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复仇讲解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复仇 鲁迅

复仇  鲁迅

四、第一部分:热血与生命之力
第三段点出这二人是“他们俩”。 第四段点明其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 极端状态:
或“爱”,则互相拥抱,或
“杀”,则互相杀戮。
注:即生命力发扬的两种极端形态。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以现代观念衡量,此二人或相爱、或相杀, 乃完全为其个体生命力所驱动的个人行为, 无关于他者。

路人来了,要做什么?

他们竞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 其无聊,也就是要“赏鉴”。 “要 赏鉴这拥抱或杀戮”。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2. “赏鉴”——看客的表演:
赏鉴——鲁迅的常用词

“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 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 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呐喊〉自序》
五、第二部分:看客来了
七、思考与讨论

3.阅读《复仇(其二)》, 体会鲁 迅复仇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复仇》写以使旁观者“无戏可看” 作为对看客的复仇;《复仇(其 二)》则是写先觉者被其所欲拯救 的民众所害,于是以玩味其罪恶, 悲悯其前途,咒诅其现在,而作为 “复仇”。这是鲁迅复仇哲学的两 个意涵。
八、篇章重点
篇章重点: 1.鲁迅的生平与创作:鲁迅(1881-1936),本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最 重要的文学家,也是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伟 大的思想家。除外国作品翻译和中国古籍整理外,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 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及十七部杂文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二)中期(1918——1927)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 以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 的战斗精神。在反封建的文 化斗争中,他仍然是以人的 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 会的主要途径。

《复仇》

《复仇》

• 为什么要这样写?
• 鲁迅在这里只不过想非常客观地向读者呈现一种生命本来固
有的形态,并选取男女祼身对立这样爱与恨的极端形式来代
表生命、生存的一切客观表现形式。
从哪里得知“他俩”是男女二人?
• 补充:鲁迅自述动机: • 其一: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 其二: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
阅读思考
(二)第5段,作者如何描摹“路人”?他们
来此的目的何在?作者以此揭示这群“看
客”的何种心理?这段描写充满怎样的感
情色彩?
• 1、“路人”的身份:
– “无聊人”
– 来自“四面八方”
– “密密层层”
– “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人而
如蚕如蚁,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其态可
鄙。
鲁迅笔下路人、看客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独特而丰富深刻的“复仇 观”——鲁迅式的精神复仇。
阅读思考题
• (一)题目“复仇”作为一个动词,它的主语和宾语
在文章中究竟是谁?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二)第5段,作者如何描摹“路人”?他们来此的目的 何在?作者以此揭示这群“看客”的何种心理?这段 描写充满怎样的感情色彩? • (三)被看者如何“复仇”?复仇结果如何?如何理 解鲁迅式复仇?
《野草〃雪》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 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 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 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 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 •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 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没有对话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刘金玲海南师范大学摘要:复仇是鲁迅一直都在追求的目标,然而这种复仇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带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种复仇精神在鲁迅的《复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复仇》中应该隐藏着两组对话,但由于不同的原因,这两组对话在文本中都未进行过,因此,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复仇精神”和“看客形象”去探索《复仇》中复仇的指向性,并由此去探索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精神的态度变化过程。

关键词:鲁迅;《复仇》;看客;对话复仇,在鲁迅作品中是显而易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在《杂忆》中鲁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知道他的性质特别坏还是受环境的影响,总觉得复仇是不足为奇的,虽然并不想把无抵抗主义者诬陷为无人格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复仇的态度,他极力推崇复仇的行为,但是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实现复仇,这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在1924年12月20日创作了两篇同题目的文章,分别为:《复仇》、《复仇(其二)》,在这两篇文章中鲁迅都充分表达了他有关于复仇的看法,全文仅通过场景、肢体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两人的复仇过程,展现了作者让看客无戏可看、以“无为”反抗“有所为”的复仇思想。

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其《复仇》中应该隐含着两组对话:一组对话是看者与被看者间的对话;另一组是由恋人转为复仇者二人之间的对话,但这两组本应进行对话的对话在文章中都没有展现。

因此,笔者试图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两组对话没有进行的内部原因。

一、围观者之间的对话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鲁迅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作《复仇》是有所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他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当时社会上出现太多的旁观者,这群旁观者对国家所处的危机毫不在意,却经常怀揣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

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就是想用文笔去唤醒国人愚昧、自大的心理,意在揭病苦以引起疗救者注意的作用。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意识

从历史的复仇到现实的复仇——浅析《铸剑》的复仇意识摘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

而鲁迅的《铸剑》中由铸剑引起的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仇恨,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和宴之敖都是反抗的一族,尽管报仇的目的不同,但在复仇的过程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反抗精神都是相同的,作品中经过眉间尺的父母——眉间尺——宴之敖,复仇主体的转移来突出复仇精神向更高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反映鲁迅对黑暗现实革命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意识(一)贯穿其中的复仇主题《铸剑》作于“三•一八”惨案以后约半年多光景。

“三•一八”惨案的血痕,使鲁迅总结出了“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经验,对于历史,鲁迅有着比同时代其他人远为清醒与深刻的认识,也怀着更为强烈与深切的憎恨与否定。

在看待历史与传统时,鲁迅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是从其本质来进行观照的。

《铸剑》的故事本来自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中记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原来的故事极为简短,如《列异传》的记载如下:“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

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

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

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

’及至君觉,杀干将。

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

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

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

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

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

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

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

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这则原始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复仇意识,这也是它被选中作为小说素材的原因。

但值得重视的是,鲁迅在展开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数百字的记载扩展成了一篇惊心动魄的小说,使其具有了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品格。

为了使人物更加生动、逼真,鲁迅写出了眉间尺性格的变化:他开始的时候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对一只落水的鼠,时而痛恨,时而同情,引起了母亲的忧虑。

黑暗里的守望者--《复仇》文本解读

黑暗里的守望者--《复仇》文本解读

的、 暴力的。这两种极端 状态 与之前 塑造 的意象相 呼应 , 制造 出紧绷 的气氛 , 这样 的气氛很快就吸引来了“ 路人” 。
“ 路人” 一词 , 代表那些人本是行走 和前进 的。 他们却被这
征, 但必然还会有更普遍的哲学意义。 ” 的确 , 鲁迅 当时从事新 文化 的启蒙工作 , 对这种工作 的实 际效果他并不 自信 , 这段话 体现了他 内心的沉痛与矛盾 。 对鲁迅 的矛盾思想 , 李欧梵这样 说: “ 少数清醒者开始想唤醒熟睡者 ,但是那努力所导致 的只
时在下 文展现二人之间两种关系的极端状态 : 拥抱或杀戮 , 即 感 到就死 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 来 ,惊起 了较 为清醒的几个 极 端的爱与恨 。 爱到拥抱 、 接吻 , 恨到给 以冰冷的呼吸 、 淡 白的
嘴唇 。这对男女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觉者敢爱敢恨的真实写 照: 先觉者的爱 与恨是极端 的。 爱是狂热的 、 沸腾的 , 恨是冰冷
人所 憎恶 。 ” ①
汗或血的鲜 味” 。在看客围观下 , 先觉者一切 出 自本性 的伟大 行为, 都成了可以观看的表演 , 其 中蕴含 的精神被看客无情 的 扼杀 , 这便是本诗中裸身男女与路人的关系。 而被围观的男女没有 甘愿被看客 赏鉴 , 他们“ 也 不拥抱 ,
鲁迅 便是这样 , 一生都隐藏在 影子里 , 守望在黑 暗中 , 抱 着无 用的绝望 ,在一无所依的痛苦里喊出他 内心的矛盾与苦
闷, 因而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文学家。
如同竹 内好所说 , “ 无使有成为可能 , 但在有 当中, 无 自身
也成为可能 。 ” 这就是所谓原初的混沌 , 是孕育出把 “ 永远的革
也不杀戮 , 而且也不见有拥抱 或杀戮之意” 。他们 以此来 向看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文档资料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文档资料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一阅读鲁迅,《呐喊》、《彷徨》忧思深广,《野草》里满是地狱里的声响,十余本杂文集中,篇篇是寸铁杀人的匕首投枪,而《朝花夕拾》虽时露锋芒,仍不失温情脉脉,——这是就作品而言。

“文章中看到的鲁迅和直接对谈时的鲁迅情况不一样……文章中看到的俏皮和挖苦连影子都没有,倒象个孩子似的天真的人”“写着那么尖锐或者可怕的,闪着一刀喷血的光芒的文章,可是他的字……没有棱角,与其说是温和,倒象有些呆板,据说字是表现那写字人的性格的……从所写字来看,他既没有霸气,又没有才气,也不冷严,而是在真挚中有着朴实的稚拙味,甚至显现出&lsquo;呆相&rsquo;”。

[1]这是鲁迅在增田涉心目中的样子,却与一般人眼里的“倔老头”如此不同。

昔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嬉戏、描绣像的孩子,冲着四角的天空痴想海边瓜田种种乐趣的迅哥儿长大以后怎么会写出那么尖锐可怕的文字?作品的多彩往往来自性格和心理上的复杂,而后者只能是经历坎坷所致。

读鲁迅之文,常惊诧不已:难道一个人当真如此决绝,可以斩断自己的童年乃至整个过去,重新来过,变成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么?倘不能,为何将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自己隐藏起来?如果能,为什么,又是怎样做到的,“新我”与“旧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作品的创作与理解的意义何在?任何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弄懂之后,可以明白他们创作时的心态和原动力;都有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也许算不上代表作,却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

关于鲁迅,我找到的,是夜一般浓黑的两个大字“复仇”和《铸剑》这篇小说。

把“复仇”写得最淋漓尽致、最震撼人心的,莫过《孤独者》、《铸剑》了。

钱理群曾论及其中的“复仇主题”,对前者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对后者的理解则有待商榷。

而在我看来,《铸剑》才是解读鲁迅其人其文最好的钥匙。

二鲁迅特别注意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能够与自己的心境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文档

鲁迅的复仇观本文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将鲁迅从日本留学到厦门工作这个时期的复仇观划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观;2)遭遇挫折的改革者的复仇观;3)遭遇了背叛的献身者的复仇观,并考证它们的变化因由。

2、探寻这三种复仇观的渊源。

早期文学活动时的复仇观(1903年-1909年)提及鲁迅在这个时期的复仇观,首先要涉及到《摩罗诗力说》(1908年)一文。

鲁迅在早期的文学活动中,主要是突出介绍象拜伦、雪莱那样改革的先行者对专制的反抗和不媚俗的精神。

伴随着他们的反抗之声和行动的是,在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出现了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先行者和诗人。

鲁迅期待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能够唤醒中国人的觉醒。

在《摩罗诗力说》的基调中并不存在着复仇。

但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的第八节中提到了波兰诗人斯洛伐斯基的“报复之声”,并介绍了“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的《死人之祭》中囚徒之歌,他在这里把重点放在了复仇上。

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复仇的内容。

“欲我为信徒,必见耶稣马理,先惩污吾国土之俄帝而后可。

俄帝若在,无能令我呼耶稣之名。

”“渴血渴血,复仇复仇!仇吾屠伯!天意如是,固报矣;即不如是,亦报尔!”这是针对沙皇的民族压迫,表明了被压迫民族波兰人的复仇观,迸发出民族的复仇感。

“如上所言报复之事,盖皆隐藏,出于不意,其旨在凡窘于天人之民,得用诸术,拯其父国,为圣法也。

”为了将祖国从外族的压迫中拯救出来,各种形式的复仇,即便是通过欺骗和卑劣的形式,也可以被看成是神圣的法则。

只是《摩罗诗力说》并不赞许那些不问含义和目的的复仇。

“凡厥中勇士,等是见放于人群,顾复不离亚历山大时俄国社会之一质分,易于失望,速于奋兴,有厌世之风,而其志至不固。

普式庚于此,已不与以同情,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悉指摘不为讳饰。

”鲁迅认为,普希金彻底地揭露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出现的拜伦式的英雄“诸凡切于报复而观念无所胜人之失”的先天缺陷。

换句话说,《摩罗诗力说》一文并不推崇那些不问内容的复仇,他所要颂扬的复仇是针对被压迫民族的专制以及它们的实施者,即基于民族层面的复仇。

鲁迅《复仇》课件

鲁迅《复仇》课件
鲁迅
《复仇》
第一个关键词:复仇
好莱坞式的复仇。 我们生活中的复仇。
本文的复仇。

对谁复仇?怎样复仇?复仇的结 果怎样?
另一个关键词:看客
鲁迅小说《药》片段: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 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 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 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 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 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 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 将他挤倒了。”
如《示众》里写有犯人上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 “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竟至 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分析文中看客心理动机: 来前的期待; 看时的兴奋; 看后的满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假如满怀期待而来却没有看到期待发生 的事,这些看客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2. 《野草》 :中国的第一部散文诗集,1927年出 版。本书收录了鲁迅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 诗和一出诗剧)。
《野草》的基本特点是其“独语”性,即它 不像作者的“杂感”(后称为“杂文”)类 作品,是直面现实,以寸铁杀人;也不像作 者同时期所写的“随笔”,无所顾忌,任意 而谈。它是面对作者内心,捕捉某种萦绕于 心的意象、思绪、意念,以瑰玮奇谲(jue)的 语言,独自言语,类似于“自言自语”。更 因作者有意“措词含糊”,故其情其意,只 是作者自我有所感知,他人则难以索解。
主要思想
对国民性批判——立人: 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
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 守、愚昧等等。 是对民族的自省,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 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 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

走近名人鲁迅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走近名人鲁迅课件详解演示文稿

22002222//11//88
9
第九页,共28页。
22002222//11//88
10 10
第十页,共28页。
在仙台医专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 怀和教诲。
藤野严九郎
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22002222//11//88
1111
第十一页,共28页。
2022/1/8 2022/1/8
第十二页,共28页。
1918年5月鲁迅在《新 青年》杂志发表了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小说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22002222//11//88
第十五页,共28页。
《新青年》四卷五号 1155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止,写了一 系列小说。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呐喊》 22002222//11//88
一九二六年在厦门 2211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8年—1929年鲁迅 与创造社、太阳社发 生过一次关于革命文 学的论争。这场论争 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的成立作了 思想上的准备。
22002222//11//88
第二十二页,共28页。
左联成立时期的鲁迅 22 22
4.1. 1927年10月后,定居上海, 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
《华盖集续集》《坟》《而已集》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2200
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 解剖自我。
鲁迅1926年在厦门和广
州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
系统的清理。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 地解剖我自己。”
(《写在〈坟〉的后面》)
22002222//11//88
第二十一页,共28页。
于无声处听惊 雷。”

《复仇(其二)》解读

《复仇(其二)》解读

《复仇(其二)》解读摘要: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是对耶稣蒙难故事的改写, 融汇了作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 表达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复仇精神与“俯首甘为孺之牛”的牺牲精神。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读,体味文中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以及深沉而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进而感受鲁迅当时的精神痛苦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鲁迅《野草》《复仇(其二)》文本细读《野草》向来以其晦涩难懂、意象繁复、歧义较多闻名,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及宛转复杂的多义性,也正是《野草》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野草》集子中的《复仇(其二)》作于1924年12月20日,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9日。

在临近诞生、宽恕的日子里,鲁迅想到的是受难、复仇。

那么,在诞生和受难之间,在宽恕和复仇之间,在基督的十字架事件和鲁迅所书写的十字架事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下将通过分节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细读。

一耶稣的形象对中国现代作家们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林语堂曾说:“上帝已不再是虚幻的, 它已从耶稣身上具体地表现出来。

这就是宗教, 完整而纯粹, 绝对不是一种假设。

”[1]耶稣是作为一种献身人格和爱的宽恕的人格被中国作家接受的, 因此, 作为基督教核心概念的“上帝”与“耶稣”,对于中国现代作家来说, 与其说有着宗教意义, 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的意义。

从《复仇(其二)》的内容层面上来看,《复仇(其二)》直接取材于基督教《圣经新约全书》第27 章关于耶稣之死的记载。

鲁迅以这个古老的故事作题材,不过是利用这个古老的故事的躯壳来书写自己对于时代生活的感受,“耶稣受难”被赋予了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二具体到《复仇(其二)》,我将其分为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14节,主要描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

耶稣基督意味着受难,意味着遭弃绝, 先知是通过受难来实现其拯救世人的天职。

“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 以色列的王,所以去钉十字架。

”从“自以为”一词,可以体会到“大众”对这个“神之子”的不承认和不认可,甚至是讥讽和嘲弄,民众的一种看好戏的心态跃然纸上。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6_20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_16_20

3.2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 王富仁曾经谈到过,作为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启蒙主义者鲁迅不断追问为中华民族寻路的人的出路在哪里,即学习借鉴了西方文化观念的知识分子能否进入其所住居的现实空间,以实现对这个空间的原初意义和价值。

不幸的是在精神探索中鲁迅得出的答案令他对自己和像自己一样的寻路人的现实处境感到绝望,他发现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是被历史地注定的:中国没有滋生和容纳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的土壤。

因此他们的思想追求注定要遭到社会顽固思想势力的本能排斥,甚至围追堵截。

面对这种无可逃避又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不愿束手就死的鲁迅借他笔下的复仇者形象——魏连殳的人生选择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还曾对许广平说过:“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活着就是糖罢。

但临末也还是归结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33]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在历经黑暗和绝望的生命体验后告别了年轻时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情结,回归个人主义的生命哲学,强调个体的生存而选择类似于“无赖手段”的方式进行复仇。

其代价便是妥协的自我在顺从所处环境并获得所谓的“尊重”之际,另一个秉持反抗意志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屈辱的痛苦折磨。

虽然这种无奈的选择是基于保存自我的需要,然而在这过程中对自我生命意志的压抑和消解,仍使抉心自食的鲁迅感到自我分裂的精神折磨。

这种自我分裂的复仇理念是鲁迅对现实人生的一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必败的命运中体会“聊胜于无”的所谓胜利的感受。

在内心深处,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把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的复仇理念实际是“自欺”之法,聊以自慰而已,因此最终鲁迅笔下的复仇主体还是走向了自戕复仇。

 怎样看待鲁迅藉此表达的复仇思想呢?这样的书写是源于鲁迅如其笔下的狂人,惊恐地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自己也是做醉虾的帮手,也在帮着排吃人的筵宴。

经典寓言《复仇(其二)》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复仇(其二)》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复仇(其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经典寓言《复仇(其二)》原文及赏析【导语】:因为他自以为神之子, 以色列的王, 所以去钉十字。

诗意与旋律——鲁迅散文诗《复仇》《复仇(其二)》赏析

诗意与旋律——鲁迅散文诗《复仇》《复仇(其二)》赏析

诗意与旋律——鲁迅散文诗《复仇》《复仇(其二)》赏析鲁迅散文诗《《复仇》(其二)》原文与赏析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认为上帝之子是以色列的国王。

兵丁们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冠,庆贺他;又拿一根苇子打他的头,吐他,屈膝拜他;戏弄完了,就给他脱了紫袍,仍穿他自己的衣服。

看哪,他们打他的头,吐他,拜他……他拒绝喝混有没药的酒,但想清楚地思考以色列人如何对待他们的上帝之子,并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更加永久的同情,但讨厌他们的现在。

各方都是敌对的,可怜的,被诅咒的。

丁丁叮的一响,指甲尖穿透了他的手掌。

他们要钉他们的上帝之子,所以甜蜜的人,让他的痛苦软。

丁丁一响,指甲尖穿透脚背,碎了一根骨头,疼痛也穿透了心脏。

然而,他们自己钉死了他们的上帝之子,并诅咒人们,这使他在痛苦中感到舒适。

十字架竖起来了;他悬在虚空中。

他没有喝掺了没药的酒。

他想清楚地思考以色列人如何对待他们的上帝之子,并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更加永久的同情,但讨厌他们的现在。

过路的人辱骂他,祭司长和经学家戏弄他,还有两个和他同钉的强盗也戏弄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各方都是敌对的,可怜的,被诅咒的。

在手脚的痛苦中,他沉思着可怜的人民钉死上帝之子的悲哀,以及被诅咒的人钉死上帝之子的喜悦,而上帝之子即将被钉死。

突然,断骨的巨大痛苦穿透了内心,他陷入了巨大的喜悦和悲悯。

他的腹部起伏不定,一波怜悯和诅咒的痛苦。

遍地都黑暗了。

“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上帝离弃了他,他终于还是一个“人之子”;然而以色列人连“人之子”都钉杀了。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析】《复仇》与《复仇(其二)》,是《野草》中命意比较明白的两篇。

鲁迅曾解释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

”又说:“我在《野草》中,曾记一男一女,持刀对立旷野中,无聊人竟随而往,以为必有事件,慰其无聊,而二人从此毫无动作,以致无聊人仍然无聊,至于老死,题曰《复仇》,亦是此意。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

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中学语文论文孤独者从愤激到冷峻的复仇——鲁迅《复仇》解读涂洁贾小林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

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

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

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爱与死亡:苦闷至极之生命两极。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写复仇的缘起,借一种生理现象折射人的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萌发这样两种极端的行为——求得爱的宣泄和死的解脱呢?毫无疑问,人只有在极度苦闷压抑的时候才会如此。

散文诗的第一自然段写生命渴望爱、温情和拥抱,第二自然段写生命追寻杀戮和死亡。

第三自然段就是这两种情况发生之前的某个状态的一个剪切的镜头。

鲁迅是学生物学的,他懂得自然生命血液流动与人的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密密层层”而又极其微薄的血管里血液奔流,使人情绪舒畅,情感奔放,生命就会自然渴求“偎倚,接吻,拥抱”,生命也会以此得以“沉酣的大欢喜”,这里的“大欢喜”是佛家用语,代指人的情感的宣泄。

相反,人在痛苦至极、无法发泄的时候,就会因为苦闷抑郁而血脉瘀滞喷张,急于找到一个突破口,以“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这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极端方式;结果便以“冰冷的呼吸,淡白的嘴唇”示人,使“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这里“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就是生命的死亡,佛家说,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极宣泄,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谓之“永远”。

复仇

复仇

魯迅《復仇》作者自述創作動機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

《〈二心集·野草〉英文譯本序》我在《野草》中,曾記一男一女,持刀對立曠野中,無聊人競隨而往,以為必有事件,慰其無聊,而二人從此毫無動作,以致無聊人仍然無聊,至於老死,題曰《復仇》,亦是此意。

但此亦不過憤激之談,該二人或相愛,或相殺,還是照所欲而行的為是。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致鄭振鐸魯迅之所以如此歌詠復仇,其內在的意涵不盡在於鼓吹向看客們“復仇”,或者更將其看作是一種“療救”!在《娜拉走後怎樣》中,作者沉痛地說道:“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

”“對於這樣的群眾沒有法,只好使他們無戲可看倒是療救。

”著眼於“療救”,正一語道破了作者對“群眾”“衷悲疾視”(語見作者早期文言論文《摩羅詩力說》,談及拜倫對待希臘人民的態度時而言)式的大愛!而作者清醒地知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改造這種國民性的途中,“正無需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四、思考題思路提示1. 篇中兩次寫到“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其用意有何不同?均指其達致生命力的“飛揚”即其價值凸顯而引起的情感;而第一次是因愛人之“愛”與置愛人於“死”而達致,是“有血的大戮”所引發的,第二次則因己身“乾枯”的同時“賞鑒”“旁觀者”的“乾枯”而達致,是“無血的大戮”所引發的。

2. 依你所見,詩中二人有此處境,應“毫無動作”呢,還是或相愛、或相殺,“照所欲而行的為是”呢?被看者“毫無動作”使旁觀者“無戲可看”,固然實現了對看客的復仇,但代價卻是自主選擇愛或死之權利的喪失;然而如果果真的“照所欲而行”呢?則固然可以自主選擇,卻必然成為旁觀者賞鑒的對象──也許這本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8. 閱讀《復仇(其二)》,體會魯迅復仇思想的另一種表達。

《復仇》寫以使旁觀者“無戲可看”作為對看客的復仇;《復仇(其二)》則是寫先覺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眾所害,於是以玩味其罪惡,悲憫其前途,咒詛其現在,而作為“復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