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吧黄河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怒吼吧,黄河》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怒吼吧,黄河》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二、说学情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与学生的生活有很长的距离,他们对于70年前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虽然在生活、学习中也有相关内容的呈现,但那也只是一些零散、模糊的片段‘对学生而言,它们只是一页尘封的历史,一部硝烟弥漫的影视作品。所以课前讲述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爱国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爱国情感的感悟上也要通过多读才能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掌握生字和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五、说教学理念、教法学法

1、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中应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动态生成课堂,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获得读书技能并让情感得以升华。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1、\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2、“未成曲调先有情”

3、以读为本,实施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

4、以导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

六、说教学策略:

1、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课件出示“怒”字: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播放录像、音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黄河的怒吼”和乐曲的感染力。

3、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

一、巧设情境,激活思维。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心上一个奴!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诵读为主,读中熏陶。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通过放声地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师生合读,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光未然同“激情”,同“哀伤”,同“欢快”,同“悲壮”,同“怒吼”,与冼星海同心潮澎湃,同乐思如潮,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作词家、作曲家的旺盛的革命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三、课外延伸,加大容量。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更深刻地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上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谈感受。由于有了课前的情感铺垫,学生理解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同时,课内的知识自然地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了课堂容量。

四、教学流程

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根据这一学情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播放音乐,激趣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下面一一做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简要理清课文脉络。

2、本课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但对《黄河大合唱》可能会有所耳闻,保卫黄河就是其中的一个乐章。我选择第一乐章导入,看中的是它强烈的感染力,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坚强,与课文第二自然段船工喊号子一节相暗合。学生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也为深入学习课文进行了很好的感情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一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受到感染,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诗人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歌词?二是光未然是怎样朗诵他的歌词?冼星海又是是怎样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全曲的?三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成功演出的重大意义和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设计了三种模式的细读。

1、诗人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