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为例

合集下载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信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的爆发。

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

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

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38.6%。

瓮安县水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10.64亿吨,磷矿总储量6.5亿吨,铁矿藏量1500万吨,锌矿藏量60万吨以上。

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 政府与民众矛盾突出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

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

因此,县公安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群众中丧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在“6·28”事件发生之前,2007年9、10月,瓮安县城连续发生了四起爆炸案,至今未破案,此事让当地居民人心惶惶,一些居民直言根本不信任警察。

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

以下是今天店铺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全文如下:一、从一个典型案例谈起(一)案例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原本就是一起普通的少女溺水死亡事件,因为公安机关的死亡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认可,加之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演变为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的对当地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打砸抢烧的严重群体性事件。

造成县委大楼被烧毁,县办公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办公电脑数十台,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的严重损失。

如今,该事件已平息,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反思瓮安“6、28”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方式的欠妥当,也是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恶势力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引发案情发展的原因分析上述案例中由于未能尽快将信息公开,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致使民间关于“当地政府部门纵容包庇、销毁证据”等流言才能够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传播之下迅速升温,从而点燃本就失去理性的情绪。

但凡流言,都是见光死的。

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不透明引发的谣言必然导致胡乱的揣测和极度的不信任,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沟通机制,不仅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本来对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恃强凌弱、草菅人命。

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此类案件时,不能一律以保密为名对民众封锁消息。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_以贵州瓮安_6_28_群体性事件为例.kdh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_以贵州瓮安_6_28_群体性事件为例.kdh

1背景案例:信息不通畅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由一个简单的中学生死因鉴定质疑导致严重的打砸抢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事件发生发展来看,信息阻塞、滞后带来的负面波及是导致事态扩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而当地政府部门在应对网上传言近乎笨拙的反击,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

从事件的最初起因,到事后的各种传闻,再到新闻发布会上的追问,都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

2008年6月22日,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是自己跳河,但其亲属等人对此表示质疑。

之所以有质疑,原因就在于各种传闻和猜疑无人澄清。

对于传闻和猜疑,如果不去及时予以澄清、以正视听,难免令人将信将疑。

人们接受信息的心理特点表明,面对一种信息传闻,人们大多是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

当相信这些属实时,普通民众都会感到震惊,更何况死者亲属?这便是传闻的杀伤力。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政府和部门来说,尤其需要知晓信息不公开、不通畅带来的恶果。

对各种疑虑、猜疑、传闻,一旦反应迟钝,往往就会让民众认为是真的有猫腻,更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诸如黑恶势力等利用。

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瓮安事件”叩问了信息公开的深度。

信息公开绝不仅仅是对有关文件、报告的全文发布,也不仅限于对工作情况的总结、说明。

其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民众的信息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坚持“民之所需我之所供”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达到满足信息需求、解疑释惑、消除矛盾的效果。

2公共管理的视角:政府在传闻面前陷入危机的原因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此次危机事件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全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转型期危机频发状况下政府信息公开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的政府信任危机。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6月22日凌晨,一位14岁的女孩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

6月28日,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起事件的导火线表面是一名初中女生的死亡导致谣言纷乱,而实质却是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的不作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现场办公时,大声问大家:这样的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该不该下课啊?代表委员激动地齐声应答:应该!石宗源说:对!该下课的统统下课,决不姑息!大家热烈鼓掌。

云南孟连事件2008年7月19日上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不久后死亡,另有15名群众受伤。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

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机制不健全,群众没有地方讲话,反映的情况得不到处理,是这起冲突事件带给广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教训。

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了酒店厨师蹊跷坠楼亡事件。

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

6月20日凌晨,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事端,在停放尸体的酒店内纵火滋事,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袭击前来灭火的消防战士和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消防车被掀翻砸坏。

石首事件表面上是由于群众"不明真相"所致,实质上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真相,使其公信力降低。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为例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为例

对 于 政 府 和部 门来 说 .尤 其 需 要 知 晓信 息 息 不 在 意 或 刻 意 隐 瞒 不 报 、 公 开迟 缓 、 夸 小 政 府 能力 的考 验 .也 可 以成 为政 府 树 立 良
不公开 、 不 通 畅 带 来 的 恶果 对 各 种 疑 虑 、 虚报。
猜疑 、 传闻, 一 旦 反应 迟 钝 , 往 往 就 会 让 民
2 0 o 8年 6月 2 2日. 1 7岁 初 中学 生 李
树芬 被 发 现 死 于 河 中 . 当地 公 安 机 关 的调
2 公 共管 理 的 视 角 : 政 府 在传 闻面 前 陷入 危 机 的原 因
信 息 的主 动 权 .其 中特 别 要 求 政 府 在 危 机
早 期 及 时 获 取 信 息 在 “ 瓮安事件 ” 应 对 过
有用 I i " 的人 诸 如 黑 恶 势 力 等 利 用 。在 打 造 种 固 定 思 维 在 指 导 政 府 处 理 危 机 时 的 行 播 手段 . 向公 众 提 供 真 实 及 时 的危 机 事 件 阳 光 政府 、 透 明政 府 的 理念 下 . 如果还是 习 为— — “ 满 足公 众 在 危 机 中 的信 息知 情 权 , 从 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 再 信 息 . 惯于捂盖子、 护短处 。 习惯 于 对 民众 需 要 知 伺 机 向社 会 发 布 相 关 信 息 ” 支持和配合 , 实 在 危 机 开 始 爆 而赢 得 公 众 对 政 府 的 理 解 、
好形 象 、 提 高 民 众 信 任度 的契 机 。 与 日常 的
( 2 ) 对 信 息 公 开 的认 识 上 存 在 错 误 的 公关 相 比 .危 机 公 关 具 有 很 大 的时 间压 力
众认 为是 真 的有 猫 腻 .更 可 能 会 被 一 些 别 思 维 方式 。 在 传 统 的 信 息 管理 中 , 总 是 由一 和公 众 压 力 . 因为 它 要 求 政 府 运 用 各 种 传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素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时间:2010-02-03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次摘要: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臵作答,准考证号须用一、注意事项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臵作答,准考证号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须用蓝、黑色墨水笔(圆珠笔)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二、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如下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1.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对我国群体性事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

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50字。

(20分)2.请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简述当前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方法。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在350字以内。

(30分)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楚、语言流畅。

(50分)三、给定资料1.‚没事当作有事办,小事当作大事办,发现在小,处臵要早。

不扩大、不升级、不激化,防止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非政治问题政治化。

‛这是江西九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浔阳分局局长孙亚平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群体事件观‛。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张文茜131410003 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 1301 班邬定国1 / 13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职称讲师2016 年 6 月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 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相信任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 的爆发。

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 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

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 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

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 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 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 群体性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2 / 13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 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 GDP 的 38.6%。

瓮安县水 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 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 10.64 亿吨,磷矿总储量 6.5 亿吨,铁矿藏 量 1500 万吨,锌矿藏量 60 万吨以上。

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 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 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政府威信力低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

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 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

略论突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瓮安事件”为例

略论突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瓮安事件”为例
推进创新理 论 I 0 N G N A l、 C H U A N B 0
探 索创 新实践
主专 题栏


媒和 传 与谐
略 论 突 发 群 体 性 事 件 中政 府 信 息 公 开


瓮 安 事件 为 例
康 虞
湖北 武汉
430072
"
( 武 汉 大 学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
摘 要 : 2 0 0 8 年 突 发 事件 频 发 媒 体 越 来越 多 地 参 与 到 突发 群 体 性 事件 的 处 理 中 媒 体 的 积 极 介 入 推 动 了 政 府 信 息 的 公 开 2 0 0 7 年 1 1 月 1 日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突发 事件 应 对 中 法 》 始 实施 2 0 0 8 年 5 月 i 日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信 息 公 中 开 开 条 例 》 始 施 行 这 些 措 施 为 媒 体 报 道 突 发 事 件 及 时发 布 开 信 息提 供 了 制 度 上 的 保 障 和 工 作 规 范 媒 体 介 入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有 效 促 进 政 府 透 明 高效 推 进 政 策 改 良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信 息公 开 瓮安 事件 媒体 关键 词 : 突发 事件
, 。









我 国政府 在 突 发 | -‘ 中 的 信 息 公 开 之 路 件 国 务 院发 布 的 《 家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总 体 应 急 预 案 》 规 国 中 定 突发公 共 事件 是 指 突 然发 生 造 成 或者 可 能造 成 严 重 社 会 危 害 需 要 采 取 应 急 处 置 措 施 予 以 应 对 的 自然 灾 害 事 故 灾 难 公 共 卫 生 事件 和 社 会 安 全 事件 ① 根 据 危 机 管 理 专 家 罗 伯 特 希 斯 ( R o b e r t J H e a t h )的 研 究 突 发 事 件 是 指 对 全 国 或 部 分 地 区 的 国 家安 全 社会 安全 和 公 共 秩 序 公 民 的生 命和 财产 安全 具 有重 要 威胁和 损害 造成 巨 大 的人 员伤亡 财 产 损 失 和 社 会 影 响 急 需 快 速 作 出决 策 的 紧 急 公 共 事 件 ②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就 是 指 政 府 有 权 力和 义 务 根 据 公 众 的 愿 望 和 需 求 对 除 国 防 外 交 司 法 等领 域 的 机 密 以 外 的 不 危 及 社 会 安 全 和 国 家利 益 的 所 有信 息 进 行 公 开 并 使 公 众 能 够 方便 获 取 的 行 政 管 理 制度 @ 开 在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条 例 》 始 施 行 不 到 中 两 个 月 的 时候 贵 州 瓮 安 县 发 生 了 打 砸 抢 烧 的 突 发 群体 性 事 件 这 事 件 引 起 了 许 多人 的 深 层 思 考 但 值 得 人 们 注 意 的 是 从 事件 的最 初起 因 到事后 的 各 种传 闻 再 到 新 闻发 布 会

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摘要:舆情信息管理是政府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个全新视角。

但是,当前地方政府对舆情信息管理的认识却明显滞后。

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代表性地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紧张局面,暴露出地方政府舆情信息管理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严重缺位。

如何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语境下构筑一个有效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舆情信息管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民众舆情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42-04一、政府危机管理的舆情信息管理视角(一)舆情信息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舆情信息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贯穿于政府危机管理过程的始终。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对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和不足,遑论舆情信息管理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许多政府管理人员甚至对舆情信息管理的常识性问题都缺乏基本的认识。

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

目前,国内学界就舆情信息管理研究中舆情定义的主流观点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中介性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

[1]这一定义把舆情的涵义仅仅限定在了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

我们不认为舆情等同于民意,民意比舆情具有更宽泛的含义,但舆情是构成社情民意的核心内容。

[2]从上述舆情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舆情关注的主要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利益关系所反映的社会心理活动。

由此收集民众和政府利益关系的变动信息,进而分析民众与政府利益关系的走向,是政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

政府舆情信息管理的目标就在于明确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定位,进而使得政府能够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达成这种利益关系的“一致”与“和谐”。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民众舆情的关系1.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民众舆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的公共行政体制和现实的社会生态环境存在严重不匹配,民众与政府在利益关系上有时可能出现对立甚至是对抗状态。

瓮安“6.28”事件流变

瓮安“6.28”事件流变

瓮安“6.28”事件流变2019-06-08⼀起⼥中学⽣死亡案件,缘何在⼀周内激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贵州省会贵阳市驱车向东北⾏进174公⾥,即抵瓮安县城。

这个坐落于贵州腹地的⼭区县城,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治州下辖⼗县之⼀。

⼗天之前,瓮安这个地名对⼤多数中国⼈都还是陌⽣的。

但2008年6⽉28⽇之后,这⾥迅速集聚了全国乃⾄海外新闻舆论的⽬光。

6⽉28⽇下午,瓮安发⽣了震惊中外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地约200⼈冲击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与县民政局⾏政⼤楼,上万群众围观,整个过程持续近七⼩时。

事件起源于此前的6⽉22⽇零时许,当地⼀个名叫李树芬的17岁⼥中学⽣,在县城西门河⼤堰桥⾮正常死亡,警⽅认定其为跳河⾃尽。

由于对这⼀死因认定结果不满,死者家属与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发⽣争议,并获得当地群众同情。

6⽉28⽇下午4时左右,当地群众拉着横幅,在街上游⾏⼀圈后到县政府上访。

当⽇正是周六,街上⼈较多,部分群众尾随队伍前⾏,⼈越来越多。

最终演变成⼀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7⽉3⽇下午2时半,在贵州省委关于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贵州省委书记⽯宗源指出,这次事件,表⾯的、直接的导⽕索是⼥中学⽣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在处置这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些⼲部作风粗暴、⼯作⽅法简单,甚⾄随意动⽤警⼒。

⽯宗源认为,⼀些⼲部⼯作不作为、不到位,⼀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线,群众意见很⼤,不但导致⼲群关系紧张,⽽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加之有的领导⼲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恶势⼒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刑事发案率⾼、破案率低,导致当地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分强烈。

“这起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是迟早都会发⽣的!”⽯宗源说。

鉴于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贵州省委在7⽉3⽇的会议上,建议免去瓮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罗来平和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申贵荣的职务。

公共政策学-第八讲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学-第八讲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政策过程
主要领导靠前指挥
附: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步骤及技能(表)
步骤 1、迅速隔
离险境
2、全力救 治生命
具备的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
• 做好公众、财产的隔离 • 推行强制性的决策,突出一个“快”字
• 征用车辆运送受伤者 • 为挽救生命,占有必需的药品或食物 • 可进入民宅或建筑物,取出用于救生
的设备,进行救援或保护工作 • 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 •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得到公众支持 • 将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集中于对伤亡
一起 ❖ 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与少数党政干部的腐败问
题交织在一起 ❖ 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
的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
二、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
1、结构性压抑的社会状态, 如积淀的社会不满情绪;
2、意外因素的引发:导火索;
3、传闻作用下形成人群共识 和情绪渲泄,如谣言煽动等;
4、社会控制手段的失效:应 急反应薄弱。
• 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 活动
• 及时告诉公众突发事件后的新局 面、新进展
• 对于自然灾害引起的事件,要把人民的生命和 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 对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冲突,要严格执行党 的民族宗教政策
• 对于敌对分子的5、及时开 • 有效控制新闻走向 放媒体 • 大力消除谣言
• 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
• 既要如实报道,又要注意时效性,还要加强
利益抗争行动谱系
政变
革命
社会
目 标
集体 行动
运动 价值 动员

集体

行为
个体 行为
组织化程度
持续 时间
❖ 1、政治稳定,问题不少 ❖ 2、常规心态对待非常规事件 ❖ 3、避免单一的政治解读

[管理学]应急管理案例教学

[管理学]应急管理案例教学

6月29日凌晨1时30分,崔亚东抵达现场部署处置工作。3时许,聚集的近万 名群众散去,事态暂时平息。
6月29日6时起,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又向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方向 聚集围观,高峰时有6000余人。
6月29日19时,武警官兵和公安人员开始强力清场,现场人群逐渐散去,没有发
生新的冲突。
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
决策力提升
22
10、瓮安事件给我们应急管理工作 带了哪些反思?
决策力提升
23
有效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 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 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 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 社会和谐。
一些民眾因對甕安縣公安局對該 縣一名女學生死因鑒定結果不滿, 聚集到縣政府和縣公安局,部分 被煽動情緒的民眾衝擊縣公安局、 縣政府和縣委大樓
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
决策力提升
8
决策力提升
9
18时许,附近多辆警车被点燃,现场浓烟滚滚,一片喧嚣,聚集人群多达2万余 人。由于现场警力有限,主要警力退守公安局大楼三层,死保三楼的枪械弹药库。 但一楼收缴的大量管制刀具被不法分子夺走,成为他们打砸行凶的利器。
20时至23时,公安局办公楼、县政府办公楼、财政局办公楼、县委办公楼相 继被不法分子点燃,熊熊大火映红了瓮安县城的夜空。县委办公楼被完全烧毁, 其他办公楼的部分楼层也被烧。
6月28日20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指派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 厅长崔亚东赶赴瓮安,靠前指挥处置工作。
6月28日22时以后,从外地赶赴瓮安县增援的武警部队陆续进入县城。
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

基于瓮安“6.28”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

基于瓮安“6.28”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

基于瓮安“6.28”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

科学地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从阐释公共危机管理和群体性事件出发,基于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过程对瓮安“6.28”事件进行分析,来探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危机控制处理;群体性事件;策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共危机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挑战。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尤其是危机后的控制处理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危机发生后政府对危机事件的控制处理过程,可以窥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群体性事件(一)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其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

目前,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峻,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二) 群体性事件“一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群众的共同利益而聚众的、自发的、公开实施的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

”“有关资料显示,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1993年发生0.87万起,2006年逾9万起。

”这些都在考验着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立足于科学的处理过程必不可少。

二、从瓮安事件探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瓮安事件,是指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一名女中学生(李树芬)死因的鉴定结果所引发的数万群众围观起哄、打砸抢烧政府机关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人们称之为瓮安“6.28”事件,也称“瓮安事件”。

瓮安事件已经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将继续。

本部分内容将从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过程来分析瓮安事件,从而为探究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供途径。

(一) 危机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危机的剧烈和破坏程度都很小,如果政府处理得当,是有可能中止危机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使危机进入蔓延阶段。

贵州瓮安事件案例

贵州瓮安事件案例

公共管理案例瓮安县委县政府大楼被攻击事件案例讨论题:1.如果你被派往瓮安调查问题,你将如何进行具体的调查工作?2.你有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事件?3.分析你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4.你是否完全赞成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的谈话内容,哪些地方不赞成?为什么?瓮安"6.28"打砸抢烧近7小时 150余人伤无人死亡2008年07月01日20:51中国新闻网中新网7月1日电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今晚0在贵阳举行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

贵州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王兴正介绍了“6.28”事件的起因和经过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李树芬6月22日凌晨溺水死亡。

王兴正说,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但6月28日16时,死者亲属邀约300余人打着横幅在瓮安县城游行。

由于当日正是周六,街上人较多,部分群众尾随队伍前行,人越来越多。

16时30分许,游行人员到县公安局办公楼前聚集。

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并开展劝说工作,但站在前排的人员情绪激动,在少数人的煽动下,一些不法分子用矿泉水瓶、泥块、砖头袭击民警,并冲破民警在公安局一楼大厅组成的人墙,打砸办公设备、烧毁车辆,并围攻前来处置的公安民警和消防人员,抢夺消防龙头,剪断消防水带,消防人员被迫撤离。

20时许,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

王兴正说,“6.28”事件,共造成县委大楼被烧毁、县政府办公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办公电脑数十台,全部直接经济损失正在统计中;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大部分均为轻微伤。

群体治安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群体治安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
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 加:有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权 益受损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房屋被拆迁居民,库区移 民,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中国群体性事件保守数据统计表
3、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
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面对事关群众切身 利益乃至生命安全的大事视为小事,草率 处理。面对复杂交织的种种社会矛盾,不 敢管、不愿管,逃避矛盾,避重就轻。面 对突发事件,反映迟钝,明哲保身,甚至 落荒而逃,最终引发性质严重的群体性事 件。一些地方在错误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干部的种种不良作风,正在使干群关系由 “鱼水关系”,演化为“油水关系”甚至 “水火关系”。
4 、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 上刺激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 出租车全城罢工。7 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 士集体停驶。10 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 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 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 日,部分“挂靠”在 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 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 临瘫痪。20 日,广东汕头1000 多辆出租车罢运。
☆ “6.28”事件中的死者李树芬是玉华乡人。 玉 华乡有丰 富的磷矿资源, 玉华乡有丰富的磷矿 资源,2007年全县磷 矿开发生产能力230万吨,玉 华乡就有190 万吨, 占82.3%,矿群矛盾和上访事 件占整 个瓮安县的40%。 ☆ 磷矿开采造成矿区水资源严重破坏,有的地下水 位下降近200余米,河流受到污染,浅层地下水枯 竭,原投资修建的一些灌溉渠成为摆设。在玉华乡 磷矿开采区, 有关部门和 采矿企业从未开展过植 被恢复工作, 全乡废弃采矿区15万余平方米 ,废 石堆积, 岩石 裸露,不能复耕,风沙成患, 严重 影响矿区群众生产生活

探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引导_以_6_28瓮安事件_为例

探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舆论传播的特征及引导_以_6_28瓮安事件_为例

激而突然爆发,以寻求共同利益的人为主,采取自发或有组 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 织的聚众方式,与公共秩序和安全发生矛盾或对抗的行为和 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3]。舆论的形成是一
活动。聚众方式主要包括:群体上访,请愿静坐,罢工,罢市, 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按照发展进程的
主导舆论:毫无疑问,此时的主导舆论依然是站在李家 一边,此时的舆论已经呈现出颇多的非理性因素,导致非理 性的群体行为的发生。
第三阶段:蔓延期(6 月 29 日— ——7 月 1 日) 此时,事件暂时平息,但政府和媒体还没有给出明确的 解决方案和态度,冲突随时再次升级。 政府:从 6 月 29 日新华社发布消息至 7 月 1 日晚的新 闻发布会,期间三天时间内政府都未曾对事件做出合理的官 方解释,只是语焉不详地称其为“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 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 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5]。 媒体:从 6 月 30 日开始,允许贵州省内的媒体对“瓮安 事件”进行报道,在 6 月 30 日和 7 月 1 日两天贵州的几大报 纸采用的都是《我省依法妥善处置瓮安县“6·28”打砸烧突发 事件》、《石宗源赴瓮安现场指挥 强调做好“6·28”突发事件 的善后工作,处理好维护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瓮安群 众愤怒谴责“6·28”事件打、砸、抢、烧不法分子》等统一口径 的稿件,同样没有就李树芬一案的情况作任何说明。同样的, 由于宣传组网评员势单力薄,加之网上发帖缺乏权威性,未 能有效阻止不利于政府的舆论大面积传播。 公众:直接利益相关者和大部分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均处 在非理性的状态,冲突仍有可能爆发。此时,更多的群众已经 有了理性的态度,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给出合理的解释和明 确的态度。 主导舆论:与突发期相比,主导舆论仍然没有变化,但 是,人们从盲目地群体性行为中走出来,舆论开始呈现出一 定的理性因素,也就是原来的舆论可能出现松动的时机。 第四阶段:解决期(7 月 1 日之后) 事件得以控制,重心转移至解决问题和形象重塑。 政府:7 月 1 日,贵州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案件细节得 以呈现,使得世人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政府针对此事安 排了相应的活动,如瓮安县主要官员被免职、省委实际向百姓 道歉以及开展大规模信访活动,让群众看到了政府根除社会 症结的决心,恢复了以前丧失的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媒体:当地主流媒体复归应有的角色,对此次事件进行 真实报道。用确凿的事实反驳谣言,还原真相;采用引导性报 道,如通过普通群众之口表达对打砸烧抢行为的反感,以发 言摘要形式报道群众希望稳定的呼声;进行反思报道,引导 公众特别是干部认识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主流媒体 开始站在群众的立场报道新闻,网络上的情绪开始转向理 性,如有人发帖说:“(闹事者中)有一些人就是趁火打劫,惟 恐天下不乱”,“在这一具体事件上,瓮安政府和公安局或许 被冤枉了也未可知”,等等。 公众:在 7 月 1 日新闻发布会之后,直接利益相关者开 始理性思考,李家也开始反驳种种谣言,李树芬父亲在接受

瓮安“6·28事件”引发的思考

瓮安“6·28事件”引发的思考

瓮安“6·28事件”引发的思考作者:李昌民来源:《人民论坛》2008年第14期6月28日,因一名女学生跳水自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到贵州瓮安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办公楼前,引发了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突发事件。

事件共持续了7个小时,造成瓮安相关部门办公大楼和办公设备等被损毁。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表示,“该事件反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所致。

”贵州“瓮安事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据统计,当前由利益矛盾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占到社会矛盾纠纷总数的70%—80%,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激化或转化的可能。

构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当前应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不同利益的有序和有效表达,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机制,使相关利益主体广泛、平等地参与政府决策。

要改革目前的代表比例结构,增加和提高基层代表和委员的名额比重。

要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在选举中引入适度竞争机制。

要推行人大代表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反映公众利益开辟新途径。

要确立人大代表与选区居民的责任机制,实行代表接待日制度、议事公开制度和重大决策与立法的听证制度等,加强人大代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广开言路,保障民主党派代表的民主权利。

要健全对重大问题决策前的协商制度,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

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党派的知情权和参与程度,为民主党派参与协商创造条件。

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使基层组织和普通民众获得更多的议事决策的机会和渠道,以弥补代议民主制的不足。

健全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发挥它们在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中的媒介作用。

我们要关注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非营利性基金会和公益性社团,使它们承担起利益表达的主要角色,充分发挥其在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中的媒介作用。

广东人才培训网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5套答案

广东人才培训网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5套答案

广东人才培训网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5套答案第一篇:广东人才培训网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5套答案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答案五套方法:编辑----查找-----填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了单选题-------1.()是衡量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没有成功的最后判断标准。

正确答案:A.标本兼治2.()原则,是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正确答案:D.预防为主、准备在先3.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指导原则中,问责制原则的公众安全是()。

正确答案:C.道义责任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实施,为党和政府应对各种社会安全事件奠定了法律基础。

正确答案:D.2007-11-1多选题-------1.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表现方式有()。

正确答案:A.群体性的上访 B.请愿、静坐 C.集会、游行、示威 D.罢工、罢课、罢市 E.集体阻断交通2.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的典型性是()。

正确答案:A.涉及利益群体广泛B.具有全国的普遍性C.在全国范围具有延伸效应 D.处置方式有新的尝试3.本课程中提及,平时工作中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等,及时收集、发现和发布信息,开展预警工作。

正确答案:B.思想准备 C.组织准备 D.制度准备4.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列为我国公民的四项权利。

正确答案:A.知情权 B.参与权 C.表达权5.系统运行原则,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时,首先要贯彻五大原则,具体是(),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系统运行。

正确答案:A.政府内部要统一立场,可通过设立统一的新闻发言人实现统一立场的要求B.树立舆论的正确导向,通过舆论让老百姓跟政府统一立场 C.组建班子,果断决策 D.借助外力 E.标本兼治6.根据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指导原则所提出的六项具体操作性标准,称之为六项具体原则,分别是()。

正确答案:A.速度第一原则 B.承担责任原则 C.真诚沟通原则D.反应适度原则E.权威证实原则F.系统运行原则判断题-------3.树立尊重公民表达权的观念,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观念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杨 海 华 ( 9 o ) 男 , 1 8 - , 山东 济 宁人 , 南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助 教 、 政 管理 学 硕 士 , 要研 究 方 向 为 城 市 管 理 、 暨 行 主 公
共政策。
4 2
一 ・ 踅 政治文明/ 00 6 21 ・
态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往 往是 在政 府漠 视利 益受 损
( ) 一 舆情信 息 管理 的基本 内容
在政 府危机 管 理 系 统 中 , 情 信 息 管 理 是一 舆
个 十分重 要 的环节 , 贯穿 于 政 府 危机 管 理 过 程 它 的始终 。但是 , 期 以 来 由于 政 府 在对 危 机 管 理 长
重 要 性 的 认 识 上 存 在 着 严 重 缺 陷 和 不 足 , 论 舆 遑
的利 益关 系定 位 , 而使 得 政 府 能够 以此 为 依据 进
采 取相应 措施 达成 这 种利 益 关 系 的“ 致” “ 一 与 和 谐 ” 。 ( )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与 民 众 舆 情 的关 系 二 群
理 能力 的提 高 。
目前 , 内学 界 就舆 情 信 息 管 理研 究 中舆 情 国


政府 危机 管理 的舆情 信 息管理视 角
舆情 等同 于 民意 , 民意 比舆情 具有 更宽 泛 的含 义 , 但舆 情是 构 成社 情 民意 的核 心 内容 。 ] 上述 舆 [从 情 的定 义 中我们 还 可 以看 出 , 情 关 注 的 主要 是 舆
民 众 与 政 府 之 间 的 利 益 关 系 以及 这 种 利 益 关 系 所
外 化 形 式 。3 [ ]
的变化 。若 政府 管 理部 门对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 的处
置方式 得 当 , 民众舆 情会 趋 于缓 和直 至消解 ; 政 若 府 管理 部 门对 群 体 性 突发 事 件 处 置 方 式 不 当 , 或 者不 能给 予 民众 满 意 的 回应 , 可能 招 致 民众 舆 则 情 的更 强烈 的反应 。5 民众 舆 情 的变 化 进 而又 会 [ ] 刺激群 体性 突 发 事件 的强 度 , 而在 突 发 事 件 和 从 民8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从 2 看 我 国政府 舆情 信 息管理 的缺 位
突发 事件 中的严 重缺位 。如 何 在 群 体性 突发 性 事件 语 境 下 构 筑一 个 有 效 的舆 情 信 息 管理 制
度 , 政 府 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 是
关键词 : 情信 息管理 ; 舆 群体 性 突发 事件 ; 民众舆情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9 文 献 标 识 码 : D 3. A 文 章 编 号 :0 4 1 0 ( 0 0 0 —0 4 ~ 0 10 — 65 21 )6 02 4
反 映的社会 心理 活动 。由此 收集 民众 和政府 利益 关 系的变 动信 息 , 而分 析 民众 与政 府 利 益 关 系 进
的走 向 , 政府 舆 情 信 息 管理 的重 要 内 容 。政府 是
舆 情 信 息 管 理 的 目标 就 在 于 明确 民众 与 政 府 之 间
情信 息管 理在 危 机管 理 中的 重要 地 位 , 多 政 府 许 管 理人员 甚 至对舆 情信 息管 理 的常识 性 问题都 缺 乏 基本 的认识 。这 种状 况严 重 限制 了政 府危机 管
当 前 我 国很 多 地 方 政 府 的 执 政 理 念 往 往 以 “ GDP
2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与 民众舆 情 的互动 关 系 .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与 民众 舆情 之 间的关 系在 事
态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会有 不 同的表 现形 态 。具体 来
讲, 群体 性突 发事件 在 预 防 、 发生 和应 急 的不 同过 程 中会 引致不 同的 民众 舆情 表现 : 首先 , 体性 突 发事 件 的预 防预 警 过 程 是 民 群 众舆 情 的潜发 期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是社 会 性综 合
1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是 民众 舆情 的重要 表现 形 .
式 之 一
在社 会转 型期 , 国传 统 的 公共 行 政 体 制 和 我
现 实 的社 会 生态 环境 存 在 严 重不 匹配 , 民众 与 政 府 在利 益关 系上有 时可 能 出现对立甚 至 是对抗 状
限定在 了民众 的社会 政治态 度方 面 。我们不认 为
激物 , 政府 管理 部 门对 群 体 性 突 发 事件 的应 急 处
置方式 和 态度 直接 决定 了民众舆 情 的方 向和程 度
民众 的利益诉 求 的情 况 下 , 民众 为 实现 自身 利 益
需 求所 采取 的一 种 非 正 常 渠道 的表 达 途 径 , 某 从 种程 度 上 它显 现 了 民众 与政 府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的 “ 一致 ” 非 和谐 ” 非 和“ 的对 立状 态 , 因此 群 体 性 突 发 事件 是一种 民众 舆情 状况 的非 正 常表露 或极 端
矛 盾 的集 中性 反 应 , 在 爆 发 之 前 必 然 会 有 一 个 它
一 ・ 踅 政治文明/ 00 6 21 ・
摘 要 : 舆情 信 息管理是 政 府积极 应对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的一 个全新视 角。但 是 , 当前 地方
政府 对舆情信 息管理 的认识 却 明显滞后 。2 0 0 8年发 生 的贵 州瓮安 6・ 8群体 性 突发 事件 , 2 代 表性 地反 映 了政 府 与民众之 间关 系的紧张局 面 , 露 出地 方政 府舆 情 信 息 管理在 应 对 群体 性 暴
定 义 的主流 观点 认 为 , 情 是指 在 一 定 的社 会 空 舆
间内, 围绕社 会 中介性 事 项 的发 生 、 展 和变 化 , 发 作 为 主体 的民众对 作 为客体 的 国家管理 者产 生和
持 有 的 政 治 态 度 。 ] 一 定 义 把 舆 情 的 涵 义 仅 仅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