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珍贵,它的精粹不只是展现着留给了后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更展现着我们历史上良好的文化传承。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糟粕,这究竟是什么呢?究竟如何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糟粕的评价和分类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评价,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以便正确地看待和认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此外,在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时,必须将人类学、历史学、文化理论以及社会学等各学科运用起来。
从历史学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古代文明的高度、它多样性的文化、它科学文明的发展以及它和外部文化的交流等等。
如汉字文字、古代建筑、艺术形式、庙宇文化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所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从文化理论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有着深厚的传承,它崇尚和谐,它重视教育,它设立了诸子百家的文化,它尊重女性,它注重礼仪,它重视家庭,它拥抱多样性,它追求自然博大精深,它赋予人们以美丽自由,它强调政治正义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从社会学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于它注重社会关系,按照社会分层和社会等级处理事情,它重视和谐和文化整合,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它也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能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糟粕,它不可避免地植根于旧有的历史传承,有时也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局限性造成的。
例如,封建时代崇尚尊贵,亲朋分属,尊重礼仪,缺乏社会公平,外来文化则被狭隘地拒绝,女性受到社会观念的压迫,社会分层极为严重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评价,只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出发,以历史为基础,并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准确的识别和分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渐流传,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传承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去正确去评价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 、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 、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
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对人类智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在道德伦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展现独特魅力和智慧的深度。
这些精华体现了人的尊严、社会和谐、智慧追求等,有助于提升人类的思想境界和生活品质。
2.融合现代价值观:从当代的价值观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
如平等、人权、环保、创新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和环境的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从历史和环境的角度进行认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传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因此需要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中理解其意义与烙印。
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需要区分其中的糟粕与陈旧观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1.精神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如儒家的仁爱和礼义观念、佛教的慈悲和智慧、道家的自然和谐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培育社会和谐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2.社会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团结,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认同。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需要进行分析和辨别,但无论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能够形成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在社会发展、文化凝聚和个体自我实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本文旨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根据评价标准来评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首先,要衡量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评价标准,即衡量文化精华或糟粕的标准。
传统上,这些标准主要包括熏陶力、通用价值、社会效益、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等。
熏陶力指的是文化对社会熏陶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塑造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标准,形成社会共同的道德底蕴。
通用价值是指文化对所有人有用的价值。
如果一种文化可以向社会提供广泛的通用价值,如创造力、创新力、勤奋力以及尊重他人的能力等,那么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从而实现社会的进步。
社会效益是指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实际效益。
文化可以为社会产生很多实际效益,例如帮助社会中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宣传社会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团结等。
价值观是指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生活,也帮助人们辩证思考和审视自身存在的道德价值。
最后,历史价值是指文化的历史价值,它是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经验,并以此作为未来发展的基础。
以上是评价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或糟粕的五个标准,它们涵盖了文化的道义观、价值观以及历史价值。
此外,根据这五项标准,我们还可以找出一种文化的具体精华和糟粕。
例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道德、仁慈、礼仪等,糟粕则包括宗族偏见、社会偏见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具体的历史案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所揭露出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例如,《红楼梦》中描述的中国封建社会尊贵而庄严的礼教;《西游记》中记录的热心求知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水浒传》中描绘的对抗暴政的勇气,以及《三国演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有许多糟粕,例如偏见、不平等和贫富鸿沟等。
这些糟粕主要源于封建时代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迷信思想、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以及政府对社会责任的严重疏忽。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糟粕
3. 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权威和 传统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不可侵 犯的,这种态度往往导致人们忽 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此 外,一些人过于追求权威和名利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 果
中华文化的糟粕
4. 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面子和形式主义比实质 和内容更为重要。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人们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东西,从而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Part 3
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们都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 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同时,我们也应 该批判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部分,如 封建迷信、性别歧视、权威传统等。我们 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 去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中的精华
除了以上提到的精华和糟粕,中华 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启 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1. 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以和为美" 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观念鼓励人们以和谐、合作 、团结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
4. 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中的科技成就也是其精 华之一。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 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 天文学、数学等也有着独特的成 就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悠久辉煌,五千年来,不断传承发展,深植人心,成为中国人文明发展的基石和精神追求的指引。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华与糟粕一直是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实践要求和必要考量,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评价标准。
传统文化的精华,首先包括文化表现的各种形式,如古代小说、诗歌文学、戏剧、乐曲、艺术、建筑等,古人从来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忽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他们从诗歌文学、戏剧到乐曲,把不同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以之来赋予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使文化的结构更加完备、丰富和细腻,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和文化内涵。
其次,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不仅仅是古人在思想体系、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方面形成的思想形态,像“仁义礼智”、“尊卑有序”、“天下为公”这些优良的价值观,也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化艺术中,如言语艺术中的“恭敬”、“三秋桂子”等,构成了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最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以礼待人”、佛家的“保持清净”等,这些思维方法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特质。
除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也有一些糟粕,如儒家的“父权制”、封建主义的“世袭制”等,在历史上一直扼杀着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从而阻碍着文明发展,而且这些糟粕往往把中国传统文化踩入低谷。
以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可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它传承了古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观念,但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如阻碍着文明发展的“父权制”、“世袭制”等,把中国传统文化踩入低谷。
所以,在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时,要辩别精华糟粕,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发掘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它们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加以合理的思考和反思,决不能一概而论,避免在评价中华传统文化时形成一种偏激的情绪,而应该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找出解决方案,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好地发挥出来,努力维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的文明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辨析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一、概念界定1.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诸子百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
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
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2.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是文化界、思想界经常提及的字眼儿和阐述思想观点所经常运用的概念。
人们往往用精华与糟粕来标定文化的品质. 因而精华与糟粕便构成了文化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那么, 何谓文化精华? 何谓文化糟粕? 本文采用学者梁景时(1994)的观点,所谓文化精华是指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的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所谓文化糟粕,与文化精华恰恰相反,是指不能使人的体能和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和陶冶,不能使人际关系向着和谐、融洽、协调的方向转换;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
二、区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在纵览多位学者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研究,本文认为学者梁景时(1994)对于文化精华与糟粕的特征研究较为全面和准确,故采用该观点,即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精华与糟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化精华与糟粕有互相包涵并相互转化的特征;文化精华与糟粕有轮回的特征。
[1]第一, 文化精华与糟粕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指一般的文化现象而言,诸如某些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哲学原理、伦理道德、科学成果、宗教信仰、艺术形式、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等。
这其中的很多具体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在相当广的范围或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出文化精华或文化糟粕的判断, 使人们较容易地把握它们。
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客观性质,所以这种判断和归纳往往具有人类的共通性,即判断的超时代、越地域、越民族、越国界……越阶级的性质。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进行辨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旗号宣扬违背社会道德的内容,极为不妥。12月11日下
午,某记者从温州市文明办了解到,多个部门已组成联
素材回放
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目前,温州市文明办、市民
政局已约谈温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负责人,责令其立即
停止办班,关闭培训点。
解读应用
【素材解读】 这些女德班有打着国学旗号,对传统文化进行曲解误 读的;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用奇谈怪论吸引眼球的,究其 根本,不难发现,这些宣扬的所谓女德,不只是缺德,更
有“精神污染”之嫌。一股子腐臭气扑面而来,令人掩鼻, 更让人震惊。都什么年代了,还宣扬这种糟粕观?明为女 德班,实为坑女班,这种班为何未曾断绝且仍有市场?放 任这种机构存在就是监管失职,把孩子送到这种班就是坑 害孩子。
解读应用
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无论是老子所著的《道德 经》、荀子的《劝学》还是孔子的《论语》,都在尊崇 礼节、道德、仁,中华是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浓 厚的道德修养思想,作为后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吸收古人的智慧精华,每一个人都要去学习,而不 是一味去变本加厉的死学,避免形成固执的思想。身为 家长,以身作则才是最为重要的,从自身做起,用科学 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好好上学。
解读应用
【适用话题】 道德 价值 规范 平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的失败 屡现雷人“女德班” 监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
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
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
“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
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
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
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
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标准,也对现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影响。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一些糟粕,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对其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宽容。
中华文化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同时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则是其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前提,现如今中国作为一个由各族人民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凝聚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的的根本也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和民本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相互对抗、欺负弱小。
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尤城之有基,木之有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对待人生,司马迁有逆境奋发的精神,苏轼有豪放达观的胸怀,孟子有“浩然之气”这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个人得失,传统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而谴责“见义忘利,见危授命”的小人行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遇而安”的颓废的做事心态,这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考量的一个复杂问题,评价其正确与否可能会引起不同评价者看法上的分歧,因此本文以不同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拟定评价标准。
首先,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应特别关注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一般是表现出“博大、智慧、孝顺、忠诚”等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的精髓,如“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社会当中仍然具有可持续使用的价值,而糟粕,则是指“不能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得到认可、拥护的”有害的一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类文化现象应该被禁止使用。
其次,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文化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是指“在历史悠久、发展稳定、深入人心”的一些优良文化表现,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其应该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得到应该去继承发扬;而糟粕,则是指“对社会秩序、文化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的一些传统文化观念、行为表现,应当被防止、禁止、淘汰。
最后,在讨论“精华与糟粕”时,另一重要标准是“是否具有价值取向”。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一般指“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引导作用”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如“仁慈、忍让、包容”的传统美德,其重视“爱、慈悲、和谐”的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糟粕,则是指“偏颇、极端的
价值取向,危害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些文化表现形式,应该被排除禁止。
综上所述,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评价评价应考虑其实用性、文化价值、价值取向等多维度,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以准确判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未来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
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
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
“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
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
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
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
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
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
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
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
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这一点从故宫到苏州园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中国建筑的美,
也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
成为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
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什么?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
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
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
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
据不胜枚举。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劝孝格言,2000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启蒙教育的必读名句。
当前,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是大力倡导尊老敬贤的社会公德。
中国不但要和平崛起,更要礼仪崛起、公德崛起。
敬老文化的弘扬,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为浓厚的文明风气,促进更多的家庭文明立家、以德治家。
“长者宜少让,幼者宜自抑。
”长幼相亲,则家庭和睦。
而美好、温馨的家园,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打造的社会基石。
“和为贵,谐为宝。
”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社会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
愿传统文化随二月春风吹遍大地,使孝顺父母的美德发扬光大。
倘如此,则社会和谐,家庭幸福。
切莫将糟粕当作精华!
现今,到有些教师在宣传教育中,大讲儒家礼教思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和“愚忠愚孝”等封建糟粕当作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精华来传授,并看不惯青年人的某些“自由自主”行为,大声哀叹“世风日下”。
礼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统治中,起着规范和支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同时也成为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重重阻力。
鲁迅称之为“吃人的礼教”。
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对此都有深刻的揭露。
中国的“五四”运动更是对封建文化的反叛。
对家人应该“孝顺慈爱,尊老爱幼”;对友人应该“忠诚守信,真心实意”;对社会应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对国家应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要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更要追求的是“平等、民主、自由、法治”。
试想一下,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如果还是穿着“长袍马褂”,还是灌输“愚忠愚孝”思想,大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仪,中国还有希望吗?
中华文明的精华一定要继承,但是我们必须要有分辨精华和糟粕的能力,许多因循守旧、与新时代要求不符的东西必须摈弃。
同时,我们必须下苦功夫去努力学习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分,要有卧薪尝胆的发奋精神,要有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
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和国情,我们不可能照抄西方的经验,但是只有积极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才能使中国全面地焕发出创新的活力,走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