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知识点

合集下载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讲解(上)课件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讲解(上)课件

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
,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 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
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 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认可。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
:“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
比对 人物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相关人物。这 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 “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 过什么事 ”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比对 事件
高考文言文所选材料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 分, 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 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有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 这 就犯了对事情表述失度的错误。与此同时,命题人往往对原文关键的细节词语有意翻译错来迷惑考生。 这些歪曲文意的方式正是设题的主要陷阱。
2.挑选文中信息
(2)(经典题,3分)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巨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挑选文中信息。第一,准确理解题干要求,抓住限制语“马文升”“皇上”“修身爱民”,即下 列选项主语应是“马文升”,宾语是“皇上”,内容是“修身爱民”。其次,理解选项句子含意。最后,在理解 句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挑选排除。①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劝谏新登基的天 子应当知道农事的艰巨,符合题干要求。②句省略主语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正直敢言,即使不 是他职分之内的事,也是言无不尽。②句的重点内容在于马文升直言劝谏,并没有体现出“修身爱民”的内容。 故②句错误,排除A、C项。③句省略主语马文升、宾语太子,结合语境可知,此句指马文升进言对太子的言语举 止进行正确引导,没有涉及“皇上”。故③句错误,排除A、D项。④句主语为马文升,结合语境可知,该句写马 文升奏请朝廷命有关部门赈灾,抚恤灾民,没有涉及“劝谏皇上修身爱民”的内容。故④句错误,排除C、D项。 ⑤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要求皇帝减少饮食,撤去歌舞音乐,修养德行,检讨过失,符合题干要求。⑥ 句结合语境可知,句意指马文升劝谏皇帝停止额外织造,赈济饥民,捕捉盗贼。由上可排除②③④句,①⑤⑥句 正确。故答案为B项。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上课用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上课用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 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 帝的封赏 。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 相能(和睦),然敬其威重(不过敬重阴嵩的严 肃有威)。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 不(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兴顿首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 并经行明深(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逾于公 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 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以谨慎 勤敏受器重)。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 吾。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 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 军十多年。
3、弄清选项中“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 对象、文句范围,即看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 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情, 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一个语句、哪一个文段, 还是涉及全文。 4、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 曲解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 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 观点,分析作者和文中人物思想的精华和局 限性。
这个故事,提及到有那些人?
商于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 最主要的议论抨击的人物,那就是“牧民者”, 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 也就是统治者。如果我们认真阅读分析文章,就会发 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 现,此文并非讽刺商于子用大猪耕田的可笑行为,而 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于子 是通过商于子之口,讽刺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会任用 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选其 “贤人”,商于子以此作比较:“不以牛,虽不得田, 曹,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公子以之代耕,不几 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可见, 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 “牧民者”,才是文中的主角,不应忽视的。 商于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 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邪?”宁毋先生顾谓其弟子 曰:“是盖有激者也。” (《宋文宗公全集》)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文言文知识重点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文言文知识重点

l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l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自纪》)
见……于
l 吾长见笑于太方之家
(《秋水》)
l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l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进学解》)

l 道术将为天下裂。 l 而身为宋国笑。 l
(《天下》)
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固定句
使动用法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 退秦师》)
l
l 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 王纳谏》) 施动者放 l 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动词等 (《泊船瓜州》
的后面
名词的使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秦师》)
l
(《烛之武退
l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烛之武退
秦师》)
省略主语 省略句 省略宾语
省略主语
l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触龙说赵太后》) l ()不得见久矣。 (《触龙说赵太后》)
l ()不及今令有动于国。 (《触龙说赵太后》)
省略宾语
l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l 夫颛臾,肯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 l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项羽本记》) l l l l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尽心上》)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 天下人都有离心,不把国君当作国君。 鸡豚狗彘之畜 (《寡人之于国也》)
l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l 昭公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l 夫晋,何厌之有 ? (《烛之武退秦师》) l 闻道者,以为莫已若者 l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秋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2. 词汇丰富,使用较多的汉字,需要积累大量的生词;3.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严谨,需要深入理解;4. 语言优美、含蓄、抽象,需要仔细品味。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以“时态、语态、主谓、宾谓”为主的“四分法”。

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动词形式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谓关系。

2. 倒装句:将句子的语序倒置,常用于表示强调、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并列句:以“而、且、乃、若、亦、则”等连词连接的句子,形式较多样化,常用于并列、转折、递进等情况。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忠实于原文: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解释。

2. 熟悉常用字词:通过课文和练习积累常用的字词,逐渐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3. 疑难句的解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者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翻译。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仔细体会。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 理解上下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并尽量还原原文的语义。

2. 注意准确用词:尽量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来翻译文言文,避免用词过于生僻或繁琐。

3. 灵活运用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序。

4.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翻译时适度加以转换。

五、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王安石祭侄文》:了解古代祭礼的形式和礼仪,在阅读中体会王安石的豪情壮志。

2. 《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作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孟子》: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关系等。

4. 《论语》: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修养。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1篇文言文语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_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综合知识)文言文中常见词的用法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下面将整理一些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解释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以汉字书写,使用古代汉语文法和词汇的文学体裁,包括古代诗文、史传、哲学著作等。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古朴、简练、意蕴深刻等特点,注重运用典故、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字词解释、句子结构分析、文化背景把握等方面,注重领会古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文言文的主谓宾结构:文言文通常使用主谓宾的基本语序,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较为简洁明了。

2. 文言文的古汉语语法:文言文中存在着很多古汉语语法现象,如动词的重叠使用、补语的分配等,在学习中需要注意把握。

3. 文言文的词类和词义:文言文中词类丰富,含义多样,需要通过课文和词典的辅助,理解不熟悉的词汇。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和夸张:文言文常常使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意图,例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典故和引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以丰富文章内涵,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对仗和押韵:文言文中常常通过对仗和押韵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文言文阅读方法1. 结合课文背景: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环境,例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论。

2. 了解作者意图:文言文的阅读要注重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体验。

3. 多角度思考:阅读文言文时,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文中的比喻、夸张和典故,丰富自己的思考能力。

五、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技巧1. 反复阅读:文言文的理解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多次阅读可以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分析综合(方法)

文言文分析综合(方法)
在文言文应试阅读中,如果能了解题目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 扰,就会提高得分率。高考文言题所设选项常见的错误类型有: 1.人物的错位。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物、多个事件的综 合,而题干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 扰项上,就常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 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时序的错位。以叙事见长的文言选段,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表现人物的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在试题中就 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事件发生的时序颠倒,以此来 干扰考生的正确判断。如果在答题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有 利于迅速找准有效的信息区间,把不属于该时段的项排除,从而能快速 准确地解题。
创新· 思维技巧
3.“品行”的错位。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 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 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 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 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行的错位,误入陷阱。 4.手法的混乱。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往往采 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描写、评议、抒情,描写又有直接、间接、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而题干中往往指定筛选某种手法,审题时就应仔 细推敲,不能混淆,把那些虽能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却与题干所示表现 手法不符的项排除。 5.语境的勾连。在传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通过记叙人物言行去刻画 人物性格,而这些言行都有其具体而独特的背景。撇开这样的环境,文中 人物的言行所反映的内容就会似是而非,捉摸不定。因此要在典型环境中 通过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隐秘”去分析人物性格,有时命题者在选用错 例时,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毛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而实际与语境不 符的句子进行干扰。因此,备考时必须学会就文意定句义,在读懂弄通全 文的基础上,去理解把握人物言行的真正意图。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用法 理解翻译阅读分析 考点 知识点 思维导图 语文高考必看

10/23
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语气、句末助词。如:的、地、得、所 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如呢、吗、吧、啊、罢
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唉、嘻 呜呼、嗟乎、 噫、吁、嚱
11/23
“以”字常作介词用,把、用、拿、靠、凭全通,若作连词来使 用,作用跟“因为”同 “于”字只能作介词,但其用法多的是,在、对、到、给、向、 同、自,诸君译时应三思
“也”是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感叹,用在句中表停顿,强化语气多“也”字
“亦”字常用语助词,了、吧、啊、啦相近似;亦然、必然句末表 感叹、命令加祈使
(欤、耶)语气助词在句尾,相当吗、啊、吧和呢;若作介词在句中, 与“于”用法不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23
13/23
14/23
15/23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 思维导图
考点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清晰梳理 快速记忆
超实用 一看就明白 极易记忆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法和用 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 合 第六节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文考点“分析综合”的备考策略

文言文考点“分析综合”的备考策略
加 ;从命题形式看 ,干扰项 的设置更具有迷惑性 、隐
语段的理解等问题 ,我们可 以采用 “ 还原法 ”将它们
还原到材料中对应之处 ,判断其正误。 “ 还原 ”后就 算所给信息能体 现题 干要求 ,也还需 冷静分清是直接
蔼 串 20 0 8年 第 2期
维普资讯
做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时可用
述 ,是 将此事发生 的时 间提前至 “ 忽被倾浓墨碗许于
上 ,污荫几无余字 ”之时 。认为此项表述正确 的考生 是阅读时不够细心 ,对事件前后发展进程没看清楚。
3 无 中生 有 .
“ 寻找法” 客观 。由于我们是去分 析概括作者 的观点态 度 ,而不是去评论作者 的观点态度 。对作者 的观点态
是有一定标志的 ,如全文 中心句 ,段落的起始 句 ,段 末 的总结句 ,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等。 做 “ 归纳 内容要点 ,概括 中心思想”题 时要联系 语境 ,紧扣品质这一 主线 ,给人物定位 ,对人 物作 出 初步的分析评价 。至于对词语 的解释 、文句的翻译与
项 ;后一道题则着眼于全文内容 ,与一道题考查的
不 同 态度 展 开议 论 ,借 题 发 挥 ,联 系现 实 ,最后 点 明
别 、情理等方面的分别 ,考生要能根据测试 的要求选 出应选的项。 “ 归纳 、概括”是要求 考生 能抓住文章
整体理解原文 的内容是准确筛选信息的前提。史 传类文章都是 以叙述为主的 ,一篇文章 的几段文字通
常 由几件事 构成 。答题 前 ,首先 要细心通读全 文, 读
时要善 于利用文后补注 ,利用选项信息 ,利用课本知

在 阅读过程 中,应将选项 内容与文段中同选项有
关 的内容一一 比对 ,核实有无 “ 强加 因果” “ 颠倒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熟练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文言文的基础语法1. 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其中名词和动词是最基本的两类词。

2. 句法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构成。

句法还涉及到状语、补语、同位语等成分的使用。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等,这些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理解句子: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可以通过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来辅助理解。

2. 理解词语: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和短语,有些是与现代汉语相通的,有些则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含义。

积累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3. 理解篇章:文言文作品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要理解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安排。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主题、关键词语等来帮助理解。

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论语》:这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2. 《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主要由民间诗歌组成的305篇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3. 《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四、文言文的应用能力培养1. 题目分析:在解答文言文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确定所给文言文的体裁、作者以及内容要点。

2. 语言运用:写作文时,可以借鉴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魅力。

3. 仿写练习:通过模仿文言文的风格,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知识汇总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对初中文言文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汇总。

一、文言文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例如:“走”,在古代指“跑”,如“夸父与日逐走”;“汤”,古义为“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就是这个意思;“去”,古义是“离开”,“太丘舍去”中的“去”便是如此。

再比如,“亡”有“逃跑”“丢失”“灭亡”等意思;“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原因”等含义;“或”可以表示“有的人”“有时”。

对于实词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多阅读、多积累来不断提高。

二、文言文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等。

“之”的用法多样,作代词时,可代人、代物、代事,如“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代指元方;作动词,意为“去、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之”就是这个意思;作助词,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其”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也可作语气副词,表推测、反问等。

“而”可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于”常用来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

虚词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对具体例句的分析和总结,逐步积累经验。

三、文言文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会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了谓语。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章标题: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介绍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知识点。

二、文言文基本概念1. 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官方文书语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理解。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包括繁复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手法、严谨的用词等特点。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文言文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初学者应该从简单的文章开始阅读,逐渐增加阅读难度,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该注意上下文的关系,理解句子的含义,逐步领会文言文的语境。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型文言文常见的句型包括主谓结构、并列句、假设句、反问句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构成和使用。

3. 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因此学生需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初中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阅读方法、常见句型和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时能够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个人观点:我认为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文言文断句、翻译与分析综合

文言文断句、翻译与分析综合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 /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 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
译文 吕蒙正以宽容厚道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
照。朝中有一个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这镜)能照 二百里远,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得到赏识。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 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用二百里地的镜子照 呢?”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 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 /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身/不待甘旨/饥寒 至身/不顾廉耻。
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 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
(湖南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并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断句与翻译其实息息相关——对文章全面正确的理解、准确的
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述; 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是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能力。
2019/11/21
5
析考点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 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 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 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厉王使玉人相 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 /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 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 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

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对文言文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理解:通过对典型文言文段落的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文言文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句子成分分析、修辞手法等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

3. 文言文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将所学文言文知识运用到写作、翻译等实际场景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言文阅读理解:选取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文言文分析方法讲解:针对所选文言文,讲解如何运用关键词、句子成分分析、修辞手法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4. 文言文综合运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翻译等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文言文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分析综合能力:通过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文分析综合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用于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

2. 分析综合方法指导: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分析综合方法。

3. 课后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特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3. 练习巩固: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的方法。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文言文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分析综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
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
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
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
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原文: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
(原文:迁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言:“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 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D. 刘珏勇于承担责任。在随同隆祐太后到江西时,遭到金兵追击,卫兵溃散,情势危急,刘 珏护太后到虔州。后刘珏主动上书请求处罚,为此事担责。
(原文: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诏珏为端明殿学士、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金人攻吉州, 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县,卫兵皆溃,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 自劾,逾岭俟命,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延寿论不已,责授秘书少监,贬衡州。绍兴元年, 许自便。)
(原文: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 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日: “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 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 军中遂安。)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有采 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 兵对他很信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珏敢于直谏。初游太学,写信向中书舍人邹浩直言进谏,力陈当今诸多弊病,希望邹浩 能够有所作为,得到认可。后来刘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原文: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 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 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 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 B. 刘珏深谋远虑。担任中书舍人之职时,看到金兵对皇帝所处之地尚有威胁,力主迁徙。后 来皇帝接受汪伯彦、黄潜善提的前往东南的建议,停驻扬州。
(原文:上书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万一猖獗而南,六飞①岂能无警,乞早赐行幸。西兵 骁勇,宜留以为卫。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时李纲已议营南阳,珏未嘉也。 既至,极言南阳兵弱财单,乘舆无所取给,乞驻跸金陵以待敌。汪伯彦、黄潜善皆主幸东南, 帝遂如扬州。) C. 刘珏对战事有远见。任吏部侍郎时,认为在兵力安排与城池防御方面问题突出,战斗力不 强,一旦金兵入侵,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原文: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
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解析】答案:C 。“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理解有误,从原文“今被执矣”可知,皇帝已先于来护儿被抓,是无力保护他。
无中生有 课堂研究-----合作探究,总结方法,突破重难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 之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信息 ຫໍສະໝຸດ 选文意 判断1、张冠李戴
1、角度
2、事件杂糅 解题 技巧
2、对象
3、故意误译
3、概念
陷 4、强加因果 阱 5、以偏概全
以面带点
1、圈出与 选项对应原
解题 文内容
6、无中生有, 技巧
表述失度
7、颠倒是非
2、检查选
言过其实
项与原文是
8、强加联系
否有出入
混淆逻辑
【解析】答案:C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有误,文中无此表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张冠李戴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心存不服。 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献甫,保证了军队 的安定。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
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 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 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 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 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 意。
有的放矢 —了解陷阱
课前预习------研究真题,明确考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混淆逻辑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原文: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
9、将未然当已

回顾、交流、讨论
平时做题时,我们用到了 哪些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无论是传记还是散文 一般都与人物相关,文中的主角,一般都是民族英雄、 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阅读文章的 时候,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一边阅读,一边 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 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
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
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