 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指一般的文化现象而言,诸如某些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哲学原理、伦理道德、科学成果、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等。

这其中的很多具体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在相当广的范围或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出文化精华或文化糟粕的判断, 使人们较容易地把握它们。

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客观性质,所以这种判断和归纳往往具有人类的共通性,即判断的超时代、越地域、越民族、越国界……越阶级的性质。

当然,这种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独立性虽有人类共通性的特点,但它仍然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绝不是永恒或绝对的。

第二, 文化精华与糟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即我们应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来判断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离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就难以对某些文化现象做出精华与糟粕的辨别。

例如贞操观念,今天作为对妇女片面苛求和极不公正的封建道德观。

它的具体内容已经成为文化糟粕,理当予以批判和摒弃,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追溯历史,在一夫一妻制刚刚诞生的时候,贞操观也相伴而生,这时的关于女子贞操要求有对乱婚以及乱婚对女性造成的极度难堪的否定意义,也有促进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庭义务的作用,后来它还对塑造君臣、国民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甚至发生过正面影响。

从这个意义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能全盘否定贞操观念的进步意义。

再如传统的尽孝观念也是如此:在封建时代,卧冰求鲤、为母埋儿、尝粪心优、剜肉治疾等作为尽孝的典范被广泛地赞誉过。

而在今
天,这种尽孝方式已不可能再为人们所提倡。

时代变了,历史进化了,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敬爱父母,以达尽孝的目的。

可见, 判断文化精华与糟粕不能割断历史。

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精华与槽粕,这是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历史性的体现。

第三, 文化精华与糟粕有互相包涵并相互转化的特征。

这一般是对一个具体文化现象内部的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即一个文化现象的具体内容有诸多因素构成,使这一文化现象成为一个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内部, 各个因素之间在运动中有一个量的变化过程。

而一旦某一因素在量上居于主导地位,它就代表了这一具体文化现象的本质,而在继续运动中占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的量逐渐减少,而占有次要地位的因素的量逐渐增加。

当这种运动继续运动到一定程度,具体文化现象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或文化糟粕变为文化精华,或文化精华变为文化糟粕。

如神秘文化中的咒语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提起咒语,一般被斥为封建迷信,是一种愚昧及骗人的东西。

实际上,咒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从本质上来说。

有些咒语是科学与迷信相掺合的文化。

咒语中的科学与迷信是存在着量的转化的。

诚然,咒语本身有迷信的因素。

如视咒语为整个社会一切现象和事物的主宰。

加之它本身科学的实用性有时并不稳定,所以长期以来成为“谈虎色便”的禁区。

然而,实践证明,有些咒语有着某些特殊的功效,长期默诵,可以激发生命的潜能,开智通慧,达到一种神秘的境界。

特别是在气功的实践中,可以促人人境进人功态,达到祛疾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四,文化精华与糟粕有轮回的特征,即有否定之否定的特征。

这是某些具体文化现象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的一种表现方式。

对某个具体文化现象而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它可被视为文化的精华或糟粕,随着历史的运演,它可能又被视为文化的糟粕或精华;而又随着历史的再变化,它又可能反转轮回。

再次回反。

又被重新视为似于当初的文化的精华或糟粕。

这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实这种过程并没有终结,还将继续随着历史进程的变化而被渐次否定。

不断从精华转为糟粕,再从糟粕转为精华,辗转反复,以至无穷,然而每次否定都是一种发展的否定,是一种蕴含新的内容的否定。

譬如,原始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完成了文化精华向糟粕的转化、新的公有制再替代私有制,又完成了文化糟粕向文化精华的转变,从而结束了一个轮回周期。

即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再如,形而上学否定古代的朴素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又否定了形而上学,这也是文化精华与糟粕轮回转化的实证。

三、辨析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意义
辨析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意义,即讨论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与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它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还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一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所从事的文化活动对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一经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有着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和国家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作用。

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个
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因此,辨析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有利于我们去粗取精,积极吸收先进文化,不仅对个人有着积极影响,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四、如何辨析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正确区分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难度很大的工作。

但是,只要认真探索,还是有客观规律可供遵循的。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运用社会效益原则,对每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认真的分析、科学的鉴别和评判。

第一,要看它对社会稳定起维护作用还是破坏作用。

如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同思想,“和为贵”思想,“协和万邦”思想,爱好和平、反对战乱分裂、祈盼稳定统一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体现于多种民族民间文化作品中以褒扬正义、贬斥邪恶为宗旨的道德精神等,都是稳定社会的积极因素,是应当大力弘扬的精华。

“法轮功”之类的邪教及其宣扬的“宿命论”、“生命神创论”、“元神不灭论”、“世界末日论”、“政府无用论”等歪理邪说,则是以反人类、反文明、反政府、反社会为本质特征和根本目的的,对社会的稳定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糟粕。

第二,要看它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以健康的民间习俗为依托的传统节会和新兴节会,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是应予保留、发展的精华。

而那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贪图富贵、追求享乐意识,自暴自弃、甘于落后观念,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行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类的当官图报、捞财捞名意识等等,只能对社会的进步起阻碍作用,属于应被抛弃的糟粕。

又比如,由于网络自由,网民借用互联网发布各类信息,其中关于弘扬社会正能量、或者揭露社会黑暗的言论、或表达个人的意见或建议等,都有利于民主社会的发展,应当予以保留;而网上流传的暴力、色情、以及通过中伤他人以满足私欲的行为或文化,都应该被剔除。

综上,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对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面临文化现象,应该主动地根据辨别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原则,判断其属于先进文化精华或是糟粕,再采取相应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梁景时,从辩证视野看文化精华和文化糟粕的基本特征[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