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初中语文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阅读原文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
安徽省淮北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淮北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卷(2021-2022学年下学期命题范围∶七下第1、2单元,名著导读一,课外古诗词诵读前4首)温馨提示∶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练习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2)深林人不知,______(王维《竹里馆》)(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韩愈《晚春》)(4)我站在高山之巅,__,奔向东南。
(光未然《黄河颂》)(5)《木兰诗》中," ,"两句简练地概括出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6)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听到《折杨柳》,进而引发浓烈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
(7)岑参《逢入京使》中," ,"两句描写诗人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3分)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chóu,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huī章。
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
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赚.()出报chóu()huī()章旋.()转(2)下列词语的词性与"可是"相同的一项是()A.可爱B. 如果C.大概D.篝火(3)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了__和____的修辞手法。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阅读答案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陈忠实①早晨醒来便听见哗哗哗的雨声。
拉开窗帘就看到了从黑云里倾泻而下的闪着些微亮光的雨条。
到俄罗斯一周了,走到哪里都是蔚蓝的天空和鲜亮的阳光。
今天遇到下雨了。
有阳光又有雨,当是感受俄罗斯大地自然天象变幻的一个难得的完满。
②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泰。
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
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③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
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泰的居室和写作间。
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
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
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态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
⑤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⑥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
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
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⑦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
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吴雨僧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答案:汪曾祺写的阅读吴雨僧先生二三事的答案一:第一题答案:相同点:内容上都是介绍或记叙叫卖,都表达了作者对旧日风情的怀念。
不同点:课文除了介绍口头“吆喝”,还介绍了器物的“吆喝”,选文只描写了口头“吆喝”;第二题答案:课文作者在介绍的过程中更多是融入欣赏和品味的情感,而选文作者在文中更多的是流露对“吆喝”者的同情,也包含着对当社会的谴责意味。
第三题答案:清脆。
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经常表现(“就像牙口极好的人咬一个脆萝卜似的。
”)。
吆喝者辛苦奔波和不幸。
悲苦凄凉甜美好听,使人春天和初秋的暖意。
第四题答案:年纪虽小却有着大人的成熟(也可理解为: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大人的负担,失掉了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玩耍的自由。
)扩展资料:汪曾祺写的阅读吴雨僧先生二三事:吴宓(雨僧)先生相貌奇古。
头顶微尖,面色苍黑,满脸刮得铁青的胡子,有学生形容他的胡子之盛,说是他两边脸上的胡子永远不能一样:刚刮了左边,等刮右边的候,左边又长出来了。
他走路很快,总是提了一根很粗的黄藤手杖。
这根手杖不是为了助行,而是为了矫正学生的步态。
有的学生走路忽东忽西,挡在吴先生的前面,吴先生就用手杖把他拨正。
吴先生走路是笔直的,总是吴先生走路是笔直的,总是匆匆忙忙的。
他似乎没有逍遥闲步的时候。
吴先生是西语系的教授。
他在西语系开了什么课我不知道。
他开的两门课是外系学生都可以选读或自由旁听的。
一门是“中西诗之比较”,一门是“红楼梦”。
“中西诗之比较”第一课我去旁听了。
不料他讲的第一首诗却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阅读理解答案二:9.A C【解析】试题分析:B“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分析错。
D“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分析错。
E“全篇详细地记述”分析错。
10.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1)(2分)奇特:①爱写旧体诗,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但讲课有时候也用英文。
江西省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4.2.5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 训练课 含解析

第2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旷野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的,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间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人类也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蚁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间,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选自《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最终目的还是对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E.人类就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长途跋涉中,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什么事也做不了.解析C项,“最终目的还是对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有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从原文中“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可见其最终目的应是“关爱生命”.E项,“……什么事也做不了”理解有偏颇,不是做不了,而是不需要做,作者意思是人类除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外,再做其他事也没有意义了.答案CE2.文章以“旷野”为线索,联想到了哪些人和事?这样写有何用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五段写到沙漠里的胡杨树和法显、玄奘、鉴真等佛教旅行家,第六段写上海旅行家余纯顺.与无际的旷野相比,这些人都是渺小但顽强的生命,构成鲜明的对比.据此回答此题即可.答案联想到了贾平凹对沙漠里的胡杨树的赞叹,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在旷野中的跋涉,上海旅行家余纯顺葬身罗布泊.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3.结合全文,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一句要重点揣摩“通”的含义,根据第五段中“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一一打通”可分析“通”.第二句重点揣摩“糟践”“断喝”“施行惩罚”“对……的慈悲”的含义,即人类要维护和平,同破坏和平的行为作斗争.答案第一处:只有把柔弱的躯体同与生命群落密切相关的社会及自然一一联系起来,通彻中外、上下以及人我之后,那才是一种至情、至爱、至理的仁爱.第二处:作为渺小生灵的人能“修得同船渡”,的确不易,所以我们要努力维护人生百年的和平,和谐共处,惺惺相惜,对破坏人类和平、和谐的事情,要敢于阻止并与之斗争.★4.在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太空”“旷野”“不在乎”.第四段提到了宇宙,提出对生命要“欢呼”“呵护”“珍爱”;第七段提到旷野、宇宙,提出对待生命要“万般珍惜”;第八段提到宇宙、旷野,提出人类要“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第九段提到“善和爱”.根据这些关键信息组织答案即可.答案①在无限空旷的宇宙间寻找生命,动辄多少光年,耗时千万年尚无消息,然而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就竟然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何等不易!所以我们应万般珍惜,相互慈悲,切勿互相糟蹋.②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唯有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也就是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了.③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因此我们既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微若蚁蝼,却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意思相近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义,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做客,也曾被请到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原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作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⑨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⑪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⑫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选自《季羡林小品》,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述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错,目的在于说明他讲课认真、严肃.D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错,并不影响文章的真实性,这些作者的揣测,意在表现作者对雨僧先生的为人比较了解.E项,“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其中“详细”和“与雨僧先生交往”错,并不都是详细记述,且有些不是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琐事,而是作者的听闻和揣测.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6.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要找到答题的信息区间,即文章的第②至第⑦段,这些段落集中表现了雨僧先生的“既奇特又矛盾”,把这些段落叙述的事件概括出来就不难得出答案.如,“奇特”主要体现在:他写旧体诗,但讲课有时用英文;他坦诚率真,不掩没学生的才华.“矛盾”体现在他乐于与青年人交往,但讲课认真、严肃等.答案奇特:①爱写旧体诗,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但讲课有时候也用英文.②坦诚率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他不掩没学生的长处,对有才华的同事(陈寅恪)极力推荐.矛盾:乐于和青年人交往,学生跟他开玩笑,他也“一笑置之,不以为忤”,经常邀学生到他的住处做客、吃饭,但讲课认真、严肃,“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7.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到切入点:一是从“十年浩劫”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出发作答,这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知识分子遭到了残酷迫害;二是从雨僧先生的性格为人入手,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不会媚俗取巧,自然会遭受迫害.把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即为答案.答案①“十年浩劫”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是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时代;知识分子不但被贬低、轻视,而且还受到残酷迫害.②作者十分了解雨僧先生的性格和人格,知道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决不会投机说谎,也决不会媚俗取巧,这势必会与那个时代产生冲突,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作者能够断定.★8.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二者应该是不矛盾的.关键是从“特立独行”和“真正的人”两个关键词思考作答,“特立独行”是指其为人有个性,不同流合污;而“真正的人”是从他的为人、他的品性、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及他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来说的.作答时结合二者分析即可.答案不矛盾.因为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雨僧先生确实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他的性格和人格似乎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他有独特的个性;有坚定正直的操守;有自己的志趣爱好,而且造诣深厚;他与人为善,乐于帮助他人,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所以说他虽然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却是“一个真正的人”.(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答案2(二)

《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答案(2)《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测试题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12分)1.下列加粗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炫耀(xuán)称职(chènɡ)莽莽榛榛害人听闻B.缥缈(piāo)闲游(xián)随声附和兴高采烈C.女娲(wō)澄撤(chénɡ)精美绝仑神通广大D.潺潺(chán)哞哞(mú)引人遐思浪浪跄跄2.下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2分)A.他每天早起晚睡,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B.单位的小李是个善于交往的人,不管是与领导还是同事的关系,他都能处理得很妥当。
C.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可以分辨及其细微的气味。
D.我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主见的人,无论什么事,只要大伙赞成,他就随声附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家用净水器的迅速普及正说明了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
B.进行技术革新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C.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4.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的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婉约,粗犷,细腻,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A.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若大江东去B.如小桥流水似风拂杨柳若大江东去如旭日喷薄C.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若大江东去D.若大江东去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5.假若你正忙于作业,一同学来问你题目,下列回答最为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请你耐心地等我把作业完成了,再来教你。
B.对不起,我自己的事还没做完呢,你另请高手吧。
C.等我把这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好吧。
D.等我做完作业,你再来请教吧。
6.选出下列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A.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了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题库: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讲散文阅读

专项训练五 散文阅读 一、(201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
2.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
3.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 4.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董 阳(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①段中,作者用可爱的“顽童”来形容沉醉于艺术世界的鲁迅先生。
B.鲁迅先生的遗嘱表达了他对美术的投入与热爱以及对后代的殷切嘱托。
C.第⑤段中“集藏”等动词,凝练地概括出鲁迅先生为美术所作的贡献。
D.鲁迅先生为许广平精心挑选信笺这一细节主要表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回忆雨僧先生

8.(8分) (1)不同意。首先,作者在第⑤段中对欲望消除心灵 庸俗贫乏表达了感激心情。其次,作者在第⑥、⑦段 中对欲望的描写采用了赞美的笔调。再次,作者在第 ⑦段中对欲望在静坐中复活表达了“喜乐”的感情。 最后,作者在第⑧段中表达了对世人多会曲径通幽地 憧憬欲望的认识。所以,本文主旨不是咏叹事业、理 想的失落,而是呼唤人们回归心灵世界。(4分,答一 点1分,答“同意”原则上不得分) (2)启迪:人的内心宝藏非常丰富,不能只知向心外 的世界去挖掘,而荒置自己的心灵,那就错过了繁复 不尽的人间异彩!(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暗影生异彩
5、①向往教科书之外的动态世界;②渴望进
入自己挚爱的手足同胞的生活;③希望用繁 复不尽的人间异彩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每点2分) 6、①表现垃圾化为泥土过程的艰辛与庄严; ②为下文抒发痛苦磨练促进心灵发育的感悟 作铺垫;③用垃圾变泥土来类比下文人生磨 练,增强文章形象性和说服力。(每点2分)
感到单调疲乏(1分),与上文作者沉浸在有 韵致的家乡生活中(1分)形成鲜明对比(1 分),引出下文的议论(1分),点明“寒冷 也是一种温暖”(1分)。
4.(10分) 两重含义:①故乡冬季寒冷,却带给作者自由的身心体验和 温暖的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依恋故乡,思念亲人的温馨之 情。(2分)②创作出具有深厚品质的文学作 品的大家,虽 然在当今社会遭遇冷落,但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炒 作、不谋利,给作者带来精神的享受,让作者觉得亲切。 (2分)感悟:略 【评分参考】 解释两重含义,4分。 联系实际,观点鲜明,言之成理,4分。 语言表达顺畅得体,2分。
走近田野,贴近自然,感受生机和美好; 童年、回忆、故乡是人的“根”,永远的精
槐花香漫故乡情
季羡林文集(全13册)

02
中国佛教史 上的《六祖 坛经》
03
《列子》与 佛典
04
佛典中的 “黑”与 “白”
06
佛教的倒流
05
佛教对于宋 代理学影响 之一例
因梦集
燕南集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兔子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寻梦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干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色梅 战斗吧,非洲! 野火 爽朗的笑声 春城忆广田
第四辑语言学 家篇没有语言
的生活
第五辑入世知 识分子篇在离 世中永生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悼巴老 西谛先生 哭冯至先生 悼组缃 忆念胡也频先生 追忆李长之
回忆陈寅恪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寅恪先生二三事 纪念陈寅恪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为胡适说几句话 吴雨僧(宓)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小山集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洛阳牡丹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老猫 到达印度 寿作人 火车上观日出 延边行 园花寂寞红
第一辑:故乡和亲人 第二辑:北京记忆
第三辑:流年感悟
还乡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歌唱塔什干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重过仰光 到达印度 德里风光 难忘的一家人 天雨曼陀罗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尼泊尔随笔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哥廷根 重返哥廷根 章用一家 我的老师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作者介绍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临清人,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 家,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 饶北季”。他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 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 98岁。
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
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9—12题。
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
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
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
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举隆庆二年进士,迁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
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归葬其亲,湖广诸司毕会。
巡按御史赵应元独不往。
居正嗛之。
及应元事竣得代,即以痛请。
王篆者,居正客也,素憾应元,且迎合居正意,属都御史陈蚧劾应元规避,遂除名。
用汲不胜愤,乃上言:御史应元以不会葬得罪辅臣,遂为都御史炘所论,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窃恨之。
夫疾病人所时有,今在廷大小诸臣,曾以病请者何限。
御史陆万钟、刘光国皆以巡方事讫引疾,与应元不异也,蚧何不并劾之?即蚧当世宗朝,亦养病十余年。
后夤缘攀附,骤列要津。
以退为进,宜莫如蚧。
己则行之,而反以责人,何以服天下?陛下但见蚧论劾应元,以为恣情趋避,罪当罢斥。
至其意所从来,陛下何由知之?孟子曰“逢君之恶其罪大”,臣则谓逢相之恶其罪更大也。
陛下天纵圣明,从谏勿咈。
诸臣熟知其然,争欲碎首批鳞以自见。
至若辅臣意之所向,不论是否,无敢一言以正其非。
且有先意结其欢,望风张其焰者,是臣所谓逢也。
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恶者,炘特其较著者尔。
以臣观之,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
陛下又不躬自听斯,而委政于众所阿奉之大臣。
大臣益得成其私而无所顾忌,小臣益苦行私而无所诉告,是驱天下而使之奔走乎私门矣。
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习之,内外章奏躬自省览,后宣付辅臣,俾之商榷。
疏入,居正大怒,欲下狱廷杖。
会次辅吕调阳在告,张四维拟削用汲职,帝从之。
居正以罪轻,移怒四维,厉色待之者累日。
用汲归,屏居郭外,布衣讲授,足不践城市。
(节选自《二十四史·明史》,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被倭,客兵横市中被:遭受。
2019-2020学年重庆市110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重庆市110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文言文阅读答案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
正德三年进士。
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9~12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
正德三年进士。
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
授乐陵知县。
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
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粟与弓马,乞贼勿攻。
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
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
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①,才容人。
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
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
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
事闻,进秩二等。
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
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
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②平,不能限牛马。
逵筑城凿池,设楼橹,置巡卒。
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
逵遥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
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
时宸濠③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
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
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
重贿由于盗薮④,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
”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
及宸濠缚燧,逵争之。
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
”宸濠怒日:“我不能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
汝反贼,万段磔⑤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
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⑥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
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
”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
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许逵传》)[注]①圭窦:圭形小门。
②圮:毁坏。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文言文阅读答案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结友而别。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
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有删改)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随当击贼私下里,偷偷的B遂往诣蒙拜访C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但是D盖不可及也比得上5.下列全都表明吕蒙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的一组是()①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②因为肃画五策③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④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⑤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⑥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十几岁时,在未告知父母的情况下,跟随姐夫邓当参加战斗,后来母亲得知后很生气,要惩罚他,最后还是放弃了。
2017人物传记题型1(共45张)

达到了世界水平。(节选自《谢希德的诚与真》) •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第9页,共45页。
•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 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些方面来写
3、具体体现的?(或是通过哪几件事情体现出来
的?有几方面的理由?)
第13页,共45页。
(二)解题思路(sīlù):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要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项归纳、概括
第14页,共45页。
(三)例题解说: 审题定区——划分层次——提关键词——拟写答案
• 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波尔的论战被称为(chēnɡ wéi)物理学 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 概括(6分)
第2页,共45页。
归纳(guīnà)概括题常见题型
1 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
2 概括分析原因题
3 概括或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 1.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 2.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 3.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
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 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zhōukān)》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 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 ,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阅读答案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
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
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
及践阼,封安国亭侯。
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
征东大将军曹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
”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
”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后迁为司空,徙司徒。
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辄遣使祠焉祠:祭拜B.假节督诸军事假:假借C.臻数切深切:纠正缺点D.而犹案甲养士案:通“按”,压住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战于荥阳而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帝方隆意于殿舍访风景于崇阿C.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欲以偏军长驱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卫臻有谋略的一组是①平天下者,必此人也②此必畏怖伪辞耳③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④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⑤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⑥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
长凳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长凳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长凳周海亮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
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
总会有可捞的东西。
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
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俱,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
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
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份,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
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
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
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
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着,闪着木质的暗黄。
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
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
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
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
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
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
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
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
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
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
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
三麻说,是。
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
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雨僧先生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阅读原文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
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
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
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
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
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
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
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
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
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
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
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
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
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
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
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⑾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
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
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
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
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
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⑿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
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
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选自《季羡林小品》)
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阅读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
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C。
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D。
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很多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并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E。
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
(2)作者在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多方面表现,但在下文并未全都谈及,请你列举作者在回忆中详细叙述的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6分)
(3)在十年浩劫中,作者并未与雨僧先生见面,也“有意不去仔细打听”雨僧先生的情况,可是作者却断定“他当然不会幸免”,这是为什么?(6分)(4)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8分)
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答案解析
(1)A3分,C2分,D1分。
(2)奇特:①爱写旧体诗,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但讲课有时候也用英文。
(2分)②坦诚率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如他不掩没学生的长处,对有才华的同事(陈寅恪)极力推荐。
(2分)矛盾:乐于和青年人交往,学生跟他开玩笑,他也“一笑置之,不以为忤”,经常邀学生到他的住处做客,吃饭,但讲课认真、严肃,“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2分)(3)①十年浩劫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是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时代;知识分子不但被贬低、轻视,而且还受到残酷迫害。
(3分)
②作者十分了解雨僧先生的性格和人格,知道他为人耿直,特立独行,决不会投机说谎,也决不会媚俗取巧,这势必会与那个时代产生冲突,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作者能够断定。
(3分)
(4)不矛盾。
(1分)因为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雨僧先生确实是“一个不同流
合污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性格和人格似乎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
(2分)但他有独特的个性;有坚定正直的操守;有自己的志趣爱好,而且造诣深厚;他与人为善,乐于帮助他人,能够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所以说他虽然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人”。
(5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