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合集下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可分为条锈病、条锈病和褐锈病三种类型。

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麦锈病病原菌会趁机侵入小麦植株,繁殖和扩散,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红斑和鲜黄色孢子层等病症。

这不仅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进行详细剖析。

一、发生原因1.病原菌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条锈病菌、条锈病菌和褐锈病菌。

这些菌种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可以通过种子传播、风传和侵入方式传播到小麦植株上,引发病害。

2.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天气条件对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在温度15-25摄氏度、湿度60%-90%的情况下,病原菌的活动和繁殖最为活跃,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连续的高温和干旱天气也会促使病情的恶化。

3.感病易感品种:小麦锈病对小麦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些抗锈病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

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防治策略1.育种选优:通过育种工作,选育出抗锈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抗病性,降低植株易感程度,从根本上控制小麦锈病。

2.合理轮作:小麦锈病有很强的侵袭性和土壤寿命,因此合理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将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3.消毒土壤:在种植小麦前,可以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存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烘烤、蒸汽灭菌等。

4.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大面积发病时,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三氯生、苯醚甲环唑等。

5.调整栽培措施: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和秸秆,并加强排水和通风,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对于科学种植小麦、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和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河南省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条锈病一直是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小麦条锈病是由锈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对小麦条锈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条锈病病因分析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病锈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小麦条锈病锈菌主要通过风传播,在生长季节内传播、寄主、在寄主侵染期间、自我复制,因此在小麦上的感染易造成该病流行。

小麦条锈病锈菌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如果感染严重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减少。

小麦条锈病锈菌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主要有温度、湿度和寄主植株等。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小麦条锈病锈菌的生长发育速度会加快,感染性也会增强。

小麦是小麦条锈病锈菌的寄主植物,小麦种植面积越大,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也越高。

要想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就必须从病原病菌的生长环境、寄主植物入手,详细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病因。

二、小麦条锈病防控措施1. 加强田间管理为了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必须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首先要做到合理施肥,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除草,保持作物间的通风透光,减少湿度,降低病害的发生。

要加强耕作管理,保持农田湿度的平衡,避免水分过多造成小麦条锈病的滋生。

2. 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条锈病的病害也可以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进行防控。

科学家可以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小麦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这种抗病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 合理施药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合理施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防控措施。

选择适宜的农药,喷洒在小麦上,可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但是在施用农药时,要注意量的掌握,不能过量使用,以免对小麦产生负面影响。

4. 加强监测预警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时的监测预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麦条锈病在巴州轮台县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小麦条锈病在巴州轮台县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小麦条锈病在巴州轮台县发生规律研究初报0引言巴州地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约50万(667m2),其中春小麦40万(667m2),冬麦10万(667m2)。

冬麦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轮台县和且末县。

由于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冬季极少降雪,不利于条锈菌丝体越冬;春季4月份降雨量偏少,空气干燥,也不利于条锈孢子萌发侵染,因此小麦条锈病在且末县一直呈零星发生。

而轮台县小麦条锈病常有发生。

发生严重年份,小麦条锈病不仅危害冬麦,而且危害春小麦,一般损失率在10%~40%。

甚至造成局部麦田绝收。

近15年以来,小麦条锈病除1996年中度偏重发生(4级)、2003年大发生(5级)、2007年中度偏轻发生(2级)外,其它年份均为轻发生(1级)或零星发生。

1小麦条锈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1995年,秋苗田发病田条锈病呈多点发病中心,当年冬季降雪量14.2,nm,比前3年平均值偏多10 mm,有利于菌丝体安全越冬。

1996年4月降水量18.5 mm,比前3年平均值偏多17.34mm;降雨次数为8次,比前3年偏多5.3次,空气湿度大,有利于条锈病孢子萌发侵染,因此1996年小麦条锈爆发流行,为中度偏重发生。

2002年,秋苗田未查到条锈病感病田,但是当年冬季降雪量偏多(14 mm),且积雪时间长,有利于菌丝体越冬。

2003年4月降雨量达24.8 mm,比前5年平均值偏多19.9 mm,降雨次数为10次,比前5年平均值偏多5.8次,当年该县种植有较大面积的易感品种,因此2003年小麦条锈病大发生。

2小麦条锈病中度偏轻发生原因分析2006年,秋苗田发病田条锈病呈多点发病中心,当年降雪量达25 mm,积雪时间长,有利于条锈菌丝体安全越冬;但是2007年4月降雨量为0 mm,空气干燥且浮尘天气多,不利于条锈孢子的萌发侵染。

4月下旬调查,虽然发现有较大面积的感病田。

但发病率为5%~10%,没有造成病害爆发流行。

因此,2007年小麦条锈病为中度偏轻发生年。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广泛分布的真菌病害,由锈菌引起。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存在、气候条件、寄主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等。

在防治小麦锈病时,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合理种植、病原菌检测、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锈菌,包括条锈菌、褐锈菌和白锈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秸秆和感病植株等方式长时间存活并传播。

在田间种植小麦时,如果种子或秸秆中含有病原菌,则有可能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2.气候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特别是春季和夏季的高温潮湿天气是锈病的主要流行期。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感染小麦的几率增加。

3.寄主易感性: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抗锈病基因缺失或不完整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从而发生锈病。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种植措施和管理不善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连作小麦、密植、迟播、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都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来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1.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如合理密度、合理施肥和适时浇水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病原菌检测:在种子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携带病原菌的种子,并进行处理或淘汰,防止病原菌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多菌灵、融雪灵等化学药剂可以喷洒在叶面上进行防治,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小麦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寄生真菌或寄生线虫等生物防治剂,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合理的种植措施和适时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小麦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备受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就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详细的剖析,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有所帮助。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 生物因素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小麦条锈菌、小麦矮锈菌和小麦叶锈菌三种。

这三种锈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会导致小麦产生不同类型的锈病。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下,小麦条锈病容易大面积暴发,给小麦生长带来严重危害。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小麦锈病的发生。

土壤缺乏氮、磷、钾等元素会使小麦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害;土壤过于潮湿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概率。

3. 气候因素气候是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锈病菌繁殖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锈病菌易大量产生,并迅速扩散,从而导致小麦锈病大面积暴发。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和适应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有效减少锈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补充氮、磷、钾等养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特别是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要适量增施氮肥和磷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环境。

及时翻耕和灭虫灭鼠,减少病害的传播源和介体,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4.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小麦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谷类和豆类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除了遗传变异能力,这两种病原菌还具有潜伏期长、寄主特异性突出等特点。潜伏期长意味着在寄主中病原菌可能长时间存在却不引发明显的病征,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寄主特异性突出则表明这两种病原菌对不同品种的小麦具有不同的侵染力和致病性,需要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了解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特点对于有效防控此病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防治方案时,需要根据病原菌的生活史和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生产。
3.2 研究展望
对于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通过对小麦品种的筛选育种来提高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进而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条锈病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以便开发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还可以加强对病害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可以开展针对小麦种植管理措施的优化研究,提高小麦的整体生长状况,从而增强其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更加有效的科学支撑。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施肥、适时灌溉、病害监测和病害预警,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条锈病的风险。
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和拮抗菌等微生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减少损失。
综合以上几种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并加强科学管理,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
3. 结论
3.1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重要性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阜南县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县,地处中国北方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小麦。

小麦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小麦条锈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掌握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展开讨论。

一、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茎秆,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产量减少。

而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1. 气候因素:小麦条锈病在高温(20-25°C)和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和传播。

高湿的气候有利于条锈病菌的孢子萌发和传播,而高温则有利于条锈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2. 种植制度:连作小麦、抗病性差的品种和缺乏适宜的轮作制度都会增加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3. 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肥力和PH值都会影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害虫传播:一些害虫,如小麦蚜虫、小麦叶蝉等,在吸食小麦汁液时会将条锈病菌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加剧了病害的传播。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对策针对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农业专家和种植户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对策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1. 种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种植,能够有效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种植户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2. 调整种植制度: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间作种植,可以有效减少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传播。

合理的轮作种植可以减少病害菌源,降低病害发生的几率。

3. 合理施肥和灌溉:合理施肥和灌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4. 定期病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喷施杀菌剂、清除病害株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该病害主要由小麦锈菌引起,包括条锈菌、赤霉菌和黑锈菌三种类型。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包括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天气因素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天气密切相关,主要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此外,如果雨水集中在小麦生长期内,会大大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二、病原菌的传播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由上风向下风方向迁移。

经风吹到的锈菌,在小麦上繁殖并使小麦感染,从而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三、种植管理不当小麦锈病的发生也与种植管理不当有关。

如过度密植、肥料过多或过少、缺水、不合理的施药频次和时间,都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从而降低小麦的抗病能力,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一、选择抗病小麦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生长环境的品种,如选择适耕海拔和生长季节相符合的品种,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合理施肥管理小麦锈病的发生与肥料管理密切相关,在肥料管理上要注意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施肥。

合理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预防小麦锈病的发生。

三、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对于预防小麦锈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要保持田面整洁,清除残茬,避免埋深过浅的深根工作,避免水分积聚。

加强地面松土、翻盘、培土等管理,可以改善小麦生长环境,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四、及时药剂喷洒对于已经发生小麦锈病的田地,要及时喷洒药剂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杀菌效果的药剂,如甲基硫菌灵、百菌清、氧化锰等进行药剂喷洒,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但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

总体来说,小麦锈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天气、种植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小麦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收益。

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主要分为条锈病、黑穗病和条锈病三种。

它们主要侵袭小麦的叶片和穗部,导致叶片变黄、枯萎,并在小麦的穗部形成黑色锈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温、湿度是其发生的主要条件。

适宜的气温和湿度能够为锈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小麦更容易受到侵袭。

2. 土壤养分: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养分过剩或者缺乏的情况,会导致小麦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3. 小麦品种选择:不同的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锈能力较弱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病的侵袭。

4.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过大会使得小麦之间的通风不良,湿度增加,为锈病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

5. 连作问题:小麦长期连作容易造成土壤中病原菌种的积累,加剧小麦锈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容易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

了解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小麦产量的严重损失。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策略,尽可能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1. 合理选择品种:小麦锈病的抗性品种对于预防小麦锈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该选择抗锈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减少锈病的发生。

2. 种植密度: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密集的种植,保持小麦之间的通风良好,减少湿度,降低锈病的发生风险。

3. 合理施肥:小麦生长期间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养分的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锈病的发生。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河南省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分为条锈病、黄锈病和黑锈病三种。

该病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对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的论述。

病因分析:1. 病原菌传播途径: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风吹雨打,从病株上飞散的孢子迅速传播到健康的小麦植株上。

2. 外界环境条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高温多湿的天气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生殖期和灌浆期,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容易引发病害爆发。

防控措施:1.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耐病性强、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控该病的首要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可以减轻病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预防冬季越冬菌源: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和病株残体,减少冬季越冬菌源的数量和传播路径,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3. 合理田间管理: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适时疏通排水沟、清理杂草和田间杂物等,有效提高田间通风条件,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4. 施用化学药剂: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施用可湿性粉剂和杀菌剂,可以有效抑制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流行,减少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6.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措施需要综合利用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施药、施肥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病害的监测预警,早期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降低小麦条锈病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

阜南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阜南县是一个小麦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其小麦产量占据着该县农业总产量的重要部分。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会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小麦条锈病的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控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病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影响因素可以揭示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机制,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为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

通过对病害的相关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减少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在全面了解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制定可行的防控对策,为阜南县小麦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小麦条锈病的特点和规律,为其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希望能为小麦种植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意义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阜南县作为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阜南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控对策,为阜南县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病害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条锈菌引起。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橙黄色甚至红褐色的条状小斑点,患病部位呈现梗孢子层。

严重的病情会导致叶片黄化、干枯甚至死亡,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种植方式和病原菌的侵染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的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发生条件,尤其是在20~25°C 的温度和大气湿度70%以上的环境中,病害最易发生。

2. 菌源侵染:小麦条锈病菌主要通过种子、残体和生活在土壤中的菌丝侵染健康的小麦植株。

3. 病原菌侵染力:病原菌的产孢量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高产孢菌株和具有传播病菌的虫媒都会增加病害的危害程度。

4.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病性不同,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二、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条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2. 清除病源:在种植前将田间的小麦残体清除干净,并进行病害集中区域处理,可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3. 施用农药:在小麦生长期和病害高发期进行预防性喷药,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长和传播。

常用的农药有三唑酮、嘧菌醚等。

4.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如与玉米、豆类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5. 改良栽培技术: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疏苗、间苗等都能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6. 栽培控制:控制小麦密度,减少潮湿和通风不畅的情况,有利于减少条锈病菌的侵染。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与气候、品种、种植方式和病原菌的侵染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防治小麦条锈病,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清除病源、施用农药、合理轮作、改良栽培技术和栽培控制等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主要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锈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病原菌传播途径、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感染: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有条锈菌、黑锈菌和黄锈菌,它们都能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引起小麦锈病。

这些病原菌通常通过二孢子形式进行传播,侵入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形成病斑并释放新的病原孢子,完成病害的传播。

2.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高湿、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最适宜的发生条件,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和病害的发展。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影响,例如连续多日的低温和高温都会对小麦锈病的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菌的抗性有所差异,一些品种对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抗性,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展。

由于病原菌的变异性,一些传统品种的抗性逐渐丧失,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1. 合理轮作:小麦作为冬季作物,可以与夏季作物进行交替种植,从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轮作中的夏季作物可以提供一个不利于病原菌孢子萌发和繁殖的环境,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小麦锈病的风险。

2.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具有一定抗锈病能力的品种。

目前,有一些抗锈病基因已经被研究出来,可以通过育种选择或基因转化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小麦品种中,提高小麦的抗锈病能力。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 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一方面,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提高植株的健康状况,减少受病原菌侵染的概率。

科学施肥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4. 病害监测与防治:对小麦锈病进行及时监测和预报,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物。

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小麦种植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我国东北、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严重,呈现出有害规律。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气温在15-20摄氏度、湿度在90%以上的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

2. 遗传因素:小麦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条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些耐病性差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小麦条锈病的侵害,而一些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则相对不易受到侵害。

3. 病害传播:小麦条锈病可以通过风传播和种子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小麦条锈病菌侵入小麦株后,通过小麦叶面上形成的孢子传播给其他小麦株,导致病害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针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方法来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1. 科学种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选用小麦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种植。

2.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调节小麦生长的营养状态,增强小麦的抗病性。

适当施用有机肥和磷、钾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观察小麦叶片及植株的病情状况,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使用化学防治剂:在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初期,可以使用一些化学防治剂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一般可选择环菌灵、丙环唑等广谱杀菌剂进行喷洒,但同时也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频次。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条锈病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主要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性、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小麦条锈病由真菌引起,生长迅速,易在潮湿环境下扩散。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效果较明显,但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生物防治方法也备受关注。

最后结论指出,小麦种植者应该重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病害监测和科学防治,可有效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病原特性、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重要性、种植者、监测、减轻产量损失1. 引言1.1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性、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了解并有效应对小麦条锈病的威胁。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病原菌数量和小麦品种的影响。

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病原菌易于传播并感染小麦,导致病害加剧。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化学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是目前主要的防治手段,其中化学防治方法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但也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生物防治方法则倡导使用天然的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害,对环境友好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通过加强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科学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保障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种植者应该重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一病害的发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应对小麦条锈病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

2. 正文2.1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性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特性主要表现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主要靠风传播传播。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及相应的防治策略。

1. 气候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适宜的气候环境。

高温、高湿和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锈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病原菌感染: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有条锈菌和黑穗锈菌,它们通过孢子在小麦植株上进行感染。

一旦病原菌侵入小麦植株,就会引起细胞组织的破坏,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小麦品种抗性不足:小麦锈病的发生还与小麦品种的抗性有关。

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对抗病原菌的侵袭,降低发病率。

由于品种改良和病原菌的变异,一些小麦品种的抗性逐渐减弱,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增多。

1. 合理栽培管理: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在田间农艺上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抗锈病品种,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草地整理、土壤消毒等措施,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2. 科学水肥管理:适量的灌溉和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确保小麦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增强植株的生长力,有助于防止小麦锈病的发生。

避免过量施肥和浓度过高的氮肥,以免引起氮素过多,导致小麦植株的脆弱和易感。

3.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措施有助于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在小麦连作的地块上改种相关作物,如豆类、玉米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存留和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4. 科学防治药剂: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咪鲜胺等。

在发病初期或病情较轻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低毒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遵守使用规定,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5. 种植耐病小麦品种:选用抗锈病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随着品种改良的逐渐推进,现已培育出多个抗锈病的小麦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小麦种植区之一,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分析1. 病原真菌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该病原菌经过性孢子在其寄主间进行长距离传播,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到新的寄主上,引发新的感染,导致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流行。

2.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高温潮湿的气候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气候条件复杂多样,雨水充沛,容易造成高湿环境,有利于条锈病菌的增殖和传播。

3. 宿主植株小麦是小麦条锈病的唯一宿主植株。

大规模种植的小麦田地为病原菌提供了相对集中的寄主,一旦发生病害,便容易迅速传播。

4.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以及疏于田间管理等,都可能成为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外部条件。

二、防控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在河南省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强,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养分,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耕作管理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强灌溉排水,确保小麦生长环境干燥通风,减少病原菌的生存和传播条件。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需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外源微生物或内源植物产生的防治物质,对小麦进行生物防治,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6. 科学种植布局采取合理的轮作制度、间作制度和分季播种,减少宿主植株的集中生长,遏制病害的传播。

7.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对小麦田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畦面整洁,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治对策摘要:分析了甘肃省秦安县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抗条锈小麦品种的选育、抗条锈品种的合理利用、搞好生态防治、重视农业防治,减少发病条件和及时全面的药剂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防治对策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大发生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30%-70%。

甘肃陇南(天水市及陇南市)位于我国黄淮冬麦区的西缘,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公认的发源地和菌源基地。

历史上黄淮麦区的每次小麦条锈病流行,几乎都是最先源于甘肃陇南,再向东、向南传播,漫延至全国。

一般来说,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将会导致全国的大流行。

而秦安正好位于甘肃陇南冬麦区的北缘,是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地带。

因此,对秦安小麦条锈病的有效控制对该区乃至全国的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流行的地理条件秦安县位于东经105°21’-106°02’,北纬34°44’-35°11’之间。

海拔1120-2020m,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气候区域性差异显著,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境内地势复杂,有川区、半山区、高山区。

极端最低气温-17.50-24.90℃极端最高气温31.70-38℃,年平均气温10.20℃,无霜期145-185d,年降水量450-560mm之间。

高山区,夏季冷凉,条锈菌可越夏;川区、半山区,气候温和、光、热、水、肥条件较好,是条锈菌重要的越冬地带。

小麦种植呈垂直分布,种植面积2.30万hm2主要以冬小麦为主,高山区有春小麦零星分布。

2流行的原因根据1985、1990、1991、2002年大流行的调查研究,本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主要受当地菌源、品种、降水三大因素所制约,其中当地菌源和感病小麦是发生大流行的关键,3、4、5月份降水量是发生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2.1条锈病既能越夏也能越冬秦安县在海拔1120-2020m范围的高山、河谷、阴山、川地、阴湿地区中,存在着一年最热月份气温不超过22℃的地方,这样锈病孢子就可以越夏;在低海拔日气温不低于-8℃的地方,条锈菌就可以越冬。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率较高,并且对小麦的影响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发生,尤其是春季和秋季的天气条件非常适宜条锈病菌的繁殖。

一旦小麦田中出现条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黄化斑点,发生条状扭曲,并伴有红褐色的条锈孢子粉。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病原菌感染:小麦条锈病菌主要经病原菌感染引起,病菌可以通过风、虫、土壤和种子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或残茬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2. 气候条件: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发生,如春季和秋季的高温多雨季节,温度在20℃左右是条锈病菌的适宜繁殖温度。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不同,一些抗病品种对条锈病菌有一定的抗性,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能有效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通过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减少病菌的数量,降低感染的风险。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条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同时注意及时更新品种,选择更具抗病性的新品种。

3.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增强抵抗条锈病的能力。

注意均衡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生长过旺,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

4. 喷药防治:在小麦叶片开始出现病斑时,及时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药防治,能够有效遏制病害的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5.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避免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6. 合理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及时疏松土壤,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避免过度密植和过浓的种植密度,防止病害的传播。

小麦条锈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我们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关注天气情况,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品种,适量施肥,及时喷药等,以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作者:彭昌家冯礼斌白体坤丁攀刘建国陈如胜尹怀中龙维国文旭李鸿韬何海燕肖立来源:《农学学报》2015年第05期摘要: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呈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

建立了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

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

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

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始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和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及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流行规律;预警水平;提高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41101690引言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在全世界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60多个国家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广泛发生于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

小麦条锈病一直是威胁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冬小麦及西北春麦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4次大流行,分别造成60亿kg、30亿kg、26亿kg和10亿kg的产量损失。

20世纪末新生理小种条中32、33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中国90%的小麦生产品种抗条锈性丧失,中国小麦条锈病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大流行状态,目前小麦条锈病已成为中国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鉴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危害性,中央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协作委员会。

通过全国全体条锈病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协作研究,已在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病害的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和进展。

特别是中国小麦条锈病著名专家陈万权研究员和康振生教授带领全国小麦条锈病专家学者,主持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第一作者参与沈丽和彭云良主持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年出席四川省植保站召开的条锈病为主的小春病虫发生趋势专家会商会,对全省发生趋势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均得到采纳,监测数据每年都作为省植保站条锈病趋势预报的依据,还多年在全省召开的小麦条锈病或小春病虫防控现场会上,作搞好条锈病为主的小春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典型发言。

小麦是南充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小麦15.3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3%以上,小麦产量的高低,对全市粮食总产影响较大。

但是,威胁小麦产量最大的小麦条锈病,在中国的4次大流行中,防治不力的地方,小麦减产达30%-50%(其中,2002年监测预警及时,防控得力,产量损失仅15.25%),1999年来,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较高,每年发生面积位居四川前列,已成为影响全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

南充又是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还是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的主要菌源地,并可随高空气流进一步对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造成威胁。

1949-1997年,南充植保工作者对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对发生流行规律尚不清楚,加之南充生态环境、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的特异性,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与国内外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借鉴市外研究成果对南充市没有直接指导作用。

对此,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不仅是确保本地小麦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乃至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笔者从1998年秋开始,主持带领全市植保工作者通过采取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通过16年的试验示范与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及其发生趋重成因,使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鉴于南充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所做工作和在四川的特殊区位,农业部于2003年、2010年下达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植保工程和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

为此,笔者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期为搞好南充市和相同生态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与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发生流行特点和趋势1.1发生始见期和发生特点根据全市小麦的播种时期,结合10月至翌年2月的天气情况,从1998年秋开始,组织市、县(市、区)植保技术人员和基层群测人员,以嘉陵江及东河、构溪河、白溪河、西河5条江河为主的风口河谷地区和公路、铁路沿线及历史上重发、常发和早发区域的早播小麦为重点,集中从11月10日开始,每3-5天进行1次田间普查,结果(表1)表明,1999-2014年16年间,条锈病发生始见期:在上年秋苗11月的有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5年,占31.25%,在上年秋苗12月的有1998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3年9年,占56.25%,在秋苗期11—12月始见条锈病的共有14年,达87.5%,在当年(分蘖拔节期)1月的只有2000年和2013年2年,仅占12.5%。

由此说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发生始见期,集中出现在上年秋苗11月中旬至12月,较常年(1949—1995年,其中大发生的1950年、1956年、1958年、1962年、1964年、1996年和中偏重发生的1975年、1983年和1985年除外)提前40-60天。

且呈现始见期越早,发病越重趋势特点。

1.2传入初始菌源地(即始见期)地点及年份分布从表1看出,近16年来,小麦条锈病始见期地点:阆中市七里镇有7年,占43.75%,表明该地是南充市条锈病菌首先传入的重要初始菌源地,加上南部、仪陇和蓬安3个县,4个县(市)年份达15年,占93.75%。

由此说明,南充市条锈病菌首先传入的初始菌源地主要集中在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仪陇和蓬安4县、市。

1.3传播路径从表2、图1看出,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路径是陇南和川西北等越夏区,经距越夏区相对较近、每年条锈病发生期均比本市早的绵阳和广元等地传入初始菌源地阆中、南部、仪陇和蓬安后,再随西北风沿江河南下传播扩散到嘉陵江流域的高坪、顺庆、嘉陵和西河流域的西充,随之在市内各条江河为主的风口河谷地区和公路、铁路沿线及历史上重发、常发和早发区域扩散蔓延,然后传入没有江河的营山和全市各小麦种植区域(偏轻发生的2013年西充和营山比高坪、顺庆、嘉陵始见期早除外),最后传播扩散到毗邻的遂宁、广安、达州、巴中等市地,进而随高空气流传播扩散到渝、鄂、湘及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

如1999年、2001年、2002年、2009年和2014年监测,几乎所有种植小麦地方,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

1.4流行特点小麦条锈病外来传入菌源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范围大小是该病大流行的前提。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条锈病发生情况(表3),结合不同温度条锈病的潜育期和南充小麦生长期气候特点,经过长时间系统研究发现: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在分蘖至拔节期(11月至翌年2月),以外来传入菌源侵染为主,田间病田率和病株率相对稳定,分别为(下同)1.1%~31.4%和0.3%-7.3%,其中,偏重至大发生年(表1,下同)6.1%-18.3%与1.7%~5.3%,特大发生年31.4%与7.3%,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年4.3%-5.1%与0.8%-1.2%;第2次在孕穗期(当年3月),既是外来传入菌源侵染的高峰期,又是本地越冬菌源田间多次重复侵染和大区域传播侵染高峰期,分别达到(下同)14.3%-77.9%和3.4%-38.8%,其中,偏重至大发生年25.5%-31.5%与9.3%-23.4%,特大发生年77.9%和38.8%,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年18.6%~19.2%与8.5%-8.9%。

由此推断,如2月底病田率和病株率分别(下同)达到6.3%-18.3%与1.7%-5.3%,3月底达到25.5%-31.5%与9.3%-23.4%,当年条锈病必将偏重至大发生;2月底达到31.4%与7.3%,3月底达到77.9%与38.8%,当年条锈病必将特大发生;2月底达到4.3%-5.1%与0.8%-1.2%,3月底达到18.6%-19.2%与8.5%-8.9%,当年条锈病将是中等局部偏重发生;2月底达到2.1%和0.9%,3月底达到(或低于)14.3%和3.4%,当年条锈病必将偏轻(或轻)发生。

由此说明,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范围大小是该病大流行的前提,尤其是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

如特大发生的2002年病田率高达26.5%-31.4%。

以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为自变量,年发生面积为因变量,采用SPSS Version 22对(表3)7年统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孕穗期病株率、拔节期病田率和孕穗期病田率等3个自变量对年发生面积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得到以下预测模型(即数学模型):Y=0.179+0.09X1-0.7720X2+0.105X3(R2=0.996)其中,Y为年发生面积(万hm2),X1为孕穗期病株率(%),X2为拔节期病田率(%),X3为孕穗期病田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